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评论 > 诗歌研究 >

董培伦:顿悟是诗歌创作成功的关键

时间:2019-04-02 12:57来源:原创 作者:董培伦 点击:
顿悟是诗歌创作成功的关键 作者/董培伦 我一直认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是看到什么写什么,而是悟到什么写什么。 一首诗创作成功的关键,首先在于诗意美的发现。 诗意美的发现就是通过联想和想象顿悟出的结果。顿悟是佛教用语,就是感悟或觉悟

顿悟是诗歌创作成功的关键

作者/董培伦

    我一直认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是看到什么写什么,而是悟到什么写什么。

    一首诗创作成功的关键,首先在于诗意美的发现。

    诗意美的发现就是通过联想和想象顿悟出的结果。顿悟是佛教用语,就是感悟或觉悟。这是一个诗人必须具备的才能。

    顿悟的才能,是诗人与生俱来的智慧,它不是通过教育可以获得的知识。教育只能提供写诗的方法,却不能提供顿悟的智慧。因此,缺少顿悟智慧的人,请你赶快更弦易辙,改变人生追求的方向,千万不要在写诗上浪费时间,空掷青春,虚度年华。

    大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在写诗上也可以这样说:“生活中到处存在着诗意,缺少的是诗人的顿悟。”

    首先,诗意美就隐藏在我们平凡的日常生活中。

    在此不妨举一个古代的事例说明问题。唐朝末年后梁高僧布袋和尚在浙江奉化修行,他是有名的弥勒佛的化身。

    他出身贫寒,从小参加田间劳动,在田间插秧的情景记忆很深。他当了和尚之后,经常面壁打坐,田间插秧的情景,历历在目,在水田手工插秧时,不能前行,因为前行会把刚插下的秧苗踩掉,只能倒退着插秧,一步步向身后移动,向后移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前进的过程,“后退原来是向前”,这句富有哲理的诗句,就是在长期沉思之后顿悟出的结果。有了这句话,四句小诗就涌流出来了:

“手捏秧苗插福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

后退原来是前进”

    最后一句是高潮、是诗眼,前三句是为推出第四句而作的铺垫。假若没有最后一句的顿悟,此诗也就不可能诞生。即使勉强写出来,也没有存在的价值。正因为有了“退后原来是向前”的顿悟使这首诗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给人似深沉的思考与启迪。

    想想看“退后原来是向前”难道仅仅是手工插秧的写照吗?不,它也可以让人们联想到两军交战,人际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等多个方面的人生感悟。

    现代著名诗人洛夫先生有一首代表作《金龙禅寺》。据作者回忆,写这首小诗的背景是:1967年底,洛夫在越南西贡服役两年后,回到台北,住在内湖。这一时期,洛夫经常冒雨上山到金龙禅寺,依着树看书,躺在巨石上看云,无论对诗和禅宗,都有了深刻的认识。

    我想,洛夫在金龙禅寺不断地听到晚钟敲响时,看到游客沿着小路下山回家的匆忙,一定会作出“晚钟,是游客下山的小路”的联想,这联想就是禅宗所说的顿悟,有了这个顿悟之后,一首具有禅意的小诗便诞生了:

晚钟

是游客下山的小路

羊齿植物

沿着白色的石阶

一路嚼了下去

如果此处降雪

而只见

一只惊起的灰蝉

把山中的灯火

一盏盏地

点燃

    其次,诗意美也存在于我们的政治生活中。关键是你有没有这样的生活的机遇,有了机遇,看你能不能顿悟出诗意美。

    明朝第一才子,伟大的文学家杨慎(1488——1550),1511年获殿试第一,官至翰林院修撰。1524年因得罪明世宗,被发配到云南充军。他戴着枷锁,被军士押解离开北京,晓行夜宿,蓬头垢面,一路奔波,昔日座上客,今日阶下囚,可谓万念俱灰,其悲愤之情可想而知。一天傍晚时分,他们来到湖北江陵的长江边上。映入杨慎眼帘的是夕阳下的江边,一个渔翁一个樵夫,正在煮鱼喝酒,谈笑风生。面对此情此景,杨慎的感悟应该是五味俱全,他想到宫廷的政治斗争,伴君如伴虎的凶险;想到人生的沉浮,功过是非转瞬即逝;什么名什么利,只不过是人们乘着酒兴谈论的笑料……

    杨慎在苦难之中终于看破红尘,心中不仅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真可谓感慨万千。杨慎有此顿悟之后,在激动之中请求押解他的军士,给他找来纸笔,解下身上的枷锁,于是写下了《临江仙》这首感慨悲壮、意境高远、饱含人生哲理的千古绝唱: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现代诗人艾青(1910——1996)于1979年写过一首《冰雹》的小诗:

    混进暴风雨里/躲在乌云背后/像漫天的蝗虫/带着厮杀的叫喊/和闪电一起/和雷声一起/突然地来了/突然地走了/它所留下的/是灾难的记忆/光秃的树枝/碎了的破玻璃/暗了的灯/人的咒骂和叹息!

    1978年正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的一年。1979年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年份,也是对十年文革进行彻底否定和深刻反思的一年。十年文革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国民经济到了崩毁的边缘,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十年文革期间,正是诗人艾青在新疆石河子戴着“右派”帽子进行劳动改造的十年。经常受到惨苦的斗争和无情的批判,其精神的创伤可想而知。1979年艾青回到北京治眼疾。十年文革的结束,给诗人带来再生的希望,同时他对十年文革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就凭该诗的内容看,可以想象得到的是,不管诗人是否看到了一场真正的《冰雹》的漫天而下,还是凭过去的经验体会,他一定是将《冰雹》所造成的灾难,同文化大革命的灾难联系到一起。两个灾难虽然是不同的灾难,一个是自然灾害(天灾),一个是人为的灾害(人祸),但其本质都是有破坏性。留下的结果都是“人的咒骂和叹息”。可以说,经过诗人的感悟,让《冰雹》具备了象征性即象征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性。于是《冰雹》这首小诗便有了丰厚的内涵,并有了存在的价值。

    再次,诗意美也隐藏在我们的爱情生活中。人世间最动人最感人的诗意美莫过于人类的谈情说爱。

    什么是爱情诗,我认为异性美的吸引是爱情诗的源泉,为真爱而涌流的心灵之歌是最美的爱情诗篇。

    异性之间一见钟情之后的初恋、热恋、婚恋,包括擦肩而过的爱恋,都可以写出感人的诗篇。关键是你在司空见惯的真爱生活中有没有通过联想的顿悟发现诗意美。

    俄罗斯著名诗人莱蒙特夫(1814——1841)写有一首爱情诗的代表作《乞丐》:

在神圣的修道院的门口

站着个乞讨施舍的老人

他形容枯瘦,有气无力地

忍受着饥饿,干渴的苦辛

他只是乞求着一块面包

目光显示出深沉的苦痛

但有人却拿了一粒石子

放在他那只伸出的手中

同样,我带着眼泪和哀愁

在向你虔诚地祈求爱情

同样,那些美好的情感

永远为你所欺骗,所戏弄

    关于这首小诗的诞生过程,据他的女友苏斯洛娃回忆,16岁的莱蒙特夫追求比他大好几岁的女友苏斯洛娃,苏斯洛娃感到年龄悬殊太大,婉拒了他的追求。1830年的一天,莱蒙特夫带着失恋的痛苦,和苏斯洛娃等5、6位同学去某一个修道院作祷告。走到了修道院门口,正好碰到一位盲人乞丐,手里端着一个木钵,乞求过往行人给他一些求生的小钱。口里念叨:“行行好,行行好……”

    莱蒙特夫顺手把几个钱币放进盲人手中的木钵,盲人听见响声后,激动地说,“谢谢先生,可是,前几天有位先生同我开玩笑,在我的钵里放满了小石头……”他们几个人作完祷告后,中午回到一个餐馆里,别人忙着张罗饭菜时,莱蒙特夫却在一边埋头写下了这首小诗,交给苏斯洛娃。

    从苏斯洛娃的叙述里,我们不难发现,盲人最后的一句话,立即引起失恋中正在苦恼的莱蒙特夫的联想与顿悟:他将“乞丐”要钱币却得到小石头的冷遇同他祈求爱情却遭到拒绝的冷遇联想起来,立即顿悟到诗意的存在,于是写下了这首具有象征意味的小诗来。

    2008年我出版了一本爱情诗集《蓝色恋歌十四行》,是在我年近70岁时回忆初恋时的作品,共130首。每首诗在构思成篇时,总要在回忆中找到诗意美的关节点。这关节点是通过联想顿悟出的诗意美。正如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所说:“抒情诗是经历过之后经过回忆产生的情趣。”这情趣就是诗意美。找不到诗意美,你就无法下笔,就像没有便意,你非要解手,硬挤是挤不出来的。只有在回忆中顿悟出诗意美来,才能心生愉悦,灵感来袭,秃笔生花,一气呵成。

    比如其中一首《雪花裹着你的相思飞来》:

旋舞的雪花把大地覆盖

瓯江两岸旋舞着晶莹洁白

你的书信就像洁白的雪花

雪花裹着你的相思飞来

飞来孤山腊梅浮动的暗香

飞来宝石流霞艳丽的色彩

飞来春节团聚的急切呼唤

飞来梦中拥吻的甜蜜期待

雪花的舞步卷起旋风

急切切扑进我的襟怀

让温流萦绕我的全身

溶化一个冰冻雪封的世界

我展开你的信笺捧读

每个字都变成爱、爱、爱……

2007.9.2于杭州

    此诗的创作背景是:1964年春节前夕,一场瑞雪纷纷扬扬地飞了起来。正在温州海军军港服役的我,忽然收到杭州未婚妻的来信,希望我春节期间去杭州一起过春节。当时我拿着这封信,心潮起伏,激动万分。时隔40多年后,要重新表达当年的心情,必须让心沉浸于当年的情景之中。

    大雪纷扬,书信往来,书信如雪片,书信带来的是相思、雪片、雪花……这些活生生的意象在脑海中叠印在一起,最后忽然顿悟出“雪花裹着你的相思飞来”的诗句,找到诗意美的关节点,我抓住不放,飞来的是什么呢?当然与写信人的环境,向往有关,于是出现了连续“飞来”四个排比句。这时,这首诗便成功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像顺水推舟一样脱口而出了。

    再比如,《醉洋洋的眼睛眺望吴山的蜿蜒》这首诗的诞生过程是:1963年秋,经别人介绍,我与在杭州工作的未婚妻通信半年后,利用休假的时间从温州军港来到杭州相会。一见钟情之后,俩人一起游览西湖。“断桥残雪”是我们流连忘返的地方。四十年后,要反映当年的心情与情景,确实有难度,难度就是找不到诗意美的关节点,如何发现当年的诗意美呢?

    经过分析,首先想到的是断桥上发生的神话故事:许仙与白娘子的人蛇之恋,我们俩人来到断桥正是在步许仙与白娘子的后尘。这本身就是一件很美的事情。佛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这说明,我们从恋爱到结婚,也是在前世修炼了上千年,来之不易,值得珍惜。再说,我和未婚妻见面之前,既不是同学,也不是同事,而且相距相隔千山万水,迢迢万里,只经别人一介绍,就相会在一起了。这不是千里姻缘一线牵吗?

    就这么分析来分析去,突然顿悟出“千里姻缘一线牵”的诗意美。这首诗也就找到构思的落脚点,立即动笔写下来:

我们来到神秘莫测的断桥

沐浴着西子湖飘动的蔚蓝

我们仿佛站在《白蛇传》的封面上

一下步就要走进离合悲欢

由于潇潇风雨,由于借伞还伞

竟然演奏出人与蛇的自由爱恋

我说这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你说这叫千载难逢的惊世奇缘

呵,我投胎于粗犷的潍河之滨

你降生在秀丽的欧江之畔

今天能在断桥不断中相会

算不算千里姻缘一线牵

对我的追问你含笑不答

醉洋洋的眼睛眺望吴山的蜿蜒

    当然作为一个诗人,不能光靠回忆往事写爱情诗,还应该注意捕捉当下的、此时此刻的诗意美。记得2000年6月,我应邀参加浙江诗人采风团,沿着瓯江两岸的城市、乡村采风。6月中旬一天上午我们来到青田县著名风景点“千丝岩”看风景。只见千丝万缕的水珠,一串串从山岩的斜坡上飞流直下,山岩下是瀑布形成的深深的碧潭。站在碧潭边上迎着山风,横飞竖溅的水珠,溅到我的脸上,顺着脸颊流淌,我忽然悟到这水珠就像泪珠。哎呀,这是谁的泪珠呢?联想到青田是有名的华侨之乡,在旧社会,这里有很多人背乡离井,远渡重洋,去东南亚各国打工谋生。这些眼泪可能是游子思念家乡、思念情人的眼泪,也可能是家乡情人思念远方的游子的眼泪,想到这这儿我自然而然地把千丝岩的瀑布想象成远方游子思念家乡情人的眼泪。不过落笔时,为达到加倍进层的感染力,不说游子思念家乡情人,而说家乡情人思念远方游子。即采用杜甫《月下抒怀》的创作手法,不写自己思念妻子,偏说妻子在月下思念自己(杜甫)。于是这首小诗就油然而生:

你把你的思念

酿成泪珠掛在腮边

站在风里等我

泪飞连城丝线

千丝万缕地飘洒

汇成脚下的泪潭

当我来到潭边看你

你已化作瘦瘦的青山

隔世的音容青苔般老去

迟归的游子空留叹惋

我在嘶声呼唤你的名字

名字也在回声里破碎

2000年6月15日

    总之,在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中,诗意美无处不在,只要睁开灵魂的眼睛去联想,去顿悟,就能发现诗意美.就能为打造每一首诗的辉煌而创新!

2018年6月29日

于杭州吴山居

    作者简介:董培伦,笔名董特。山东诸城人。世界著名诗人。世界华文爱情诗学会会长、《伊甸园》诗刊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浙江图书馆文澜讲坛客座教授、浙江诗人之家副主任.现居杭州。

    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沉默的约会》、《浪漫岁月》、《温馨的梦幻》、《董培伦爱情诗选》、《太空之吻—柯平选评董培伦爱情诗58首》、《蓝色恋歌十四行》、《董培伦叙事诗选》、《水兵、军舰、大海》、《情归何处》、《春天的来客》、传记文学《徐启雄传》,散文集《此曲只应天上有》、《董培伦情书选编》,论文集《诗意揭秘》等。2008年与诗论家骆寒超教授携手主编了《20世纪华文爱情诗大典》一书。

    作品《沉默的约会》获杭州(1988—1989)文学奖;《董培伦爱情诗选》获2000年《海东杯》90年代优秀新诗集二等奖;《太空之吻》获2006年浙江省文学奖;《蓝色恋歌十四行》于2010年获《中国作家》金秋笔会全国征文评比一等奖:《情归何处》于2012年5月在作家报·中南百草原杯全国文学艺术大奖赛评选中获金奖。

    在他创作发表的逾千首短诗中,有400余首是爱情诗,有的诗作被翻译到日本、吉尔吉斯坦等国家。著名诗评家、北京大学教授谢冕曾在《文学报》上发表评论文章《一本特殊而有趣的诗集》时说:“通读全诗,佳作联翩,不能不令人惊叹董培伦感情之炽烈、想象之丰富、比喻之生动、体式之多样。他写初恋,写热恋,写擦肩而过的美丽,写别离之后的刻骨铭心的相思,丝丝缕缕、欲死欲生,真是情到深处,爱到极处,他的笔墨到处,却是满目锦绣。”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