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评论 > 诗歌研究 >

幽林石子:对新诗文化建设途径的定位

时间:2024-01-05 09:10来源:未知 作者:人人文学网 点击:
对新诗文化建设途径的定位 幽林石子 吴投文教授在文学创作上属于复合型的多面手,他的诗歌、学术论文、一系列人物访谈等,深受读者的喜爱,流传颇广。吴投文的诗歌深沉、诡异,充满人生哲理,文字间流动着智性而奇特的灵光,非常耐读。而他的学术论文也写得

对新诗文化建设途径的定位

幽林石子

 

 

吴投文教授在文学创作上属于复合型的多面手,他的诗歌、学术论文、一系列人物访谈等,深受读者的喜爱,流传颇广。吴投文的诗歌深沉、诡异,充满人生哲理,文字间流动着智性而奇特的灵光,非常耐读。而他的学术论文也写得富有内涵,见解独特,语言精粹,在诗歌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我比较喜欢他诗歌理论中信手拈来的诗性化语言,并有不少观点均能与我产生共鸣。正如诗人安琪对吴投文的评论,他总能“把理论书写得诗意盎然”。未曾想到安琪的这次阅读体会与我如此平行。在吴投文的学术论文中,可以说鸿篇不在少数。比如他刊载于《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的学术论文《中国新诗之“新”与新诗文化建设》,就有很大的学术价值,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另被《北京大学学报》摘录,并入选山东滨州市高二语文试题阅读分析题,值得我辈学习与研究。

 

   


  吴投文在《中国新诗之“新”与新诗文化建设》一文中,敏锐地指出了中国百年新诗滚烫而单薄的事实,希望用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文化建设方式浇洒中国新诗园地,使之具有更强健的生命力。所以,他在《中国新诗之“新”与新诗文化建设》一文中充分肯定了中国新诗在新文学中的位置。他从新诗历史的发展出发,全面梳理了新诗的形体、面貌、体质、思想情绪,真实反映新诗的炽热情感与瘦削的身影,指引一种有营养价值的理想的成长方向。他在与旧体诗词的对照中发现新诗更灵动的艺术空间。他认为,新诗艺术的运思方式应变化多样,诗歌语言的运用也需要头脑的奇思妙想、天马行空,要打破一贯的思维套路,另辟蹊径。这似乎是新诗写作中的一大难点,也无形中给了新诗写作者一种创作技巧上的点拨。


  吴投文特别提醒新诗创作者,应排除旧体诗词的封闭性、遮蔽性、依附性、文化惰性写作的干扰,不要沉迷于自峦式的趣味主义的无效写作。中国新诗的发展是很乐观的,诗人创作大多跨越了体制性的鸿沟,具有热情的创作动力,内心持续的激情稳定了诗歌的艺术原创性,使读者能得到艺术美的奇特享受。诗人与读者之间形成了一条温馨的交流通道。


  尽管如此,新诗在普通作者与读者那里,还是一个模糊的艺术名词,一个难以理解与熟练的“思想高空翻动作”。 所以,吴投文老师以一种强有力的声音呼唤一种成熟的新诗文化,并以独特的诗学眼光、先锋的文学见解,提出新诗标准的确立、诗人艺术原创性的主体自觉、相对完备和成熟的新诗教育体系三个前提性条件。亟待三者能在文学艺术的土壤中自然生长,让新诗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新诗如何呈现与确立自身的健康标准?这是评论家吴投文着重关注的一个重要的新诗文化问题之一,也是具有特别意义的亟待解决的理论性问题。他在《中国新诗之“新”与新诗文化建设》一文中提出:“ 新诗标准的确立是新诗文化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标准失范会导致认同危机,这是中国新诗面临的一个最大困扰。新诗标准的极端多元化和无序化已经严重危及新诗的生存和发展,使当下的诗歌生态不断趋向恶化。”接着,吴投文以强烈的语气发出“新诗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新诗才是好诗?”这两个关键性的关于新诗标准的感叹性疑问。他对当下的创作气候心存忧虑,亦彰显浓郁的文化自觉。实际上,这是对当下模糊而喧嚣的创作现象敲响警钟,继而在文中紧紧联系实际,以清晰的视野分析并自答了这两个问题。吴投文说:“新诗归根到底,这需要以诗人和读者取得基本的共识作为前提,在创作环节和接受环节的共通性视野中确立一种常识性尺度。在优秀的诗人那里,他们按照自己理想中的新诗标准进行创作,当这些诗人的创作从不同的维度和层面构成一种综合性的创造合力时,新诗的‘普遍’标准就会以模糊的面貌浮现出来。这种模糊的新诗标准在读者的接受中同样是模糊的,却在模糊中包含着艺术自身发展的逻辑和对艺术尊严的确证,读者的接受之维构成确立新诗标准的另一个动力系统。”这就是说,对诗歌的认同要深入读者的内心,答案也得从读者的欣赏能力与作者的创作能力中寻找。而且更多的是建立在双方的心灵相通,甚至兴趣相投,对文字艺术的理解方向一致上。优秀的诗人、优秀的作品是新诗标准呈现前的良好基石,凝聚到一定的时候,便会矗立起一座精神的瑰丽宝塔。有兴趣、有领悟力的读者热情欣赏,并在魅力建筑中双重呈现心灵的愉悦之情。

 

臧棣在答杨黎六问中说“新诗的标准就是天才的标准”,并列举出这样几种不同类型的天才:“有让人深感意外的天才,有孤绝的不太按常理出牌的天才,也会有集大成式的人物。”这个观点有一定先锋性,但更多的是爆炸性,可能粉碎沉潜于夜幕里的某一部分,宁静的表情因此变得惊慌失措。因为真正的诗人总是在孤独中潜心写作的,他们所付出的努力都隐藏于漫长的岁月中。当这种创作终于变得成熟,诗歌的亮光便在瞬时出现,读者常常忽略了被隐藏的部分,见到点点星火时便赋予他们“天才”“奇才”的美称。却不知道他们奇异的灵感创作就是他们努力后的结果,我相信大部分诗人如此。从一开始就把诗歌写得炉火纯青的人,微乎其微,基本没有。臧棣后来又补充“其实天才更多的是指向于一种创作状态”,最终让这部分惊慌的表情回归平静。总而言之,新诗标准错综复杂,而且这个“标准”在每位读者心中的定位不同。最起码,它不同于小说、散文,它的语言应该新奇、诡异、陌生化;它的意象的呈现应该自然连贯、不凌乱;它的思想应该健康,不淫乱。纯粹的散文分行,当然不是诗,语言过于随意与口水,也不是好诗。这个“标准”的定位最终还是由优秀的诗人或诗评家来决定的。在思想透明的普通读者那里,他们的“标准”可能也是不达标的。


  而且新诗的标准亦有发散的分枝,诗人们常常去古典诗词里临摹板滞的思路和受约制的意象,也常常无节制地深入国际化文化思潮,而忘记本土化的艺术原创写作。他们也总是甘于被大大小小的圈子恶性绑定,失去艺术该有的尺度……这些被修剪过而失去个性的枝叶,失去了灵性与自主性,也违背根的初衷,只是诗歌艺术的畸形生长。

 

 


  诚然,中国新诗的民族化风格不可流失,并且还应该稳定地走一条中国特色的艺术路径。写作者要开创属于自己的特色民族精神轨道,并持之以恒地前行,才能顺利进入艺术的本土化的新天地。当然,文化各界要用多种方式充分激活诗人的创作热情。诗人们的诗歌作品要体现真正的本土性、真实的自我性、有效的创构性、无限的艺术生成性,这几个方面充分结合、综合提升。诗人富有原创性的个性写作才能更好地呈现,这是构成新诗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中国新诗是民族精神的灯芯,需要广大群众用心去点亮,隐秘的部分也应该得到充分发挥。除了诗人自身,更应该在民众与孩子中发扬它的艺术价值。比如2016年9月1日启动的由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长沙市文明办等单位主办的“美丽长沙,美德先行”长沙市少年儿童诵道德模范诗歌朗诵会暨《榜样的力量――百名诗人万行长诗颂道德模范》有声读物录制启动式活动,就是一次非常有教育意义的诗歌活动。活动主要以写给全国道德模范的诗歌为朗诵作品,再以海选征集好声音的形势在全国范围内征选6至18岁年龄段的学生朗诵。这样使学生在诗歌朗诵中自然感受道德模范伟大无私的爱,并让朗诵者的声音艺术与诗人的语言艺术产生心灵的共鸣,集道德教育、艺术教育、生活教育于一体。我写给全国道德模范王达佳的长诗《明眸里的仁慈》也被重点推出,由学生深情朗诵,并收入万行长诗集《榜样的力量》。这次活动已在长沙市举办,影响广泛,意义深远,为学校的文化教育引进了诗歌艺术教育,这是局部诗歌艺术进入中小学校园的一道初生的光芒。


  让诗歌真正进入校园生活,应该在各级学校开展师生新诗培训班或建立诗歌写作基地,进行规范而有层次的新诗写作教学。编写教材,将新诗写作纳入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并划定为一门考试的课程。政府部门也要设立专门的诗歌基金,用于扶持和奖励诗歌创作,资助诗歌刊物的出版发行等。写到这里,我便回忆2015年9月13日,由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长沙市文联主办的“2014-2015长沙文艺新人”评选活动,从4月份开始,历时5个月,参选作品共一百多件。作为一名草根作者,我没想到自己能入选,真是太幸运了。文学类获奖者三人,我是唯一以诗歌创作获奖的作者。这份荣誉得来不易,非常感谢未曾谋面的评委老师,感谢长沙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他们对草根的支持更激励了我的创作热情。至今我已创作诗歌一千多首,在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发表近七百首。2017年,我首次出版了新诗集《草木的事业》,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并作为“百年诗库.实力诗人”诗集重点推出。诗集由著名诗人、小说家周瑟瑟策划,著名评论家吴投文作序。令人惊喜的是,诗集有幸入选“长沙市文艺创作重点扶持项目”。作为一名体制外的写作者,能先后几次荣获重大奖项,除了自身努力,也与政府、文化部门重视民间作者、关注民间写作是分不开的。


  新诗文化的未来亟待一种完备成熟的新诗教育体系。而建立这样的新诗教育体系,首先需要读者自然地走近新诗,进入新诗。摒弃对传统诗词的“恋律情结”,真正走进新诗的内核中去,触摸它空灵的神奇与美妙。新诗写作教学无论教学者和入门者,都需要多探索、多试验、多选择。教者要因材施教,学者要善于发现,敢于创新,坚持不懈,才会有收获。石子有过六七年的写作经验,个人认为新诗写作一如画家绘画。我们在面对一个诗题的时候,头脑中要形成一幅有层次感的优美画面,诗的主题便是画的中心。但表达每一种色彩与线条都必须脱离惯性思维,也可以说是想象天马行空。然后用灵性新奇的语言把画面按一定的顺序呈现出来,便是一首成功的诗歌了。其次,新诗教育需要一套切近大众的暖身制度维持,这种制度有相当大的托举力量,能促进新诗文化不断成熟,步入繁荣。比如多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诗会,让新诗俯下身,回到纯粹的民间。2016年9月24日在湘潭举办的“时间仓里的留守者”邹联安、吴投文、朱立坤音乐诵诗会,便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诗歌活动。活动通过音乐、诗歌、绘画的美妙融合,让诗歌走向民众,亲近民众。让高雅艺术进入更广阔的空间,从而给市民的生活增添无限诗意美。   

 

 (该文荣获由中澳合办《中文学刊》杂志社主办的首届国际人文社科论文大奖赛佳作奖)

 

 

作者简介:幽林石子,女,实名石世红。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南省文学评论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协会员。音乐诗人,《中国好诗年选》主编。作品发于《星星》《诗林》《青年文摘》《山西文学》《散文诗》《湘江文艺》《草堂》《文艺生活》等报刊。出版诗集《草木的事业》。文学创作被写进《星星》《鸭绿江.华夏诗歌》《中国诗人》《湖南日报》《湖南文学蓝皮书》《长沙晚报》《今日宁乡》等纸媒的评论或新闻报道。作品近年受评论界关注,至今已有著名诗人兼评论家庄伟杰、吴投文、谭五昌、谢克强、荣光启、方文竹、李自国、马启代、唐诗、凸凹、邹联安等评论其诗作。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各位朋友,下面的相关文章可能对您很有帮助!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