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在线 > 人人杂谈 >

天资·勤奋·机遇

时间:2018-03-04 15:10来源: 作者:言必称莫言 点击:
天资勤奋机遇 析莫言的成功之道 著名学者季羡林生前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叫《成功》。他在这篇文章中说: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下面这个公式:天资+勤奋+机遇=成功。他的关于成功的秘诀言简意赅,一语破的。 笔者多年来喜欢看莫言的成长历程,并试图探索其成
天资·勤奋·机遇

 ——析莫言的成功之道
 
    著名学者季羡林生前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叫《成功》。他在这篇文章中说:“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下面这个公式:天资+勤奋+机遇=成功。”他的关于成功的“秘诀”言简意赅,一语破的。

    笔者多年来喜欢看莫言的成长历程,并试图探索其成功之道,觉得把季老这个公式“套用”在莫言身上,倒能很好地“破解”一番。天资、勤奋、机遇,这三个在汉语中常见的词语,一旦有效地综合作用于一人之一生,就极有可能走向巨大成功,甚至出现奇迹。
   
    天资就像火花
 
    天资也称天赋、天分、素质等,它是世代遗传的产物。研究表明,天资为人才成长提供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及智力发展的可能性,但天资并不能预先决定人的智力和人才成功与否。如果具有先天优势,但缺乏后天努力,也会成为 “方仲永”,“泯然众人矣”。正如高尔基所说,人的天资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能燃烧起来,而迫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

    莫言当然是有天资的。莫言的大哥管谟贤就说过,莫言搞文学是要有天赋的,他对文字很敏感,情商很高,感情很细腻,具有超人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莫言貌似农民,其实是一个书香世家的后代。其家族远祖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齐国名相仲。据管谟贤所著《莫言家族史考略》记载,管氏家族世代崇文不尚武,爱好文学,淡泊名利,自古而今名人多为文人。如讲习《诗》、《书》的管宁,精于《易》算的管辂,诗人管师复,词人管鉴,散文家管同,诗人管用和等。管仲后代明清两朝出过5个进士。莫言的祖父善讲故事,父亲读过4年私塾。大哥由此推断:“莫言之成为作家,是否得益于管氏遗传呢?我的结论是肯定的。”

    那么,莫言的“火花”何以成“熊熊大火”?一方面,幼童时代的早期开发,为他一生的文学创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他很小就喜欢看忆苦戏,听长辈讲鬼怪故事,辍学前后通读了中国古典名著、文革前出版的几十部长篇小说和鲁迅的作品,学完了中学课本。莫言就读于大栏小学时,张作圣老师最早对其文学才华加以肯定,经常点评他的作文,给他“开小灶”,支持他看“闲书”。

    另一方面,成年之后的主观努力与不懈奋斗是决定性因素。从参军开始,莫言在继续大量阅读和赴高校进修的同时,开始了艰辛的文学创作。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与潜能,不懈探索,勤奋笔耕,形成了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取得了文学事业的巨大成功。
 
勤奋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天才就是勤奋,勤奋是抵达成功巅峰的阶梯。可谓世间通理,世人皆知,且“人证”无数,俯拾即是,毋庸赘述。莫言也未能“脱俗”,摆脱不了这一“铁律”。

    不必说莫言在保定担任政治教员期间一边上政治课,恶补马列,一边搞创作,通宵夜战;也不必说他在军艺求学时白天如饥似渴地听课,晚上潜心读书写作,半夜用“热得快”煮方便面吃;单说莫言的高效写作吧:1995年春天,莫言在母亲去世后不久,夜以继日地写作《丰乳肥臀》,醒着用手写,睡着用梦写,全身心投入三个月,中间除了去过两次教堂外,连大门都没出过,几乎是一鼓作气写完。他一度放弃用了十多年的电脑,用43天手写出近43万字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平均每天写一万字,最多一天写1.65万字,一天最少时睡三个小时觉。有一次,他一天一夜写了三个短篇:《石磨》、《大风》和《五个饽饽》。这一方面说明了他的聪明天分,另一方面也证明了他的刻苦勤奋。

    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是多因素的综合效应,既有先天的遗传基因作用,又有后天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还有个人的社会实践与主观努力的因素。天赋和社会环境提供自然基础和客观条件,但不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人的社会实践和主观努力。可以肯定地说,如果莫言单凭聪明的天赋,而缺乏勤奋实干和坚忍不拔的努力,就不会有今天的莫言。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机遇,即机会或时机,是指某人在某方面有潜在的才能,尚未被发现或进一步开发,由于某个偶然的机会,被赏识、点拨或任用,使他得以显露头角,大展才华,踏上成功之路。莫言在成长过程中,的确得到了机遇的“偏爱”。

    由于家庭成分的原因,莫言连续三年体检合格当兵未成。直到第四年,村干部和大部分社员都上了胶莱河工地,无暇顾及其他,在棉油加工厂上班的莫言趁机钻了“空子”,多方努力,侥幸参军。莫言自称这是他一生“重大的转折”,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保定当兵时,莫言因超龄而提干无望。正为此苦闷彷徨之时,政治部主任和干部科科长带着他的材料跑到上级部门,请求留下莫言,使莫言得以破格提干,让他工作和生活从此稳定下来,可以安心、专心地边工作边写作。

    在军艺求学时,莫言遇到了他的恩师—文学系主任徐怀中。徐主任慧眼识才,发现莫言具有“大师潜质”,便特别予以关照,给他“开小灶”,亲自帮他分析作品,找出毛病,探寻独特的创作道路。然后,凭借自己在文学界的威望向报刊和出版社推荐发表莫言的作品。1984年底,莫言创作出了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从此佳作频出,一发而不可收。

    莫言遇到三位重要人物,帮助他把作品推向了世界,扩大了在国外的传播性和影响力。在瑞典从事翻译现代中文作品的陈安娜,翻译出版了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和《生死疲劳》三本书。美国翻译家葛浩文将莫言的十多部作品介绍给英语国家读者。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马悦然,负责推荐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推手。

    诚如巴斯德所说:“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欲借助机遇取得成功,首先要锻造一个“有准备的头脑”,即知识渊博,能力超群,善于钻研,勇于创新,并且有厚实的工作积累或突出的创造成果。不愿付出,坐等机遇,那只能是“身在宝中不识宝,相逢乃是陌路人。”莫言之所以能够被一个个机遇“助推”,是因为他有长期苦难生活的经历和社会阅历,经苦读和磨练具备了丰厚的知识储备与娴熟的写作技能,并不断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文学作品。
 
    季老在文章中指出:“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诚哉斯言。不过,在这里还需说明一下:“狠下功夫”须讲求科学性,勤在“点子”上。一定要解决好勤奋努力过程中的战略问题,如目标选择与调节,科学运筹时间,注意劳逸结合,提高用脑艺术等。莫言的成功,首先因为他紧密自合自身素质与特长,选择了文学作为自己的事业目标,他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成才过程中的几个战略问题。勤奋刻苦,精神可嘉,但切不可一味地“愚勤”,盲目地“拙勤”。否则,勤奋就可能成为无效劳动,也影响到天资的发挥和机遇的利用。
 
              (山东高密市国税局  梁守泰)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各位朋友,下面的相关文章可能对您很有帮助!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发布者资料
言必称莫言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8-01-28 17:01 最后登录:2018-02-24 14:02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