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专题 > 小说之门 >

论小说心理细节的写作功能

时间:2017-08-19 00:09来源:未知 作者:于为苍 点击:
论小说心理细节的写作功能 作者:于为苍 作为时代的一种文学样式,小说正伴随着日新月异的经济改革大潮和文化全休闲时尚,不断地发生着嬗变和更新,小说家们主体观念方式和审美思维形态也在不断地向前演进,其写作审美的视角在更新发展中触向人的灵魂深处和意识
 论小说心理细节的写作功能
 
作者:于为苍
 
 
   作为时代的一种文学样式,小说正伴随着日新月异的经济改革大潮和文化全休闲时尚,不断地发生着嬗变和更新,小说家们主体观念方式和审美思维形态也在不断地向前演进,其写作审美的视角在更新发展中触向人的灵魂深处和意识前沿,对人的原欲深层进行渗透,探索其存在的状态和生命的价值,这离不开心理细节。
 
一、小说心理细节的审美定位
 
  所谓心理细节,就是指小说中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由特定情绪引起的刹那间的心理意识的细微变化及其由此生发开去的顿悟想象。心理细节在作家特定的心态意绪和独特的审美观照下,通过反恒常的扭曲、变态及错裂等艺术表现方法,使其触须向着人的意识深处和心灵象征方向发展,从一个独特新异的视角触及人物性格的灵魂和凸现深化着小说主题。心理细节是小说情节中必不可少的艺术细胞和血肉,是小说中凝聚着的深刻内涵和艺术生命力的张扬和标识。它如一缕闪电,照彻人物性格;又似一湾甘泉,流淌出人物心底的生命旋律。
 
二、心理细节与心理描写的写作区别
 
  心理细节单从种属关系上看,属心理描写范畴,是心理描写的一种表现形式和方法,和心理描写一样,通过对人的心理意识的展现,来刻划人物性格,丰富小说情节,为表现主题服务;但从其审美本质和写作功能上看,它又不同于心理描写。有例证如下:
 
  1.啃完饼,想想又肉痛起来,究竟是五元钱哪!他昨晚上在百货商店中看中的帽子,实实在在是二元五一顶,为什么睡一夜要出两顶帽子钱呢?连沈万山都要住穷的;他一个农业社员,去年工分单价七分,困一夜做七天还要倒贴一角,这不是开了个大玩笑!……贵死人!真是阴错阳差,他这副骨头能在那种床上挺尸吗?
 
  2.还有那条路,也飘来飘去。她走着走着,就成了摊煎饼的姑娘,成了莽莽的婆姨。月光像一群白蝴蝶,抖动着翅膀。
 
  前者,高晓声在《陈奂生上城》里,通过自言自语式的内心独白的心理描写,把一个老实巴脚、本本分分、惜钱如金的陈奂生花五元钱住一夜招待所而心痛不好受的心理意识凸现了出来;后者,杨争光在《鬼地上的月光》中,写窦瓜不堪忍受丈夫折磨,无意中用石头敲死了莽莽,她神志恍惚地来到鬼地,惊恐万状中,月光幻化成扑动翅膀飞起来的蝴蝶,这一心理细节,展示了一个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的女学生突然变成了莽莽婆姨的生活道路和其内心痛苦的顿悟想象。
 
  由此比较可以看出,心理细节不同于心理描写,表现在以下诸方面:其一,心理描写是对人物正常情态下的恒常心理意识活动的描摹刻画;而心理细节则是对人物在特定情势下反恒常的心理意识的凸现。其二,心理描写的人物心理活动大多是有意识的(不排除部分无意识心理);而心理细节展现的常常(基本上)是无意识心理,即下意识或潜意识心理。其三,心理描写讲究真实性原则,即必须符合生活真实和人物性格逻辑及艺术法则和规律;而心理细节则打乱了艺术真实性原则和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定势和秩序,随心所欲地建构自己独特新颖的心灵审美体系。其四,心理描写重在展示心理意识流动过程,注重其过程性和完整性,是有序的;心理细节重在凸现人物刹那间心理意识的细微变化及其由此生发开去的顿悟想象,它不注重心理意识的过程性和完整性,因此是无序的。其五,心理描写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思想内涵主观表意性强,即内容和形式主观抒情和议论色彩浓厚,内容和形式的表意功能是统一的;而心理细节外在表现形式是纯客观性写实,内在思想蕴涵是纯主观表意,表意寓于写实之中,描写色彩强,内容和形式的表意功能是悖反的。其六,心理描写重在复现场景和情形,通过再造性想象,让人既可意会又可言传,内涵固定明确;而心理细节重在表现情势和心态,通过创造性想象,让人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底蕴深邃含蓄。其七,心理描写根据表达上的节奏需要,可以在一处一次性完成,也可在多处多次性完成,它具有一定的分散性;而心理细节则不同,它只能在一处一次性完成,表意完整,具有极强的独立性。
 
三、小说心理细节写作的审美特征
 
  随着传统文化积淀的崩塌和变形,人们精神消费需求和审美观念不断提高,小说心理细节得天独厚,倍受青睐,这源于它独特的艺术审美特质,具体说来如下:
 
  1.语言的诗意性。心理细节内涵决定其语言表现形式和艺术修辞手法的新异而独特:“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似乎有形状,冷暖似乎有重量,气味似乎有体质。”(钱锺书语),心理细节不仅营造了极富诗情画意的氛围,而且也熔铸了极富诗情画意的意境:“所有往事像乌云堆积,比乌云更坚硬,更纷繁密集,它们在雨大开始的一些时刻,积聚在老黑的眼眶附近,它们停在那里,一动不动,突然有一个契机,凝滞的事物松动起来,被一种莫名的力量击成碎片,它们松动着闪闪发光,变细为细碎而美丽的鳞片,它们开始流动起来,发出清亮之声。”(林白《青苔与火车的叙事》)。
 
  2.感觉的错位性。心理细节的感觉,源于特定的心理定势和心态意绪,它往往经过感觉分析器的位移和挪植,进行了重新组合变异,用类似于通感的错觉和幻觉等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进行新颖独到的营造和表现,将新异的审美形象全新地凸现在读者面前。如莫言笔下夜色笼罩的河面:“河上传来的水声越加明亮起来,……有一根根又细又长的银丝儿,刺透河的明亮音乐传过来。”(《透明的红萝卜》)。作家将自己独特审美视角和新鲜审美理想注入了特定的人物(黑孩)之身,并给其创造出一种特殊的视听环境和心理感觉方式及角度,经过错位使黑孩眼中的自然景观刹那间变异,抽象景观变得具体而富有动感和质感,给人以神奇、鲜活、新异的美感意蕴,通感用此,确是匠心独运。
 
  3.形状的变异性。心理细节,由于作家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强化和审美意识的自觉层次的拓阔和深化,使生活原形被同化,扭曲变形中被赋予了另外全新的内容,因此而具备了独特的美感特质和新颖的审美效应,导引着读者去体味和把悟其美的底蕴和内涵。杨争光把老旦的妻子变异为鱼,把老旦变异为树;莫言把红高粱变异成遍地流淌的血,张炜把扔了一地的地瓜变异成遍地燃烧的火,等等。它是将生活的客观性经过心灵的咀嚼、酝酿和升华后,掺搅了作家刹那间对生活的感悟而形成的一种虚体实化或实体虚化的具有独特审美效应的创造性营构。
 
  4.形象的象征性。作为心灵信息的载体,心理细节不仅通过变形变异形象巧妙曲折地折射出人的心灵深处,而且还常借此手段来展示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涵盖着的特殊象征意义,它体现着某种意义上的超越性、暗示性和多义性。张洁《他有什么病》中那个坐在一半死了一半活着的老槐树下、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懒汉形象,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俄国安德列夫《警钟》写钟声“就像有大滴大滴熔化了的铅水落到我的头上……像密集的雨点那样灌满了我的脑袋”,夸张而失实的审美视角的关注,使形象得以凝聚和强化,从而升华为一种内在的象征,暗示着当时俄国社会正面临着深刻的危机和人们普遍惊慌失措而又迫切期待的复杂心理。
 
四、小说心理细节写作的审美要素
 
  写作实践表明,心理细节的构成要素是物象、环境、情绪、感知和想象。
 
  1.特定的物象。心理细节中特定的物象,是作家寄寓其审美理想的载体,它是产生心理细节的基础,它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富有特定意义的客观事物。如莫言笔下的那只《透明的红萝卜》:“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像金色的羊毛……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红萝卜形象不仅传神醒目,妙趣横生,而且使人仿佛亲睹了那只在特定心绪下用心的轨迹描画出具有多种象征意义全新的红萝卜形象,深深体味和把悟着其中的和谐、幽默和神秘。
 
  2.特定的环境。心理细节要在一定情势下的特殊环境中生成,而这一特定环境所涵盖着的内容要比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更丰富新奇的原因是:它是一个实物场(客观物理环境)和一个感觉场(主观心理环境)的总和,而这一感觉场的内涵又产生于、并大于这一实物场,从而生成着“境外之境”“象外之象”。何立伟的《一夕三逝》小河那一对欲分手的情人“两个影子尚蓝蓝地塑着……女人身边业已没有了草。冷冷沙从她指缝间,无声地泻下去,竟起了小小坟,那男人说了什么?叫女人生了气,空气于是四面惊闪开来好些地方,颤颤放大着一个‘不’”。作者着一“塑”字,将实物场定格,“小小坟”使实物场静止化、限量化了,而那放大着的“不”字,却把二人心底处的寂寞、悲痛和惶惑放大着,实物场在放大为感觉场中,心灵的底蕴和内涵更丰富新异了,从而扩大了心理细节的容量。此外还有陈村、格非、马原、王蒙等作家在小说写作中都擅长这种变形和放大。
 
  3.特定的情绪。心理细节生成过程中,作家及其笔下人物的特定情绪起着很强的催化裂化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心理细节进行变形变异的内在动因。张洁《他有什么病》中陈幺妹看到的那个唱着歌儿“说不准是中年,或是老年,或是青年的妇女”,她“忽儿显得年轻,忽而显得衰老”,“她从亿万年沉积在心头上的黄土里”钻出来,唱着“黄土底下的事情”,这一妇女形象就是作家心灵苏醒及对世态顿悟的结果,她是作家自身强烈而又浓厚的诊病心理意识幻化出来的一种尚存一定病态的中华民族形象(受母系氏族社会影响而顿悟形成),由此产生了涵盖无比巨大而丰富的思想内核和深邃博阔的异质美感。
 
  4.特定的感知。它是作家内心感情和深层心理对客观世界的熔化和折射,作家以其独特的感知方式和审美视角,使客观世界在感知中按作家的审美需求尽情地扭曲变形,从而凸现出新异的艺术魅力和丰采。邓刚《龙兵过》中轮船经过渤海和黄海交界处时,“潮差形成的湍急的海流,像利刀似地劈开两个海,淡黄色的渤海和深蓝色的黄海中间齐刷刷划开一条线,犹如两种挨在一起的色块,互不相染,有人竟听出船底‘咯噔’一声,上了一层台阶!”作家在这里从独特的感知方式和审美需求出发,将听觉感知转换为触觉感应,表现着老渔民对大海深厚感情的、具有职业敏感的一种心灵昭示和奇特体验。
 
  5.特定的想象。心理细节中特定的想象不同一般意义上的想象,它不以知识经验为基础,而是以特定情绪和特殊审美需求,通过感知的顿悟和物象的幻化组合、扭曲和变形、无序、怪异、荒诞地自由驰骋、无拘无束地任意挥洒而完成,余华《一九八六》中历史教师幻想中剥人皮时:“他伸出手开始在剥那些还在走来走去的人的皮了,就像撕下一张张贴在墙上的纸一样,发出了一声声撕裂绸布般美妙无比的声响。”余华以无可控制的特殊想象,通过人心灵受到的强烈而深重的伤害和其拯救人心拯救世界的愿望落空,导致毁灭自我毁灭世界变态的心理细节,将一个民族几千年所受的压抑迫害和凌辱及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刑场性质揭露得入木三分。
 
五、小说心理细节写作的表现形式
 
  一般当代小说则是更多地将作者的特定情绪下的心态意绪和审美观照,羼入写作客体之中,使人物的肖像、言语或环境场面和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深深浸透着心理意识成份,其特定的情感意绪和象征主义常以以下形式表现:1.时空压缩式。这种心理细节的写作表现形式往往是作者在特定情绪下,将客观现实中的自然时空压缩转换为心理时空,前后时空可以任意杂揉、叠合,前后跳跃、神出鬼没中,形成小说内容的间隔性,以丰满充实其内涵。如莫言的《红高粱》:“父亲就这样奔向了耸立在故乡通红的高粱地里属于他的那块无字的青墓碑。”这里过去与现在互融,这种压缩互融式的心理细节,凸现了文章的主题,确立了整篇作品的气势,具有瞻前顾后的开阔感,不仅突出了汉民族特有的凝重深厚,而且也生动地展现了小说内涵的弹性和张力,塑成了我们时代历史感的象征模式,与马克斯的《百年孤独》的开头有异曲同工之韵。
 
  2.化虚为实式。当代小说,重在表现人物的心灵感应,展示人物个性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元性。而心灵感应的情绪则是抽象的,甚至是虚幻的,常常用心理细节来加以具象化,如韩少功的《风吹唢呐声》:“音符一个个像花开了,像星星亮了,像满山的野杨梅红了,又甜,又酸,又涩。”这里,作者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听觉,在心理意识的特殊过滤下,具象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视觉和味觉,使唢呐生动形象地吹出了生存的悲苦和欢乐,也吹出了世俗的冷暖和炎凉。
 
  3.错裂变形式。从接受美学角度看,读者审美品味在反恒常的扭曲错裂和变形中能得以满足和提高,异质美感能带给人们以全新的感受和愉悦。如高行建的《灵山》:“我抬头见树干上竟长了一只牛眼,逼视着我。我再环顾周围,远近的树干都睁开一只又一只巨大的眼睛,冷冷俯视。”这一心理细节产生的原因,正如作者在下文中所说:“这仅仅是一种错觉,出于我内心的恐惧,我阴暗的灵魂在窥探我自己,这一只只眼睛不过是我对自己的审视。我总有种被窥探的感觉,令我周身不自在,其实也是我对于自身的畏惧。”
 
  4.荒诞变态式。心理细节在反映作者独特审美意蕴时,为了达到异质美感的表现,常在反恒常的扭曲变态中,荒诞地叙说着生活,从而造成读者心理上的一种审美反差。如阿城的《遍地风流》:“早上出的白太阳,父亲往山上走,走进白太阳里去,我想父亲有力气啦。”这一荒诞变态的心理细节,字字词词中都涵盖了无穷无尽的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趣和感悟,也浸透着无限的诗情画意。
 
  5.情感复沓式。心理细节在切入心理深层结构和立体意识层面上有其独特、丰厚的内张力和丰富性,从而增强着个性生命的时间感受和内心节奏。如陈道阔的《南温河波涛》:“现在,他犹豫了,他不想暴露那张照片,也不想立即得到那个神圣的庸俗幸福的痛苦欢乐的悲哀滚烫的冰凉的吻。”这一心理细节将人物心里那样一种既崇高,又卑微;既狂放又拘谨;欲爱不能(他自己认为),欲舍不忍的复杂痛苦的体验和意识,痛快淋漓而又狂放无羁地表现出来,收到了因情感意绪上的跳跃、突兀、休止和空白而意外扩充增大了感情内涵的表达效果。
 
六、小说心理细节写作的审美效应
 
  心理细节“虽小而精”,其写作功能“却大而神”。小说心理细节写作的审美效应具体体现在以下诸方面:
 
  1.丰满人物形象。文学是人学,而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理活动又是极其丰富复杂和变化微妙的,心理细节能准确而生动地传达出人物的内心秘密和性格的本质。如王蒙的《蝴蝶》:“他似乎看见了白花被碾得粉碎。他感到了那被碾压的痛楚。他听到了那被碾压的一刹那的白花的叹息。”作者沉重而细腻地通过车过花碎的心理细节的描写,展示了张思远对含恨死去的妻子海云的思念、悔恨和内疚等复杂而难言的心理,从而生动形象而典型地刻划出了人物的个性性格。
 
  2.照亮故事情节。心理细节是构成小说最小的组成元素,是小说艺术情节的必不可少的细胞和血肉,是点燃和照亮情节离不开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没有心理细节,就没有情节的亮点和火花。如贾平凹的《废都》:“没想数天之后,盆里兀自生出绿牙,月内长大,竟蓬蓬勃勃了一丛。但这草木特别,无人能识得品类。”这一细节,看似景物描写,实则是一种心理细节,作为整部小说开头的“引子”,它不仅兆示了作者写作的独特审美心理和意图,而且还为下文叙述西京城发生一桩更希奇古怪的异事作了铺垫和渲染,不仅是全书故事情节的滥觞,而且作为叙事内容的预示和征兆,熔铸成了故事情节的亮点和风景。
 
  3.深化主题意蕴。当代小说要表现深邃丰蕴的历时性和现实时代潮流的共时性,就必须使主题多义、多元,这样才使小说接近和通似生活,恒久、隽永的主题意蕴要靠富有象征意义的心理细节来深化和升华。如高行健的《灵山》:“你就听见了一种声音,难以捉摸,却又分明从你心底响起,弥漫开来,竟跳动了一下,像踮起脚尖,颠了一下,便落进黝黑的山影里去了,将霞光洒满了天空。”作者通过这一心理细节,展示了现时代人的处境和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兆示着人性中向善求美的人格完善的灿烂和美丽。
 
  4.凸显审美情趣。“有意境则成高格”(王国维语)。当代读者审美意识的提高和文化休闲的时兴,使得小说写作在与读者情感共鸣之中昭显自己独特的审美理想和情趣,便理所当然地要借助心理细节达到诗样的意境。如徐小斌的《双鱼星座》:“在盛夏下午的阳光下,她觉得这个女人缺乏立体感,或者干脆说,她像是一幅女人的卷轴,就那么平平地贴在门边,被阳光挤出一条瘦瘦长长的影子。”作者笔下的卜零内心妒嫉意识和无奈卑视等复杂难言的情怀,在这一心理细节中得以流露和晾晒,它所展示的内涵既在憎恨妒嫉中有风趣幽默,又在怅然若失中透出些许诗意画情。
 
  小说的心理细节,不仅巧妙生动地传达出人物内心底蕴和性格本质以及由此而体现着的作家审美理想和情趣,而且还可以借助人物内心深处的微妙反应及其变化层面,曲折地折射出时代、人生和社会对人深刻影响的轨迹和印痕;对心理细节审美特质和写作功能的定位,将丰富和深化着小说创作理论。
(责任编辑:于飞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