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在线 > 文化新闻 >

【纪念路易·艾黎诞辰124周年、逝世34周年】种子的力量

时间:2021-12-08 11:20来源:未知 作者:赵谦玺 点击:
种子的力量 作者:赵谦玺 小雪过后,山丹河畔的艾黎与何克陵园显得寂静而肃穆。加上一个月来的疫情防控,更是鲜有人来。艾黎与何克的墓碑静静地卧在松柏掩映的平台上,三十多年前参加艾黎骨灰安放仪式的艾黎亲属从新西兰带来的云杉已经长得浓荫蔽日,在跨越

种子的力量

 

       作者:赵谦玺

 

微信图片_20211208100123_调整大小.jpg

 

 

小雪过后,山丹河畔的艾黎与何克陵园显得寂静而肃穆。加上一个月来的疫情防控,更是鲜有人来。艾黎与何克的墓碑静静地卧在松柏掩映的平台上,三十多年前参加艾黎骨灰安放仪式的艾黎亲属从新西兰带来的云杉已经长得浓荫蔽日,在跨越万里的北半球的山丹小城蔚然成林,守护着两位跨越千山万水而来外国友人。

山丹是古代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自公元前139年张骞开通古丝绸之路后,山丹便成为中原通向西域的重要驿站。沧海桑田,日月变换;使团交替,商贾往来;战旗猎猎,驼队逶迤。两千多年的岁月长河中,有的人伴岁月化为烟尘,有的人被后人敬仰记入史册,有的人被人们时刻缅怀与追思。长眠在山丹的路易·艾黎与乔治·何克就像两粒种子,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在中华大地上发芽、生根、长大,直到把火热的生命奉献给挚爱的土地。

1927年4月21日,年仅30岁的路易·艾黎从新西兰来到中国,在上海开始了他的异国生活。他在公共租界工部局消防处任防火督察、工业督察长时为工厂的童工和女工争取权利;利用假期去萨拉奇帮助华洋义赈会组织修建民生渠,赶往湖北进行水灾救济工作,为洪湖抗洪人民运送救济粮等。新西兰国籍和白色皮肤没有束缚他内心深处的国际大爱。

1934年,他参加了第一个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并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联系。西安事变前夕,他冒险去太原,为中国共产党兑换红军在陕西缴获的地方钞票。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艾黎与埃德加·斯诺夫妇、宋庆龄、徐新六等中外友人发起工合运动,支持中国抗战并解决军需民用。

1938年到1942年四年多的时间里,这个新西兰人沿着工业合作社的兴起和拓展走遍了中国18个省,跨越了大半个中国。1942年以后,艾黎转向培训工合管理和技术干部的工作,同英国记者乔治·何克在陕西宝鸡凤县双石铺创办培黎工艺学校。

 

微信图片_20211208100138_调整大小.jpg

 

乔治·何克,1915年生于英国哈彭登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37年从牛津大学毕业。1938年1月随姑母环球旅行来到中国。在亲眼目睹被日本人占领的上海以及战乱中的悲惨景象后,何克决定留在中国,实地了解中国人民所面临的问题。他一面担任美国合众国际社自由撰稿的工作,一面开始学习中文。他来到中国汉口,结识了美国进步作家、新闻记者史沐特莱、埃德加·斯诺等。那时,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已经在英国和美国出版,让西方世界看到了尚未了解的中国抗战力量。何克也被书中的描述感染,急切盼望到延安考察。

1938年6月,在驻汉口八路军办事处和史沫特莱的帮助下,何克到延安采访,访问了各方面人士,参观了机关、部队、工厂和学校。访问结束后,何克重返汉口。他要把看到的一切,如实地进行报道。这年10月25日汉口沦陷后,斯诺把何克介绍给了正为“工合”事业奔波,急需人手的路易·艾黎。

艾黎感觉“他那样年轻、幼稚,不知他能否在中国一片混乱中安下身来,不过在他那欢快的举止后面,却也可以感觉到一种坚韧和刚毅”。几个月后,何克从北京路过宋家庄时患了伤寒,他得到新西兰护士凯瑟琳·霍尔的照料。何克病愈后在八路军中进行采访,得到了朱德和聂荣臻的帮助,为对外宣传中国的另一面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之后,何克南下到宝鸡“工合”办事处,被任命为视察专员并将所见所闻向国外进行报道。他以十二万分的热情开始了“工合”的工作。“‘哪里有工合’,哪里就有何克的足迹,他走遍了乡村、县城”。到1941年“工合”已发展到3000多个,成为抗日救援的一支重要力量。艾黎与何克两位来自万里之遥的国度,跨越千山万水的青年,在中国大地上找到了共同的追求与事业。

1942年春,何克被任命为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校长,他以延安的革命精神和八路军的思想作风来管理学校,教育学生。由于他的辛勤工作和出色的才能,学校迅速发展起来。

1943年底,由于形势所迫,学校从双石铺迁往甘肃山丹。在那个酷寒的冬天,艾黎与何克组织师生,爬冰卧雪,翻山越岭艰苦跋涉1100多公里,将一所初具现代化技术的工艺学校迁到了河西走廊。山丹人第一次见到了电灯,第一次接受了西医做手术,现代文明的种子真真切切地在山丹大地萌芽。学校一度发展到近600人的规模,设有20多个供学生实习的生产组。

自此,山丹,河西走廊中段的一个小城,吸引了西方世界好奇的目光。来自西方八个国家近30位外籍教师和技师来这里支教,“工合”国际总干事普爱达、英国驻华大使等各类使团先后造访,新成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讨论中国内陆戈壁上创办学校的奇迹。两粒种子的力量使山丹让世界知晓。

1945年7月,何克因意外得破伤风去世,年仅30岁。艾黎与师生把英年早逝的他葬在了潺潺的山丹河畔。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颗异域之外的种子完全融入了客居的他乡。何克的去世,极大地激励了艾黎创业的决心。他克服种种困难,把全部的心血倾注在了这块深爱的土地上。

不久,虽然新旧社会交替,但培黎学校的基因已经深深渗透进山丹大地。培黎学校顺应祖国建设的需求不断调整办学的方向,还一度搬离山丹。但艾黎对山丹的情谊并未随时间推移和时空的分隔而淡化。相反,艾黎对中国的热爱在他走过的地方不断生根发芽。上海、北京、双石铺、长汀、兰州、山丹和洪湖都成为他无限怀念的地方。相比之下,他更偏爱远在中国西北河西的山丹。

 

微信图片_20211208100148_调整大小.jpg

 

他决定把自己收藏的3700多件文物捐赠给山丹。1982年6月,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开馆。1984年9月,为纪念乔治·何克而建的山丹培黎图书馆开馆。1987年4月,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开学,培黎学校重返山丹。沐浴着浩荡春风,艾黎与何克播撒的友谊种子雨后春笋般地在山丹大地破土而出。

新西兰友人不断来访,何克家乡的中学与山丹培校结为姊妹学校……友谊的种子逐渐长成常青大树。历经近八十年的风雨洗礼,已经开枝散叶为独秀于河西的靓丽风景。

2009年11月,山丹与大洋彼岸的新西兰塞尔温区实现了跨越万里的牵手,迈开了她快步放眼世界的步伐。2016年9月,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山丹分活动和敦煌“路易·艾黎国际主义精神与‘一带一路’建设国际论坛”举办,海内外宾朋齐聚山丹与敦煌。2019年8月,多次访问过新西兰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艾黎深爱着的“第二故乡”。培黎职业学院招生,艾黎纪念馆向社会开放,一个内陆小城自豪地张开了她拥抱世界的臂膀!

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新西兰总理阿德恩通电话。习主席说:“双方要发扬“路易·艾黎精神”,鼓励青年人加强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一粒种子的力量,架起了两国跨越世纪的友好交往桥梁。

站在两位外国友人的墓前,习主席的话语依然萦绕在耳际。仰望长空,是两位外国友人播撒的友谊火种,让山丹成功立身于河西对外文化交流的潮头。

这便是种子的力量,芳华刹那,精神永恒。

——写于艾黎诞辰124周年来临之际

2021年11月29日

 

(责任编辑:周步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