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在线 > 文学资讯 >

当代诗歌中的“当代性”第四届中国当代诗歌临港理论研讨会开幕

时间:2020-07-18 11:15来源:原创 作者:张瑞燕 点击:
断裂与转折:当代诗歌中的当代性 第四届中国当代诗歌临港理论研讨会开幕 2020年7月17日(星期五) 9:30-15:30 上海临港国际艺术园(水芸路418号) 2020年7月17日,由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


断裂与转折:当代诗歌中的“当代性”
第四届中国当代诗歌临港理论研讨会开幕
 
2020年7月17日(星期五) 9:30-15:30
上海临港国际艺术园(水芸路418号)
 
    2020年7月17日,由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当代诗歌临港理论研讨会在上海临港国际艺术园正式开幕。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断裂与转折:当代诗歌中的“当代性”》,会议采用网络直播会议的方式,线上线下互动呼应。当代诗人、评论家、翻译家、诗学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序)王家铭、叶匡政、吉狄马加、伊沙、祁国、许德民、孙新堂、严力、余暘、沈浩波、陆渔、舒冲等出席了本次会议。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商业和文体旅游处副处长何晓英代表临港新片区致欢迎辞,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诗人吉狄马加先生、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徐锦江所长为本次大会发来贺词。本次会议由诗人、诗歌活动策展人瑞箫任总策划,著名诗人、当代艺术家严力任总顾问。
 




    2017至2019年,“中国当代诗歌临港理论研讨会”已成功举办了三届,首届临港理论研讨会主题确立为“纪念新诗百年”,议题是“中国当代诗歌的现状、出路和问题”;第二届研讨会的主题是“都市文化语境中的诗性书写”,探讨现代诗歌在精神内涵和艺术形式上与大都市的关系;第三届会议主题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化之路”。
 
    前三届诗歌理论研讨会不仅是一次对中国诗歌现代化进程的回顾与梳理,更是一个对中国诗歌现代化探索的未来展望。从现代性到当代性,今年会议主题确立为:当代诗歌的当代性研究。“当代性”不仅是一个时间性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徐锦江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当代”一词表明的时间概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包含了当代中国特有的历史感与时间意识。从古至今,中国文学中国诗歌创作一向非常强调“现实性”和“现实感”,而在今天的中国文学创作实践中,强调“当代性”无疑具有更为积极的意义,强调“当代性”就是要以更为真实的态度,以面对现实的勇气去揭示中华民族的当代境遇。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诗人吉狄马加先生对诗人的创造性工作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他在《诗人的“在场”与诗歌中的“当代性”》的发言中指出,诗歌的社会性写作对我们依然重要,我们不能面对重大的社会事件和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问题选择沉默,就如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一样,每一个诗人通过自己所呈现的现实与时代也是不尽相同的,诗人选择何种方式来表达个人经验,同时又让这种个人经验蕴含着更为普遍的生命意义,这同样是诗人最为个人性也最为复杂和隐秘的一种创造,在这里外界和任何人都没有干预的权力。
 


    著名诗人严力在《当代性时常需要沉淀一下再说》的发言中提出,当代性有两个层面,诗人价值观的当代性和作品的当代性。作为个人,只能尽可能在信息准确度上进行更多的考证,并且对信息进行一定时间的沉淀,以期获得进行思考的真实数据。
 


    著名西班牙语翻译家孙新堂从译者、翻译出版、诗歌活动角度,结合自身的经验,在《中拉诗歌:现代性与交流》的发言中谈到中国当代诗歌深入拉美的可能性。中拉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相互译介诗歌,目前严重不平衡。拉美诗歌大量翻译到中文,对中国诗坛持续影响。而中国当代诗歌在拉美的存在感非常低。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余旸老师在《有关当代诗的思考》中提出,当代诗歌的“当代性”,当然是指向与针对新诗的“现代性”,“当代性”强烈的针对着现代主义带给我们的滋养不够的认知。如果不了解“今天生活”背后所蕴含的巨大张力与丰厚的内容,那所谓的当代诗歌的“当代性”——“考虑诗与今天生活的联系”,无疑就是重复了多年的废话了。问题主要在于我们究竟去如何理解与打开“今天生活”了。
 


    著名诗人、当代著名诗人、作家、批评家、翻译家、编选家伊沙在《口语诗原罪》的发言中再一次发声,为当代口语诗正名。
 


    当代诗人祁国在《“当代性”“ 诗意启蒙”和“当代诗歌”》的发言中表示,当代诗歌的“当代性”, 一定是在 “当代性” 的背景观照下产生的, 真正的诗人,应是时代最前沿的精神探索者。他指出,当代诗人一旦打开当代诗歌的大门,就会告别各种保守与局限,进入一个崭新的、创造的、无限的写作世界。
 


    诗人、抽象艺术家许德民通过创新与创造,颠覆传统,为中国汉字语言开辟一个全新的赛场。他在《中西方抽象诗比较与延伸》提出,抽象诗是二十一世纪诗歌的新地标。
 


    诗人、编剧舒冲在《当代诗歌、音乐与电影的相互观照》的发言中一再谈到当代诗歌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共享共融。
 


    当代诗人陆渔在《对诗歌的当代性的几点看法》中对诗歌形式上的断裂、诗歌意义上的转折提出己见。他指出,缺乏当代精神的诗歌不能称为当代诗,断裂转折之外还有传承,中国的当代性不同于世界流行的当代性。
 


    清华大学博士王家铭在《关于诗歌“当代性”的几点思考》中提出的观点是,所谓的“当代性”在物质与精神层面潜移默化地决定着我们的生活和写作。
 


    当代性首先是一种历史意识,诗人,文化学者叶匡政在《被疫情改变的当代性》的发言中谈及,当下发生的一切,是人类的一次极限体验,也是每个诗人的极限体验。他提到,它是诗人一种重要的领悟,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也要理解过去的当代性,以及当代的过去性。不仅要理解新诗的一百多年,也要感受到从诗经、屈原以来的整个中国诗歌,它其实是一种整体存在。只有不断在历史中感受当代,才能明白自己在时间中的位置,自己与历史及与当下的关系。
 


    当下性所包含的第一要义,是个人价值观的现代化,是个人精神图景的现代化,当代诗人沈浩波在《重新思考诗歌的当下性》指出,关于诗歌的当下性,有一点或许可以构成共识: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使诗人的创作获得新意,而只有具备新意的诗歌才有可能具备当下性。这是对当下性最简单的理解——与过去不同。质疑他人并无意义。更多的时候,应质疑自身。
 
    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诗歌以新的语言形式承前继后,经受着世界文学的挑战,也承受着当下汇集的种种矛盾和压力。面对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世界,如何处理诗歌与现实、诗歌与时代的关系,值得我们一再深思和深入探讨。
 


    “现代性”是新诗研究的主流话语,为包括新诗诗学在内的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了开阔和深入的话题,以“现代性”研究为名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而“当代性研究”的理论研讨却还是比较少见。本届临港诗歌理论研讨会能确立具有挑战性的主题,知难而进,深入探讨“当代诗歌的当代性”等重大理论问题,具有理论探索的勇气和敢为人先的先锋精神。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诗歌已进入一个全新的诗歌时代,各种新的诗歌现象丛生,亟待分析、研究和整理,临港理论研讨会就是一个对中国诗歌当代现象进行及时性梳理的高峰论坛。
 


    海德格尔曾说: “诗人的天职是返乡”。诗人的天职是通过在语言中的冒险,达到在“完满的自然”中的安居。“诗人何为”是对技术制造和人为意图的反思,其探讨的根本问题就是诗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问题在今天的当代性研究中也是非常重要和不可忽视的。疫情以来,这也是所有诗人、诗学理论专家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努力应对错综复杂的当代社会现实,也要深刻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诗人的天命就是要思考人的诗意存在。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张瑞燕
 
(眉凌文化)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