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在线 > 新书推荐 >

汉英双语版《中国诗选2020》正式出版

时间:2021-04-20 10:47来源:原创 作者:人人文学网 点击:
汉英双语版《中国诗选2020》 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 《中国诗选2020(汉英双语版)》于2021年4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该诗集由北塔、龚璇主编,北塔主译,封面采用国际流行色,表达了与时俱进的设计理念,简朴、现代、大方。是目前中国唯一的一本年度

汉英双语版《中国诗选2020》
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

 
        本网讯,《中国诗选2020(汉英双语版)》于2021年4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该诗集由北塔、龚璇主编,北塔主译,封面采用国际流行色,表达了与时俱进的设计理念,简朴、现代、大方。是目前中国唯一的一本年度汉英诗选。
该诗歌合集收录了60多人的作品。本书的主力队伍是中年诗人,也包括老的和少的,既展现暮年壮心,又表现青年壮志。
本书题材广泛,主推瘟疫诗和域外诗。我们正处于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瘟疫大流行语境。瘟疫题材是苦难书写的一种,而诗人也擅长叙述苦难,因此“人类不幸诗人幸”,有一些瘟疫诗颇可观赏。域外写作首先当然是题材意义上的,即中国诗人书写是外国的人、物、事;但实际上关乎诗歌的本质。正如北塔在本书序言中所说“诗歌写作无疑是一种审美旅行,甚至是语言探险。”就整个中国诗歌史而言,目前是域外诗写作的又一个高峰期。编者们有意为此“推波助澜”。
      本书出版之际,正值4月23日世界诗歌日,也算是全体入选诗人为诗歌的节日献上的一份心礼。
      本书首场新书发布会将于2021年5月2日在苏州市吴江区举行。
 
附1:封面

附2:目 录 Contents

简论瘟疫诗、死亡后语、中年诗学、域外诗和难度翻
译——《中国诗选2020》弁言 北塔

阿毛的诗
Poem by A Mao
阿诺阿布的诗
Poems by Anuo Abu
北岛的诗
Poems by Bei Dao
北塔的诗
Poems by Bei Ta
北乔的诗
Poem by Bei Qiao
曹东的诗
Poems by Cao Dong
陈波来的诗
Poems by Chen Bolai
陈泰灸的诗
Poems by Chen Taijiu
楚红城的诗
Poem by Chu Hongchen
等等的诗
Poem by Deng Deng
丁卫华的诗
Poem by Ding Weihua
非马的诗
Poem by William Marr
高阳的诗
Poem by Gao Yang
龚璇的诗
Poems by Gong Xuan
韩庆成的诗
Poem by Han Qingcheng
洪郁芬的诗
Poem by Yuhfen Hong
胡红拴的诗
Poem by Hu Hongshuan
胡权权的诗
Poem by Hu Quan-quan
黄劲松的诗
Poems by Huang Jinsong
黄莎的诗
Poems by Huang Sha
简明的诗
Poems by Jian Ming
金铃子的诗
poem by Jin Lingzi
空也静的诗
Poem by Kong Yejing
李朝润的诗
Poem by Li Chaorun
李沛航的诗
Poem by Peihang Li
李平的诗
Poems by Li Ping
李轻松的诗
Poem by Li Qingsong
李晓梅的诗
Poem by Li Xiaomei
李自国的诗
Poems by Li Ziguo
梁平的诗
Poem by Liang Ping
刘剑的诗
Poem by Liu Jian
刘向东的诗
Poems by Liu Xiangdong
刘雅阁的诗
Poem by Liu Yage
卢静的散文诗
Prose Poem by Lu Jing
倮倮的诗
Poems by Luo Luo
马累的诗
Poem by Ma Lei
梅尔的诗
Poem by Mei Er
木樨颜的诗
Poem by Muxi Yan
逄金一的诗
Poem by Pang Jinyi
青柚的诗
Poems by Qing You
舒然的诗
Poem by Shu Ran
索菲的诗
Poem by Sophie Lu
谭清红的诗
Poem by Tan Qinghong
田湘的诗
Poem by Tian Xiang
涂惠的诗
Poems by Tu Hui
王芳闻的诗
Poem by Wang Fangwen
王桂林的诗
Poems by Wang Guilin
王月的诗
Poem by Wang Yue
吴兵的诗
Poems by Wu Bing
吴玉垒的诗
Poems by Wu Yulei
西川的诗
Poems by Xi Chuan
席地的诗
Poems by Xi Di
雪迪的诗
Poem by Xue Di
杨炼的诗
Poems by Yang Lian
杨牧的诗
Poem by Yang Mu
杨廷成的诗
Poem by Yang Tingcheng
姚辉的诗
Poem by Yao Hui
张春华的诗
Poem by Zhang Chunhua
张中海的诗
Poems by Zhang Zhonghai
赵剑华的诗
Poems by Zhao Jianhua
之道的诗
Poems by Zhi Dao
周道模的诗
Poems by William Zhou
周平的诗
Poem by Zhou Ping


诗难,译更难
 
——《中国诗选2020》弁言
 
 北塔 
 
         一 瘟疫诗历来远不如瘟疫小说发达,但新冠疫情期间也出现一些颇可观赏者
 
        今年是十年来我编辑本年选最感放松的。往年都很紧张:为了赶世界诗人大会的年会,我们的年选都必须在九月份甚至更早出版,而某国的出版周期往往比较长,我们不得不以最快的速度紧赶,必须在5月底就开始进行排版。
由于疫情,本来计划在9月份举行的匈牙利第40届世诗会已经推迟到明年。因此,我们的书只要在今年年底前出版即可;也因此,截稿日期也推迟了整整一个月。然后,我们会悠然地制作。
        半年来,由于这人类有史以来范围最广的瘟疫,尤其是2月、3月湖北尤其武汉的惨烈情形,刺痛了无数人。诗是人类激情尤其是痛苦的快捷排放管道;于是,诗人们纷纷把笔(手机)幻想为柳叶刀,很多本来不写诗的人都开始一唱三叹,于是诗比瘟疫还爆发得猛,传播得快;全中国染病的人有八万多,关于染病的诗可能有八十多万!其中绝大部分是情绪的语言排泄物,不值得一读。我作为终评委,手头正有一个全国性诗歌比赛的终评稿五十篇,其中约一半跟此次大疫相关;但入我专业法眼者寥寥无几。
        庸诗如潮的致命原因是认识上的。瘟疫诗的写作者往往认为,瘟疫主题是诗歌天生的通行证,似乎无论怎么写,写得多么幼稚或脑残,也是诗,也会有人读,甚至受人关注、点赞、吹捧;于是他们在动笔之前先撤掉了诗歌写作的门槛,放松了美学标准的绳墨,放弃了修辞策略的刀斧。殊不知,现代主义诗歌应该是含蓄蕴藉的,难度系数比较高的。总之,没有难度意识的灾难诗歌写作,很容易堕落为写作灾难。
        在文学史,尤其是外国文学史上,瘟疫文学是比较发达的一个种类,但于质于量,成就高的主要是小说,诗歌乏善可陈。这种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瘟疫题材是苦难书写的一种,而诗人也是擅长叙述苦难的啊。这可能是因为疾病或者说病痛主要是身体上的或者说社会上的,用小说叙写更能逼真、铺排甚至揭示;而诗歌更拿手的是心灵的抒发,因而处理大疫题材,会有点隔。
        不过呢,也还有绝小部分瘟疫诗歌相当优良。比如本书中洪郁芬女士的、黄劲松、吴兵、赵剑华等先生的。洪比较直接处理瘟疫中的封城现象,当然她用了丰富的人和物的诸多形象;而作为虔诚的基督徒,她的胸怀还是宗教意义上的大爱与悲悯。其他人都写得间接、委婉——瘟疫被推到后面成了隐约的背景,并不是通篇都在写瘟疫;读者可以通过一两个词语或句子,来判定作品是在暗示瘟疫的发生和瘟疫情景中人的处境和心情。
        从文学史上看,瘟疫书写有三种模式。一是全篇或者说是大部分篇幅都直接写瘟疫,即瘟疫是全幅性主题;二是只有部分甚至很一小部分写瘟疫,其它部分都是间接的甚至是无关的,即瘟疫是背景或者说引子;三是小部分直接写瘟疫,大部分貌似跟瘟疫没有直接关系,但其实两者之间是互为隐喻的,主要是把不伦之爱、不禁之情、不罢之欲暗喻为瘟疫——瘟疫般的情爱防不胜防、无药可治、后遗终身。
        第一种模式的典型文本是敌福(Defoe)的《瘟疫年纪事》、加缪的《鼠疫》、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普雷斯顿的《热区》(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叫做《血疫》);这几部都是长篇小说,但都不是太长的大部头。沈从文的中篇小说《泥涂》、鲁彦的短篇小说《岔路》、方光焘的短篇小说《疟疾》、刘燕荪的短篇小说《兴文乡疫政即景》和毕淑敏的长篇小说《花冠病毒》等。其中《鼠疫》是整体象征——用抗疫象征抗议,《失明症漫记》则是现代社会的寓言——用失明寓意文明;这两部作品是所有瘟疫文学中的巅峰之作,貌似简单实质深刻深远。
        第二种模式的代表作品有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薄伽丘的长篇小说《十日谈》、毛姆的长篇小说《面纱》(女主人公最后通过炼狱之火似的瘟疫的净化作用,摆脱了婚外恋;因此,她的不伦之恋没有达到瘟疫那样严重的程度,也就不构成跟瘟疫互为隐喻的关系)。
        第三种模式的杰出文本是托马斯·曼的中篇小说《死在威尼斯》(很多人译为《威尼斯之死》,从德文原文书名——“Der Tod in Venice”来看,不确)、让·吉奥诺的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和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它们的主题都是欲罢不能的非正常恋情。《威尼斯之死》写的是同性恋和娈童癖或美少年情结。《屋顶上的轻骑兵》写的是婚外情。《霍乱时期的爱情》写的是初恋挫折导致的乱爱(爱如霍乱)。
我不打算在这里展开对这些瘟疫小说的分析。我想说的是:基于这么多优秀小说奠定了瘟疫文学的广度、高度和深度,瘟疫诗歌的确显得单薄甚至浅薄。诗人们恐怕还需要在这个题材上加倍努力,以抵得上瘟疫对人类造成的巨大伤害。
 
二,死亡后语:去世的诗人的作品不应成为选本忌讳
 
       新冠病毒已经在全世界夺去了30多万鲜活的人命。其实,死亡每天都在夺取生命。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中国失去了多位诗人,其中我直接认识的就有:白桦、李瑛、刘章、顾子欣、吴开晋、苏叔阳、简明、洪烛等。
       对于诗人最好的纪念,就是读他们的作品。《伦语·八佾》第十二章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我说,读如在,读友如友在。作品是精神的结晶,超越了肉体的物质局限;有作品在,诗人就没有死。
       历来文学界都以死为忌,评奖、发表等,死者都会低人一等,甚至彻底被漠视,人走茶凉,死了就没份了;于是,作品的质量、创作的成就和影响似乎跟寿命成了正比。
       我在这里甘犯世俗大忌,选了两位已经去世的诗人的作品,而且没有在他们的名字上打黑框。简明先生无论在创作、评论还是编辑方面,都对当代中国诗歌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值得我们永久怀念。台湾前辈诗人杨牧先生则在创作、研究和翻译方面都成就卓著,让我们永志不忘。
 
三,暮年壮心与青年壮志
        本书的主力队伍是中年,但也有老的少的;因为我多次强调,中年诗学与其说是年龄概念,不如说是诗学概念,而诗学是超越年龄局限的。
我们之所以每年坚持要选北岛、杨炼和西川等老诗人的作品,不仅是因为他们名震寰宇,而是因为他们宝刀未老,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创作力,依然在不断创新开拓。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前虎虎生风的诗歌精神日益萎靡,精雕细刻的诗歌艺术日益滑坡,精益求精的诗歌品质严重下降;我们要让广大读者明白,通过这些大师的作品,我们在坚持什么样的标准,我们在提倡什么样的品格。我们希望各个年龄层次的作者心里都要有杆秤,而秤砣就是北岛他们的杰作。
         北岛和杨炼虽然已届古稀之年,但从他们心志和文字的状态而言,还是壮年般英气勃勃;因此,我有理由把他们归入我所倡导的中年写作的范畴。他们是中年写作的典范,是永远的中年。我前两天新购了两本北岛的诗集,黑白分明!为了研究,更为了学习。向北岛学习,我从中学时代就开始了,将一直持续下去。我们中国诗歌界有庞大的北氏一族,北岛当然是族长。当然,他也是整个中国诗歌族的族长,真正的精神领袖和修辞典范。不学北岛,就是诗歌界的不肖子孙!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就没有再度出发或独辟蹊径的空间了。自从他老人家三十年前出境以来,有人认为山中无老虎了,在争老大的位置,动用了很多诗外的资源和功夫。殊不知,撼山易,撼北岛难!
       另有一些年老的诗人哪怕没有过世,也可能过时,他们的写法老套、俗套、死气沉沉,他们虽然还在写,但作品如死胎,出世就去世,甚至还没出生就胎死腹中。明智的年长诗人在创造力衰退之后,便不再动笔,转而做翻译,做研究,或从事教育、编辑等,也算是继续在为诗坛做事,倒是值得肯定甚至尊敬。
       好在不断地有青年诗人涌现。本书选了两位翘楚。一个是女孩,来自山东的青柚;一个是男孩,来自北京的李佩航。两人的共同特点是:虽然年轻阅历少,但思想是比较成熟、厚实的,手法是比较老道、稳当的。具有我这些年力倡的中年诗学特征。这再度证明,青年甚至少年中的佼佼者、老成而无老气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前继承中年诗学的衣钵,这是令我鼓舞和喜悦的。我十分希望那些年华豆蔻但文字老气横秋的诗歌写作者,好好读习这两位同龄人的作品,从中反思自己的创作。
        当然,两人可能还是需要在生活中冶炼自己的洞察力,学会更多处理现实的写法,往我所期待的现实现代主义诗学境界快马加鞭又稳扎稳打地前行。
 
四,域外写作的另一个高峰正在来临
 
       域外写作首先当然是题材意义上的,也就是说诗人书写的是域外的人、物、事;但实际上关乎诗歌的本质。
       在中国诗歌史上,曾经有过一次域外写作的高峰,那就是清末民初(也有人说是晚清)。那时出现了一大批游历东洋乃至西洋,写下了大量域外物事的诗歌。其杰出代表是黄遵宪、康有为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晚清域外题材诗歌书写者队伍中还颇有一些视野开阔、思想开拓的女性,比如随夫出国游历的单士厘等。这些诗人及其作品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语境下对梁启超所说的“诗界革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先导性启迪作用。诚如论者所言:“在中外交流的文化碰撞中,晚清域外诗作为西学东渐提供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马瑞霞《晚清域外题材诗歌研究》)。
      从1980年代开始,尤其是新千年以来,中国人出国日渐井喷,中国诗人也不例外。每年有数量可观的诗人出国参加朗诵、研讨、讲座、进修等事务,还有一些诗人出境旅游或探亲等。他们在境外见到异样的人、事、物,神经受到了刺激,脑洞得到了打开,思维得到了活跃,遂有诗作喷涌。
       北岛、杨炼、多多、宋琳、王家新、张枣、雪迪等是这一时期域外写作的杰出代表。
尤其是十多年来,本人每年都会组织率领比较庞大的诗歌代表团受邀出访世界各地,参加世界诗人大会。代表们在域外行程中相互激励、切磋,或公开竞赛,或暗暗较劲,写下了大量作品。从今年开始,我们将陆续有意识地精选这些域外题材的诗作,结集出版,不止一次,不止一部,作者队伍有小有大,有合集有个集。
      去年,我们去印度参加了第39届世界诗人大会,从东部到西部,访问了新德里、加尔各答、布巴内斯瓦尔、斋浦尔、阿格拉等横跨大半个印度的多个地区,行囊未必满,诗囊却是鼓胀的,足够单独出版一部印度题材的诗集。比如本书中阿诺阿布的一大组全部源自去年的印度之旅,他还有更多的,限于篇幅我们在编选时只能忍痛割爱。
      明年九月,在匈牙利参加第40届世界诗人大会之后,我们中国诗歌代表团还将顺访东欧其它几个国家。我相信,到时会有更多域外题材佳作汩汩涌出。
      只因为我一直以为,“域外”不仅意味着题材那么简单和外在,而且关乎诗歌写作的本质。
      从诗歌发生学角度来说,诗是人类见异思迁的思维表现和语言呈现。诗者,一言以蔽之,时也;时者,因时而动也,即不断地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求变求新是诗人的近乎本能的美学冲动。动者,变也;变者,异也。因此,求异是诗歌思维的本质要求。而异域经验是诗人可以使用的现成资源。这可以解释为何异域往往是诗歌创新的爆发地。诗歌文本是语言的异乡,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语言的他者。
      人们喜欢旅行,尤其是到陌生的地方去旅行,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对陌生的好奇心。所谓“域外”者,“意外”也,“陌生”也。在异国他乡你比较容易得到意外的见闻和观感,或者说诗歌的灵感。一次灵感就是一次外遇,或者说艳遇;美学上的“艳遇”是一种极其美好的审美体验。诗歌写作无疑是一种审美旅行,甚至是语言探险。
       审美效果而言,“域外”与“域内”没有本质区别。两者都是在为诗人提供写作的资源,这些资源都为他的主体性服务,都要通过他的体验和思索的加工,都要被加工成从未曾有过的崭新文本;去满足读者追求惊异的审美心理。诗人之所以要求自己的作品“语不惊人死不休”?就是因为他想要造就一种“惊异”的效果,或者说“陌生化”的效果。
       这个理论问题,我将在将来编选完《中国当代域外题材诗选》之后再详细展开。
 
五,再度呼吁作者和译者充分尊重诗歌翻译
 
       为了让外国人读懂我们的作品,不仅获得作品中的语义,而且还能欣赏文本的音乐品质、语言的质地和肌理,我们要求高水平的译文。
我曾不止一次在年选的序言中强调翻译的重要性。这只是因为翻译历来被诗人乃至译者自己轻贱,至今如此。
       从诗人的角度来说,他们由于自己不懂外语或不懂翻译,以为任何一个懂外文的人都能翻译诗歌,于是,随便找一个身边的大学老师乃至中学老师就让人译,结果译文往往不如人意,需要我们编辑团队花费很多时间精力进行润色修缮,而且,已经出现问题的房子哪怕修缮了也还是不如原先没有问题的样子。
       在我们收到的许多投稿中,没有译者的署名。有的是译者本人没有署名的意识,或因为不自信而不好意思署名;有的是作者有意无意地勾销了译者的署名。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造成的疏漏,在我看来都是不允许的。作为译者,我呼吁尊重译者的劳动和名誉。因此,一旦我发现稿件上没有译者署名,会立即要求作者找补。假如不能找补的,则坚决退稿。我要为译者同行争取保障应得的权利。再说,文责自负,对作者和译者是同样的要求。
        从译者的角度来说,他们以为自己从小学了许多年的外语,或者口语很好,或者词汇量很大,或者擅长外语教学;也上过翻译课,有过不少的翻译经验。诗人朋友来求,就爽快地答应了。他们平常未必读诗,对中外诗歌的美学特征未必熟悉,他们更不知道,诗有别才,译诗亦需别才,诗歌文体是迥异于散文的,诗歌翻译应该在非诗歌翻译结束的地方开始。没有经验而自信,造成了译文的诸多质量问题。个别译者连基本语法都搞不通透,居然敢译诗;简直是对诗歌的侮辱和亵渎!
       正如现代诗歌的写作是难度写作,其翻译也是难度翻译。我希望,诗人们在寻找译者的时候,一定要先考量一下译者的资质和经验。而译者呢,在译诗之前,先要考虑一下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才能和经验来完成翻译任务,对诗歌和诗歌翻译要有一定的敬畏之心,如果自忖自己的手笔不是金刚钻,那就别揽瓷器活。
 
六,真诚致谢
 
        非常感谢所有作者和译者对本书的宝贵支持,尤其是多年来几乎年年支持我们的老作者;正是有你们的不吝支持,才有我们的不懈坚持。
        非常感谢老友龚璇先生奉献出在中国越来越稀贵的出版资源,这是本书如此大气、精美的重要保障。
        感谢提供这种保障的另一位老友王桂林先生,他和他的设计团队每年为年选的排版设计殚精竭虑、多日操劳,其功甚伟。
        当然,我们还要感谢为本书保障内在质量,尤其是英文质量的黄莎教授,她具有非常丰富的诗歌创作和翻译经验,而且为人豪爽热情、慷慨低调。读友们从本书所收她的多首作品中可以充分领略。
 
 
北塔
撰稿于2020年6月5日星期五,京郊营慧寺  
 


(责任编辑:刘雅阁 )
顶一下
(1)
33.3%
踩一下
(2)
66.7%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