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散文 > 散文原创 >

我心中的永乐店小镇

时间:2015-10-13 14:24来源: 作者:运河散人 点击:
我心中的永乐店小镇 李冬① 【导读】 本文描写了五六十年代永乐店小镇的风貌。当年的小镇集市人头攒动、店铺鳞次栉比,少年时代的作者在这里曾经流连忘返;后来小镇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衰落、以致面目全非,这一切让作者感到非常痛心。本文用亲切朴实的语言,
 我心中的永乐店小镇
李冬①
【导读】
本文描写了五六十年代永乐店小镇的风貌。当年的小镇集市人头攒动、店铺鳞次栉比,少年时代的作者在这里曾经流连忘返;后来小镇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衰落、以致面目全非,这一切让作者感到非常痛心。本文用亲切朴实的语言,栩栩如生地画面,真切地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与惋惜之情,阅读时请仔细品味。
通州南部有一个名叫永乐店的小镇。上个世纪40年代,我父亲在小镇经商,我就出生在小镇路北的狮子胡同。3岁时,我们全家迁离了这里,5岁时,又迁回到离小镇15华里的半截河村。我住的村子虽然离小镇有一段距离,但永乐店小镇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里的街市、店铺、商贩、吃食、书店、人群无一不清晰地留在了我青春的记忆里。
当年,小镇的街角留下了一个懵懂少年的点点足迹,后来,一个少年却从这里带走了一个难忘的故乡。
小镇之所以令我魂牵梦绕,主要在于它历史悠久。在通州的数个小镇中,能和皇帝扯上一些关系的一个是张家湾镇,一个就是永乐店镇了。大约在400多年前,镇上一位家境一般的商家女儿,被选为皇妃,她就是京剧《二进宫》中的李艳妃(《二进宫》诬良为奸,不合历史真实,永乐店地区是不准演出的。)。后来她为皇上生下了唯一的皇子,这位皇子就是明代在位48年的万历皇帝明神宗。小镇商人李伟也就成了明神宗的外祖父。这绝对不是谣传,不仅《明史》上有明确记载,而且小镇西口的“李良坟”是确实存在的,1959年曾公布为通县文物保护地。文革期间该墓地被毁,辟建卫生院,墓地中的石雕移位倒地,就近埋于卫生院中。1991年在文物保护人员的组织下,石雕又被挖出,迁置通州城中西海子公园,供游人观赏。
建国初期的李良坟(李伟墓),我是亲眼目睹过的。那是在1963年夏天,我和石德贵、张庆友两位同学一块走进荒寂的明代古墓。我们沿着神道碑中间的小路进入,两边石人、石马、石骆驼相对而立。墓园内古木参天,荒草遍地,鸟儿啁啾,展翅嬉闹,好一派皇家园林的景象!树林阴翳的墓地,肃穆庄重,我们心里怀着敬仰,脚步也迈得很轻。尽管那天,正当夏日,但一走进墓地,那燥热的暑气,似乎一下子全被涤荡而尽。密林中清凉的空气,扑面而来,顿时感到浑身舒畅,那这叫一个爽。谁知,三年之后的一场文革动乱,这里竟被夷为平地。惜哉!悲哉!
  也许因为小镇与皇亲有关系,永乐店镇街道虽然很窄,窄到恐怕不足两丈,但建筑布局以及市场布置显得格外规整。赶上集日,街面上人头攒动,挨挨挤挤,格外热闹。别看这个小镇街上的地面不很平整,中间高些,两端略洼,也许正因为如此,从一头看街上的人流,才显的格外壮观。别看这个这个小镇面积不大,可一到集日,商铺营业和撂地摆摊的各安其位。路北不少店铺门前皆有台阶游廊,大概是供顾客临时躲雨之用吧。街道东西两端,各留下一个半个足球场那么大的空地,分别叫“东门外”和“西门外”。这两个空地分工明确,颇耐人寻味!东门外的空地,主要是卖粮食、蔬菜、小吃;西门外空地,主要卖四网大车、花咕噜大车、小推车、俳子车;也卖骡子,马、牛、驴,还卖猪,羊、鸡、兔等。我不知道那时是否有人管理市场,小镇集市如此整齐有序,可谓妙绝矣!
永乐店镇在解放初的几年里,特别繁华,集市的繁盛到1956年达到顶峰。须知,那时农村的公家供销社里货品很稀缺,村里偶然来个挑担货郎,很快就被一群媳妇、姑娘、和小娃娃们围住。货郎卖的全是小物件,而过年过节的货品,还要是男人出马,走十几里土路,到集上去买。所以那时上永乐店赶集购物,是全家的大事,每逢此时,全家人都高兴。
小镇赶上节日,周围40多个自然村的村民,肩上挎着捎马子兴高采烈地蜂拥而至,各种商贩和农户也慕名而来,商品品类繁多。当时街两边的店铺,有公家的供销社,国营饭店,也有公私合营的布店,还有不少纯私营杂货店。来自十里八村的农户买卖蔬菜、粮食,来自四面八方的商贩,也齐聚于此,摆出各种小商品,不同声调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宛如一台足够规模的大合唱。除了商贩卖摊和商家店铺外,这里还有书店,图书馆,邮局,照相馆,公交车站等等。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我是在12岁时,头一回跟着爷爷到永乐店镇赶集。一进东门外,我顿时傻眼了:这么多人哪?这么多卖东西的呀?我走进窄窄的街道,人们比肩继踵,街两边有许多店铺,古朴典雅的屋檐和牌匾,店铺门前的明柱和雪白的石墩、台阶让我应接不暇。记得狮子胡同以西的路北,店铺往外展出约莫五尺的廊子,油漆彩画,五彩缤纷。一些店铺的外墙上,不时地会张贴一些大幅宣传画,记得有一幅是“玩火者必自焚。”下边一行小字 “反对美国侵略黎巴嫩。”今日看来,很是滑稽,老百姓最关心的是自家能吃饱肚子,哪个知道黎巴嫩是咋回事?
过了几年,我身子骨硬朗了,不再跟着大人赶集了,独自来小镇就成了我最快乐的事。从我家到小镇,要走15华里的土路,穿过一个名叫德仁务的村子。这个村子很大,村南村北都有一大片一大片的松树林。松树蓊蓊郁郁,仰头看去,不见蓝天。松树里面也夹杂着很高的桧柏。还有大叶杨,有的干枯了,仍然高达数丈,上面有鸟窝,我经过时,常常听到乌鸦那“啊,啊!”的叫声。开始有些胆怯,后来就和和伙伴搭伴走,觉得走这15里路,很有趣。只可惜这些树林子,因为修水库而被毁。若能留至今日,绝对是一处胜景。
  我喜欢来镇上,一是为了看书,一是为了解馋。因为那里有书店,虽然没钱买书,但可以在书店站着看,一看就是半天,店主不仅不轰我,有时还给我倒一碗白开水喝。我在镇上除了能从书本上求得知识,还能在集市上大开眼界。这里有各样的人,各样的事,小镇成了我最可贵的社会大课堂。手工艺者,在街头大展才艺。有的把柳条编成背筐,有用芝麻磨香油;牲口市上,有的掰开马嘴,就知道马的年龄,有的给驴切掌、钉掌,轻松熟练;卖肉的“一刀准”;买糖果的“一口清”。至于解馋的小吃:焦圈、豌豆黄、薄脆,堆饽饽,灌肠、驴打滚、面茶……样样俱全,只可惜自己囊中羞涩,只能是尝尝鲜,咽咽唾沫而已。
  就是在这里,我第一回知道还有自行车这种搞怪的东西。我自语:“车能自己走吗?”只见前面有个招牌:“端祥自行车行”,我进店里,才知自行车是什么模样。在这里,我第一次知道什么是汽车。长途车站,就在街头,屋里一溜长椅,坐着等车的乘客,汽车来了,我看见他们上了车,心里特别羡慕,目送着汽车艰难地通过拥挤的人流,鸣着汽笛,向远方开去。我心想:“何时我能坐上汽车啊!”
  我到永乐店镇上赶集,不知有多少次,而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两回。一次是1956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一次是1958年夏历8月28日。虽然时间只差两年,我见到的情景却大不相同,两次赶集的心情更是天渊之别。
  从1949年到1956年,我亲眼看见,农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几年内村里盖了好多新房。大家粮食多了,尽管国家实行了统购统销,但百姓的衣兜毕竟有些鼓了,赶上中秋节,都要买点东西。那几日镇上总是人特别多。窄窄的街道,人流涌动,只能一点一点的往前蹭,大约300米的街道,得走上好半天。记得街头有几处卖大饼的,都是临时挖的灶台,我头一回看见这么大的的饼,直径好歹超过了2尺半,买者甚众,吃得甚香。还有数不清的月饼摊,月饼有两种:自来红,自来白;那时的月饼,就是用纸打包,卖月饼的打包动作飞快,买月饼的满脸欣喜。1956年农民有自己的地,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到1957年,农民入了社,集市人流大减,赶集的人也大多满脸菜色,脸上的喜气也没有了。我现在才悟出:“农家没了土地,没了牲口、大车,过日子的热情能不大减吗?
  记得1958年,永乐店镇成立人民公社的那天,集市北边召开大会,会场上红旗招展,口号震天。书记大讲人民公社的美好前景。听会的也就是云里雾里,半信半疑。当时的街道上宣传气氛好不热烈。街道东端,用木头杆子搭起了一个牌楼,上面写着令人瞠目的对联:“蹬破地球冲破天;实现河网变江南。”横批是:“亩产万二”。今日看来,一派狂言。墙壁上有四幅两米见方的漫画,第一幅画的是大锅里煮着一个大米粒儿,大米粒儿顶起了锅盖,上书:一个米粒儿煮一锅;第二幅画的是一辆汽车拉着一个玉米,上书:一个玉米拉一车;第三幅画着一个大萝卜,开个门,正有人往里运粮食。上书:一个萝卜当仓库;第四幅画着半个西瓜皮,几个人坐在上面荡船过河,上书:坐着瓜皮过黄河。当时浓烈的跃进气氛,一下子,把小镇宁静平和的环境彻底赶跑了,直到今天,小镇也难恢复元气,悲哉!
  今日想来,那时的赶集,真的开眼,真的幸福。直到2012年的今天,我每年还要到这个小镇去几次。倒不是发什么思古之幽情,只想走走那条沧桑的街,追忆一下自己的少年生活。有时,看一回,增加一分失落。原先我曾经魂牵梦绕的地方,那些老街道、老商铺,已经面目全非,早已不见原来的神采;有时又感到欣慰。几十年的沧桑巨变,小镇的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可是镇政府领导宁可向东再建一个商品街,也要原封不动地保存了这条老街,最早的百货商店,村西的清真寺竟然还都在,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能做到这一点实在难能可贵。
小镇永乐店,涵盖了多少丰厚的内容,历史的,人文的,经济的,社会发展以及文化保护的……最重要的,还是我浓浓的乡情。辛弃疾词句说:“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是我写此文时,心情的真实写照!有个成语叫“破旧立新”,对于古代小镇而言,很不可取。细细想来,不是老的、旧的,就一钱不值,而是价值连城,毁了,就无法恢复了。即使重建,也失去了原来的神韵和历史感。我还想到,坐落在永乐店小学里的两座大庙,不知还有没有?可千万别拆呀!我希望,我的小镇永乐店,愿你能够长久地雄踞在家乡的土地上,让更多的人们,能够一睹你非同凡响的风采。
 
(王建敏选编)                                                                        
①李冬,又名李东,1943年出生,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半截河村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为通州区运河中学高中语文教师。2003年退休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曾在各类报刊上发表过多篇小说、散文和评论。现为通州区作协成员。李冬热爱自己的家乡,对故土永乐店小镇情有独钟,曾在多篇文章中饱含深情地反映了永乐店小镇的昔日风貌。
 
【学习活动】
一、 阅读问题
1、 为什么记忆中的永乐店小镇半个世纪以来让作者魂牵梦绕?
 
2、 阅读过程是自我体验的过程,请你从文中选出你自己喜欢的文段,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 阅读延伸
1、 阅读《我心中的永乐店》和《背影里的小镇》,看看永乐店小镇在半个多世纪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原文来看,发生变化的原因何在?
 
2、 阅读《炊烟消失的村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没有炊烟的村庄,就是信仰流失的村庄”这一看法的认识,不少于500字。
 
 
三、 实践活动
  搜集你家乡的老照片,以PPT的形式给大家展示家乡的历史风貌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发布者资料
运河散人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5-08-01 23:08 最后登录:2020-09-11 19:09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