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歌词创作 > 写作技巧 >

梁积林《河西走廊(组诗)》赏析

时间:2019-06-20 08:59来源:未知 作者: 柯英 点击:
梁积林《河西走廊(组诗)》赏析 柯英 对积林诗歌已经写过一个全面的评论,以于2007年《飞天》某期,今天想想,无法超越十二年前的自己。今天就《河西走廊》组诗的读后,结合对积林诗歌的阅读,简要谈谈诗人写作主题、风格的变与不变。 1.写作主题的坚持与超
 
     梁积林《河西走廊(组诗)》赏析
 
                柯英
 
 
      对积林诗歌已经写过一个全面的评论,以于2007年《飞天》某期,今天想想,无法超越十二年前的自己。今天就《河西走廊》组诗的读后,结合对积林诗歌的阅读,简要谈谈诗人写作主题、风格的变与不变。
      1.写作主题的坚持与超越。积林是一个地域特色十分鲜明的诗人,他的诗歌表现对象始终没离开过“西北---河西走廊---祁连山下”这样一个范围。我的手头有梁积林先生的五六本诗集,从最初的《老月亮的歌》到后来的《河西大地》《梁积林的诗》《西圣地》《西北偏北》等,从这些集子中追溯他一路写作的轨迹,写作对象很清晰,都是生活过、经历过、目遇过的西部风物,书写着诗歌地理。所不同的是,随着阅历的扩展,他的写作范畴,从最初山丹和焉支山、祁连山拓展到了整个西北。视野的拓宽,阅历的丰富,也在逐渐改变着诗人对地域特性的感悟,从十多年着反复表现的苦寒、苦涩的生存状态和琐屑、细小的本土民情风俗,到目前的旷达、苍茫及禅宗理解,超越了“心象即物象”的表象化、意象化表达,从生存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再到文化的意义,更多了一些人文历史的深度和哲理宗教的思考。从《河西走廊》组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怀揣穿越千年岁月的激情,思接千古,视通万里,《敦煌》一诗中:“其实,我就是千年的那个赶路者/或者就是一个佛陀/在这个无情的世间里/化一些世俗的情缘”;《 古董滩上:阳关》一诗中:“时间啊,我递给了你一枚/夕阳的关牒”。诸如此类的表现,诠释着诗人用当下感悟对接历史的心境,努力表现一种更宏大、宽广的地域文化特性。文化气质的强化,让诗歌有了较好的时空感、疏离感,但由此带来的隔阂也在所难免,大概对于一些不熟悉历史的读者,读起来就有些费解了。
      2.写作风格的坚守与创新。我在《试验、颠覆与唤醒》一文中试着概括过积林诗歌的一些特质,如善于在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中捕捉诗意、善于提炼经验中的细节和刹那间的感觉、善于驾驭破碎句法在诗中造型、善于创造个性化的意象等,这些风格今天仍然一以贯之。评论中,对积林诗风的探讨说得很多,不再展开多说。注意到积林诗歌风格的变化,大约是2008年前后,从《西部诗章》或《西域书》开始,他刻意在表现手法中加入了些异质化的东西,呈现一种特异的感觉,审美趣味从空灵、新颖的走向深沉、浑厚。如果说此前受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意象派影响明显,后来则在西方意象与象征诗学中找到了更得心应手的武器,读他的《西部诗章》《西域书》,以及今天的《河西走廊》组诗,总是不自觉地想起艾略特的《荒原》。《荒原》是象征派的代表之作,很多年前让人沉醒,虽然已经忘记了长诗的内容,但那种感觉沉淀了下来。积林的《河西走廊》组诗中的象征意味,其实就是解读诗歌内涵的钥匙,如“藏经洞的那个窗户空洞得仿佛谁把时间挖了个豁口/或者截流了部份。”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这里的“藏经洞的窗户”是莫高窟文化的载体,是时空隔阂的象征。“覆满苔藓的礁岩上。/铸着一尊青铜。/白唇鹿。河流上的帆帜。”青铜铸就的白唇鹿,置于河边覆满苔藓的礁岩上,大河日夜经流,火车东来西往,而传说中的白唇鹿,不过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标本,是对所谓文化的嘲讽。这个象征意义冷静而客观。
 
(责任编辑:周步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各位朋友,下面的相关文章可能对您很有帮助!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