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散文 > 散文原创 >

【中国网络文学节】丝路悠悠

时间:2016-10-19 09:33来源: 作者:刘石更 点击:
历史不宜夸大,任何历史上的客观事物,有兴必有衰,最后乃至终结。

 

     昨日,我问朋友:“说说你们看到‘丝绸之路’四个字会想到什么?”他们答道:“应该是一条连续的道路”,“肯定是和丝绸有关”,“张骞、骆驼、商队、沙漠”,“唐朝时期,应该很繁华”,“张骞”,“一带一路”,“楼兰”,“大唐盛世、驼铃声声”,“一个方向”,等等。

在新疆和阗安德悦遗址出土的一件佉卢文书上记载

“从他自都城回来以后,又支付了二匹丝织物;

他们从普斯伽吕送出一匹皇家丝织物;

旦楼基拿了一匹丝织物;

普姆那色拿了七匹丝织物;

山地人拿了二匹丝织物。......”

     当远行的考古学家们在消失了十几个世纪的楼兰古国发现了沉睡千年的女尸,当西亚各国的百姓官员享受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带来的好处,当汉代以后的艺术家在伯孜克里克千佛洞细数着墙上的壁画,当土库曼斯坦的商人携着汗血宝马来进献给中国的皇帝,当由西往东走来的龟兹人鸠摩罗什来到长安译经宏法时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一切的发生,源于一行人的艰苦跋涉。

领头者,那个两千多年以前的汉武帝派往出使西域的使节——张骞。

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统一中原,西汉北面的异性诸王因失去安全感纷纷投靠匈奴集团,为了平叛刘邦率兵和匈奴打仗,他认为匈奴外强中干,不听下属劝告,兵败于白登山下,打不过只好和人家和亲。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强盛,汉武帝为了反击匈奴,听说西迁的大月氏有报复的意愿,想联合他们夹攻匈奴。

大月氏这个游牧民族在汉武帝之前势力比较强大,是匈奴的劲敌。匈奴人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漠,也是个游牧民族,不过这个民族的血统比较复杂,民风也颇为彪悍。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戎狄本来就不是什么好词儿,还要加个修饰。“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其攻战,斩虏首赐一卮酒,而所得卤获因以予之,得人以为奴婢。”和夙敌大月氏打仗,用月氏王的头盖骨作成了饮器,与车骑都尉韩昌、光禄大夫张猛“以老上单于所破月氏王头为饮器者共饮血盟”。

汉武帝派出张骞出使西域以联合大月氏东西夹攻匈奴,应募郎官张骞收拾好行装,和家人道个别,带着一百余人,由甘父做导游,就从玉门关出发了,西行进入河西走廊,这个地方自月氏人西迁之后就完全为匈奴人所控制。当时他们的思维观念里,恐怕不清楚西域是个什么概念只把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方称为西域,范围就相当于今天新疆及更远的地方。柏杨是这样说的:西域是无边无涯的沙漠,暴风时起,天翻地覆,光天化日之下,处处鬼哭狼嚎。又有寸草不生的咸水,举目荒凉,上不见飞鸟,下不见走兽,往往一个月不见人烟。也没有正式道路,行旅只有沿着前人死在途中的枯骨摸索前进,那是一个恐怖而陌生的地方。

这一走,恐怕回不来了。

出发之前,他们绝对安顿好家里的一切,因为他们不知道何时才能回来。这是英雄泼酒践行之处,大汉的男人们喉音里熔铸着豪迈。即便有太多的不情愿,但是皇命不可违,小家和大家相比,只得把妻儿先扔在一边没想到张骞点真背,一行匆匆地向西行走,刚出玉门关就遇到了匈奴的骑兵队玉门关在当时是汉朝西边势力的边界。和汉朝势不两立的匈奴将领见到张骞,立即就把他押到匈奴王庭,见君臣单于,得知到张骞西行的目的后,他问张骞: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这话说得有点意思,我肯定不会让你通过我们匈奴去出使月氏,难道你们又会允许我闯过汉区去越国?

匈奴不傻,忌惮于汉庭的强大,不杀张骞,把他软禁起来,时刻接受监视,时不时地对其软化和拉拢,进行各种威逼利诱。张骞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他忍辱偷生,在匈奴娶妻生子,学匈奴人的语言,穿匈奴人胡服。张骞是一个有气节的汉朝人,十年之久并没有抹掉他的意志力。他一直需找机会,伺机逃走。终于让他找了机会,趁着敌人放松对他的监视,他逃离了匈奴。

其实虽说是软禁,他还是有自由的,毕竟匈奴人有点忌惮强盛的大汉王朝,张骞只是自由受到了限制。他想方设法了解通往西路的道路,以便作逃走之用。逃到了大宛国,说明了自己的使命和沿途的遭遇,希望大宛国能够派人将其送回汉朝,并表示归后重重酬谢,国王看他是汉朝的使节,热情款待,临走的时候还给他派了翻译和导游张骞在他们的带领下找到了大月氏,此时的大月氏国“地肥沃,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张骞软禁在匈奴期间就西迁了,物产很丰富,即使汉庭再强大,大月氏和匈奴的仇恨太深,他们也没有联合汉庭的意思了

张骞出使失败,想要返回长安,没想到在途中,又被匈奴人给俘虏了,这回扣留并没有十年由于匈奴内乱,张骞在匈奴留了一年多,就返回了长安。汉武帝没想到张骞出使西域会有十三年之久,他的出使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但是对他带来的趣事轶闻以及对促进民族交流还是很好奇的,张骞把新疆的各小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的风土人情自然地理和自己的遭遇汉武帝陈述一遍

十几年,谈何容易?英雄,这才是英雄。

后来匈奴失去河西走廊退却西北,凭借西域的人力物力和西汉对抗。汉武帝又想派遣了张骞使西域一来是想断掉匈奴的右臂——乌孙,二来想劝说西域诸国和汉朝联合,成为汉朝的外臣。由于第一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加上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这回出使气派多了,带去不少随员和金币丝帛。

汉武帝让他带着铸铁技术,开渠,凿井之法,驼着丝绸和工具,带着随从去了之前去过的国家,又把与各国建立友好关系的脚步跨到之前没去过的地方。最后在乌孙国的护送下,张骞带着各国回赠和交换的植物、歌舞和乐器返回长安。

整个行程并没有那么浪漫,张骞出使的目的是为了战争,残酷的战争。

其实,无论是同出一脉的西汉、匈奴、大月氏、乌孙,还是范围更为广阔的印度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等等,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政治模式,就很难放得下尊容和架子去主动接受“异族”的融合,要让双向同等高贵的我们虔诚地去接受外来的完全陌生的文明,简直是笑话。除非通过战争,通过侵略,通过“商品”流通,然而战争和侵略的双向伤害实在是太大了,征战沙场抛洒热血的故事虽然让人们津津乐道,但除了劳民伤财以外,国家和人民都得时刻紧绷着敏感的神经警惕着周边国家的铁骑、战火、硝烟。就算战争结束,统治者们也害怕失败者的崛起和反击,上演着建立在累累白骨上的“屠城”的文治武功。

最高级的侵略一定是文化的侵略,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那就不能叫民族。在当时生产力不发达,普遍以自给自足的农牧业经济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在民族间,部落间,各大文明间相互“隔绝”的世界背景下,转手贸易的大商人手中的奢侈品和地方特产流通的诱惑力太大,异族人口中的异域风光很吸引人。来来往往,走走停停,贸易成了这些文明的沟通方式。要建立贸易关系,首先得有贸易道路。

这条路,走通不易,畅通艰难。“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况且在异域穿梭行走,交流上存在着障碍,没有指引,身后是一系列变动不定的小路身前是一连串无标示的足迹。人几乎总是需要向导引导,遇障碍就得折道换行。

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中原和亚欧草原之间并非空白,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文化交流,中原的丝绸,玉石等由草原民族远播至希腊,他们流行的神兽纹样、玻璃制品、金银器等也由西往东经游牧小道传到中国北方地区。丝绸之路的出现,逐渐取代了这种游牧小道。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变成了路无言的大地,有太多的地方值得我们行走,又有太多的地方值得我们仰望。一连串难以穿越的绝境,一系列难以复制的行程,身体和精神特别强健的开拓者把使命融入生命,前一段路的开拓者就成了后一段路的精神文化的指引路标,这些开拓者,在无奈中无意中留下的脚印促成商品贸易集散地和精神文化地的形成。

漫长艰险的丝绸之路,能否保持畅通,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条件。张骞做了这个开拓者,后来,出任西域都护的班超,又把这里当成了安定西域的大本营,强大的西汉王朝,也在外交和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为少数民族与汉经济贸易交流频繁和民族融合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自敦煌西至盐泽(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元和元年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朝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贸易体系的规则一旦建立,双向高贵自成规模的各种文明之间的防范心理逐渐被克服。

此后,汉朝和西域各国交流变得频繁,经常互派使者。两汉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到了非欧两大洲。也正是因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使得汉朝之后的国家和亚非欧其他国家建立了各大文明沟通的巨大平台。沿途的城市变成了贸易据点,贸易据点逐渐发展成为聚落,聚落连接在一起建立了一定的商业信誉。一些看似最缺少文化的地方,变成了最热闹的文化集市。无论是国家派遣的使节,还是因为信仰或者利益而远行的探险家们,都像被磁力吸引一般踏上了这条丝绸之路。

    道路走通了,汇聚之处变成了贸易据点,才会有后来各文明之间非战争的交往。

    这些贸易据点的选择不是随意性的,一定要远离各大文明的政治中心,使得商人不受到高管的威胁,而且,这个据点自身要有吸引力,必须宽容来自四面八方的文明。

    驼铃悠悠,商贾重重。苍茫的暮色压着茫茫的沙漠,吸收着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无量度的探险精神和发财梦想,远近的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学术考察者们纷纷赶来完成他们的使命,或结伴同行,或单独跋涉,时刻都要面对不可知的凶险。单独跋涉毕竟少数,因为丝路沿途国家,城邦政权更迭不断,政治上极不稳定,变化莫测的气候环境让人捉摸不透,除了要克服险恶的环境,还要和沿途出没的强盗悍匪周旋。所以,为了获得利益,商队中的参与者和经营者大多数肯定不是单一的民族。颇具风险长途跋涉,还会出现与商队同行的僧侣来弥补商人们精神上的缺漏。

无论从哪个人口稠密的帝国来到这里,走完这里,都非常遥远。官人身负皇命商人为利而行。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满载着货物返回故乡。而僧人是凭借着强大的精神意志在荒漠中跋涉,忍受着自然环境和精神环境的极度考验去追求信仰他们默默地走过, 身前是耀眼腾然的朝圣之地,身后是五彩斑驳的凄艳晚霞。他们拿着锡杖,默默地站立着,天地间没有一丝气息,只有光的笼罩,沙的倾泻,色的流溢。随身携带的储备水已经枯竭,只得庄重严肃地跪下身来,向苍天发愿。僧人还没来得及抵达目的地,就默默地死去。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

沙漠,雪山,绿洲。时而长风漫卷,飞沙走石,热浪滚滚;时而冰雪皑皑,寒风刺骨时而万物寂静,炊烟袅袅;时而驼铃阵阵,商旅滔滔想要横越西域,既要拥有大国外交家的辩舌,也要有探险家无所畏惧的胆魄。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风餐露宿,沿途的旅者时刻会因饥渴倒毙途中,或葬身黄沙、冰窟或断送于财狼虎豹、外族兵匪。他们常在未知风险的面前徘徊,一点点地找回自己,定一定自己被震撼了的灵魂。

它的存在也不仅仅是政治生命,这是中国古代人类凭借脚力征服自然山川的又一骄傲。这几千年以来,它总是无声地矗立在那里,见证过多少民族的迁徙、多少单个生命的消亡。碰撞,流动,交汇,不变的似乎只是这条路上行走的人的目标和留给后人数不尽猜不透的秘密。

“文明的规则,并不是一旦创建就会永享太平,也不是一旦破坏就会全盘散架。”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开始衰落,越过昆仑山北进的吐蕃侵占了西藏的大部分,中国的北方地区战火连年,丝绸、瓷器的产量下降,商人们为求自保不愿远行;宋朝先后和辽、夏、金处于敌对的形式,受战乱的影响,加上南宋文化经济中心南移,陆上丝绸之路的中西交往受到影响,海上丝绸之路变得繁盛;元朝的丝路上,以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为使命的人多于单纯经商的人。

明清小冰期,亚欧大陆交流进入寒冷阶段,西域脊背上的很多古国不复存在,成为了流沙中见证辉煌的遗迹。当时的中国与丝路各地的贸易中存在严重的不对等,“番人之所礼于中国者甚多。”其他地方需要made in china的产品,而中国还是比较富裕的,明朝政府虽没有“闭关绝贡,永不与通。”但是丝路的商贸地位已大不如前。

我敢断言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丝绸之路上贸易的货物主要是丝绸,并且它是一条笔直畅顺的商路,是一条充满鲜花和歌声的友谊之路,而且丝路沿途都富有异域风情,经济效益肯定很大。其实不是一条笔直的商贸要道,而是一个横跨亚欧的一个道路网路,从来没有一条单一的连续的丝绸之路,有的只是东西方之间的一连串市场

相比于贸易往来的丝绸金属、香料和玻璃,这些商路上传播的思想、技术和艺术图案具有更大的意义。

历史不宜夸大,任何历史上的客观事物,有兴必有衰,最后乃至终结。

驼铃阵阵,汽笛声声,惊破了沿途无数未出土的宁静。

 

 

(责任编辑:齐人 )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各位朋友,下面的相关文章可能对您很有帮助!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发布者资料
刘石更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6-10-19 09:10 最后登录:2016-11-01 14:11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