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诗词 > 中华楹联 >

佳联赏析(3)3、写景类

时间:2017-08-23 23:30来源:未知 作者:晨曦 点击:
3、写景类 扬州勺园 移花得蝶; 买石饶云。 清郑 燮 【注释】 移花:移植花木。得蝶:谓引来蝴蝶。郑燮诗有花因露重留蝴蝶句。饶云:增添了云彩,饶(ro)为额外增添的意思。 【作者】 见■ 【内容简析】 本来是移植花木,却意外地得到了迷恋着花朵的蝴蝶;

3、写景类

 

 

    扬州勺园

 

移花得蝶;

 

买石饶云。

 

——清·郑  燮

 

【注释】  移花:移植花木。得蝶:谓引来蝴蝶。郑燮诗有“花因露重留蝴蝶”句。饶云:增添了云彩,饶(ráo)为额外增添的意思。

 

【作者】  见■

 

【内容简析】  本来是移植花木,却意外地得到了迷恋着花朵的蝴蝶;本来只买了一方奇石,(因为古人有“石是云根”的说法)不想还白饶了一片白云。此为作者题扬州勺园联,花木山石原本是园林中的常见之物,却因想象力丰富的“得蝶”、“饶云”之说,显得更加生机盎然,风姿绰约,也给人们带来美好的遐想。联中含理、含趣、含情,语句虽短却高度凝练。联语格调娴雅,无一丝尘俗气,视角新奇,不为前人所曾道,实为短联中的精品。

 

【对仗简析】  移花、买石都是动宾结构,与后面的得蝶、饶云同为递进式的因果关系。花与蝶、石与云双双相互照应,对仗十分精工。

 

【声调简析】  得、蝶、石按现代汉语均读平声,但却同为古入声字,在联中都当仄声处理,联语以“平平仄仄”对“仄仄平平”,以古声来看十分和谐。

 

 

 

    杭州西湖飞来峰冷泉亭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明·董其昌

 

【注释】  飞来峰冷泉亭:相传始东晋时印度僧人慧理来杭,看到西湖边有一山峰奇秀绝伦,便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因此后世称为“飞来峰”。慧理在峰下建灵隐寺,飞来峰与灵隐寺之间有一孔泉水名冷泉,灵隐寺天王殿外有一亭,名冷泉亭,据说苏东坡在杭州做太守时,常在冷泉亭上饮宴赋诗。

 

【作者】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明代著名书画家。万历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曾做太子太保等职。为“华亭画派”领袖。

 

【内容简析】  灵隐寺、飞来峰、冷泉,这些因为印度和尚一时心血来潮而命名的景点,居然也引起了历代文人的兴趣,他们所作的诗文楹联给灵隐寺又增添了许多文学的色彩。董其昌在冷泉亭题写的这副对联为设问联,联语明白如话且诙谐、生动、有趣。上联意为:冷泉是自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冷的呢?下联意为:飞来峰是从哪个地方飞来的呢?通过设问的手法,突出和加深读者对冷泉的“冷”、飞来峰的“飞来”的深刻印象,从而使读者对冷泉和飞来峰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这本来是两个非常玄乎的问题,清代却有不少文人墨客纷纷作答。据《春在堂随笔》记载:一次,俞樾携女同游杭州灵隐寺,见冷泉亭有董其昌撰题一联,俞樾随口轻声念道:“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吟罢笑道:“我来给它作答。”接着就吟出“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其女也不甘落后,笑着对道:“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俞惊问:“‘项’字何谓?”其女答道:“项羽若不将此山拔起,峰安得飞来?“俞樾父女给董其昌的配答对,一时成为佳话。后石治棠也根据俞氏父女之对答联,又作出另一至今传颂的对答联:“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均妙。

 

    这类描写名山大川景物的对联称为山水联。一般悬挂于山岭、川流、关隘、泉瀑等自然景观中的亭台楼阁之上。

 

【对仗简析】“泉”与“峰”为名词对,“自”和“从”介词对,“几时”对“何处”十分常见的对仗。“冷”与“飞”,现在认为是形容词对动词,在古人看来同属虚字,多用来相对。

 

【声调简析】这联节奏鲜明,在偶数位置上律为“仄平仄;平仄平。”读来很有气势。

 

 

 

     常熟虞山昭明太子读书台

 

五六月间无暑气;

 

百千年后有书声。

 

——现代·胡君复

 

【注释】  读书台位于常熟城区虞山东南麓石梅,今书台公园内。相传为梁昭明太子萧统读书处。

 

【作者】  胡君复,江苏武进人。生于清朝末年。民国时任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了《古今联语汇选》等联书,是近代规横最大的联语集成本。对保存楹联和书法资料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简析】  上联的“五六月”是阴历,阳历就是七八月,正是顶热的盛夏,可读书台凉爽宜人,没一点“暑气”,萧统在这儿正津津有味地读书、编《文选》。下联是说《文选》编成、刻印、流行以后,影响之大。《文选》编成的时候,离今天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千百年来一直受到读书人的欢迎,成了必读之书。

 

【对仗简析】“五六”对“百千”纯系数词相对,工整;“暑气”与“书声”都是偏正结构,因《易经》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典,故以“声”对“气”最为工整。

 

【声调简析】此联声调系常见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格式。

 

 

 

    金鳌玉蝀桥

 

玉宇琼楼天上下;

 

方壶圆峤水中央。

 

——清·赵  翼

 

【注释】  金鳌玉蝀桥:原名金海桥,又称御河桥。在北京北海南,跨北海、中海。桥东、西原有明世宗时所建牌坊各一座,西“金鳌”,东“玉蝀”。玉宇琼楼: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也指华丽瑰伟的宫殿,这里形容桥的瑰丽。方壶圆峤(jiào):原指海上三神山,这里指太液池中的几个岛屿。

 

【作者】  赵翼:字云崧、耘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今武进)人。清代史学家、文学家。乾隆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中年时即辞去官职,主讲安定书院,专心著述。著有《廿二史劄记》、《陔余丛考》、《瓯北诗钞》、《瓯北诗话》等。

 

【内容简析】  据赵翼《檐曝杂记》载:金鳌玉蝀桥修成后,桥柱须镌联句,赵翼拟句为:“玉宇琼楼天尺五;方壶员峤水中央。”自以为写此处光景极切合,他朋友汪由敦把“尺五”改作“上下”,使作者十分钦佩。汪由敦所改的“上下”两个字,改得十分精彩。玉宇琼楼映在水面之上,使人恍惚之间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确实比“尺五”更具灵动。下联以海上仙山“方壶圆峤”来比喻湖中岛屿,也与上联的造势相呼应。全联清丽可喜。关键就在上下联的后三字的距离感特别出色,突出桥的地理位置在京城,是神仙、天帝居住的地方。所用语言华美,非寻常之桥所能用。全联用典贴切,造句典丽堂皇,运用双关和比喻手法,突出了金鳌玉蝀桥的精巧,瑰丽壮观。

 

【对仗简析】“玉宇琼楼”对“方壶圆峤”为句内自对,十分工整。“上下”与“中央”相对是古联中常见的一种对仗,可以看作方位词相对。

 

【声调简析】此联音韵优美,读来婉转悠扬,其中也不乏气势。

 

 

 

    济南小沧浪亭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清·刘凤诰

 

【注释】  大明湖:在山东济南市旧城北郊。小沧浪亭:在大明湖北岸小沧浪园内。登亭四眺,可见全湖景色。四面荷花:大明湖中遍植莲藕,盛夏荷花开放,恰有“四面荷花”之感。三面柳:清人刘鹗《老残游记》中载:“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亦有“三面柳”之赞。一城山色:济南旧为历城,因在历山之下,故有一城山色之称。

 

【作者】  刘凤诰(1761—1830),字丞牧,号金门,清江西萍乡人。乾隆进士。官吏部右侍郎。有《存悔斋集》。

 

【内容简析】  此联本是刘凤诰的咏湖诗中的对仗句,著名书法家铁保书写为联刻于园门上。此联十四个字,就有四对数量词,串组四种富有特色的自然风物。勾画出济南城特有的风光秀美的景观。联语朴实无华,疏朗明快,对仗工整,贴切佳妙,婉丽可诵。

 

【对仗简析】这联数词的对仗很有特色。其中“半”虽然不是数词,却也表示数量,与“三”对亦认为工整。“荷花”、“山色”都可以看作偏正结构。整体而言对仗十分精工,有特色。

 

【声调简析】这联平仄协调,由于意境的营造十分成功,再加上“面”和“城”的反复使用,读来极具美感,让人如临其境。

 

 

 

    岳阳楼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清·陈大纲

 

【注释】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古城之上,背靠岳阳城,俯瞰洞庭湖,遥对君山岛,北依长江,南通湘江。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宋朝庆历四年,岳州知州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请范仲淹作了《岳阳楼记》,从此,岳阳楼更加闻名遐迩。

 

【作者】  陈大纲,陕西高陵人。清嘉庆进士。曾任巴陵知县

 

【内容简析】  此联独辟蹊径,写风景,言简意赅,只在出句点破而已。下联笔锋突转,从四面湖山的空旷即而想到万家忧乐,这是全联的主题所在,立意也就在于此。作者若没有真挚的怜悯之心,是绝不会写出这样的联句的。

 

【对仗简析】 四面,万家,都是数词修饰名词,属对工整。“湖山”与“忧乐”属于同义连用字构成的互成对,“归”与“到”都是动词,“眼底”对“心头”,均为形体小类名词加方位词,也十分工整。

 

【声调简析】此联平仄格式为“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典型的七言联平仄格式,二、四、六字处分别作到了仄对平,平对仄,仄对平,读来铿锵响亮。

 

 

 

    潼关城楼

 

华岳三峰凭槛立;

 

黄河九曲抱关来。

 

——佚名

 

【注释】  潼关在陕西,据陕西、河南、山西三省要冲,初设于东汉末。华岳三峰:指华山三主峰落雁峰、朝阳峰、莲花峰。

 

【内容简析】  潼关依山傍水,地势险要。联语正是抓住这个特点,上联写山,下联写水。此联气势雄伟,用笔简洁,用词精炼,高度概括了潼关的险要地势。尤其是“凭”、“抱”二字把景物写活了,真是关雄地险,妙语天成。

 

【对仗简析】“华岳”对“黄河”,属于专有名词相对。“曲”是形容词,但取其名词的意义,和“峰”形成借对;“凭槛立”和“抱关来”都是“动名动”组合结构。对仗很工巧。

 

【声调简析】“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是极为标准的七言联律式之一。此联所选字平声则脆,仄声则劲,加上几个动词的妙用,读来有雷霆万钧之势,振奋人心!

 

 

 

    扬州瘦西湖迎月楼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元·赵孟頫

 

【注释】  《坚瓠集》载:赵子昂过扬州迎月楼赵家,其主求作春联,子昂题曰:“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人大喜,以紫金壶奉酬。阆苑:广大的园林;阆,空旷;传说中的神仙住处,也指皇帝贵族的宫苑。

 

【作者】  赵孟頫(1254一1322),号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朝宗室,入元后任刑部主事,累官至翰林承旨,封魏国公,著有《松雪斋集》。

 

【内容简析】  春风中的阆苑,聚集了三千贵客;明月下的扬州,耸立着号称第一的迎月楼。作者把迎月楼的华美以及主人的高贵渲染的无以复加,用“春风”、“明月”衬托出该处的旖旎风光,令人向往,难怪主人要拿出名贵的紫金壶作为酬谢。

 

【对仗简析】“春风”对“明月”,自然是十分工整的;“阆苑”是普通名词,“扬州”则是一个专有地名名词,可以形成对仗,“三千”对“第一”这种对仗在古联中经常出现的一类对法,可视为工整。

 

【声调简析】“一”为古入声字。此联声调符合一般七言格式,“三千”与“第一”清脆响亮,使得此联读来韵味盎然。

 

 

 

    苏州沧浪亭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清·梁章钜

 

【注释】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沧浪亭街,是现存苏州最古的园林。北宋诗人苏舜钦所建,取《楚辞》所载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取名“沧浪”,并作《沧浪亭记》。其后屡毁屡建。

 

【作者】  梁章钜:字闳中,福建长乐县人,清嘉庆进士,曾任江苏布政使、广西巡抚兼署学政、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等。平生纵览群籍,能诗善书,善作笔记小品,其中《楹联丛话》创立了联话文体,保存了历代联语资料,建立了对联分类体系,开我国楹联史之先河。

 

【内容简析】  这是一副集句联,上联出自欧阳修的诗句,下联出自苏舜钦的诗句。这副对联诗意相谐,对仗工整,如出一人,巧妙地把欧阳修和苏舜钦两位历史名人的友谊永远留在沧浪亭中,令人遐思,促人回味。

 

【对仗简析】“清风明月”对“近水遥山”,是典型的句内自对。“本”与“皆”副词相对。“有”与“无”的对仗颇显心思。整联对仗工稳。

 

【声调简析】本联音韵和谐,平仄合律。读来琅琅上口,余味无穷。

 

 

 

    豫园卷雨楼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

 

——清·陶  澍

 

【注释】  豫园位于上海市区南部旧城的东北角,建于明代嘉靖年间。

 

【作者】  见■

 

【内容简析】  卷雨楼很高,高得只能让白云飞过,登楼仰观太空,陷入沉思时,突然小池送月过来,仰观俯察,流连忘返,给人以美的快慰。该联将高楼行云和小池皓月展现在游人的眼前,景中含情,情中融景,令人回味无穷。全联以平铺白描手法,把卷雨楼的景致描绘得淋漓尽致。

 

【对仗简析】“楼高”与“池小”,都是名词加形容词结构;“但任”、“能将”都是副词加动词结构;“飞过”、“送来”都是动词。整联对仗工整。

 

【声调简析】此联平仄模式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读来有顿挫美。

    厦门鱼腹浦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佚名

 

【注释】  鱼腹浦:在福建厦门鼓浪屿。

 

【内容简析】  这是一副写景的回文联,回文的技巧为了表现与强化主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读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水天相连、山雾相连且连绵无尽的壮观景象。全联用“锁”和“连”两个动词,描写雾景和海观,使雾、山、天、水四物呈现在读者眼前:雾霭笼罩着层峦迭嶂,拥抱着葱葱树木,微风吹来,雾气飘渺,如入仙境;日出雾散时,面对着大海,近处的点点帆影,远处的粼粼波光,尽收眼底。极远的海面和天空连接在一起,分不清那是水,那是天,构成一幅硕大无朋的水天一色、天水相融的画图,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此联在写作上采用回文手法,顺读逆念均可,这类对联读起来有反复重迭的韵味,看起来有对仗工整的形式。

 

【对仗简析】这是一副回文联,正读成对,反读亦成对,很独特。从第四字向两边看,此联极具对称美。在词性对仗上亦显工巧。

 

【声调简析】由于回文联回环反复的特点,读起来流畅婉转,韵味十足。

 

 

 

 

 

    泰山南天门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佚名

 

【注释】  南天门:位于泰山十八盘尽头,座落在飞龙岩和翔凤岭之间的山口上,是登泰山顶的门户。创建于元至元元年(1264),明清多次重修,建国后又翻修两次。现在建筑保持了清代的风格。门为城楼式建筑,上覆摩空阁,内置3尊明万历年间女神铜像。三天:即道教所谓的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这里指整个上天世界。

 

【内容简析】  南天门是一个泰山上的标志性建筑,因为它所在的位置非常险要,东西都是山岭,更重要的是所谓“天门”,它就是天界和人间的一个交界处,此联以夸张的笔法描写了它位置的重要。此联妙在一“仰”一“俯”。“仰步”即见天界“圣迹”;俯首可见群峰“奇观”,给人一种身临南天门犹入仙境的感觉,令人神往。

 

【对仗简析】“辟”与“崇”都是动词,“九霄”与“万级”都是数词加名词结构。“仰”“俯”属对工整;“步”这里作动词,“登”的意思,与“临”词性相对;“胜迹”与“奇观”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整联对仗精工。

 

【声调简析】这联是四六句式,“级”,古入声字,旧读仄。这联在偶数位上的平仄为“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音韵铿锵,再加上几个数词的妙对,使得整联读来十分流畅,而且颇具气势。

 

 

 

    杭州西湖天下景亭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现代·黄文中

 

【注释】  西湖天下景:位于杭州西湖旁的一座小巧园林,名称取自苏东坡 “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的诗句。

 

【作者】  黄文中:甘肃临洮人,民国初,留学日本,同盟会会员,抗日战争期间积极主张抗战,译有《日本民权发达史》。

 

【内容简析】  此联的含意,取自苏东坡的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以“水、晴、好、山、雨、奇”6个字相叠而成。上联从空间落墨,写西湖常景,水秀山明,无处不美;下联从时间着笔,评西湖变化,晴好雨奇,无时不佳。联语全用叠字手法,生动表现出如诗如画的西湖秀丽景色。此联在广泛流传中,还通过断句,变位,简化等方法衍生出了若干副“新”的对联,而保持意思不变。主要有下面几种:1、“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2、“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3、“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奇奇好好,时时雨雨晴晴。”4、“水处明,山处秀,山水明秀;晴时好,雨时奇,晴雨好奇。”5、“水水山山处,明明秀秀处;晴晴雨雨时,好好奇奇时。”6、“水水山山,明明秀秀;晴晴雨雨,好好奇奇。”7、“秀秀明明,山山水水;奇奇好好,雨雨晴晴。”8、“水处明,山处秀;晴时好,雨时奇。”9、“水山处处明秀;晴雨时时好奇。”10、“水明山秀;晴好雨奇。”11、“水晴好;山雨奇。”除此之外,改变词序,还可以变出新的花样来,读者不妨试一试。

 

【对仗简析】这是一副典型的叠字联。前面“水水山山”对“晴晴雨雨”依然运用了自对手法,水、山是名词,晴、雨在这里做形容词,组合起来构成自对。“明明秀秀”和“好好奇奇”都是形容词叠合,对仗工整。

 

【声调简析】全联全用叠字法,而且格律严谨,平仄相谐,故读来悠扬婉转,惹人幽思。

 

 

 

    嘉兴山晓阁

 

不设樊篱,恐风月被他拘束;

 

大开户牖,放江山入我襟怀。

 

——清·朱彝尊

 

【注释】  山晓阁:在浙江嘉兴,为孙执升园林。樊篱:篱笆。风月:指清风明月,借代美丽的风景。拘束:拘谨约束。户牖:门窗。

 

【作者】  朱彝尊(1629-1709):号竹垞,清初著名学者和诗人。浙江嘉兴人,曾任翰林院检讨。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纂辑有《词综》等。

 

【内容简析】  此联以“不设”、“大开户牖”,抒发对“江山”和“秋月”的由衷喜爱,不仅表现了作者非凡的雅兴和胸襟,还凝铸了作者纯朴的美学思想。联语描写山晓阁江山风月自然景观,本应无拘无束,任人欣赏题咏。寄意言外,内涵深邃。

 

【对仗简析】“藩篱”和“户牖”,“风月”与“江山”, “拘束”与“襟怀”,均为同义连用字构成的互成对。虽然存在以动词“拘束”对名词“襟怀”的情况,但就对偶辞格来说都是工对。

 

【声调简析】此联为四七句式,读法为“不设/樊篱,恐/风月/被他/拘束;大开/户牖,放/江山/入我/襟怀”,领字“恐”与“放”平仄可以不考虑,这联在节奏点上都做到了左右平仄相间,上下相对,读来很有顿挫感,气势足。

 

 

 

    新都桂湖

 

五千里秦树蜀山,我原过客;

 

一万顷荷花秋水,中有诗人。

 

——清·曾国藩

 

【注释】  桂湖在成都北去16公里的新都城内,面积46500平方米,水域占16300平方米。是一座花木扶疏、楼阁掩映的园林。

 

【作者】  见■

 

【内容简析】  上联写湖光山色迷人,我不过是来此欣赏的过客。李白《夜宴桃李园序》:“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下联对景思人,面对荷花满湖,不由得怀念才华横溢而遭贬谪的诗人。诗人,指明文学家杨慎,他自幼在湖畔读书。一万顷,虚数,夸张之词。联语先写景后抒情,把景、情、人、我融为一体,表现了高雅的韵致。

 

【对仗简析】“五千里”、“一万顷”数词加量词相对,属对很工整。“秦树蜀山”对“荷花秋水”既相对亦可视为句内自对;“我”对“中”虽系代词对方位词,但均在句中作主语,可视为名词相对。“过客”与“诗人”都是名词,可以形成自然灵动的宽对。

 

【声调简析】此联是七四句式,读法为“五千里/秦树/蜀山,我原/过客;一万顷/荷花/秋水,中有/诗人。”“顷”,读作上声,与“里”均为仄声,但三字以上数量词相对声调上可从宽。

 

 

 

   南京莫愁湖胜棋楼

 

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

 

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

 

——清·麓山樵客

 

【注释】  南京莫愁湖:相传南齐有洛阳少女莫愁远嫁江东,住在湖滨,因此湖以莫愁为名。胜棋楼: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与中山王徐达在此下棋,二人杀得难解难分,朱连吃徐二子,以为胜券稳操。不料,细观徐已将棋子摆成“万岁”二字。朱叹服,遂将楼和湖赐给徐作“汤沐邑”,楼因此得名。

 

【作者】  作者姓名及生平不详,联文最早见吴恭亨《对联话》。

 

【内容简析】  此联表现了朱元璋承得天下后的欣喜与感慨。上联以棋局喻世事,以棋高一着可胜论述自己成功的原因,寓庄于谐,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三国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都在南京(旧时称建康、建业)建都,历史上合称为“六朝”。下联以湖水喻情,使人联想起莫愁女的故事,在感叹江山兴废无常的同时,也表现了英雄人物的几分柔情。

 

【对仗简析】“世事如棋”与“柔情似水”都是主谓宾结,从内容上看,“如”和“似”对的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深意。“几”和前面提到的“半”、“片”等一样,虽然不属于数词,依然表示数量,可以与数词相对;“千古”对“六朝”运用了借对的手法;

 

【声调简析】联为“4/7”句式,符合一般的四言和七言平仄规则。“一”与“着”皆为古入声字,这联平仄模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所选字读音平声则悠扬,仄声则幽咽,读来幽婉无比,令人荡气回肠。

 

 

 

    扬州乐善庵

 

有月即登台,无论春秋冬夏;

 

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东西。

 

——清·李  渔

 

【注释】  乐善庵:在古扬州城内,今不存。

 

【作者】  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号天征,后改名渔,字笠翁。祖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如皋,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戏曲和小说作家。著有《闲情偶寄》、戏曲《笠翁十种曲》等。

 

【内容简析】  据传,李渔有一次游览扬州桃花庵,好客的方丈与李渔同登绎经台赏月。两人兴致勃勃,边赏月边作对。方丈道:“有月即登台,无论春夏秋冬。”李渔对:“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东西。”联语充满了悠游天地间的闲情雅趣。

 

【对仗简析】“有月”与“是风”,“登台”“入座”都是动宾结构; “春秋冬夏”与“南北东西”系句内自对,为季节名词系列和方位名词系列的自对。

 

【声调简析】此联系五六句式,比较少见。声调上分别符合五言和六言式的平仄模式。这联读法为“有月/即登台,无论/春秋/冬夏;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东西。”读来声调和谐。

 

 

 

    昆明翠湖碧漪亭

 

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

 

何时闲了,与明月对饮而三。

 

——清·黄奎光

 

【注释】  翠湖碧漪亭:翠湖位于昆明城五华山西麓,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云南巡抚王继文在翠湖湖心岛上建“碧漪亭”,后称“海心亭”。有亭翼然:见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然:此指亭子四角飞檐像鸟张开的翅膀一样。对影而三:化自李白《月下独酌》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作者】  黄奎光,字星岩,清福建人。乾嘉时期文人。

 

【内容简析】  联语用典自然,雅淡清疏,将翠湖的雅致,碧漪亭的灵巧,很自然的融入联中,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欲挣脱世俗羁绊,追求淡泊宁静的闲适的生活情怀。

 

【对仗简析】此联对仗很有趣,“翼然”和“闲了”都是形容词与助词组合结构,“占”为动词,“与”为介词,作为领字,其对仗可以从宽;“十分之一”与“对饮而三”的对仗显得非常巧妙,“对”和前面提到的“片”“孤”等一样,不是数词而能与数词相对,“之”与“而”都是助词,“一”对“三”,工整。“分”对“饮”取其动词意相对,整体上看,这联“看似不对实相对”,确是一副在对仗值得引起注意的联。

 

【声调简析】此联在“亭”与“时”处皆为平声,“水”与“月”皆为仄声,可视为古文句式句内平仄的相对与交替上可以从宽,此联分句句脚平仄合乎“平仄;仄平”的正格。两个领字的运用起到了“提气”之作用,使得读来通畅爽口。

 

 

 

    豫园三穗堂

 

此即濠间,非我非鱼皆乐境;

 

恰来海上,在山在水有遗音。

 

——清·陶  澍

 

【注释】  豫园:在上海旧城东北,兴建于明代带嘉靖年间,后陆续扩建,为江南名园之一。

 

【作者】 见■

 

【内容简析】  上联切景,用《庄子·秋水》典故,说这里的确是让人感到愉悦的地方。下联切人,即我来到指上海,在山水中都可以听到“遗音”(不绝之余音)。联语主旨鲜明,形式工巧。

 

【对仗简析】“即”与“来”都作动词;“濠间”与“海上”都是名词加方位词,属对工整。“非我非鱼”与“在山在水”宜看作自对,“山”对“水”,“我”对“鱼”都显工巧。“乐境”与“遗音”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

 

【声调简析】此联为一般的四七句式,格律严整。两个“非”与两个“在”的重复咏叹使得此联读来也婉转动听。

 

 

 

    武汉黄鹤楼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清·符秉忠

 

【注释】  黄鹤楼:位于武昌蛇山之巅,相传始建于三国时代约公元223年,历代以来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建成于1985年6月,主楼高五十一米,分五层,飞檐画栋,翘角凌空。黄鹤楼被中国历代许多著名诗人吟诗颂赞,一直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胜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作者】  符秉忠:清同治年间武昌县令,同治年间曾参加黄鹤楼的重建工作,善对联。

 

【内容简析】  作者登上黄鹤楼,看那滚滚滔滔、向东奔流不息的长江,迎着西天吹过来的长风,只觉神清气爽。平时进退得失荣辱,家国盛衰兴亡,天地间多少遗憾和悲愁,都随江天雾散云开,一扫而空,都被江中浪涛涤荡干净。全联气势恢宏,意境深远。联中运用了文学手法,富有动感。本是西风东来,吹开云雾,人的遗憾随雾散云开而消失净尽,可是作者不如此直说,而是用了曲笔,让“云雾扫开”,将云雾人格化,云雾有情,为迁客逐臣扫去心中大憾。同时又将波涛人格化,波涛也通天心人意,为忠臣志士洗尽古今兴亡的悲愁。下联从“间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句蜕化而出,使人神远。

 

【对仗简析】“爽气”与“大江”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东去”与“西来”均为方位词加动词,“扫开“与“洗尽”都是动词。“云雾”和“波涛”,“天地”与“古今”都是同义连用字构成的互成对。“憾”与“愁”皆为人事小类名词。整联对仗极为工整。

 

【声调简析】此联为一般的4/7式对联。其联律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全联声律严整,意象开阔,读来气势飞腾。

 

 

 

    合肥包公祠

 

一水绕荒祠,此地真无关节到;

 

停车肃遗像,几人得并姓名尊。

 

——清·左  辅

 

【注释】  包孝肃公祠:即包公祠,在安徽合肥。包孝肃,包拯(999-1062),字希仁,宋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天圣进士。为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官至枢密副使,为官公正廉明,平冤狱,抑豪强,高官贵戚无不惮惧。民间传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卒谥孝肃。一水:指包河。关节:指人情、金钱、后门等通贿请托的行为。唐李肇《唐国史补》下:“造请权要,谓之关节。”肃:肃穆起敬。

 

【作者】  左辅(1751—1833),字仲甫,号杏庄,清江苏阳湖(今常州)人。乾隆进士。官至湖南巡抚。有《念宛斋诗》。

 

【内容简析】  上联说明包拯的廉正,下联表达人们对他的颂扬。联语遣词贴切,叙议结合,盛赞包公的公正无私,表达缅怀敬仰之情。

 

【对仗简析】“一”与“停”以数词对动词,失对,可看作“水”和“车”两个名词的修饰成份,稍宽无妨。“绕荒祠”和“肃遗像”都是动宾结构;“真无”和“得并”都是副词加动词结构;“关节”与“姓名”都是同义连用字构成的互成对;“到”与“尊”都是动词。整联对仗基本上还是工整的。

 

【声调简析】此联为五七句式,前一分句律为“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这种平仄格式与七言联中“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的格式都是律诗中常用的声调变格,合乎声律的要求。后一分句格律符合一般的七言联律式。其中“节”为古入声字。

 

 

 

    梅县人境庐

 

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

 

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

 

——清·黄遵宪

 

【注释】  人境庐:是我国著名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黄遵宪的故居,取自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的名句,坐落在市区东山大桥下的小溪唇,于1884年由黄遵宪亲自设计建造。五步楼,十步阁:均为人境庐中建筑。

 

【作者】  黄遵宪:字公度,广东梅州人。光绪三年(1877)任驻日使馆参赞,又先后任驻美参赞、驻美国旧金山及新加坡领事。曾任江宁洋务局总办,积极投身于救国图存的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解职放归故里,邀集地方人士创设嘉应教育学会,大力倡办新学。著有《日本杂事诗》、《人境庐诗草》等。

 

【内容简析】  联语巧用六个数目字,十分形象地描绘了人境庐的环境。同时还表达了作者虽身处逆境,但对前途仍未失去信心,依旧昂然向上,步步登高的一腔豪情。

 

【对仗简析】此联特点主要是数词的对仗。“三”“四”“七”分别对上“五”“十”“百”,无牵强之感,量词“分”和“步”三次重复,构成一条主线,这是这副联对仗上的优势。

 

【声调简析】这联句式为四三五句式,比较少见。读法应为“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节奏点比较明显。“竹”与“阁”均为古入声字,第二分句的句脚属于两个仄声字相对,“竹”字似改平声字为宜;不过从整体而言,由于巧用数词和重复使用“分”与“步”字等技巧,全联读来既有气势又有余味。

   临海东湖湖心亭

 

好水好山,出东郭不半里而至;

 

宜晴宜雨,比西湖第一楼何如。

 

——清·俞  樾

 

【注释】  临海东湖:在浙江临海县城东,后山山宫溪诸水在此汇合入灵江。北宋时郡守钱暄主持开拓成湖。今有前湖、后湖、小鉴湖,中有堤桥相连。湖中建有湖心亭、樵云阁、湖山寺、忠逸祠等。东郭:古人以内城为城,外城为郭,东郭即东部的外城。

 

【作者】  见■

 

【内容简析】  上联先赞其地山水,再写其地理位置是在城边。下联“宜晴宜雨”,这里是说,无论晴日还是雨天,东湖的景色都是很美好。此处典出苏轼《饮湖上初晴复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以美女西施比西湖,俞樾从侧面描述其地景致,拿西湖比东湖,说堪与杭州的“西湖第一楼”媲美。

 

【对仗简析】“好水好山”与“宜晴宜雨”是句内自对;“东郭”与“西湖”属对巧妙;“不半里”和“第一楼”似对非对间而有妙趣。 “何”与“而”,都是虚词;“如”与“至”都作动词。整联对仗虽宽但显示出灵动洒脱之情致。此联以赋体入联,用重字和当句自对手法,不事雕琢,语言通俗晓畅。

 

【声调简析】此联是不常见的四八句式。前一分句平仄合度,后一分句应读作“出/东郭/不半里/而至;比/西湖/第一楼/何如。”“出”与“郭”都是古入声字。在节奏点上均做到了平仄相对,因为此联后一分句用了较为散文化的语言,所以未苛求句内节奏点的平仄交替。

 

 

 

    泰山万仙楼

 

我本楚狂人,五岳寻仙不辞远;

 

地犹邹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

 

——清·彭玉麟

 

【注释】  泰山万仙楼:在泰安红门宫北,明万历年间建,殿内有王母、元君及列仙神像,故名。上联出自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下联出自唐玄宗《经鲁祭孔子而叹之》、杜甫《登楼》。楚狂人:指春秋时楚国人接舆,因楚昭王政令无常,乃披发佯狂不仕,时人称之为楚狂。邹氏邑:春秋时鲁地,在曲阜县东南,孔子出生于此,后迁曲阜。

 

【作者】  彭玉麟:字雪琴,号退省庵老人,清湖南衡阳人。诸生,随曾国藩创办湘军水师。官至巡阅长江水师,擢兵部尚书,辞未任,卒谥刚直。有《彭刚直公诗集》。

 

【内容简析】  我就像那楚狂人接舆,去三山五岳寻访仙人不怕路途遥远;这个地方还是孔子出生的邹氏邑,在国家多灾多难之际我来此独自登临。这是作者借泰山抒发自己感慨的一副对联。上联第一句切彭是湖南人,下联第一句切泰山,第二句切清末的局势。

 

【对仗简析】“本”与“犹”,可看作副词相对;“楚”对“邹”,专有名词相对,均为古国名。“五岳”与“万方”都是数词加名词结构;“寻仙”与“多难”属对略宽;“不辞远”与“此登临”也不甚工整。因为是集前人成句,在对仗上的难免会有一些小的瑕疵,不应过分苛刻。

 

【声调简析】此联为五七句式,前一分句合乎五言律诗的常见格式,后一分句应读作“五岳/寻仙/不辞远;万方/多难/此登临。”在节奏点上是平仄相谐的。此联读来慷慨激昂。

 

 

 

    武汉黄鹤楼

 

我辈复登临,昔人已乘黄鹤去;

 

大江流日夜,此心常与白鸥盟。

 

——清·端  方

 

【注释】  上联出自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首》、唐崔颢《黄鹤楼》;下联出自南朝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宋黄庭坚《登快阁》。白鸥盟:典出《列子·黄帝》,相传海上有好鸥者,每日从鸥鸟游,鸥鸟至者以百数。其父云:“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次日此人至海上,鸥鸟舞而不下。

 

【作者】  端方:托忒克氏,字午桥,号匋斋,清满洲正白旗人。光绪时举人,官至直隶总督,因贪暴被劾罢。复官后,受命为督办粤汉川铁路大臣,为革命军所杀,卒谥忠敏。

 

【内容简析】  我们又登临此地,但从前的仙人已经乘着黄鹤飞去了;眼前的长江日夜不停地流淌着,我与白鸥交朋友心中没有一丝杂念。联语虽集前人诗句,但意境天成,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登楼时的万千感慨。

 

【对仗简析】“我辈”对“大江”,名词相对,但是结构有些出入;“登临”对“日夜”是同义连用字构成的互成对;“已乘”“常与”都是副词加动词结构;“黄鹤”与“白鸥”属工对;“盟”与“去”都是动词。整体而言,这副集句联的对仗是十分工整,集句联能至此颇为不易。

 

【声调简析】此联为五七句式。其律为“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上联“人”应仄而实用平声字,属于崔颢原诗句的问题,另外集句联在声韵上也可以适度放宽。

 

 

 

    南昌滕王阁

 

依然极浦遥山,想见阁中帝子;

 

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

 

——清·宋  荦

 

【注释】   滕王阁坐落在南昌赣江东岸,江西南昌西北,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现在的楼阁建于 1985 年。极浦遥山:语出唐皇甫冉《同客登万岁楼》诗:“高楼直上忽依依,极浦遥山含翠微。”极浦,遥远的水滨。阁中帝子:指当年修建滕王阁的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语出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长风巨浪:民间传说水神将洪州都督阎伯屿宴请宾客的消息托梦给王勃,并以“长风巨浪”使其一日千里赶到南昌参加盛会。江上才人:指《滕王阁赋》的作者王勃。

 

【作者】  宋荦(1634~1713)  清代诗人。字牧仲,河南商邱人。康熙三年任授黄州通判,后任江苏巡抚,官至吏部尚书。著作有《西陂类稿》等

 

【内容简析】  此联从滕王阁上所见的景色写起,由物及人,追叙了当年王勃才惊四座的故事,抒发了思古之幽情,同时也隐含了作者在才情方面的自负。联中用“依然”和“安得”相照应,沟通了时空,透出“风景不殊,才人却难再得”的感慨。联语情景交融,境界高远,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对仗简析】  上下开头的“依然”和“安得”都是领格的虚字,“极浦、遥山”和“长风、巨浪”均为形容词名词结构,在句内形成很工整的自对。“想见”、“送来”为动词相对,“阁”、“江”为名词相对,“中”、“上”为方位词相对,“帝子”、“才人”为人物名相对,全联对联十分工整贴切。

 

【声调简析】  上下联的四个六字句,声调上均由“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的六字句常用平仄格式交错搭配组成,十分顺畅自然。“得”字为古入声字,现代汉语中已化入平声,在此联中按仄声处理。从节奏上看,上下联均由两个六字句组成,很容易形成节奏的单调拖踏,但作者在前一分句中安排了当句对,造成第一分句铿锵顿锉、第二分句平顺畅通的感觉,给人以很强的节奏美感。

 

 

 

杭州贡院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清·阮  元

 

【注释】  贡院:在浙江杭州青云街,为清代科举的考场。下笔千言:形容文思敏捷。桂子香时:指桂花散发浓香的时候。喻指秋闱。槐花黄:指举子忙于准备科举考试的季节。唐李淖《秦中岁时记》:“槐花黄,举子忙。”西湖:杭州的西湖。东浙:此指钱塘江。

 

【作者】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清江苏仪征人。乾隆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卒谥文达。

 

【内容简析】  每年的中秋前后,正是著名的钱塘江涨潮的时候,也是过去秋试的时间。联语切景切情,生动准确,清新婉约,意境优美。上联体现出勉励学子发奋进取的满腔热情。下联“出门一笑”颇含自负之意,又与西湖月、钱塘江潮情景交融,绘声绘色,宜歌宜咏。

 

【对仗简析】“下笔”与“出门”同为动宾结构;言,这里做名词,笑,动词,“言”与“笑”之对为借对,加之“千”与“一”的数词工对,不觉其失。“正”“看”为领字对,后面的两四分句形成的自对是对联尤其上风景联中中常见的一类对仗手法。“桂子香时”对“槐花黄后”,“西湖月满”对“东浙潮来”都十分工整,由此构成的自对依然认为是工对。

 

【声调简析】这联为四五四句式。分句句脚平仄为“平平仄;仄仄平。”这是常见的格式,读来节奏感觉强烈。后面运用四字分句自对很有气势。

 

 

 

    安徽采石矶太白楼

 

公昔登临,想诗境满怀、酒杯在手;

 

我来依旧,见青山对面、明月当头。

 

——清·胡  敬

 

【注释】  太白楼:在安徽马鞍山采石矶。传说李白登采石饮酒,醉后到江中捉月,不幸溺死。后人于矶上建太白楼,又名谪仙楼、青莲祠。

 

【作者】  胡敬(1769—1845),字以庄,号书农,清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嘉庆进士。官至侍讲学士。参与编辑《全唐文》、《明鉴》。有《崇雅堂诗文集》。

 

【内容简析】  上联以欣赏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斗酒百篇的诗才为主题,犹如一首低吟轻唱的小品,表现了作者于月下追思大诗人李白登矶把酒、对江而饮的情景。下联用眼前的景物来烘托,抒发了作者面对青山、明月的追古思幽的情怀。联意蕴含丰富,韵味隽永,词工句丽,耐人品赏。

 

【对仗简析】上下联第一分句对仗较宽,只有“公”和“我”对仗工整。后面依然是运用当句自对手法,“诗境满怀”对“酒杯在手”,都是主谓宾结构。“青山对面”对“明月当头”,“青山”对“明月”,“对面”对“当头”分别是名词对、动宾短语对。整体而言,这种宽严结合的对仗形式给人以飘逸洒脱之感。

 

【声调简析】此联各节奏点均平仄相对,各分句句脚也依“平平仄;仄平平”的格式,读来音调抑扬有致。

 

 

 

    武汉黄鹤楼

 

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

 

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

 

——清·萨迎阿

 

【注释】  三楚:战国楚地疆域广阔,秦汉时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三楚。二水:长江和汉水。

 

【作者】  萨迎阿:字湘林,满州镶黄旗人。清嘉庆进士,官至西安将军。

 

【内容简析】  上联写黄鹤楼的地位以及历史传说,下联写楼上所见的浩浩长江,作者从眼前景的描写开始,借楼、水抒发了意在言外的情怀,随意纵横天地,跨越时空,使人感到一种凌驾乾坤的气势。光阴似白云黄鹤,悠悠一去不复返,但笛声代代相续,一楼永在,三楚精神永存;而长江、汉水汇集了无数大小河川山溪,浩浩荡荡,从黄鹤楼前经过,“不舍昼夜”地流入大海。联语凝炼,简约,给读者无尽的驰骋想象空间。

 

【对仗简析】前部分数词对很有特色;“萃”与“汇”动词相对;“精神”对“支派”可以看作名词对。“云鹤”对“古今”可视为互成对手法;“俱空”“无尽”都是副词加动词结构;“横笛”与“大江”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整联基本上还是对仗的。

 

【声调简析】此联句式为七七句式,但前一分句为三四结构,后一分句为四三结构,读法为“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虽然为七七句式,和七言绝句诗的形式一致,由于作者安排错落有致,读来依然联味十足,气势飞动。

 

 

 

    福建长乐百一峰阁

 

平地起楼台,恰双塔雄标,三山秀拱;

 

披襟坐霄汉,看中天霞起,大海澜回。

 

——清·梁章钜

 

【注释】  百一峰阁:在福州黄巷,梁章钜于五十八岁引疾归里,居住于此。

 

【作者】  见■

 

【内容简析】  梁章钜58岁时因病辞官,回到福州共巷的故居养疾,百一峰阁是其故居园林中的最高处,梁在阁上题写了此联。上联描写了园林楼台胜景,下联则写了坐在楼上之所见,“披襟坐霄汉”五字气度雍容镇定,“中天霞起,大海澜回”则气象宏大。据梁氏记载,有客人诵读了此联,断定作者必将重新出山,再度为国家所重用。

 

【对仗简析】“平”为形容词性, “披”为动词,但它们都是修饰名词“地”与“襟”的,可视为宽对;“楼台”与“霄汉”都是并列结构名词。后面依然是由领字领起的四字分句自对,“双”表示“二”的意思,与“三”相对亦工,“雄标”对“秀拱”都是形容词加动词结构;可见“双塔雄标”对“三山秀拱”是十分工整的;“中天霞起”与“大海澜回”都是“形容词+名词+名词+动词”结构,也是很工整的。由此,“双塔雄标,三山秀拱”与“中天霞起,大海澜回”的自对依然视为非常工整。

 

【声调简析】这联为五五四句式,第一分句“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格式合乎声律要求。后二分句平仄为“仄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领字平仄不论,自对处的格律十分严整,读来气韵生动。

 

 

 

    庐山绝顶

 

足下起祥云,到此者应带几分仙气;

 

眼前无俗障,坐定后宜生一点禅心。

 

——清·李  渔

 

【注释】  庐山绝顶:即大汉阳峰,在庐山东南部,是庐山最高峰。峰顶为汉阳台,据说清风明月之夜,可观汉阳灯火,故名。

 

【作者】  见■

 

【内容简析】  上联“足下起祥云”是从云彩的角度来衬托山高,云为高空之物,都起于“足下”,可见庐山高标出世,登临者也会沾染上几分仙人之气,切合庐山绝顶的风光;下联的“眼前无俗障”,即世俗的种种艰难困苦之事,意即登山后抛却世虑,由动而静,故而宜生禅心,以利个人品质的修行。这样映衬的结果,不言高而自高,不言奇而自奇,进一步突出了庐山的特征。联中人与物合二为一,以“仙气”、“禅心”状之,显出了超俗之气。

 

【对仗简析】“足下”与“眼前”都是形体小类名词加方位词;“祥云”与“俗障”都是形容词加名词结构,所对工整;“到此者”对“坐定后”属对略宽,可视为不计平仄的衬字;“应带”与“宜生”都是副词加动词结构;“仙气”与“禅心”都是偏正结构名词。整联对仗较为工整。

 

【声调简析】这联为五八句式,读作“足下/起祥云,到此者/应带/几分/仙气;眼前/无俗障,坐定后/宜生/一点/禅心。”后一分句“者”字宜用平声但实用了仄声。

   陶然亭

 

果然城市有山林,除却故乡无此好;

 

难得酒杯浇块垒,酿成危局待谁支。

 

——清·江峰青

 

【注释】  陶然亭:位于北京市南二环陶然桥西北侧,清康熙三十四年工部郎中江藻修建,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命名。此亭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享誉经久,长盛不衰,成为北京名胜,1952年辟为陶然亭公园。块垒:喻胸中郁结不平之气。

 

【作者】  江峰青(1860-1931),字湘岚,号襄楠,安徽(今江西)省婺源县人。清光绪进士,由知县累官至道员、大学士。民国初年奉母命还乡,被公举为安徽省议会议员,著有《江峰青四种》、《莲廊雅集》等。

 

【内容简析】  此联看似随意写来,但却匠心独运。上联概述了陶然亭幽深的园林特色,点明其在都市中的脱俗之处。“果然”两字,语气十分肯定,说明此亭久负盛名,名符其实。作者为安徽婺源人,故乡即指此。下联写作者在亭中的活动。把酒赏景,本为悦心惬意之美事,但作者却在用酒浇愁。结句表面写酒后的醉态,其实一语双关,寓意明显。“危局”实喻内忧外患的时局。因为作者写此联时,正值庚子之变,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前后,所以危局是当时国情的真实写照,也暗含了作者想有所作为的非凡抱负。

 

【对仗简析】“果然”与“难得”为领格虚词。“城市”与“酒杯”,“山林”与“块垒”都属于一般的名词对;“除却”与“酿成”为动词对;“故乡”与“危局”均为偏正式名词,“好”为形容词,“支”为动词,但它们与“此”和“谁”两个代词相配,总体上对仗还是工整的。

 

【声调简析】此联为七七句式。需要分别遵守七言联平仄规则,前后分句都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的格式,“得”“局”都是古入声字,整联平仄严整。由于作者安排了十分对称的句式,使得此联读来有兴叹有加、倾诉不尽的意味。

 

 

 

    天津旧鼓楼

 

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

 

繁华谁唤醒,听百零八杵早晚钟声。

 

——清·梅宝璐

 

【注释】  鼓楼:“天津卫三宗宝”之一。明弘治年间修建,上有大钟一口,重三百斤,每日晨昏各撞击一百零八响,作为启闭城门的信号。1952年因贯通道路而拆除,2000年重建。七十二沽:河北与天津交叉水道。

 

【作者】  梅宝璐(1816—1891)字小树,天津人,清道光间诸生,有《闻妙香馆诗存》。

 

【内容简析】  作者在鼓楼上登高了望,大直沽、西沽、贾家沽等地方的河面上,白帆点点,水运频繁。所谓七十二沽,事实上是不能完全看到的,这是一种夸张。一百零八响声唤醒了安睡的天津城,也是艺术地概括了古代天津的社会生活。联语把高敞的鼓楼、清脆的钟声以及周围繁华的城市、壮阔的沽水描写得具体而鲜明,形象地刻画出一幅河海联运城市的繁华景象。

 

【对仗简析】“繁华”这里是形容词作名词用,故可与“高敞”相对;“快”与“谁”在这里作为连接词看,对仗可以略为看宽;“登临”与“唤醒”,动词对;“七十二沽”,“百零八杵”数量词巧对工切无伦;“往来”是动词,“早晚”是形容词,属于反义连用字构成的互成对。“帆影”对“钟声”极工稳。

 

【声调简析】此联为五九句式。前一分句符合一般五言联平仄要求;后一分句应读作“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听/百零八杵/早晚/钟声。”节奏点处均平仄相对。上联一“快”一“看”,节奏明快,读来铿锵;下联一“问”一“听”,读来深觉意境悠远。

 

 

 

    扬州壶园

 

酿五百斛酒,读三十车书,于愿足矣;

 

制千丈大裘,营万间广厦,何日能之。

 

——清·何  栻

 

【注释】  壶园:在江苏扬州,为清代何栻别墅。大裘:大皮衣。唐代白居易《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诗:“争(怎)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广厦:高大的房屋。唐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斛(hù):酒器。

 

【作者】  何栻:字廉昉,号悔余,清代江阴(今属江苏)人。道光进士,官至吉安知府。工古文,善书法,有《悔余庵全集》。

 

【内容简析】  联语道出了人生的知足处和不知足处。联作者认为:有酒喝,有书读,“于愿足矣”;但制造“大裘”,营建“广厦”,为天下穷苦人解难,“何日能之(什么时候才能办到)”?作为封建官吏,能有如此胸怀,的确难能可贵。

 

【对仗简析】这联对仗很有特色。“酿五百斛酒” 与“读三十车书”形成对仗,“制千丈大裘”与“营万间广厦”相对,由此前两分句构成了自对;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联上下分句的结构都是“动词+数词+量词+名词”;末分句“愿”与“日”都是名词。“矣”与“之”为虚词相对。

 

【声调简析】前两分句平仄为“仄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节奏点平仄基本相对。唯末句“愿”字宜用平声字,可视为口语风格的散体,只注意句尾平仄即可。

 

 

 

    扬州平山堂

 

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清·徐仁山

 

【注释】  平山堂:位于扬州大明寺大雄宝殿西侧的“仙人旧馆”内,相传为北宋庆历八年(1048),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建。因望“江南诸山,(如)到此堂下,拱揖栏前,若可攀跻”,而名“平山堂"。此联系集唐宋文句为联,上联出自《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下联出自《黄冈竹楼记》、《放鹤亭记》。林壑:山林与涧谷,指景物幽深之境。

 

【作者】  徐仁山:安徽南陵人。晚清官吏,曾任漕运总督。

 

【内容简析】  “衔远山,吞长江”出自范仲淹谪居邓州时所撰写的《岳阳楼记》一文。“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出自欧阳修贬滁州时所撰写的《醉翁亭记》一文。“送夕阳,迎素月”是从王禹偁谪居黄州时所写的《黄岗竹楼记》一文中摘出的。“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是从苏东坡被贬到徐州所写的《放鹤亭记》中挑出来的。这四大文学家都先后在扬州为官,都是郁郁不得志的贬官,欧阳修还是平山堂的修建主持者,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撷取他们的文句成联,自然容易令人联想到名篇名人,体会到他们的处境和郁闷心情。同时,撷取四位名人文句中的精华描绘平山堂胜景,也十分生动。上联写山水壮观,一“衔”一“吞”,气势磅礴,烘托出一个“平”字;下联写四时美景,一“送”一“迎”,隐含“谪居之胜慨”,寓情于景,无以复加。全联把平山堂的远山近水、夕阳素月描绘得淋漓尽致,把四位名人的内心世界展现得一览无余,创造了一种新的和谐完美的意境。

 

【对仗简析】这联较多地运用了自对手法。“衔远山,吞长江”对“送夕阳,迎素月”看作自对更为工整,因为“山”“江”都是自然风光,“夕阳”和“素月”都可看作天体,这样在小类对仗上显得更加清晰。“西南”对“春夏”,典型的由方位系列词和季节系列词构成的互成对;“诸”与“之”,助词相对;“美”和“天”是形容词对名词,不工。整体上作为集句联,其对仗还是十分工巧的。

 

【声调简析】此联为三三五四句式。节奏点十分明显,因为是集文句而成,故句间声调不甚讲究,可前两分句连读,后两分句连读,以形成句脚声调“平仄;仄平”的格局。但正因为此联承袭了散文句法的优点,读来却是气势连贯,流畅优美。

 

 

 

    昆明西山华亭寺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

 

——明·杨  慎

 

【注释】  昆明西山:在滇池西岸,是一个峰峦起伏、林木苍翠、白鸟争鸣、景色秀丽的森林公园。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等古刹殿宇楼阁掩映于茂林修竹深处。

 

【作者】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四川新都人。正德年间进士第一。官翰林学士。天启初,追谥文宪。后人辑其诗文为《升庵集》。另有对句专集《谢华启秀》。

 

【内容简析】  此联描写了该寺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色,犹如一副浓墨淡染的人物山水画,读后使人仿佛置身于风景秀丽的昆明西山烟雨中,感受着那种无尽的韵味。语言绮丽而清新,人景相融,数百年脍炙人口。

 

【对仗简析】“一”对“群”,可认为是数目字相对;“西”与“下”都表示方位;“烟霭”“有无”“雨晴”“浓淡”“苍茫”“画图”均为同义连用字或反义连用字构成的互成对,不需要计较其词性为名词动词或形容词。“拄杖”与“倚栏”都是动宾结构;整体来说,此联对仗较为精细。

 

【声调简析】这联是常见的五四七句式。“阁”系古入声字。第一分句为标准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第二分句是“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也很精致;末句“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按七言律句格式“茫”字宜仄而实用了平声字。此联读来婉转悠扬,令人浮想翩翩。

 

 

 

    开封龙亭

 

中天台观高寒,但见白日悠悠,黄河滚滚;

 

东京梦华销尽,徒叹城郭犹是,人民已非。

 

——现代·康有为

 

【注释】  龙亭:在今河南开封市区西北隅,原为北宋皇宫后御苑的一部分。其中的高台,是明代周王府花园中的土山。清代康熙年间,在此建万寿亭,皇帝寿诞时,文武官吏来此朝拜,称这里为龙亭山。这是1923年春,康有为游览开封时所写的一副楹联。

 

【作者】  康有为:清末改良派领袖,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光绪进士,他曾先后七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维新,组织过“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等运动;辛亥革命后,他反对共和制,成为保皇派领袖人物。

 

【内容简析】  上联描写在高台上所看到的苍莽雄浑的景象,有高处的白日,有远处之黄河,莽莽中原,无限风光尽收眼底。下联抒发沧桑兴衰之感,游目骋怀,百感交集,七朝繁华,如今安在?几千年王业,都付与大河东去。全联纵横浩荡,情景交融,常为人传诵。

 

【对仗简析】“东京”与“中天”名词相对,“东”与“中”均为方位;“台观”和“梦华”都是名词;“高寒”与“销尽”可以看作形容词组和动词组的相对。“但见”与“徒叹”是副词加动词做领格,后八字为当句对。“白日”对“黄河”,“悠悠”对“滚滚”皆工巧精致;“城郭犹是”“人民已非”皆“名词+副词+动词”结构,工整恰切,尤为切合其地。

 

【声调简析】此联为六六四句式,末八字运用自对。第一分句下联“京”字宜仄而平。 “但见”与“徒叹”系领格字,平仄可以不拘。后八字主要突出了自对,上联以“仄仄平平”对“平平仄仄”,下联则是以四平来对四仄(主要从节奏点上说),此联格力高古,读来给人以雄劲之感。

 

 

 

    贵州图云关可憩亭

 

两脚不离大道,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路;

 

一楼俯看群山,占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

 

——清·陈文政

 

【注释】  图云关:又名图宁关。在贵州贵阳城东南二里的高山上,是旧时的重要关隘,明代在关上修有楼亭馆所,清康熙四十年,又建关帝庙、可憩亭。一亭:此指可憩亭。岔路:双关语。一指路上的岔道,一指生活中的歧路。大道:双关语。一指道路。一指大道理,比喻正确的方向。前人:既指先出关的人,也指历史上有作为的人。

 

【作者】  陈文政,字冠山,清贵州贵筑(今贵阳)人。官开泰教谕。有《醉迷亭乐府全集》。

 

【内容简析】  此联从图云关亭上眼前景物着笔,表面上是写行路,实际上教人立足当前,放眼长远,认清人生的光明大道,在正道上脚踏实地,不畏困难,奋勇前进,攀登高峰。作者用双关语告诉人们一条道理:在人生旅程遇到迷惑不清的关键时刻,头脑要保持清醒,把握正确方向,切不可误入歧途;要高瞻远瞩,努力向前,自然会“赶上前人”,甚至超出“前人”。写景寓理,手法甚新,且语言通俗晓畅。

 

【对仗简析】“两脚”与“一楼”都是数词加名词结构;“大道”与“群山”都是偏正结构;“吃紧”与“占高”都是动词加形容词结构; “认清”对“赶上”谓语加补语结构。整联对仗工整。

 

【声调简析】此联为六四六句式。各分句节奏点平仄相对与交替十分严谨,分句句脚为“仄平仄;平仄平”格式。中间分句,转承得力,使得读来顿挫抑扬,联味十足。

 

 

 

    广州越秀山镇海楼

 

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清·李棣华

 

【注释】  镇海楼:又名望海楼,位于广州越秀山小蟠龙岗上,明朝镇守广州的永嘉侯朱亮祖于1300年(明洪武十三年)始建,现在我们看到的镇海楼,是1928年第五次重建的,现为“广州博物馆”。故侯:指镇海楼修建者朱亮祖。

 

【作者】  作者生卒不详,清光绪年间,彭玉麟任两广总督时,李棣华曾作其幕僚。

 

【内容简析】  这一联从镇海楼的兴废而联系到数百年间的英雄业绩和盛衰史事,极富于感染力,加上文词雄健,音节宏亮,足以使人回肠荡气,确属名作。楹联是清光绪年以兵部上书衔赴粤筹办海防的彭玉麟授意其幕僚李棣华所作。联中的“故侯”即镇海楼建筑者朱亮祖,而今楼存人故,可证历史沧桑。“目空今古”和“泪洒英雄”则是有感而发。当年彭玉麟因中法战争率军入粤,驻节镇海楼上。他反对李鸿章议和不成,也只有“泪洒英雄”了。李棣华深知上司胸怀和遭遇,故由咏楼而意境磅礴,是闻名海内外的名联。

 

【对仗简析】“万千”对“五百”数词对极工;“尚存”与“安在”都是副词加动词结构;中间分句“摘斗摩霄”与“倚栏看剑”既上下相对又句内自对,工整妥帖。“今古”对“英雄”系互成对。

 

【声调简析】此联为七六四句式。第一分句为三四结构,其中“楼”字宜用仄声而实用了平声字;中间分句在节奏点上平仄交替且相对,末句同样格律严整。整体而言,上联一问,下联一叹,使得全联读来慷慨苍凉,大气磅礴。

 

 

 

    杜甫草堂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清·顾复初

 

【注释】  杜甫草堂:在成都市青华路西段。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杜甫唐代草堂遗址,重结茅屋。至宋代又重建,此后屡兴屡废。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4年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龙蜷虎卧:比喻人才不得发挥作用。流寓:指流落他乡居住的人。

 

【作者】  顾复初:字子远,号幼耕,清代元和(今江苏苏州)人。拔贡生,曾官光禄寺署正。咸丰年间,四川学政何绍基聘他来川帮助阅考卷,后留寓蜀中。

 

【内容简析】  这是一副凭吊草堂,怀念杜甫的楹联,同时又寄寓着作者吊古而伤今的感慨。上联引用杜甫的诗(《咏怀古迹五首》之二:“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是杜甫悼念战国时诗人宋玉的作品),说自己和杜甫虽然生活在“异代”,但却有着相同的遭遇。下联说杜甫还有个草堂“长留天地”,可自己什么也没有。既表达了对前贤的惋惜,又含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曲。“江山”与“天地”之对,“龙蜷虎卧”与“月白风清”的当句自对,都十分工整。

 

【对仗简析】“异代”对“先生”都可看作名词;“同时”对“流寓”属动宾结构;“如此”对“长留”属对较宽;“龙蜷”对“虎卧”,属对工整;“月白”对“风清”这里还用了借对的手法,“清”,谐音“青”,与“白”相对更显得工整。由此,“龙蜷虎卧”与“月白风清”形成的自对依然十分工整。

 

【声调简析】这联为比较常见的五五七句式。第一分句为断句“异代/不同时;先生/亦流寓”,第二分句断句为“问/如此/江山;有/长留/天地”,节奏点处均平仄合度;末句“白”为古入声字,这句平仄符合典型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模式。整联节奏感很强,通畅明快,读来丝毫不觉阻滞。

    安庆大观亭

 

秋色满东南,自赤壁以来,与客泛舟无此乐;

 

大江流日夜,问青莲而后,举杯邀月更何人。

 

——清·李振钧

 

【注释】  大观亭:位于安庆大观亭街中段。雄踞山上,背倚大龙山,前临长江,境界开阔,气象雄伟,故有 “大观”之名。赤壁:苏轼曾作有前后《赤壁赋》,故此处以其代指苏轼;与客泛舟:取自苏轼《前赤壁赋》;青莲:李白,号青莲居士;举杯邀月:取自李白《月下独酌》诗有“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语句。“秋色满东南”取自宋代米芾诗“玉破鲈鱼霜破柑,垂虹秋色满东南”。“大江流日夜”,取自南朝谢眺《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作者】  李振钧(1794—1839):安徽太湖人。道光九年进士,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钦授翰林院修撰。有《味灯听叶庐诗草》。

 

【内容简析】  上联写长江泛舟之乐:舟行江中,旁视两岸,长江滔滔,一泻千里,远近秋色正浓,取景博大,境界开阔。“自赤壁以来,与客泛舟无此乐”,指当年苏轼与客泛舟于赤壁的古风古韵,作者以苏轼自比,认为自那以后,就数此次自己与客游于长江为最乐,一方面在于说欢乐到了极致,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作者的自负与胸怀。下联写一时的欢乐却又引起无限的伤感,表现出时光的无情流逝与自己的旷世孤独,“问青莲而后,举杯邀月更何人”然是作者自况,他认为自从李白以后,只有他能体会到这种旷世的孤独了。

 

【对仗简析】“秋色”对“大江”大体上都是名词相对;“东南”对“日夜”系互成对;中间分句“赤壁”对“青莲”运用了借对手法,“赤”与“青”属对工巧;“以来”对“而后”,虚词实词对仗巧妙。末句“与客”、“泛舟”、“举杯”、“邀月”都属于动宾结构,相对工整;“此”与“乐”,前面已经提到过,代词和名词相对可视为工。

 

【声调简析】此联为五五七句式。第一分句符合典型的五言“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句式;中间分句断句为“自/赤壁/以来;问/青莲/而后”,节奏点上平仄严谨;末句遵循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的格式。联语读来有铿锵顿挫之美。

 

 

 

    扬州二十四桥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萧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清·江峰青

 

【注释】  二十四桥:在江苏扬州江都县西郊。据说:“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唐代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作者】  见■

 

【内容简析】  上联采自徐凝“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诗意,写桥所处之地及其自然景物;下联采自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意,写与桥有关的人物的活动。联中写了云影、秋水、扁舟、小桥、箫声、月色,情景交融,物我难分,表现了扬州的繁华和二十四桥的清新绮丽。

 

【对仗简析】“胜地”与“扁舟”都是偏正结构;“淮南”与“桥下”均是名词加方位词,属对工巧。中间分句“当空”对“何处”属对略宽;末分句“平分”与“吹到”都是动词;“一色”对“三更”很是巧妙。此联对仗清灵自然,不求工而自工。

 

【声调简析】这联为5/5/7式。第一分句断句为“胜地/据/淮南;扁舟/过/桥下”,平仄依然相谐;中间分句断句为“看/云影/当空;闻/萧声/何处”,节奏点处平仄相对;末句律为“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是一般的七言联律法。这联在中间两个领字领起,气脉通畅,末句“一色”两个仄声响亮,“三更”两个平声清脆,读来极具音乐美。

 

 

 

    武汉黄鹤楼

 

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千年芳草;

 

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清·宋  荦

 

【注释】  上联语句化自唐崔颢《黄鹤楼》诗。下联化用唐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诗:“一为迁客去江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作者】  见■

 

【内容简析】  上联以设问开句,且含黄鹤楼的传说故事,然后荡开写景,即景抒情;下联把名人诗句巧妙化来,语意双关,出神入化,不露痕迹。全联不着议论而主题自明,把登楼者的思绪、感慨尽情地抒发出来,俊逸清新,高远自然。

 

【对仗简析】“黄鹤”与“白云”属对工整;“重来”与“尚在”都是副词动词结构;“自把”与“谁吹”都是主谓结构;“金樽”、“玉笛”,颜色词的对仗上工巧;“洲渚”与“江城”系名词相对。此联的对仗十分工整。

 

【声调简析】此联为六五七句式。第一六言分句平仄上下相对,左右相间,符合一般六言联平仄规则;中间五言分句平仄模式为“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也遵循一般的五言联规则,“笛”为古入声字。末句断句为“看/洲渚/千年/芳草;落/江城/五月/梅花。”节奏点上平仄对仗分明。整联格律十分严谨,音韵和谐,读来流畅上口。

 

 

 

    登封嵩山嵩阳宫

 

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恒衡,四塞山河拱神岳;

 

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洛瀍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清·吴慈鹤

 

【注释】  嵩山:古称“嵩高”、“崇山”、“中岳”,在河南省登封市北。嵩阳宫:即嵩阳书院,在嵩山南麓、登封县城北约三公里处。泰华恒衡: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伊洛瀍涧:洛阳附近四条水名。

 

【作者】  吴慈鹤:字韵皋,号巢松,清代江苏吴县人。嘉庆年间进士,官翰林院侍读。

 

【内容简析】  上联写嵩山与四岳的关系,突出一个“统”字和一个“拱”字。下联则写位于嵩山北麓的洛阳之历史和地理。由远而近,由山而水,由地理而历史,大气磅礴,极有气势。“泰华恒衡”与“伊洛瀍涧”之对,“关河”与“风雨”之对,无不工整。惟上联“四”字重出,下联无相应重出数字,待考。

 

【对仗简析】“四旁”对“九朝”系数词加名词成对;“中央”与“都会”均为名词。“统”字领起的“泰华恒衡”都是中国名山,东岳泰山、西华岳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包”字领起的“伊洛瀍涧” 是流经嵩山与洛阳一带的四条河流名,以“山”对“河”各成系列,属对很工整;最后一分句“四塞”对“三台”也是数词名词对;“山河”对“风雨”系互成对;“神岳”、“高山”都是形容词名词结构。此联对仗十分工整。

 

【声调简析】此联为六五七句式。第一分句断句为“近/四旁/惟中央;历/九朝/为都会”,“旁”读作bàng,仄声,节奏点上平仄合度;中间分句“泰华恒衡”和“伊洛瀍涧”都是专有名词,平仄可以放宽;末句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格式,极合法度。整联读来气势飞动。

 

 

 

    杭州西湖平湖秋月

 

凭栏看云影波光,最好是红蓼花疏,白蘋秋老;

 

把酒对琼楼玉宇,莫辜负天心月到,水面风来。

 

——清·彭玉麟

 

【注释】  平湖秋月:在浙江杭州西湖小孤山东侧。其旧址原为明代的平湖堂。平湖秋月亭三面临水,每逢秋夜天清气爽,皓月当空,看月落湖中,千顷一碧,故名“平湖秋月”。红蓼:一种开红花的水草。白蘋:生长于浅水边,开白花的草木植物。秋老:指深秋季节。琼楼玉宇:此指月宫。

 

【作者】  见■

 

【内容简析】  要欣赏映入湖中的云影,射在水面的金波,最好是蓼疏蘋老的深秋;莫辜负移近天心的明月,吹向江上的清风,此时恰好到月榭水轩把酒临风,自然心旷神怡,妙不可言。上联描绘深秋平湖的美景,下联点缀平湖的夜色。以湖光月色切“平湖秋月”之题。联语绘景淡雅,清纯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对仗简析】“云影波光”“琼楼玉宇”上下相对又句内自对,看作自对更加工整;“最好是”与“莫辜负”系领格字,属对可以放宽;由领词所领起的两四字分句构成自对,“红蓼”与“白苹”都为颜色形容词加名词,“花疏”对“秋老”系名词形容词相对,“天心”与“水面”都是名词方位词相对,“月到”与“风来”都是名词动词对,“红蓼花疏,白苹秋老”对“天心月到,水面风来”无疑是十分工整的自对。整联对仗极为工整。

 

【声调简析】此联为七七四句式。第一分句可断句为“凭槛看/云影/波光;把酒对/琼楼/玉宇。”“看”字旧读平声,所以这一分句在节奏点处还是平仄相对的;“最好是”与“莫辜负”都是仄声字,但作为领格字可以不计;后两个四字分句在节奏点处的格律为“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很有节奏感,整联读来和谐动人。

 

 

 

    当涂太白楼

 

谢宣城何许人,只凭江上五言诗,要先生低首;

 

韩荆州差解事,肯让阶前盈尺地,容国士扬眉。

 

——清·吴  鼒

 

【注释】  当涂太白楼:李白去世后葬在当涂县青山,后人建楼以为纪念。谢宣城指南齐诗人谢朓,是齐梁诗人的杰出代表。曾任宣城太守,后人因称其为“谢宣城”。其五言诗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等深受李白推崇,故清人王士祯《论诗绝句》有云:“青莲才笔九州横,六代淫哇总废声。白纻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韩荆州为唐朝的荆州长史韩朝宗,有声望,喜欢识拔后进。凡是得到他赏识的文士,都能一鸣惊人,声名鹊起。李白曾写过《与韩荆州书》,有“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之句,希望能得到他的褒奖。

 

【作者】  吴鼒:字及之、山尊,号抑庵。安徽全椒(今滁县)人。嘉庆进士,官侍读学士。归田后主讲扬州书院。工诗与骈文,亦擅楹对。有《夕葵书屋集》传世。

 

【内容简析】  此联上联以问句起笔,感慨谢朓能得到李白的推崇,下联则遗憾韩朝宗不能慧眼识人才,不肯提携李白,致使李白那样的高士,竟不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一问一叹,写尽诗人一生的坎坷,令人读后,油然而生悲凉伤感之情。

 

【对仗简析】“谢宣城”与“韩荆州”都系专有人名,其中“宣城”与“荆州”对的很是巧妙;“何许人”对“差解事”前二字略宽,但第三字名词相对才是句子的主要成份;“只凭”与“肯让”都是副词加动词结构;“五言”对“盈尺”和前面提到的“片时”对“一地”同理,视为工;“低首”对“扬眉”很工巧。

 

【声调简析】此联为五七五句式。第一分句为口语风格且人名对仗平仄可以放宽,所以只注意到了尾字以仄对平;中间分句完全遵循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律式;末句断句为“要/先生/低首;容/国士/扬眉”,节奏点上平仄合度。

 

 

 

    南京莫愁湖胜棋楼

 

人言为信,我始欲愁,仔细思量,风吹皱一池春水;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如何结局,浪淘尽千古英雄。

 

——清·黄体芳

 

【注释】  莫愁湖胜棋楼:见■。风吹皱一池春水:见南唐冯延巳《谒金门》词:“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出自苏轼《观棋诗并引》。浪淘尽千古英雄:见苏轼《念奴娇》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作者】  黄体芳(1832—1899):字漱兰,清浙江瑞安人。同治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晚年主讲金陵书院。有《江苏采访书目》。

 

【内容简析】  上联谓由信生愁,使人联想到“莫愁湖”的传说。春风荡漾,吹皱了池水,也吹动了游湖士女的心情。下联从棋局的胜负说起,谓胜和败都应当高兴喜悦,很有哲理。点明朱元璋和徐达赌棋,输棋后将莫愁湖和胜棋楼赐予徐达的故事。千古英雄尽随流水而去,使人产生无尽的感慨。联语句工词丽,意境深沉,风雅有致,切事切景切情。上联“仔细思量”和下联“如何结局”两句乃点睛之笔,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对仗简析】整联开头前两分句便使用了自对手法;第三分句“思量”与“结局”动词相对是句子主要成份,“仔细”是形容词,“如何”疑问副词,因系句子的次要成份可从宽;;“吹皱”与“淘尽”可看作动词形容词对;“一池”对“千古”均属数字加名词;“春水”与“英雄”系名词相对。

 

【声调简析】此联为四四四七句式,前三个分句节奏点平仄相对与交替均工整,唯“亦”字宜平而实用了仄声。末句断句为“风吹皱/一池/春水;浪淘尽/千古/英雄。”在节奏点处,“皱”与“尽”以仄声相对,但因为上下两句均从前人词句中剪裁而来,所以不妨放宽。整联读来一咏三叹,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古蔺雪山关南门

 

是南来第一雄关,只有天在上头,许壮士生还、将军夜渡;

 

作西蜀千年屏障,会当秋登绝顶,看滇池月小、黔岭云低。

 

——现代·杨公石

 

【注释】  雪山关:在今四川省叙永县摩泥区,位于川、滇、黔三省交界处。民国初年,蔡锷护国军由滇经黔入川时,曾经过这里。

 

【作者】  杨公石:民国年间任四川古蔺县(摩泥区原属古蔺县)赤水分县县佐。

 

【内容简析】  开篇即入题,称雪山关为“南来第一雄关”;因为上头有“天”,故许“壮士生还、将军夜渡”。下联侧重于写其地理位置,“屏障”一词极为准确。联语描写了雪山关的险峻和重要作用,格调雄浑,笔力豪放,极富军旅特色。

 

【对仗简析】“南来”对“西蜀”巧在“南”与“西”构对极工,可以抵消“来”与“蜀”的不工;“第一”与“千年”在古联中常常出现这种对法,可以认为工对;“天在上头”与“秋登绝顶”都是“名词+动词+方位词(绝在这里可以视为方位词)+名词”结构。“许”和“看”所领起的两个四言分句构成自对,“壮士”对“将军”,甚工;“生还”与“夜渡”都是名词动词结构;“滇池”对“黔岭”,专有名词相对,“月小”对“云低”是名词形容词对。整联对仗较为工整。

 

【声调简析】此联为七六五四句式。第一分句在节奏点处平仄相谐;第二分句节奏点均平仄相对;末两分句律为“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韵律严整。整联读来气势夺人。

 

 

 

    南京瞻园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中有舜日尧天。

 

——佚名

 

【注释】  瞻园:在南京市内夫子庙西瞻园路。原为朱元璋称帝前的吴王府,明朝建立后,为中山王徐达府邸花园。清代乾隆皇帝曾到此(现园门上仍嵌有其手书“瞻园”砖雕),后赐为布政使衙门的花园。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曾为东王杨秀清的王府和夏官副丞相赖汉英的衙署。现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舜日尧天:比喻太平盛世。

 

【作者】  关于作者,胡君复《古今楹联汇选》有钱兼益和黄仲则两种说法,且存疑。

 

【内容简析】  上联从大处着眼,由南京北的长江着笔,引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句,突出“浪淘尽千古英雄”的主旨。下联把眼光收回,写眼前 “小苑”之景,突出“舜日尧天”的主旨。构思巧妙,联想丰富,放得开,受得拢,又极切地域。首句借用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句,“楼外”、“山外”句又由宋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一语化出,且用顶针手法,下联描绘出一副美丽的画图,文词十分华丽。

 

【对仗简析】“大江”与“小苑”均系偏正结构;“东去”与“西回”都是方位词加动词对;“浪淘尽”,“莺唤起”都是名词动词结构;第三四分句运用了顶真格,都是“名词+方位词+名词”结构,属对工巧;末句“唐宫汉阙”对“舜日尧天”是典型的自对。

 

【声调简析】这是一副中长联,分析每个分句,除了在第二分句“尽”与“起”是以仄声相对外,各种句式都符合该类常用句式律式。整联读来柔婉亲切,有豪气亦有柔情,给人强烈的美感。

    北京四川会馆

 

此地可停骖,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江曲,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东坡文,太白诗,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清·李调元

 

【注释】  北京四川会馆:在北京骡马市大街北。剑阁:即剑门关。峨眉:即峨眉山。巴江:古水名,即今南江。锦水:即锦江。相如:即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太白:即唐代诗人李白。东坡:即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升庵:即明代学者、文学家杨慎。

 

【作者】  李调元:号雨村,清四川罗江(今德阳罗江镇)人。乾隆进士,官至广东学政,后因事落职。从事著述纂辑以终,有《童山诗文集》、《南越笔记》等。

 

【内容简析】  联语用铺张、排比手法,历数四川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名人及其各自特点,贯注着思乡、爱乡的深厚感情。同时,又以“停骖”、“入京”等语切合会馆,十分精到,读后令人油然产生思乡之念。

 

    会馆联是题于会馆的对联。会馆亦称公所,是旧时都市中同乡或同行等封建性团体的驻地,联语多为同乡人中于政界、文界知名者所撰书。

 

【对仗简析】首字“此”与“入”词性不同,但同为修饰名词“地”和“京”,可看作宽对;“停骖”与“献策”都是动宾结构;“西窗”与“北道”对仗精巧;“风景”与“典型”都看作名词;后面“剑阁雄,峨眉秀,巴江曲”与“相如赋,东坡文,太白诗”的对仗属于多句式的自对,和前面邓石如联有同工之妙;后面“眼底”为名词方位词结构,“长安”则是地名,对仗失工。此联虽长,但整体对仗精工。

 

【声调简析】此联第一分句句式为“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第二分句中“烛”为古入声字,句式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工整。第三分句为六言,节奏点声调为“仄平仄;平仄平。”亦合。后面的自对部分节奏点为“平仄仄;仄平平。”同样非常严谨。“不尽名山大川”句声调宜为“平平仄仄平平”因后四字为成语,故改成“仄仄平平平平”。全联分句句脚格式为:“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联语虽长,读来却圆美顺畅。

 

 

 

    岳阳楼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清·窦  垿

 

【注释】  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市西城门楼上。相传原为三国时吴将鲁肃的阅兵台,唐代即建楼。北宋庆历年间,滕子京由天章阁待制谪岳州,约请其同年、文学家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杜少陵五言绝唱:指杜甫的五律《登岳阳楼》。范希文两字关情:指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二字。吕纯阳:吕洞宾传说他三醉岳阳楼。潴(zhū):水积聚的地方。

 

【作者】  窦垿:字兰泉,清末云南罗平人。道光进士,官至贵州知府。

 

【内容简析】  上联以设问引出与岳阳楼有关的四位历史名人及传说人物,最后抒发感慨。下联描述岳阳楼及洞庭湖四周的景物。联语用排比、铺陈和当句自对手法,由人及地,由古及今,从不同的角度有层次、全面、完整地表现了事物和道理,一人一事、一层一迭地反映出有关岳阳楼的佳话和四周形势景象,揭示了岳阳楼之所以著名而雄伟的原因。上联引用陈子昴《登幽州台》诗,给人一种悲怆悠远之感;下联末句设问含无穷意蕴,耐人寻味。联文的照应关系,贯穿始终:杜少陵为诗,范希文为儒,滕子京为吏,吕纯阳为仙;洞庭湖为潴,扬子江为流,巴陵山为峙,岳州城为镇。联中重复用了四个虚字“耶”和“者”,对于调整对联的结构、增强对联的气势、表达作者的感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对仗简析】“奇”,形容词,“看”,动词,前人常有用形容词对动词并视为工;中间部分四句排比自对,以人文历史对山川景色,是一般长联中自对常用手法,在这里杜少陵、范希文、滕子京、吕纯阳系与岳阳楼有关的四个或历史或传说名人,洞庭湖、扬子江、巴陵山、岳州城是与岳阳有关的一些景色,“五言绝唱”“两字关情”“百废俱兴”“三过必醉”系同一类“数词+名词+副词+名词”结构,下联“南极潇湘”“北通巫峡”“西来爽气”“东道岩疆”都是“方位词+动词+名词”结构,可见自对部分对仗还是很精工的。后面“诗耶、儒耶、吏耶、仙耶”正是对前面的四位历史人物的定位,下联的“潴者、流者、峙者、镇者”也是对前面所述的风光的一种说明。这里依然可以看作自对。“前不见古人”与“此中有真意”,分别为陈子昂与陶渊明原句,且“见”与“有”同为动词,“古人”与“真意”均为偏正结构;末后一句“使我怆然涕下”对“问谁领会得来”前两字及末字工整,余字则似对非对,散文句式正宜如此。全联来看整饬与宽泛结合,对仗上汪洋恣肆,几近绝伦。

 

【声调简析】此联有十一个分句,一气呵成,以意行文,不完全拘于声律,首句“楼”与“君”,“奇”与“看”皆为平声字,但全联以古文句式与排比自对为特色,节奏铿锵,气韵流转,自成格调。另外,专有名词的格律可以放宽,如此联中节奏点处的“陵”与“湖”,“文”与“江”,“京”与“山”,“阳”与“城”都是平声,但均为专有名词,无法替换,故可以不计平仄。此联读来大气磅礴,鼓舞人心。

 

 

 

    昆明大观楼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气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清·孙  髯

 

【注释】  大观楼:在云南昆明市内,南临滇池,与太华山隔水相望。始建于康熙年间,名大观楼。后毁于兵火,同治八年(1869)重建。披襟:敞开衣襟。襟,上衣。岸帻:高耸着头巾。帻,古时的头巾。此代帽子。东骧神骏:指昆明东郊金马山。骧,马昂首跃起的样子。神骏,神奇的骏马。西翥灵仪:指昆明西边的凤凰山,即碧鸡山。翥,飞起。灵仪,古代对神鸟凤凰的又一称呼。北走蜿蜒:指昆明北面的蛇山。蜿蜒,蛇爬行的样子。南翔缟素:指南边的白鹤山。翔,飞翔。缟素,白色的丝织品,喻白鹤山。高人韵士:指文人墨客。蟹屿螺洲:指滇池中的小岛屿和小沙洲。用“蟹”和“螺”形容其小,形象生动。风鬟雾鬓:借女人的鬓鬟发髻,形容滇池边岛屿、沙洲上的柳丝花草的美丽姿态。蘋天苇地:这里形容蘋草芦苇连天盖地。蘋,植物名。生浅水中,夏秋开白花。苇,芦苇。翠羽丹霞:代美丽的鸟。丹霞,代五彩云霞。九夏:指九十天的夏季。芙蓉:此指莲花。三春:指三个月的春天。凌虚:高入天空。汉习楼船:汉武帝派使臣由蜀入滇,通往印度和大夏之路,使臣过横断山入云岭之南的洱海地区,被昆明族所阻。于是,武帝在长安凿昆明池,造大船于水中练习水军,以习水战,准备攻取滇国(今云南)。楼船,有多层的大船。唐标铁柱:唐中宗时,御史唐九徵平蕃之乱,收复滇,“建铁柱于滇池以勒功。”立铁柱故址在今祥云县境。宋挥玉斧:《续资治通鑑·宋纪》:“王全斌即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赵匡胤)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沼,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我有也。’”其实,宋徽宗时,大理国段和誉遣使朝贡,受封为大理国王。玉斧,系文房玩物。元跨革囊:《元史·宪宗本纪》:“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筏以渡。”公元1253年忽必烈入大理国。次年又东入鄯阐(今昆明),统一云南全境。“侭珠帘”二句:化自王勃《滕王阁序》:“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意为“伟烈丰功”,都如暮雨朝云一般很快便烟消云散了。碣:古代一种圆顶的碑石。杵:木棒,寺庙里用来撞击大钟的。渔火:渔民在夜间捕捞时,在水上点燃漂浮的火堆,吸引鱼群。清霜:冬季开始所降的霜露。

 

【作者】  孙髯翁(约1711—1773在世),名髯,字髯翁,号颐庵。清乾隆时民间诗人。原籍陕西三原县,后定居昆明。工诗联,擅指画。晚年以卖卜为生,自称“万树梅花一布衣”。著有《金沙诗草》、《永言堂诗文集》等。

 

【内容简析】  联语构思新巧,上联写滇池风景,下联全联内涵美质,外溢华采,被推为“海内长联第一佳者”并非溢美之词。梁章钜《楹联丛话》中说:“虽一纵一横,其气足以举之。”上联写滇池风物,视野及其开阔,生机勃勃,气势不凡;下联叙述史实,追溯直达汉唐,大气磅礴,意境深邃。内容上它完全否定了包括清朝在内的整个封建王朝。艺术上首创一边写景,一边叙事,一边抒情;情,景,事,互相交融的格调,排句用典也极具规模,为后世写长联者提供借鉴。此联气势磅礴,构思巧妙,文辞优美,全联集为一体,一气呵成,通达流畅。后来有不少仿此联写者,至今不下数百幅,然并没一幅可以与此联相比。可以如此说此联是中国对联的一个高峰。

 

【对仗简析】此联上联写滇池风物,下联记云南历史,多处用到了自对手法。“滇池”对“往事”是名词相对;“空阔”对“英雄”是同义连用字的互成对;后一个“看”一个“想”字领起,运用自对手法 “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都是“方位词+动词+名词”结构,下联中“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王斧”、“元跨革囊”都是“朝代专有名词+动词+名词”结构,形成自对工稳;“登临”对“气力”是两个动词组合与两个名词组合形成的互成对;末处“四围香稻、万里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与“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既相对又自对。全联180字,在对仗上极其严整。

 

【声调简析】该联想像丰富,感情充沛,妙语如珠,如一篇有声、有色、有情的骈文。各分句句内平仄妥贴,句脚平仄交替有度。全联一气呵成,诵之琅琅上口,余味不绝。

 

(责任编辑:晨曦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各位朋友,下面的相关文章可能对您很有帮助!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