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在线 > 人人杂谈 >

郭德纲和姜昆,谁更低俗?

时间:2017-08-23 15:45来源:知乎 作者:不言调 点击:
作者:不言调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897377/answer/35587654 来源:知乎 在姜昆和郭德纲之间,更多人只是忙于站队,而并没有专心听相声,或者,没听过几年相声。 背景介绍:从我人生记忆的起点,就开始听相声;再之前光忙着喝奶和学说话了

作者:不言调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897377/answer/35587654
 

来源:知乎

 

在姜昆和郭德纲之间,更多人只是忙于站队,而并没有专心听相声,或者,没听过几年相声。

背景介绍:从我人生记忆的起点,就开始听相声;再之前光忙着喝奶和学说话了,其他的事记不得了。

先抛出观点:比低俗,当然是近期的郭德纲更甚;比相声水平,还需要多论一论。

早期姜昆的相声多是讽刺,《如此照相》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个段子。《特大新闻》,表演效果一般,但是从审核尺度和讽刺手法来讲,能在央视元旦晚会上说这种“天安门改农贸市场”的包袱(1989年的元旦),郭德纲定是不敢(参见郭德纲在春晚上的表现;当然,时代环境也不允许了…)。即便是《鼻子的故事》、《祖爷爷的烦恼》这样弘扬或者贴近主旋律的相声,故事性和表演功底也明摆在那里,比起现在大部分相声来(包括近期郭、王的相声)水平和用心程度还是要高一些。同期或者稍早的常贵田的《帽子工厂》,你去听一听,那是怎样的谄媚、恶俗。姜昆相比还是有风骨的,至少没比现在郭德纲明显差很多。如果把郭德纲放在那么一个年代,不敢说他在道德上会高洁到哪里去。


(2014年12月31日补充:郭德纲年轻的时候作品也说过“文革”老艺人受迫害的作品,也有一次学滑稽大鼓唱过“三民主义”的词,不能埋没;后来由于影响力大,不再涉及这种题材了,都是为了挣钱吃饭,可以理解)

《虎口遐想》个人认为是可以载入相声史册的作品,同时代前后差不多水平的可能也只有《五官争功》可以比拟。对了,还有《纠纷》,一个整段没有预设“大响雷”包袱的经典之作,凭借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推进,无包袱胜有包袱,功力十足,在天津家喻户晓;当然,地域性的限制可能不如普通话节目那么容易产生共鸣,但绝对是史诗级的巨作——而故事性正是郭德纲作品最缺乏的,这话不是我说的,是他的恩师侯耀文先生说的。


那个时代的相声,作者用心,表演者用功。最典型的例子是冯巩和刘伟的《巧对影联》,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年代,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涉猎那么多老电影,不知道要翻看多少资料,这完全是对艺术的投入促成的。我认为那一批优秀的作品,和当时相声演员的表演,艺术上都是高雅的,都是令人尊重的。

话扯回来说姜昆。后期姜昆的相声创作和表演确实枯竭了,没有梁左等一系列杰出相声作者的支持是一个重要原因,搭档的频繁更换也影响很大。唐杰忠曾经在年轻的时候被评价“最不会说相声的相声演员”(在朱军的艺术人生里面两个人都透露被这样描述过),但是毕竟唐杰忠先生有多年的表演经验,并且和大师级人物时常配合,表演风格可以沿袭部分李文华先生和姜昆的风格——一个毛躁小伙,一个忠厚长者的搭配。


戴志诚的出现是姜昆相声技艺急剧下滑的开始。每个人的表演路数都是一定的,不光是相声,影视作品人物塑造也是一样(最典型的是陈道明,大师级老帅哥,我最喜欢的男演员之一,但是硬是把方鸿渐、顾维钧、康熙都演成了一个人还让大家都喜欢;陈宝国塑造的白景琦和汉武帝骨子里的气质也被演成了一个样)。戴志诚还在继续扮演姜昆相声中长者的地位,但是姜昆年纪大了,口里一口一个小戴,人还在装扮毛躁。再加上戴志诚的相声功力乏善可陈,既不够稳重,又过于平庸,可以说什么都不占,一门没有。(戴志诚之于姜昆,好比赵保乐之于师胜杰。)这条路走不太通,姜昆后期主要采用的是新旧时代对比的路数,这种段子在90年代初期物质生活变化巨大但水平仍然低下的时代还可以有一些效果,但是在21世纪网络时代来临之后,逐渐的失去了观众群(或者说,不适应80后主力观众群的口味)。


(这里再多说一句,冯巩的表演一定需要逗哏演员跟他争斗(行话叫“子母哏”,但是我不喜欢用行话,道听途说,不是行内人,故意抬高门槛没有意义),然后最后的好要落在他头上;郭德纲深入人心的段子都是扮演一个落魄的屌丝,幻想有钱人生活的样子。这都是路数,很多相声演员一辈子也没逃出,同时没必要逃出自己的路数。)

再说郭德纲,在小剧场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厚积薄发,05年前后,借助视频网站的兴起和BTV的宣传作用,让人眼前一亮。积累了很多年的一批作品,改编了老活,加入了时代的内容,套用上面说过的屌丝幻想有钱人生活的路数,红遍大江南北,专场开到岭南,火箭式的从一个普通艺人窜富成亿万富豪。


之后呢,他的创作源泉也枯竭了。他不是屌丝了,不知道现在的屌丝阶层怎样生活,但他仍然逃不出原来的表演路数,整个人好像被掏空了一样。


于是,只能用伦理哏找补,甚至更低俗的内容。


郭德纲爱说屎尿屁,王自健爱说黄赌毒。


话说屎尿屁不低俗什么低俗,我还真想不出来了。

之前姜昆办过昆朋网,搜集网友段子,拿到舞台上表演。首先表演效果一般(比如周润发、哭笑不得那个段子),再说这种搜集而来的创作形式,当时饱受诟病。但是现在郭德纲呢?80%以上的新包袱,我都在网上看到过。就连“你看我哪点好,我改”这种自从中国有互联网开始就在网上流传的段子他也还在用。郭德纲和姜昆在这方面有区别,姜昆每次都强调,我看到一个网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笑话;而郭德纲在每次抄袭网络段子的时候都是直接剽窃而没有注明。以至于《屌丝人生》(大概是这个名字)第一次在商演中表演,被媒体爆出所有包袱都是抄袭自网络,后被王自健指出他的脱口秀用网友段子都会给钱、抄袭可耻之后,郭德纲在微博上顿时撕掉了爱写拗口幼稚假文言的习惯,破口大骂王自健“一个票友,现在也开始自称说相声的,还敢说我(粗话略去)”云云。郭德纲也在之后紧接着的几天商演里面,临时调换了剧本。

再扯出一枝。郭德纲能这么火,身边的于谦老师的作用是巨大的。于是有了传说中的郭、于、王海三人收入三三制的传闻(相比说相声的出类拔萃,郭更是个出色的商人,明智,知道于谦的作用)。于谦老师可以说是近三十年来最好的捧哏演员,写到这里我顿了顿,翻白眼搜索了一遍:对,可以不用加之一。风格沉稳,可以压得住郭德纲的火爆;于无声处听惊雷,很多大响的包袱都是从于谦嘴里说出来,反而胜过郭德纲的效果;反应快,很多现挂更讨好;聪明,和郭德纲不争,知道和这么一个性格张扬、行事不善良的天才共事的做人之道,让所有人都喜欢他的同时还敬他三分(这么多年来,很多人和机构找郭德纲的麻烦,但是没有人找于谦的麻烦。如果这主是善茬、有把柄,从他下手打掉郭德纲也是一条好路)。


而看郭德纲早期和王玥波、范振钰先生、张文顺先生,以及临时搭过伙的李菁、王文林、石富宽先生(就是因为想到石富宽先生,我才犹豫了一下于谦最佳是不是要加之一),效果其实都平平,试想郭德纲和他们搭档10多年,现在有没有资本去卖矿泉水呢?

网上开始大规模的倒姜风潮,就是从郭德纲红火起来以后。除了艺术表演,郭德纲在舞台和媒体上总是表现出一副受迫害的样子,说相声艺术家们用尽各种下三滥的手法排挤他;标榜自己是非主流,体制外,社会闲散艺人,和体制内说相声的势不两立。在中国,反体制是大多数人基因里的东西,有时候甚至用不着催化剂,点个引线就能着。因此“美女日比”这样对姜昆恶俗的辱骂在网络上长盛不衰。
我个人至今没有看到任何资料关于姜昆如何下作地亲自或者指示、暗示他人整垮郭德纲的记录;没有施暴者,受害者反倒理所当然的得到了大家的同情和喜爱。然而当郭德纲摇身上了春晚之后,一干粉丝顿时少了一个可以讽刺姜昆的角度,只能继续花着演唱会票价的价格坚持收听郭德纲的网络相声。


在郭德纲嘴下遭到口诛笔伐的相声演员很多(虽然他都没提名字,包括他的书里揭露别人丑事,只是也不提名字),被他时常挂在嘴边捧赞的人也很多。比如马季先生,比如马志明先生,比如侯耀文先生。这都是一等一的大师,而且马季先生在特殊年代通过特殊手段保存了相声艺术的功绩也是值得一书的,马志明先生更是青出于蓝而甚至不亚于蓝,侯耀文先生出身名门而继承大师衣钵,从实力上他们都当得起郭德纲的评价。


然而,如果深一步想,为什么郭德纲要捧这些人,除了他们就没有别的优秀相声演员了吗?非也。郭德纲全力捧他们有其他原因。马季先生说过“后来又出一个郭德纲,我也写字了,我觉得这是好事,郭德纲出现使相声又热起来了,这是多好的事儿啊。我不管在各种媒体上我看到我听到了很多矛盾,有很多的...我也不想做调解人,我也不想参与这些矛盾,我就觉得这种现象值得可喜,作为相声界来讲这是好事儿,是吧?有一个郭德纲就使相声热起来了”。马志明先生说过:“我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从年龄上说,他是晚辈。这个人绝对聪明,而且在相声上下了很大工夫。我们这代人,在30多岁的时候,达不到他的这种水平。他是在事业上很有心的人,听了就能记住,接受能力、求知欲都很强。而且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成功完全是通过走市场,在市场打拼,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平地抠饼',经过了观众的检验。我第一次看郭德纲现场,也吓一跳,确实跟别人不一样。我想以后也不会再出这样一个人。他事业心强,而且能吃苦,通过百折不挠的努力才有今天,并不是偶然现象”,“这孩子说得不错,别把他打下去”。侯耀文先生更是力排众议,收他为徒,让郭德纲可以进入主流相声圈子,可以扬眉吐气、正大光明、趾高气昂地说相声。他们都在郭德纲最困难的时候支持过郭德纲,相声艺术水平是一方面,更多的是这层关系。


郭德纲也称赞过刘文步,譬如“他的双簧在业内认为是最好的”云云,实则当时刘文步在德云社表演。后来闹了矛盾,又把刘文步在后台下跪以及年轻时锒铛入狱的丑事抖落出来。(当然刘文步的做派也谈不上高明,“BTV假记者”事件中,参与所谓“天津相声界集体砸纲”的初级网络视频采访中的言行,着实无法让人高看一眼。)


所以我坚信自己的常识判断:和所有人都交恶的人,可能是大才,但是人品不一定高尚到哪里去,更不一定不低俗。

说了这么多,我既不是姜昆的拥趸,也不算个铁杆钢丝。我只是个相声迷,一个历史悠久、如假包换的相声迷。比起某一个相声演员,我更喜欢听相声。
郭德纲的那些经典段子,我在pad里面下载,每天入睡前反复听,大概每段都听过50遍以上。然而,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说到底,相声这个行业很残酷:你是官二代或者大富豪,都不管用;只有好作品才能堆积好口碑,别无他法。

作为一个相声龄比肩年龄的资深年轻相声迷,我听过数十年前的录音,听过久战地方的相声演员(天津、东北、华南、陕西等等地区)长长短短、大大小小的数百段相声,我清楚地记得:《虎口遐想》没有屎尿屁,《五官争功》没有黄赌毒,《纠纷》没有伦理哏,《夜来麻将声》没有抄袭网络段子。上述经典作品中没有采用的东西就是低俗,不因为某一个人用了他就清新脱俗。


有心人可以回想一下,《西征梦》《我是黑社会》等等作品里是主打屎尿屁和伦理哏么。大家也不都是生活在幼儿园,带点荤腥的段子只要用得高明,或者有讽刺意味,其实不但不影响艺术效果和格调,反而凸显出作者把玩文字的能力和演员表演的功底。比如,《托妻献子》,比如《我要旅游》中的“你不穿衣服我知道你是哪个民族的”,不但谈不上低俗,反而塑造了人物,讽刺了现实。


至于郭德纲喜欢拆一个作品改成几个作品,以及一个包袱到处用的习惯,个人不赞赏,但也能体会那种无奈:以他商演数量来讲,不这样做作品根本供不上,都是为了吃饭,商演受众也不都是相声发烧友,权宜之计,且当瑕不掩瑜。

真想回到那个大家都在专心说相声的年代,那个精英相声年代。那是解放后的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是80年代的马季、姜昆、刘文亨,是8、90年代的马志明(对马先生失敬,但没办法,表演平台受限、时代受限,实则真正的大师,划时代,有可能超越前人的大师)、冯巩,2005年以后的郭德纲。不但经典辈出,门槛也足够高。


现在这个谁都能在小剧场玩票的年代,相声更容易趋向平庸,走低俗路线的门槛最低。


另外,现在这个碎片化的网络时代,相声明显干不过段子手(“相声明显干不过小品”,出自侯耀文、黄宏的经典——《打扑克》)

(后续会修改词句不通顺之处,也会添加后想到的内容。为了保持完整性,暂直接添加到文章里,不特别标注。保证不会有逆转性观点的出现,只是不忍心打散用心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翌日更新:

 

各位谬赞了,诚惶诚恐。本以为相声在知乎是个小众话题,姜昆和郭德纲之争也是个过气的新闻,凑巧timeline里面闪出这个问题,顿时就起了兴趣。

 

评论我都看了,好多大段大段的感触。这是对我的肯定——说了一些政治不正确,但是大家都看出来的事情——我很荣幸。来不及一一回复,拣几个集中关注的随便聊聊吧。我只是业余听相声的,知乎上看到过很多业内人士分析的技术和历史,达不到那种专精,也正好少了不少束缚。

 

文字里我对郭德纲的指责看似多过褒奖,其实我没有那么鲜明的立场:可能是爱之深恨之切。记得郭德纲刚刚红火的时候,一次回家,在网上听郭德纲早期的作品,乐到出不来声在那抽气。家母从里屋疾步出来,“孩子,怎么哭了”,“乐的”。现在偶尔再听郭德纲的作品,网络段子的比例太高了。这种投入不深地讨巧,犯了春晚近年来语言类节目的通病:使用流行网络用语和段子,常上网的年轻人听过了,长辈上网少完全听不懂。当然,这定性算是仁慈了,说重点就是剽窃,就是对观众不负责任。

 

即便如此,郭德纲对相声的功绩也是可以大书特书的,夸张地说不亚于建国初期那批大师进行相声改造的功绩。解放前相声是彻彻底底的平民消遣手段,和穷苦艺人谋生的手段(参见郭德纲《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题外话,这段一定要听张文顺老爷子捧的版本,后来郭、于二人又说过,于谦先生依旧是捧得圆润,但是没有张文顺先生投入的感情真切,更能打动人),所以别说屎尿屁、黄赌毒,重口味小电影都能讲得出来(参见电视剧《马三立》中的桥段,一个流氓混混让年幼撂地的马三立先生说一段“窑姐XX”,兄长马桂元帮他拦过来,“他年纪还小,我来给您说吧”)。这也是正常的。试想如果您现在去澡堂子听二人转,他能给您说朝代更迭,还是能给您唱黄钟大吕呢。建国初期的一干大师把相声里的糟粕筛除掉,留下精华的桥段和手段,才让相声能够存活下来。不然有司不和谐掉他们,我都想亲手为民除害了。

 

改革开放以后到90年代初,很多受迫害的老艺人可以重新登台表演(马三立马老还上过春晚,就是85年那届被新闻联播点名批评的春晚),一大批当时的中年主力相声演员崛起。这里面就有评论中批评我没有提到的高英培、苏文茂等干将,还包括刘文亨、魏文亮、东北的杨振华金炳昶,等等等等,根本列举不全。姜昆、冯巩、刘伟在当时算是涌现出来的年轻人。

 

那个年代的相声有时代的风貌,不只是让“二他妈妈”再“烙俩糖饼”,更深入人心的是“万能胶”,是“苏大秘”,是“丁文元”,是“王德成”,个个是针砭时弊的佳作,讽刺当时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或者叙述家长里短的常人轶事。技术上,当时相声的风格不像现在追求段子堆积,所谓“大响雷”越多越好,现场的效果越火爆就越卖座。当时更加流行的是叙事,是塑造人物,是影射和讽刺。郭德纲一直说不要给相声附加太多东西,要“先搞笑,不搞笑就太搞笑了”。道理不错,但是走了极端。翻回去听当时的作品,你不但能在整个故事讲述完毕的时候会心一笑,更能感受到相声作者和表演者的用心(不仅限于上述的专场演出作品,包括晚会作品,比如“领导冒号”,比如唐爱国齐立强“楞往里拉”,比如姜昆唐杰忠的“听说副食品要涨价,你说你着急不着急”)。因为逗人笑容易,到台下直接挠观众痒痒也可以做到。但是既逗人笑又让人思考、共鸣,才是喜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和追求。相声能称为一种艺术形式传下去,其实靠的是这些(回想一下经典作品,《文武双全》是不是叙事+讽刺,《扒马褂》是不是叙事+讽刺,《托妻献子》是不是叙事+讽刺,《贼说话》是不是叙事+讽刺)。现在的段子手,编出高超的笑料,大家也多半笑过就忘。抄段子手的,可能效果会更差,虽然能卖钱。说郭德纲走了极端,可能他是为了反对所谓“主流”相声(这是他给自己添加的噱头,我个人不完全赞成,但是年轻时也为这个概念热血过)而或主动或被动编凑的一种说辞。然而,搞笑容易,用故事和人物讽刺地搞笑难得很,郭德纲不屑投入太多精力,同时也是创作实力和投入达不到的结果。当然,我们不能强求一个亿万富豪提笼挎鸟开着Q7在豪宅里写这些,说句现实的,他可能都不知道现在平常人是怎么生活的了。(这段不是仇富,郭的成就和商业头脑值这么多钱,但是这样的发展阶段也导致他丢失了一些东西。)

 

这个时代除了上述的叙事风以外,还出现了一种风格,更贴近主旋律。我个人认为,可能更讨巧,更投机。不避尊者讳的直言,包括侯耀文先生的《糖醋活鱼》,师胜杰先生的《小鞋匠》等等,为了主旋律而主旋律,为了登大雅之堂而登大雅之堂。虽然这些是几位艺术家作为相声大赛评委介绍的代表作品,但是个人认为反而没有代表他们的艺术水准和“逼格”。相反,《小眼看世界》、《同桌的你》这样的作品才是佳作,沿袭了那个年代的风骨。主旋律不都是烂作,主旋律讲得好,也出精品(可以细细品味《京九演义》这个准主旋律作品,特别是石候的配合,有些味道)。


之后相声沉沦了,个人认为不能怨电视和晚会。上面提到的很多作品就是晚会作品。那个年代演员愿意为了双周或者三周播出的“综艺大观”连续创作好的相声小品,出品速度基本上赶上现在的美剧了,早期作品很多质量也属上乘。之所以后来相声所谓的不景气了,是因为那些晚会相声的常客名利双收了,年龄大了,政治地位也有了,再没有那么大的动力去投入创作了。他们从说相声,变成了给徒弟搭台铺路。而这些徒弟们,水平有高有低,作品良莠不齐,但是该得奖的也都得奖了。(仔细研究一下央视相声大赛几届的一等奖,基本是几个大佬的徒弟轮流坐庄,难有竞赛和水准可言——相声本来也很难竞赛。)雷同的是赵本山,早期可以为上春晚准备好几个月的节目,后期只能最后靠一本脑筋急转弯临时编凑节目,只靠艺术表现张力来完成作品。


如果没有郭德纲,相声还会是半死不活的状态,每年春晚来一段20个演员大拜年的作品,然后有能力没能力的都去主持、电影、电视剧去了。郭德纲火了小剧场,现在各地都有,坚持多年的也都多少受益于相声的火爆。广播里放得多了,电视里放得多了,大家的电脑、随身播放软件存的相声也多了。郭德纲有很好的盗版观,这在中国这片土壤上生存是十分必要而且难能可贵的。在网上免费收听、下载他表演的现场录影,是新晋观众到剧场买票的原因。


完全可以说郭德纲一个人挽救了相声,不属于盲目吹捧,他自己说出来也不算大言不惭。只是不能忽略,郭德纲的成功不光是他自己的功劳。有朋友,有贵人,有敌人,有以前的朋友、现在的敌人。

 

郭德纲目前貌似也达到了这个阶段。生活上,财务自由;艺术上,一骑绝尘,自视中兴功臣,没有创作新作品的动力,也没有再改编老活的耐心。更多的精力放在怎么扩大产业规模,丰富产业链,同时广收徒弟。情节有点像电影《霍元甲》的开头。

 

郭德纲近期很少出现再跟同行拼命较劲的情况了,政治地位他不图,也图不来。同行里边除了于谦,没人能比他有钱了,连个零头的零头都达不到。也就没有必要再跟一帮“穷鬼”走心了。

 

我臆想,郭德纲是不是体会到了姜昆、冯巩他们为什么到后期创作乏力,作品水准不断下降,为什么不愿意再在相声上投入精力。(冯巩还在坚持上春晚,这个人也是奇才,曾经的少年英才;他的故事,他的为人,比他的出身更精彩,更值得人学习和敬仰,这是外话。)

 

而纵观郭德纲除了相声的其他领域:挣钱貌似是一把好手;主持就如同他捧哏,抢尽了嘉宾要说的话;电影拍得是影视专业学生毕业微电影的水平;徒弟们,排行是不少,云鹤九霄龙腾四海,却找不出一个接班人——借用杨义相声里的话,“要赚钱,你得办学校啊”。


德云社十周年店庆似乎是郭德纲艺术生涯的一个巅峰,从人气到作品都达到了一个后来看难以企及的高度,之后好作品的数量和频率都在降低,直到现在雅蠛蝶、屎尿屁的网络相声。

再出一个郭德纲很难,回去也很难。就像姜昆的自嘲“这么多年除了掉老虎洞里,观众也没记住你别的”。所谓殊途同归,概莫能外。
 

很多朋友让我谈谈苗阜王声。都是一线摸爬滚打出来的艺术精英,幸亏他们搞的是文艺,才能让我们这些普通人有资格品头论足。

 

首先《满腹经纶》这个作品很惊艳,创作很吃功夫,说他是文哏,表演节奏有点快,风格有点劲爆,但是里面涉及的内容还是见功底的。“言辞古奥,佶屈聱牙”,说实话,在下不才,不查字典搞不透意思,搞不清典故出处。这类作品是相声界缺乏的。

 

历来相声艺人都受不到太好的教育,所以文化水平有限。即便80后相声演员层出不穷之后,有的也是单蹦的英文单词和流行的网络用语,他们虽不是幼年失学,说他们是学渣也不为过。王声不一样,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作品里提到过,我没有再三核实)。受过一定教育,创作上下了功夫,这都是看得出来。这种混乱用典的风格我也很喜欢。

 

二人拜到李伯祥门下(师傅还是义父来着),也算是在相声圈里正了血统。虽不是京派皇亲国戚、帝胄之后,能直接高登春晚的高平台,但是也足以在圈内站住脚了。

 

斗胆说说他们的问题:活路窄。苗阜王声火了之后,在网上搜了他们很多视频。首先《满腹经纶》在好几个电视台有不同的版本,表演方式相同,但内容和时间有出入。青曲社的作品看过之后,基本得出《满腹经纶》是他们平时演出作品的集成和修订。问题是,网上流传的大多数段子都是这个类型,只是内容稍有差别。对于他们,我听得不多,但是如果几年之内还跳不出这个作品的话,作一个一辈子只会唱《中华民谣》一首歌的歌手,只会耽误了天赐的才情和舞台的历练。

 

小沈阳就是这么死的。虽然有赵本山的打压,但是他自己除了穿小花格红裙子学不男不女,后期搞出来个“阳仔”以外,再没有新的路数。走穴挣钱没问题,向郭德纲、赵本山一样屹立多少年不可能了。


题外话提一句天津的相声演员于丹,南开大学的博士。希望更多高知去说相声,把知乎的专业梗发扬光大。
 

至于让我评价马志明先生的,我更难启齿了,功力不足。“少马爷”的称呼是郭德纲叫响的,在天津老辈相声演员都称他“少马”。一个北京土生土长的铁杆钢丝曾经问我,有个叫少马爷的是说相声特别好吗?我说名字比相声有名,拜郭德纲所赐(作呵呵状)。

 

少马,别称上意味丰富。得益于大师真传,本身艺术生命、表演平台、传播途径以及性格的局限也受制于马三立先生的命运。

 

单就艺术成就来说,我个人认为马志明先生达到了至少不亚于马老的水平(这话可能有争议,因为马老在观众心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没有马老也就没有马志明先生;对此我不争辩,只谈个人看法),完美地继承了“马氏相声”的血脉(马志明先生自己说更愿意叫“马氏相声”而不是“马派相声”)。

 

马氏相声的特点是文字上不温不火,不会有李伯祥先生那样拉开架势表演贯口的气势(无贬义),也不是姜昆以毛躁达到艺术效果的风格,更比郭德纲稳重、控制力强。叙述平稳,人物塑造准确、鲜明、细腻。由于幼年学习京剧的功底,还打破了“马门不唱”的传统,白派京韵别有韵味。听马志明先生的贯口,有乃父之风,气口隐蔽,行文流畅,相同的段子和郭德纲一比,明显是大师和学生的差距。好了,不描述了,我语言功底不够,把一个艺术家的风格写成小学生作文了。想深入了解艺术成就,多听作品就好;想深入了解马志明先生的人生经历,他也参加过一些访谈节目,网上都可以搜到。


最后讲个轶事:神作《纠纷》是一个相声比赛的参赛作品,但是只得了三等奖(后来改变成相声TV,曲苑杂坛的功绩,主演是苏明杰,苏文茂先生的公子,表演也给作品添了筹码,但是比马志明先生更默默无闻了,可惜)。一、二等奖的作品我没听到过,比《纠纷》更胜一筹的作品会是什么样呢。止增笑耳。
 

还有朋友让我拉清单,我想了很久不愿意公开做这个事。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只要我列出来,肯定会有人说“你居然喜欢《反正话》,不喜欢《报菜名》,果取关!”。我是个玻璃心,受不了这么大的打击,所以也请大家不要勉为其难。

百年来经典相声作品数不胜数,很难说哪些该听,哪些不该听。

 

我班门弄斧,抛个砖头,引出什么来,颜如玉还是黄金屋,全在各位自己体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李宗盛”。

 

天津台做过一个专辑,叫“中国传统相声集锦”,汇集了相当数量的经典作品,和实力说匠。对于非发烧友来说,很多老艺术家的名字可能叫不上来。但是他们对待这次录影的态度是严肃的,艺术水准是高超的。空前不敢说,绝后是一定的。值得一听,也算是我的开蒙路引。制作单位功在千秋,汇聚这么多艺术妖人,是大德行。

 

如果想听郭德纲的段子,个人觉得08到09年以前倒退到05年BTV帮他做的专场,都可以听,优秀作品的比例很大。郭的单口下过功夫,只可惜现在也没能很好的坚持住,早期作品可以放到通勤路上打发时间。

 

如果是发烧友,除了郭德纲这种好莱坞式的商业片以外,像田立禾(张寿臣先生的关门弟子)、张永熙(“北候南张”的张,候指的是侯宝林先生)这样的巨擘,算得上文艺片的翘楚。他们的作品可能不够火爆,但是一字一句都见真功夫,是相声技艺的活化石。


夜深了,不再多献丑了。再多说更显出我的资历浅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记:


感谢大家的支持!


抽空看了一下这篇文章被转到不同媒介之后的反应,感受到了受众不同反应不同的切实差异。所以很庆幸互联网上有知乎这样一个平台和用户群。


很多朋友邀请我回答“如何评价冯巩”,何德何能。本意不是吊胃口,只是想到哪写到哪,提到了他。


写一件事、一种观点、一份比较容易,写一个人太难。最近手头事情多,请给我一段时间准备。
——————————————————————————————————————————
补遗:
赞数越来越多,评论也越来越多。再道感谢。


我码字的时候,这个问题关注人数也就100+,回答多是2012年的,现在关注已经过千,评论300。


看来批评相声演员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经久不衰的文艺活动。


看到一些评论,集中再说说我的看法。


(不知道后面还补不补了,后记、补遗,再以后该叫什么?)

不少人说我忘了提这个,忘了提那个。相声历史虽也就百年,但是出色的艺人还是很多的。很难覆盖全面,没有提到的不是不好,是没想起来。提一段郭荣启的《打牌论》,把这段说到极致了,让后人说无可说(可以和郭德纲的《赌论》对比着听,佩服郭德纲的勇气,致敬大师);刘文亨、王文玉的《评书漫谈》,见功力(也可以和郭德纲《学电台》之类的节目里面的评书段落对比听)。

一位朋友的评论说,于谦是近30年的第一捧哏,没有考虑赵世忠(二赵之一),没有考虑谢天顺。其实要这么说,也不能忘了王文玉——搭档过刘文亨、田立禾、魏文亮,等等。


谢天顺是曲艺世家,和马志明先生一起长大的,经历过苦难,后来也崭露头角。马志明先生值得流芳的节目,基本都是谢天顺捧哏。据说,谢天顺先生对曲艺从小耳濡目染,天赋极高,和马志明先生搭档不用过多演练,上台就有戏。这可能是志异的故事,但是从舞台上展现出的水平来说,那份才情不是能够演出来的。后来因为一些外人看来的琐事,对当事人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很可惜和马志明先生分道扬镳。谢天顺的捧哏是无为而治的类型,有他的时候没有特别的感觉,分析脚本也多是虚字、垫字,但是缺了或者被替换了就觉得少了关键的东西。我也是后来听过马志明先生在晚会上说过单口的《纠纷》后才感受出来的。原本的《纠纷》,我最早觉得捧哏可有可无,可是即便是大师用单口演绎,缺了那一点起承转合的神来之笔,韵味上也差很多,虽然仍不至于只得三等奖。


后来谢天顺先生在德云社表演,看着“宝”字辈的老艺术家,给不入祖谱的“鹤”字科垂髫小儿捧哏说基础活的时候,拔高到德艺双馨的高度可以勾勒出传承的佳话,但我心里一阵唏嘘。晚辈斗胆发问:现在的忍耐,换作当年的从长计议,可乎?捧哏天才没有好搭档,没有好作品,也是大遗憾。

另外想说的就是,包括日报上,一些朋友说郭德纲即便是低俗,那姜昆也是媚俗(其实郭德纲后期以及目前一些年轻演员的作品才叫媚俗吧,他们想说的是姜昆媚权力、公权力)。


体制内和体制外的相声其实没有什么本质差别,是人为划分出来的东西。我在上面也说过,从轨迹看,大家的作品质量和投入程度殊途同归。


姜昆在体制内也没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只是近期作品质量急剧下降;郭德纲卖着几百块的商演门票后期演网络段子精粹除了解决就业,也没什么艺术价值和功绩可言。花了自己的钱受骗就心甘情愿,听了晚会相声就觉得自己纳得税被人浪费了。我看不出大区别,都是钱,而且这事跟纳税没太大关系。反过来说,听姜昆的经典我会乐,听郭德纲的经典我也会大笑。艺术是无国界,艺术家也是无国界的,之于体制也是一样。


其实说相声的都是艺人,都在卖艺。大家公认的大师,建国后还健在的,都是体制内相声演员,精品该出照样出。郭德纲最早也挂靠体制内的关系(即便是天津区一级的),混得寡助,才出来创业,吃尽甘苦,最终一飞冲天。


人们只是所处的身份和位置不一样,嘴里讲的噱头不一样,人还是人,艺术上有高低,道德上难言贵贱。大家都是时代的附庸,有本事,时代也就成了附庸。相声作为一门技艺,还是要靠“匠人”,至于怎么权衡和吃饭的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理。

单提一句王自健,也有朋友让我说。他还年轻,没法定性。只是长得太像王思聪。


要我调侃一下,他就是相声界的罗永浩(顺便把让我评价罗永浩的也给说了):一个砸过冰箱,然后去做手机了;一个骂过政府,段子里作为北京人时常讽刺上海人,然后去东方卫视做脱口秀了,最后还是做手机去了。反正都不说相声了。
王自健有80后的优势,出过几个好作品。但是说相声难,说相声挣钱更难,所以坚持说相声是难上加难。

我这个人嘴刻薄,对越是优秀的人越苛刻。庸人总要给自己找点活干,解心宽。

最后,冯巩,还在构思切入点和积累素材。本人擅长花式拖延,害人害己。

 

(责任编辑:晨曦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各位朋友,下面的相关文章可能对您很有帮助!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