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评论 > 文学评论 >

八一建军节献礼:《广州文艺》八期刊登赵雁《第四级火箭》研讨会

时间:2016-07-29 11:25来源:未知 作者:齐人 点击:
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广州文艺》八期刊登赵雁《第四级火箭》研讨会纪要。现登出以飨读者看官。 赵雁长篇小说《第四级火箭》研讨会 时间:2016年4月20日 地点:中国作家协会10楼会议室 主办方: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文

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广州文艺》八期刊登赵雁《第四级火箭》研讨会纪要。现登出以飨读者看官。

赵雁长篇小说《第四级火箭》研讨会

时间:2016年4月20日

地点:中国作家协会10楼会议室

主办方: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文化处、作家出版社、中国航天基金会主办

主持人(黄宾堂作家出版社总编辑):由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文化处、作家出版社、中国航天基金会主办的也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赵雁长篇小说《第四级火箭》研讨会现在开始。我先介绍一下来宾,先介绍主办单位的领导。

吴义勤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黄宾堂 作家出版社总编辑
张玉江 中国航天基金会秘书长、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司令
李亚平 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文化处干事
刘帮智 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
下面 是与会的专家:
雷达 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
梁鸿鹰 《文艺报》总编辑
张陵 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
白烨 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
王宗仁 作家、评论家
汪守德 中国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委员
陈怀国 中国作协军事文化委员会委员
高叶梅 《小说选刊》主编
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王璇 鲁迅文学院副院长
郭艳 鲁迅文学院教学部主任
张书恒 解放军报文化部主任编辑
王国平 光明日报文艺部文学评论主编
傅逸尘 评论家
张健 人民日报文艺部读书栏目副主编
雷容 本书责编
周超 国防大学宣传部副部长
杨爱民 航天基金会事业发展部部长
袁茂富 航天基金会联络部部长
王利方 航天员科研中心政治部副主任
郑永春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
李翔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代表
赵雁 本书作者

媒体: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报、中国青年报、中华读书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新华书目报、中国航天报、航天员杂志社、中国作家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新浪网、作家在线、凤凰网

    下面先请吴义勤同志讲话。

    吴义勤:很抱歉,因为是昨天晚上才回北京。赵雁这本书我是看得比较匆忙,晚上匆匆的翻了一下,看得不是很细。那么我首先还是要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对这个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对赵雁的创作取得的成就也表示祝贺,她写了很多报告文学,社会影响都非常大。《中国飞天梦》等等,这一部是长篇小说。我觉得特别期待,因为我们这些年,文学创作里面关于航天的报告文学作品很多。这些报告文学作品也应该说把航天人的精神思想以及航天人的光辉的形象向社会做了非常好的展示,因此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但是因为报告文学这种题材,作为非虚构有它天然的一定的限制。对人物的内在的心理、精神层的探讨,有题材一定的限制。因此我们有的时候觉得,这些非虚构的报告文学作品,就是它的事件性、它对我们的冲击,以及对整个航天的这一种光辉的历史,可能要大于对人物本身的描写,从文学性来说,有时候我们觉得报告文学我们读完之后,在文学性上有所突破很难,我们有所期待。因此赵雁她现在从报告文学写作转向了一个长篇小说,我觉得她肯定也是回应了我们的期待,她也希望对航天人的心理和精神世界的探讨上,能迈出一大步。我看了之后,这个小说确实这方面做了非常好的尝试。像葛校言老一代航天人,他们的那种奋斗、那种事迹,他们那种为了祖国航天事业把自己的家庭,甚至整个的生活全部奉献进去的精神,我觉得今天仍有时代意义,也非常具有教育意义。

    特别在今天,我们对部队的,对很多事情的面,包括我们今天面对一些腐败的事件后,重塑军人的形象,我觉得也是特别重要的。因此我觉得她这个小说里面她把这个大时代,和这个人的关系,我觉得处理的很好。因为她有的大时代的表现,以及整个航天事业的大叙事的表现。我觉得这个人物都没有问题,特别老一代的航天人。过去此类小说写的人似乎没有私人生活,过去我们讲私人空间,有,私人生活和公众形象都是重叠的,因此在这个小说里面把私人生活的一面,私人情感的一面进行了很好的挖掘。而且,我觉得对很多的牺牲背后的那种选择的痛苦也进行了解剖。当然是有机的表现,我们过去觉得好像一个英雄,他牺牲自己的家庭,牺牲自己的子女,甚至牺牲自己的妻子,好像都是理所当然的。好像都是要作为一个正面的,作为他的英雄事迹的一部分,我们没有可能很早探讨这种牺牲背后的那种人性的痛苦。因此我觉得赵雁这个小说里面,因为是小说,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反思性的探讨,为小说增加了一个人性的深度和情感的深度,作为一部小说,我觉得确实是一部有温度、有镜头、也是有感情,有冲击力的一个作品。因此要对赵雁表示祝贺,因为我读着很浅。今天来的有很多的专家,发表更多的意见,我想听听大家精彩的观点,谢谢大家。

    主持人(黄宾堂):好,下面请周超宣读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的贺信。

    周超: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媒体的朋友。尊敬的赵雁同志,刘亚洲政委正在参加一个全军的重大活动,为期五天,今天是第三天,不能亲自出席这个会议。特地指派我来对会议表示祝贺,对赵雁表示祝贺,同时宣读一下他的一个书面的发言。下面我进行宣读:

    东风浩荡满眼春,

    国防大学政治委员空军上将刘亚洲

    向赵雁长篇小说《第四级火箭》作品研讨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赵雁善学善思,创作了不少反映航天特色、军旅生活,军人生活情怀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个人创作风格,她站在大历史、大时代的宏阔视野中追求着更新更高的文学境界,我为她击节。

    大爱绝绝,细腻绚烂、这是我读完成《第四级火箭》后的感受。

    赵雁与厚重的现实感和恢弘壮阔的民族命运关注为艺术底色,勾勒了一名当代军人的使命意识与职业精神,也塑造了航天人新面貌、新气象,古人云书如其才、如其志、如其学,总之如其人也。赵雁的航天作品就是她的学问,修养艺术才情的反映,是她军旅生涯的艺术化,利用现实主义手法,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辉煌历史进行艺术创作。

    既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表现类型,也是一个在不同历史时期反复出现的,具有丰富内涵的重要文化现象。这些信奉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构建了一个时代情感结构,包含了一代人的生命理想和情感。通过回望这段画历史,人们可以获得自身某种身份的重构和定位。赵雁敏锐意识到这一点,她回到历史的本源,满怀深情的抚摸历史的细节,从历史的斑驳记忆和画面里,去展现共和国军人与残酷环境勇敢搏斗,和生死与共的大情大爱,去解读革命军人如何对待亲人、友情以及在特定情境下追求意义,信念价值理想光辉和精神价值。冯如先生说,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段。嫦娥奔月、万户升空。人民空军神州系列,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始终伴随着历史轮回与朝代更迭。飞天不仅意味自由翱翔,更将人类发展方向标指向无穷无尽的天空。现在这个梦想已实现,航天梦、强军梦、强国梦一脉相承,这些梦想的背后蕴藏着“家国天下”情怀,折射着命运共同体意识,也凝聚着振兴中华的探索,奋斗。让我们一起努力。

    期待赵雁再出佳作。

    刘亚洲2016年4月18日宣读完毕,谢谢大家。

    主持人(黄宾堂):好,谢谢刘亚洲上将。下面请郑永春宣读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的贺信。

    郑永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作家,亲爱的赵雁老师。因为欧阳院士有重要事情,一会儿信里面会讲到。我帮他宣读一下,我正好是欧阳院士的研究生,所以很荣幸宣读这个贺信。同时我跟赵雁也是同乡,我们还有共同的好朋友,我们还在同一个航天行业里。但是我们认识刚刚一个星期,所以我觉得很开心来参加这样的会议。我先宣读欧阳院士的贺信:

    听闻赵雁的小说《第四级火箭》研讨会召开,在此表示热烈祝贺。今天今年是中国航天六十华诞。在中国第一个航天日前夕召开这个会,我认为非常有意义。我本来想赴会谈谈感想,可惜不凑巧,中国科学院正在抓紧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础平台的工作,事务繁忙,无法脱身前往,颇感遗憾。

    赵雁是我敬佩的学生,我们所属的领域略有不同,但都是探索太空的科学实验,科学研究是探求创新。在当代科技创新中,我们要积极强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突破核心技术,成为一个领域的领跑者,要做到这些,我们必须要有敢于担当、勇于超越,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而在赵雁的作品里充满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协作的一股精气神,爱国不是一句简单空洞的口号,它有形。国家和民族小家和个人的命运,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当年正是国防在科技战线的这股精气神,曾为成就“两弹一星”等国家利器和航天事业的强大动力,而赵雁以文学为载体,展现出了中国航天人半个世纪以来默默无闻的奉献,创造和追求的风云之志。这种精神对我们科学工作者是宝贵财富,当年在艰苦岁月中,倾全国之力,成千上万人前赴后继成就了我们的事业。他们是成功的基石,赵雁书中所比拟的正是这样一个群体,她也是其中的一员。赵雁身为航天人,不辱使命,在文字中倾注了真挚的情感,作品充满高尚的追求,令人敬佩。我对她的文学成就表示祝贺。祝愿赵雁的文学道路越拓越宽,写出更多更好的佳作,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中国科学院院士、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2016年4月19日,宣读完毕。

    主持人(黄宾堂):好,谢谢欧阳自远院士这边有文才,有激情的贺信。下面由赵宁宣读中国作协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何建明的贺信。

    赵宁:何主席昨天因为临时有事,所以写了封贺信,让我念一下这个贺信:首先我对赵雁长篇小说《第四级火箭》研讨会如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赵雁是一位出色的青年报告文学作家。早在2014年她写长篇报告文学,我曾经参加研讨会。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队伍中的一员,她用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新锐作家细腻的文笔描述了中国载人航天故事,该书被选为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赵雁在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工作,拥有着丰富的航天科技知识。

    如今这是她第一次尝试着写长篇小说,《第四级火箭》成功塑造了为中国航天事业默默奉献一生的航天者,艰苦奋斗热爱祖国的群体形象。文笔细腻,情感丰富,叙述家常琐事与人物的生活不是作者的最终目的,以此为铺垫,进而衬托出发射导弹的一次次成功与失败的历史征程,把新中国“两弹一星”的伟业柔合在叙述中,用独特的视角去展现中国航天事业的奋斗征程,这是书中重要的一点。与写飞天梦报告史文学作品不同,比写航天事迹要复杂百倍,《第四级火箭》是写众手托举的这个人群,写两位主人公几代人的命运起伏,写以他们为代表的一批科研人员为航天事业起起伏伏,更是在写中国航天事业在国内政治风云,国际风云变幻当中,成功与失败交织的起起伏伏。

    《第四级火箭》的成功,还得益于作者长期积下的报告文学创作的文底,书中对航天知识的专业描写也得益于她工作中的专业知识接触与积累,虽说这是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和人物都是虚构的。但是其围绕的整个航天事件以及描写东风基地,点点滴滴以及父一辈的历程,这些又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在同一题材的坚持,需要作者在以后的创作中有独特的视角,解读手法以及不一样的写作代表,祝贺赵雁,也期待她在这个领域中有更大的突破,写出更多的新作品,好作品。

    何建明2016年4月20日。

    主持人(黄宾堂):好,谢谢何建明主席。下面由中国航天基金会秘书长张玉江讲话。

    张玉江:各位专家、各位令我们崇拜的专家,你们是写书的,我们是看书的。这个看书对写书的就非常崇拜,今天来到了这里,我一看老陈他们这些人,还有张老师等名人,这不得了。我受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张健齐中将的委托,来参加这个活动。对这个活动首先表示祝贺,第二表示支持。中国航天基金会成立21年,宗旨是支持宣传航天精神,这个作品是基金会的一项内容。在谈赵雁的作品之前我先说说我个人吧,我个人经历是这样的。我是六十年代生人,这老陈知道,六十年代我在西北核实验基地工作了十年。后来到机关,退休前是在东风基地任副司令员。2004年退休,2009年机关派我到基金会当秘书长。
因此对赵雁的这个作品,非常有感受。因为我不是评论员,我也不是作家,我就是个从看书人的角度来看的,有些地方我都感动的流泪。确实是这样,作品通过葛校言这一家人,两口子,再加上四个孩子。看了以后就是心里折腾,包括葛东风去到那插队,跟小孩谈恋爱,最后没有结成婚,小孩自杀了,你说这个事闹的。包括后来这几个孩子的婚姻状况,也多让人纠结。现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航天已经六十周年了。弘扬航天精神,什么是航天精神,航天精神各有各的说法,我们基金会把这个航天精神以两个重大事件为线,以卜中央领导的表述为准。一个是1999年的9月18号,表彰“两弹一星”功臣,这是江主席在大会上讲的“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这是前八个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大力协同,勇于登攀,这就是把两弹同热爱祖国结合起来。像钱学森老一辈科学家,我们有23个,当时我参加的评选。那基本上都是外面热爱祖国回来的,包括邓稼先。有的是偷着回来的,有的摆脱了控制回来的。你像钱老,外国人说钱老一个人顶四个师,这是一个“两弹一星”精神。这是江主席在那次报告上归纳总结的,就是把所有的从事航天工作的精神归纳成了“两弹一星”精神。

    第二次是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现场讲话。讲的载人航天精神,这个精神叫四个特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这叫四个特别。这是新时期的航天精神,我们现在就把这两种精神,两个领导人代表党中央宣布的两个精神,归纳为统称为航天精神。这是比较规范的,现在慢慢的比较规范的,赵雁这个作品,就是反映了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大家看过这个书会有感,这个书我看了半个,我带到飞机上看。我估计飞机上看了四五十页,回来再看四五十页,坐上两趟飞机看完了,我是感动的流泪。通过她写的一家人,这个小说是可以虚构。我看了以后,这个还真实的,就是人换了一个名。确实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这是感人的。一部好的小说,像我们年轻时候读《青春之歌》,影响到现在,一部好的小说,好的文学作品这个能量是太大了。

    是宣传的力量,文学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没有这些中国人是不行的,我不是搞书评的。但是我看了很感动,谢谢大家。

    主持人(黄宾堂):好,下面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文化处李亚平讲话。

    李亚平:尊敬的吴书记,尊敬的张司令,我是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文化处的李亚平干事。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们宣传局对《第四级火箭》这本书的出版表示祝贺,对作品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也对长期以来对我们军事文学、航天文学,给予大力的关心支持的中国作协的领导,中国作协的机关。还有咱们这个出版集团,作家出版社还有在今天来的、在百忙之中出席这个研讨会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我觉得《第四级火箭》这本书,首先它是写出了那个年代,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强国强军精气神的一本好书,精神比较感人。以葛校言许子烈一家人为代表的基地人,他们住的是土坯房,发一个白萝卜,三片白菜帮子就是高级水果。连司令员白天在那里工作,晚上交代问题,接受群众的批判,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我们的航天人英雄的群体,勒紧裤带,用他们的坚韧踏实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说到“两弹一星”,这个基地主要涉及的是一弹一星,导弹和卫星。

    从那个书里面我们看到,它是在1965年这个导弹发射成功,1966年核导弹发射成功。到1971年人造卫星上天,直至1975年回收成功,到1980年是远程的中级导弹,整个就是导弹航天工业的奋进史,就是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个导弹奋斗史,恰恰是一个苦孩子早当家,一个大国要自立于不被扼杀在摇篮之中,怎么办?恰恰是许多多像葛校言、许子烈、沈西元、魏冬琴他们这些英雄们躲在偏僻的地方,闭关练功终于练就了铁拳头这么一个过程,其实刚才张司令已经做了很明确的解读,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大力协同,敢于登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四个特别。这些精神从来就是一个成长的一个利器,那么这些精神在当下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这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第四级火箭》这本书,我认为还是达到了一个科学性、史学性的一本书,科学性是刚才欧阳自远院士曾经给赵雁发过一个邀请函,这足以说明赵雁的书写航天,写的很科学,写的很专业。这是可很能说明问题,葛校言、许子烈沈西元、魏冬琴他们这些是军事文学中的角色,赵雁给军事文学、航天文学奉献的了栩栩如生全新的人物,性格很鲜明。很生动,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对党很忠诚,对航天发射很执著,但是他们个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性,我理解的不是很准确,比如说葛校言很大男子主义,不太关心人,粗心、许子烈在生活中很爱美,在工作中很要强,沈西元很体贴、魏冬琴比较喜欢撒娇等等,这些给人印象都很深。历史的问题上,我觉得作者也是写得很到位。很多专家也认可的一句话,我看了一下书的书评,很真实的还原了那个年代,上世纪1968年搞这个疏散,当年粮票、布票那些等等。下乡到当知青等事,都很准确。我觉得这本书确实是体现了科学价值、文学价值、史料价值。而且体现的很充分。我知道这是赵雁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可能也还有一些个需要打磨的地方。比方说语言方面打磨打磨,另外还有比方说有些话是通过作者不是人物讲出来的,再比如说在两百多页有一个人物讲到说我们工作不是为了哪个人,不是为了哪个领导,我们是凭良心在工作,是凭责任在工作,我觉得这个话说的很好。但是是以作者的视角说出来的,我个人觉得不一定很恰当,不要很个人化,165页有一句话叫后勤干部提升慢是一个共性的问题,我觉得这个好像比较个人化。不见得准确,这个也是个人的一个想法,这都瑕不掩瑜吧,最后祝赵雁出新作,祝研讨会圆满成功,祝各位专家工作顺利,谢谢。

    主持人(黄宾堂):好,谢谢。下面请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刘帮智讲话。

    刘帮智:各位专家老师,领导上午好。今天能代表单位领导和同事参加赵雁这个《第四级火箭》作品研讨会,非常高兴。但同时有点紧张,因为我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面对着这么多专家老师,另外在文学作品方面也比较外行。参加这样的活动实际上我还是很忐忑的,首先还是表达祝贺和感谢的意思吧,第一个是祝贺研讨会的召开,第二个就是对赵雁本人表示祝贺,因为新的作品成功发行。并且是很好的,我知道小赵与航天她是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按流行话说典型的航二代,出生在这里。现在在北京航天城,长大后又继承父辈的梦想,在航天员中心报道工作。直接参与了并见证了我国载人航天的点点滴滴,这是因为他对航天事业这份偏爱,多年来一直孜孜不倦,宣传航天事业辉煌的成就。宣传航天人的英雄事迹,用他特有的情怀,智慧传送着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生动的故事。先后创作出版了中国飞天梦,等一系列优秀作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这次《第四级火箭》的出版发行,又得到社会各阶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欧阳自远亲自致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们中心为她感到自豪,也为她点赞,恭喜赵雁。

    第二个就是感谢,首先感谢党中央和几代中央领导人的决策,因为“两弹一星”战略规划的实施,不仅成就了中国的大国地位,为我国赢得了几十年和平发展机遇,更为几代航天人振兴中华的广阔舞台。伟大的事业创造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用在了伟大的文化,我们“两弹一星”就是载人航天精神,都是这个,这些大的工程项目实施中产生的。

    其次要感谢一代一代英雄们,正是他们那种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的精神。这种情怀成就了“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伟业。也是他们用汗水铸就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生动鲜活的素材,所以在此感谢他们,他们是英雄。当然了,今天在这里特别感谢中国作协,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航天的领导们,以及大会的各位专家老师。是你们抽出宝贵的时间专门为赵雁这个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作品召开研讨会。关心帮助我们基层文艺工作者成长,非常令人敬佩。因为在不缺金钱,缺精神。不缺名气,缺灵魂,不缺作品缺精品的当下,你们在为社会和祖国的未来,为我们的后人宣传正能量的产品,非常的令人感动。你们是灵魂的工程师,你们的工作更伟大,你们的责任更重大,谢谢你们。

    最后要感谢小赵,感谢你再一次为大家提供了优秀的文艺作品,虽然我只是在广播中听了你的这个《第四级火箭》,书拿得晚还没有来得及细看。记得神九任务后我对你说过一句话,要多观察,多留心,写身边人身边事。你这么快的时间内完成了一个长篇力作,把几代航天人的事业,用《第四级火箭》的形式完美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是从实到虚,实际上是一种深化,从报道文学到小说,吴书记也讲了,讲的很好。也是我们对你的作品整个感受。评价还是留给专家们说。希望赵雁同志珍惜这次机会,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在文学创作之路,航天梦想之路创作出更多更好更美的作品,也恳请专家们多提宝贵意见,继续关心支持航天事业和航天文学作品,我相信优秀的航天作品,一定会吸引团结更多的人,凝聚更多的力量,夯实《第四级火箭》。也请你们放心,有了你们的关心,有了国人的全面的关心,官兵会更加努力。更加勤奋的工作,传承发扬好老一辈航天人的精神,担当起这代航天人的职责,在后续的航天事业中创造更加辉煌的成绩,用我们中心的一个歌的话来说,用智慧汗水把祖国的荣誉写在太空,谢谢大家。
主持人(黄宾堂):下面进入专家研讨环节,咱们就不点名了,看看谁先发言。

    汪守德:赵雁这本小说在一年多就看过通稿,跟赵雁也交流过。另外,东风航天城我也都去过,这是我们主任给我们安排的。所以在读这本小说的时候,应该有更多的这种感想和感慨,我就不想说太多了。就是对这部作品我觉得它是一个实质性的作品,人生化的作品。是这种感觉、是一种判断,这和我们多部小说可能也一样,也不太一样。就是让我们读到了航天人是怎么生活的,怎么工作的。这里我想到两个词一个是托举、一个是飞腾。由于有了这个飞腾,我们航天人的这种托举就有了意义和价值,从赵雁的创作来看,我想有一些东西是很重要的。这就是说赵雁她对航天事业航天战线了解与熟悉很重要,没有这个我觉得她很难写成功。这种航天的历史在她作品阶段性的进行表现,我觉得写的还是比较清晰的。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些什么?就是说航天人生活的历史,表现的比较直接。我觉得要更加融在当中可能会更好,另外就是情感的积淀不说航二代作为父母这一代人,他的欢乐,他们的苦恼在这本书里面由于他的笔,有了一个清晰的,完整的流畅的体现。我们可以充分的在这里面感觉到,同时我也知道还有一点,赵雁她由于对这些人的艰苦奋斗,对航天的人确实比较熟悉。我们可以从这里面了解到更多的,更丰富的航天人情感。我觉得这里面写的最精彩的就是许子烈和葛校言两个人物,在一起生活的那种性格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可能是平常的,可能是航天人心理上造成的,我看了以后把这样的人物情感层次写出来,我觉得就是这个作品最大的成功,我想说的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张颐武:这个书我都写过文章了,现我多说说,就是这个书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大的一个大历史,中国大历史,从这个小的切口进去,写的是中国大历史。通过这个国家的核心部门,然后来讲中国的认同,然后是这些人付出代价,中国人真不容易。感慨中国大历史波澜壮阔,在这里面个人的命运,就像一个小船一样,在这里面。但是这个东西很强的国家的认同感,这个还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一个书就是通过太空,通过中国人的航天梦,通过这个东西来写的大历史,中国的大历史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改革开放,把中国的路程从侧面进去来尝试和努力的表达出来,这个是有意义的。

    第二个是大太空的小故事,大的太空从非常高远出发,但是最后是价值革命,这些人包括许子烈与葛校言,家里四个孩子,那个时候计划生育不强。生命力很强,四个小孩一起奋斗,最后航天是他们最重要的认同,国家的认同。四个孩子的命运,后来再写到江南地域,你看这个小孩没那么斑斓多彩了,这个没有办法。以后有机会,2000后以后又有机会了,最后这个书是从小故事写大太空,就是中国人还是要力争上游,中华民族要奋斗,大的框架就是社会、就是国家,把国家认同里面最后产生这个东西,这是很有意义的。

    第三个,它是大国家、小家族,就是从一个大国---中国是作为一个大国十几亿人,这么一个大国从历史的低谷怎么走出来,走向一个复兴的过程中间,怎么做的。然后从小家族,小家族的命运和改革开放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的历史,千丝万缕联系的联系。等于是一个国家的基因。中国发展中间最关键部门这样一个基因,他们怎么在社会上有挫折,有困难。写这些孩子的分杈,写的很生动,我倒觉得这个书不仅仅是讲老一辈,父辈的光荣都有深度。在这里面把小家族历史的映照大国家,怎么波澜壮阔,所以这个书很努力的写,我想这也许属行业小说,这话已经说了很多年,这个很值得探讨,其实美国欧洲也有许多行业小说,巴尔扎克就是写这个小说的,有行业小说这个特点。所以这个书我觉得可以说是既是写行业,但是从一个行业命系国家命运,中国命运,就是怎么样创造的,最后你看这个书还是有很强的国家认同,虽然技巧上粗糙一点。报告文学还是慷慨大气,但是这个故事的扭转什么的,小说性可能稍稍有提升的空间,但是我觉得就是写出了一个大的历史中间。中国人的命运,中国人真不容易,看这个书也是有感慨,中国人真不容易,都是说中国人真不容易。中国人经过这么大的困难,这么难,最后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历史中间航天是一个最重要贡献的一部分。

    所以最后也要说的,《第四级火箭》是一个阶段,咱们马上就到第四级了,更上去了,第五级、第六级鼓鼓劲就是大太空的事业,赵雁这个工作还真是任重道远,以后再往上飞。这个太空还不是我们将来的,银河系是我们要展望中国人的,中国人就是要有一个,所以最后要脚踏实地写人的命运,当然这个脚踏实地。再好,写到火星,但是最后还是脚踏实地的,文学还是写人的命运。最后我要说这个书达到它的目的,今后马上要抓紧,时间不等人,要把第二部、第三部写出来,要搞一个雄心壮志,写航天三部曲,要把三部曲写出来,这样的话好了,现在我觉得过去都有三部曲,四部曲,这个大的。要写大的,现在要有这个气魄,我们现在要《第四级火箭》,当然这个级太多了不合适,但是还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现在我觉得她这个书是很好的起点,把它积累的这些故事,大量采访报告文学的素材,下了很大功夫做的这个工作,最后创造性的转化为小说,这个给中国航天树碑立传,这个是长远的过程。大使命,大责任,航天人往上飞,赵雁也要往上飞,起飞是什么?在人性上起飞,在国家的认同上起飞,航天人是技术上去了,太空上遨游。杨利伟在太空上转来转去,这个都是。所以有一次我开会,看到好多解放军,包括英国人写的书。结果后来我发现好多人都围着杨利伟签名,因他还是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印记,是一个大英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赵雁工作要继续努力,我期待第二部、第三部,当我们再开会的时候,这个底气就足了。现在报告文学已经写的不错了,要把这个三部曲写出来,要完成一个大的责任,要鼓点劲,说完了就差不多,谢谢各位。

    主持人(黄宾堂):张教授已经规划好了,说三部。下面谁发言?雷老师。

    雷达:我谈一点主要的感受吧,最突出的感受。我觉得赵雁完成了一个大作品,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没想到。写下这么大的题材。我们一般想到航天人的作品吧,都会想到很多辉煌的时刻,很多壮烈的场面。很多千钧一发的紧张的场面,被形容成那么一种概念,但是我就是在赵雁这个作品里面,读到了一些东西。是非常日常化的生活,甚至于有点沉闷的生活。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对艰难,奉献的壮歌。这是一个有自力更生精神的,是一个力作。也是一个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作品。作者这个深度,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就是它写的这种奉献,在比较单调,比较枯燥的环境中,一点一滴的渡过去,就是像作者说的时间在基地显得非常漫长。甚至于就是有在基地透不过来气的感觉,我觉得这些写的非常好。日子就是这么过来的,所以基地人的奉献,不是非常光彩的场面,或者是一些突发事件,不是这样的。这一点呢,我认为就是作者对航天人的奉献精神的理解的深度,那就是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甚至于作者写到自己曾想逃离基地,不想在基地待下去。这也是一种奉献,这一点是突出出来的感觉,第二点是一个大题材,写了时间的跨度很大的作品。几乎是五十年,三代人,主要写了两代人。两个家庭主要写了其中一个家庭,就是葛校言和许子烈。另外一个我觉得他还原的使我感到吃惊,比如说上世五十年代的爱情是什么样的,我们是知道的,我的年龄我是知道的,但是现在七零后能不能把它写出来,我有点怀疑。但是我看到她写的,我很惊讶,其中有一章叫爱情,里面写到师傅对徒弟产生的爱情,隐秘的追求。通过几斤粮票表现出来,而这个葛校言对许子烈的感情,往往通过书信,而书信的语言呢,也是非常革命化的。比如说为了革命工作保重身体,这么一句话让人笑弯了腰,其实这句话非常普通,但是包含的意义很重要。

    应该说,许子烈的结婚经历,前后的描写,我认为是非常精彩的。包括崔旺财这个人物的谈话方式,一定要你留下来,最后说你应该嫁给他,完全没有思想准备。这个五十年代人是怎么生活的,那种五十年代特有的雄伟,我觉得让我很吃惊的承受程度。另外就是说时间跨度大,包括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都写到了。很多东西不是通过抽象的东西,抽象的是在叙述和交代,是通过大家可能看到了这个。有一个小葛同志,这个之后不见了,哪都找不到这只鸡,这只鸡多难得啊,多珍贵啊。整个家庭里面是为了给生过孩子的母亲滋养的,这只鸡是太珍贵了,上海带到基地的。这只鸡写的非常有意思,基地的生活点号,什么叫点号呢?这个点和那个点几十公里,人们都是再一个一个相距很远,比在农村的分开居住,还要艰苦的多。相互隔绝的,单调的,没有什么信息。几个月后才拿到信,那么一种生活。有时候也会燃起一种满足感,我们这是一个保密的单位,所以保密的神秘性给人们带来一种向往,非常单调生活的一种,某种满足感,这个写的是非常有意思的。

    细节很多,当时吃的杂面,所谓的杂面。那就是骆驼的这个,对基地生活的这个细节很有感觉。我是非常喜欢的,我觉得是一般七零后作家,能写到这个程度不容易。我没有任何小瞧青年作家的意思,但是我觉得需要青年作家驾驭更大的题材。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到张爱玲23岁能写出没有经历过的那些生活,根本没有经历过,但是居然能写出来。你说写的像不像,当然像。而且是一种再创造,我们现在需要这样的大手笔。我觉得它并不多,我不是说赵雁是多么多么了不得的,但是这些东西让我很惊讶,那个五十年代的爱情,那个程度。我是经历过,我知道。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一人拿一个手机,这个就消失了。但是当时一封信一句话,甚至于可以给一个人多少天生活带来一种不同的冲击。

    这个作品,她处理得跨越很大,这在结构方面是下了功夫的。当然主要还是通过以小见大,以个体来切入的。一个家庭,主要是葛校言这个家庭,四个子女的故事。

    第三点就是说作为一个长篇小说,人物刻画很重要。到底人物是不是站住了,站起来了,对一个七零后作家的考验,大跨越的背景下写这种故事非常不容易的。我觉得葛校言、许子烈都给我们深刻印象。包括沈西元哪些人物,还有什么魏冬琴都有很深的印象。来自生活,大量的来自自己的家庭生活,自己从小的这个生活。所以我就不多讲了,每个人都可以讲很多。像战斗英雄,说不出别的。但是你不嫁给我,我就当和尚,这就是五十年代讲的话,终于赢得了许子烈。但是两个人是完全不同的性格,许子烈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特别坏的家庭出生。一个小商人之家,但是单纯热情积极,爱好文艺。也爱美,长得比较漂亮,所以她在任何地方都是一道风景,由此引起思想健康不健康,有没有资产阶级的情调啊,会不会影响到基地人们的负面的东西啊。所以她穿衣服的问题,引起风波之后,她不得不把衣服搬到办公室让领导看,我到底穿什么了,她不服气。那个时候就是那样,一个爱美的女同志,会带来很多非常复杂的眼光。

    其中一些细节也很多,怀孕期间进行了一个技术的大难题。几乎倒下去,差一点母亲和未出生的孩子一块死了。但是这个人入不了党,当不了军人,也穿不了军装。就是说我们不了解这个基地的人,都是党员,不是的,那里面好多人。像许子烈她就因为家庭出生问题,最后的愿望就是写上军衣,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军工。这是她多少年的入党申请书,一直觉得她这个小资产阶级情调比较严重,没有入党。但是当时很大的苦恼,甚至到她去世也没有解决。这个对我们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这么一个追求,这是在人物方面,我觉得。当然作品的形态方面,家庭冲突的形式,成为这个作品很多的章节里面主要的,就是家务事,儿女方面。但是这些东西没有写的更重大的某一次发射,也有写到。但是对面写的,写的都是家庭的,这是写人。这个结构方式是这样的。

    这点也是非常突出的,人物是鲜明的人物。是献给父辈的一个厚重的礼品,所以它还是在刻画父辈。献给父辈这些,他把这些写出来了。总有一天我要把你们写出来,这一点也是很好的。
最后一点就是说她为什么能写出来?我觉得也不是说自己想写就能写出来,我现在要写一个什么航天基地的事情,我采访几天就写出来了,这是不可能的。赵雁这个写出来是有积淀的,我看过她的其他一些中短篇,她是七零后的青年作家里面很优秀的一个,他找到了自己精神的源头,这是根源。因为她是出生在基地,她的整个青年时代是在基地渡过的,基地的生活极为单调,除了学校就是家庭,家庭就是学校。前面就是荒滩,什么都没有。似乎与世界是隔绝的,基地倒还是有很多东西。但是基地本身它不是这样的,所以在基地的成长多年来的积累和对富贵的认识和理解,成就了这本书。所以这本书还是有价值的,当然也还有加工的余地,还有一些需要提高的东西。但是我觉得在写航天人,在写这个中国航天事业一代人的深度方面,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作品。我认为是很深刻的,读完了以后就是刚才我说的这些有意外的惊喜,我原以为是个高大上的作品。后来一看不是,觉得很冷静。写进去了,所以没有别的,我们还是出现了一部好作品,不仅仅属于航天文学,属于整个文学界,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梁鸿鹰:第二次参加赵雁的研讨会,头一次是她的报告文学。写这航天人的,我刚才看了一下发的这个评论集粹。我觉得我们文艺报对这个赵雁的写作,反映的还是比较多的。这种正能量的,还有这种成长。一直相伴的是这种事业,我觉得是应该得到作家的书写,也得到我们的宣传的,刚才发言当中提到这个事,就是说思想深。怎么说呢,写信这个事,就是对于人的重要性。雷达提到了这个话题,我们文艺报也有一个微博报,我们选了一封信,这封信就是儿童文学作家美国的怀特1973年的时候,给一个人的回信。这个人就是对人类的惨淡的未来表示怀疑,然后就给他回了一封信。怎么说呢,博报朗读的非常好。播的非常好,就是说水手们对天气有一种说法,他们说天气是不一样的。我想我们人类社会也是一样,看起来也许会好,但是后来阴云散开,天气放晴一切都变了,就是说信这个东西,所以我们这条信息都一次说你有多久没有写信了。

    然后就说赵雁这个写法文明在哪儿,她把一些我们心里面所惦记的东西,我们认为比较珍爱的东西,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还原。然后他里面还提到了佛罗米,六零后,七零后可能也能赶上。就是这个佛罗米,(英文)。到古典社会就出来了,她这个作品,他没有陷入到对航天事业技术环节,当然这些也是很难的。而小说就不应该陷入到那些里面去,她要还原历史。她就还原个人生活本身,是吧。人的这个情感,所感兴趣的那些地方。看这个书以后,像我们这种年龄激起一种怀旧的感觉,他提到那时候我们精神享受是很少的,但是我们的孩子们跟自然是很亲近的。大自然里面,多次提到这些。因为我就是在那里长大的,所以对她写的那些东西感同身受,另外对那个时代的人的思维方式,就是说人怎么谈恋爱,在那个条件下。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那么寂寞就是我的朋友。

    这个寂寞当中,人怎么过的这种寂寞的生活。觉得她做了非常好的还原,还有那个时代,你能看出来,中国人的精气神是充分的。就认为我们能干成事情,我们不用依靠外国人,我们跟苏联也闹崩了,我们就是自力更生的,通过我们的干劲把我们国家最需要的东西,用最快的速度拿出来。那么它最大一切就是还原了不平凡的时代,人们的梦想,人的信仰这种东西我觉得是很大的。而且说到这些还原,他都不是用口号来还原的,是用生活的细节。其实对她所描写的对象是非常陌生的,除了在场非常专业的人士是知道的,那么我们怎么找到和这部作品的感情呢,跟这部小说所描写的人物,跟他们能够息息相通的。就是依靠他对这些人作为人的精神生活,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那种还原来做的,从而觉得这些人可亲可爱,从这个意义上看他这个作品,相比上次写航天员的《中国飞天梦》就有很大的进步。

    当然报告文学也需要细节,也需要理论。也需要这种负有质感的东西,我觉得这本小说写的从整个思维方式上,从能够打进读者的内心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她有非常多的办法,她设计的人的几场恋爱。父一辈下一辈他们的情感生活,能够还原这些画面,还原当时的历史氛围,从这些方面来入手。所以它的感染力也是非常强的,当然我还想提一点意见,就是我所肯定的那封信,高娃哥哥的那封信。假如设想一下,用一个蒙古族的词汇和语言方式,是不是直接写出来比更好,一个是这个。那么第二个是感兴趣的,是用的括号和里面加注的是这样一种方式。那么它如果换一种方式呢,通过对话是不是更好呢。我想这也是值得探讨的,总的来说呢,这部作品是航天人的,尤其在这个时代,像这部作品是需要的。并且还有一个,我觉得这作品不仅适合广播,也适合拍摄成电影或者电视剧,我非常希望看到它的电影的成功吧,好,谢谢大家。

    主持人(黄宾堂):好,继续。

    陈怀国:改革之前我和赵雁一直在一个部队,一块待过,二十多年了。一起在部队工作了近二十多年吧,作为战友,我首先向赵雁表示祝贺。在《第四级火箭》之前,赵雁还写了很多作品,有小说和报告文学等等,作品的数量相当可观,因为赵雁一直在业余时间内写作,所以这个是特别难,也很不容易。所以像这样的发展吧路将很宽。,这部小说中间写到的东风基地,我个人也非常熟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刚当兵的时候,我所在的基地,各级指挥人中,有许许多多的像葛校言这样的人,战争中走过来的,很多人在他们手下工作。他们很多的子女成了我的战友,和我一起当兵的一些战友中间,也有很多人走进葛校言这样的家庭。所以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我感到非常亲切。就是小说带给我的每种感动都是非常真切的,甚至非常具体,所以在读的过程中间,常常会不由自主的想到某一个家庭,所以我认为这部小说最大的特点,在成功的地方也是在这个地方,他让我们记住感动的不是那些载人航天,“两弹一星”这些,咱们过去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宏大的东西。也不是牺牲奉献表面化的东西。

    东风基地曾经是我们说到“两弹一星”精神的发源地,那么我国的第一枚导弹,第一个卫星。以及后来的载人航天,都是在这进行的,发射基地生物中心等等都是从东风基地分离出去的。所以东风基地经历了太多的辉煌,所以说它也很神秘,近些年有很多“两弹一星”的小说在写的时候,大多一个是有几种情况,一个是揭秘,一个是过多的写这种表面的辉煌的东西。再一个就是很多用过去的方程式来结构小说,我们自己也写过,也出过不少。外面也有人写过不少,好多都是写这种单纯的牺牲和奉献,其实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牺牲和奉献。就是这种东西,好像是这类小说里面唯一的一个主题,比如说我们各个基地,科研人员,官兵的生活,除了吃苦好像没别的一样。赵雁我出生在东风基地,她这部书写的是她的父辈,我觉得和其他作家相比,赵雁应该讲是从东风基地长大的小孩,应该讲更难于摆脱我刚才讲的这些东西,但是赵雁她很好的摆脱了这些。这些大事件虽然都写出来了,但是更多的是写背后的,写她的命运。除了家国情怀之外,我觉得赵雁在里面更难得的是还写出了东风人的痛苦挣扎包括逃离那个地方等等,我觉得这样来说,我个人感觉这是非常真实的,真实的东风人。

    前几年,我曾经听赵雁讲过,想写一部东风孩子们的小说。读的过程中,我就看出来,可能不是来设想的这样一个东西。不全是写小孩,只是一部分写的孩子们,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个感觉,就是凡是写到的第二代,写的孩子们。应该讲更精彩一些,包括它这些笔墨,一些小说的节奏,气息、语言都会更加流畅。而有一些东西,比如说任务的过程啊,包括在写到父辈的过程,也有一些就是适应的地方吧,包括一些任务,从小说的角度来确确实实非常难处理,这种高科技的事情,在小说中间。是一种非常非常难描写的东西。

    所以我一直在想,就这部小说之后,赵雁是不是单独再写一部东风孩子们的故事,感觉从这部小说可以看出来,这可能不简单是一个小说的技巧,它是一个情感和你自己生长的那一帮小伙伴们长大之后的事,我觉得这种东西反而写起来会更加自如一些。所以我一直觉得,咱们基地的那些孩子,是可以是一本好小说的素材,希望这本小说之后,赵雁稍微休息休息,修整一下。把更好的小说写出来,再次向赵雁表示祝贺,谢谢。

    傅逸尘:首先对赵雁姐表示祝贺。刚才各位专家老师都对这部作品分析的比较深,所以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谈一下自己的感受。最近三年在老师的平台上,有更多的机会。在杂志上连续看到了七零后新生代的军旅作家的创作,包括我们在一个小的团队做这个事情实际上把这个军队七零后的创作梳理的大致比较整齐了。我自己又兼任这个小船长,所以说对于70后作家一些的写作也比较熟悉。两相对照,我有一个非常深的感受。就是关于年轻作家的写作资源问题,因为我在鲁院的时候,就是说年轻作家的写作一定要具有一致性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那么我们在想什么东西的算是一致性的,就是说年轻作家是不是只能书写自己所熟悉的,或者说只能书写自己目前正在经历的日常生活。就是说这个写作资源是否还能够扩展,因为由此我觉得我在阅读《第四级火箭》的时候,我突然想到,这在提示我们,对于本民族,本国的历史。应怀有一种敬意,实际上从这部小说里面,读到的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就是说我们的年轻作家,如何能够接续上父辈的血脉,能够与过往的历史,能够从生活本体上连接精神通道,这实际上是一个很难的事情,尤其在看很多年轻作家的写作,他们可能会先天性的对于重大的历史,重大的题材,重大的人物,重大的事件怀有某种排斥和逆反的心理,实际上就提示出来一个问题,对于当下的青年写作来讲,写什么甚至已经远远超过了怎么写,而成为年轻作家今后更加急需破解和突破的瓶颈,我当然不是一个题材决定论者,但是我认为年轻作家的写作不能回避对重大的历史,重大事件,重大人物的关注。

    你包括很多经典的作家作品,雨果的《93年》,实际上都是重大的题材,重大的历史。也都出了很出的经典的不朽之作。所以我觉得七零后的作家如何从小我,从私人经验当中,跳脱出来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我也跟年轻作家交流过,他们也有这样的问题。就是说不知道该去写什么东西,我们的作家在写作技巧上,在文学语言上都很成熟了,或者说技术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是在为什么看到他们作品的时候,同质性的倾向非常严重,这是一个文学歌剧,文学视野的问题,如何能够从小我当中,跳脱出来把视野更加的拓展。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事情,像赵雁她写的这个作品,当然她有这样一个家庭出生的背景,她所描写的生活,有自己的这种经验。对于更多的年轻作家来说,可能是没有这样的写作资源。那么如何能够去处理?对于自己的本有身的日常生活相对而言,是一致性的经验。这个其实是一个非常急迫的问题。另外来说,我还想谈一下,《第四级火箭》这个书本身,对于军旅文学而言,它给提示我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用虚构性的文体来处理高科技的题材,这个是一个另外难度。我主要是想两重难度,另外的一个难度,我们都知道,越是高科技的东西,可能越是离我们这种审美经验比较远的东西,但是我们日常生活,发展的如此之快。那么我们军旅文学是不是还是要固守我们所谓的口号中,还是要把目光仅仅局限在我们惯的写作呢,我觉得赵雁的这个《第四级火箭》也给我们军旅文学的写作题材提供了一个新的成长的空间,对于高科技的题材,同样能够处理的很好。

    所以我觉得今天主要是想说这两重难度,在赵雁的写作当中,实际上是给我们一种提示和借鉴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也表示对赵雁的敬意吧,好,谢谢大家。

    白烨:赵雁的这本作品,确实很重要。可以说这几年航天题材是我们文学作品的一个热门题材。但是总体来看,是报告文学比较多,小说比较少。而且写工程,写科研,写这种大项目大工程的比较多。写日常生活的比较少,还有一个是写这些年,载人飞天的比较多。回顾过往,写出过去的历史,好象也比较少。那么我觉得赵雁这个作品,重要性正是这样的。就是他这部作品是以小说的形式,写航天人的日常生活。而且是回顾历史的进程,所以我觉得他有他的不可替代性,这个作品确实感触比较深。我最初是感触两点,一个是小说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写出了航天人的奉献,歌颂了航天精神。整个的作品应该说口子开的非常小,就是由一对夫妇葛校言和许子烈一对夫妇,一个家庭切入进去之后,然后不断的辐射。写一个发射场,一个航天事业,这样写下来。所以整个作品,我觉得他写出了就是航天的底层人的生活,日常化的生活是什么状况。

    我觉得这个写的非常细致,这个作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前半部,甚至是开头部分,我觉得写的那真是好。确实是以细节取胜,很多东西看完之后很难忘,它实际上写出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这种奉献和牺牲,比如说他们的人生,包括在我们今天看来,人生的非常重要的一些关口,在他那全是匆忙的,急促的,潦草的,几乎没有认真,没有很认真的度过,就是不知道怎么就过去了。比如说结婚,结婚几乎没有恋爱,就结婚了。然后呢俩人经常见不着面,没有多长时间。孩子生出来了,怎么养孩子,这个过程都是一种很简单的。就是这种很潦草的过程,然后日常生活,也是艰苦的,粗糙的。就是能凑合,基本能维持一些的。那么他们剩下的时间精力去哪儿了,就是事业。真是一心一意的,全心全力的,想的是事业。每个人在岗位想的都是事业,所以我们现在讲的工匠就是,在这里面就是包括葛校言也罢,还是许子烈,在这上面体现的非常好。

    我觉得对他们而言,就是这种军人精神,工匠精神非常好的一个典型。而且他们的自尊和荣辱都给予了事业,包括他们的出身问题,政治问题,就是巨大的压力。而且整个来看,是一个最不适合于发展高科技发展的年代,坚守一份伟大的事业,铸造一种精神,我觉得这个给人感受特别深。在那个时代,几乎是什么事都没法干的时代,干了这么一个高端的事情,把这个事情坚持下来,今天我们回顾,会想到的,如果说没有在那个时期那样的一种坚守,今天这个辉煌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不光是一份事业的坚守,包括刚才张司令员讲到的很多精神,这个精神是从这开始的。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这个草创的时期,这样一种奉献付出,包括这种精神,对事业的坚守,是我们今天事业能够成功非常重要的基础。所以我觉得在这个程度上,这本小说是很好的。后面还有一个感慨,什么感慨呢?这个葛校言和许子烈应该说俩人关系一直在饱和,因为两个人性格不合,刚开始两个人没有了解清楚,所以整个几十年的过程呢都是在磕磕碰碰,直到后来经历了很长时间,才发现对方,这是自己要找的人,这时候开始进入恋爱状态。所以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这样一种之后的恋爱,让人很感慨。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是因为在一起为航天事业,没有顾上,把人生重要的一些事情,可能是遗漏了。那么在这两点,这个作品写的航天如何奉献,如何牺牲这是很好的。这是我感慨比较深的一点还有一点比较深的,这个作品实际上写出了人民军队和航天事业的一种内在关联。我们通常不知道这种,航天是科技的,部队是部队的,有什么关系呢?但是这个作品呢,把二者的关系写出来了,所以广义上的航天人应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科技人,高科技人。还有一部分包括我们军工人,所以这个作品把这点写的非常成功,我们现在不去深究我们就知道航天程度是站岗的军人,然后我们看电视保卫的是军人,飞天的是军人,剩下的和这个有什么关系呢,就是实际上从我们航天事业,一开始草创时期,就是军人先开进去,在那块地方。因为它这个工作本身的保密性,间断性,这种要求也只有我们部队,我们人民军队才能够完成这种事情,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介入。它先把我们所有的基地摆好,应该说首先是我们部队的这个基地,在此基础上才有航天,科技的发展。小说把这个写的非常好。这个非常重要,我觉得对一般的读者来说,他看了这个书之后,他会知道航天事业是这样子的,那是举足轻重的。

    其实这也是不可或缺的,里头写到的,比如说沈西元也罢,还是葛校言,他们一开始完全是一个军人。完全是一个草莽的这样一个跟科技不沾边的,但是他进去之后,他自己也是在学习,在努力。在拼搏,在提高,实际上他们后来都成了非常重要的军工人员。甚至于应该说一个特殊领域的人才,所以有些人我觉得部队一种奉献在这个作品里面显现出来。而且我知道啊,就拿东风这个来讲,同文学的关系就很密切。我印象中因为有人说,我就是这样出来的。我就是在那站岗当兵,对我而言那个太重要了。有一次我们到兰州开了一个研讨会,晚上吃饭的时候。他突然说,这次时间短,时间长我想去一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他说那个地方我从离开以后再没有回去过。后来我跟他说,那有一个人,我说就是现在在怀国手下的,在那实习。我说在哪实习着呢?我就给他打电话,我说你是不是在哪?我说想上你这来,说描述一下你现在的情况吧。后来他们两个通电话,另外我知道是不是王璇在那有关呢?

    王璇:我出生在哪,长在哪。

    白烨:包括这些基地,包括航天其他领域的,可能是一样的。其实很重要,所以就这个作品来讲,可能是一个,我们从别的作品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给我们解决了,从这个问题给我们讲它同样很重要和不可期待。因为没有什么事是讲的这个关系,这个显得非常充分,如果说还有什么不足的话,我是感觉到总的来说吧,它从报告文学这个方面,这个小说成功的应该说是很成功的,因为小说主要写人物,要有细节取胜,要讲故事。这个都要讲到,但是给我的感觉是好像他想说的比较多,笔下比较有拖泥带水的情况。比较分散,没有集中。我一直还想看葛校言和许子烈到最后这个恋爱的这个课是怎么补的,因为那个非常有情趣。有的小说跟情趣有关,生活情趣什么的。后来没有怎么深入,突然一下子二代,二代还有好几个孩子,这么一写啊,一分散之后,就把主要人物就遮蔽了,就集中了。而且里面有一些地方,我觉得看了以后,就是有歌有诗。有些细节和故事,如果说你不考虑好以后,比如说他带着双刃剑性,葛东风插队之后,他妈死活逼着让他回来,其实跟那个女孩子是有关系的,他妈逼着他回来,结果那个女孩子自杀了。当然这是悲剧气氛,总体上来讲,写那个时代爱情的,真正爱情很难实现。但是这个细节,对两个人有严重伤害,一个是对男主人公有伤害,未婚先孕在那个时候有问题的。同时严重损伤了许子烈这个形象,就是这个人物让你觉得就是太不尽人情了,感觉你在救你儿子,护你儿子的同时,害了别人。虽然有它的意义,但是有其他的副作用。所以我在想有些细节还是要考虑好,怎么样把他有利的功能发挥好,而把他的不利的和负的功能最大程度的减少,这样的会更好。总之作品确实很好,很特别。向作者表示祝贺,谢谢。

    王宗仁:赵雁是从我们作协走出来的,成长起来的一个作家。很有出息的一个作家,这样的话,我们也算老相识了,这部作品看了以后我是很高兴的,我当时匆匆忙忙写了一篇东西,值还是把我心里的东西表达出来了,我老觉得我们现在人很浮燥,这几年部队扔出的这个石头,或者一个作品,还是少了一点。因为我们还是有两个传统,在中国文学长廊里面,赵雁这部作品,无疑是是增加了一些色彩的。值得我们祝贺的,我觉得我们这些年来,我只是说说我的看,仅看到眼前一块地方,拿我们总后方面的创作来税,总是觉得不尽人意。有些事情老是没有解决,赵雁写这个东西我是没有想到的,另外她做的这些,雷主任刚才说了,就是感到很惊奇的,写了这么一个东西。在一二十年前,面对类似一个堡垒。写部队的营房改革,赵雁当时就出色地完成了任,从边海到部队,部队到后勤。最后写了那么一个阶段,我当时是很认真的看了。当时就觉得她完成这个任务本身就很有意义,对我们部队改革有一个很深厚的观念,有这么一个标准。我们现在部队作家,我不敢说这个,部队作家现在同赵雁这个思路的距离,落的太远了,没有生活。赵雁这个东西是很不容易的,你不要以为《第四级火箭》是写出来的,当然它有它的背景,但是这些东西要么把人物,变成文学,变成小说,那不是很容易的。

    所以说生活体验是很重要的,我们总谈深入生活,却没有深入。要就是走马观花,大家都不愿意说这些事。我很有感慨的。后来我就对个别人说,批评了他们。到部队就走了那么一趟,就写了几十万字,这个东西能写好吗?都是靠着这个资料,靠别人的成果,改一下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个很不好的,把我的东西变了,这个变的四不像。你到那个地方去,来写这个东西,这个怎么能写好呢?所以现在这个生活,我们说生活是源泉,实际上我看到一些作家,已经把它摧毁了。或者说正在摧毁,我说这个话可能严重了,现在作家不深入生活,太普遍了。我不说别的,我们后勤这样的作家,写出这样的东西。我就是这么说,你不管怎么说,我跟他们也谈过,因为我是他们创作室的老主任了,说下去看一看,不要老在这里看。这些不一样,下去以后总有收获,这些作者在赵雁这个会上,应该来听听。因没来,我说的也没有针对性,我说过,虽然我已经77岁了。这么一个老军人了,也写过一些东西。今天亚平也在,好好我们把这些部队作家敲打敲打,让他们像赵雁这样真正的深入到部队当中,写一些好东西,完了。

    张陵:我说几句吧,这本书呢也是我在作家出版社服务的时候出的书。这算奉献给航天文学事业的这么一点力量,因为我写了一篇文章,我就不谈了。我发现我想谈的这些东西,前面这些评论家都说完了,我就没有办法再重复他们的,当时我在审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个关键词。我脑海里面,就是说写一种战士的忠诚,这个关键词在我脑海里,可能不对,但是我觉得印象非常深。它就是这种忠诚构成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献身,一种奉献也好,一种牺牲也好。支持的一种核心价值,对吧。还有一种基本是这种道德,所以这个书当时就是觉得正能量满满,读下来也是觉得充满一种力量。充满正能量这样一个东西,里面的葛校言和他的妻子许子烈这样一种关系,以及子女们的关系。你看他们不论谁之间,其实他们是两个的关系,这不是太和谐。几十年打来打去的,但是有一点不变,忠诚性不变。军人家属也是充满忠诚,这是他们的底线,他们在守住这个底线,其实是付出了很多。

    所以当时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这个非常有力量的一本小说。因为对航天事业,这个东风基地我也没有去过,我也不太了解,但是我能感觉到,这本书作者抓到的这样一种思想,这是我想的。其他大家都讲过了,我讲一点什么东西呢?因为我也不断在读这些军旅文学的作品,也在读。我一直在想一个事,就是说咱们军旅文学,这些作家们,不缺这种思想的东西。这种精神高地,占领精神高地比我们普通的老百姓的作家现在要更鲜明,跟我们国家现在的这种面对走向世界,面对世界的矛盾冲突。激发起我们国家这样一个强大的国防力量和国家安全力量,这种诉求有关系,所以咱们的军旅作家的精神的凝聚力很强,现在越来越强。过去有些分散,我也能看到军旅文学发展的几个阶段。那么这个阶段应该讲说,是最高的。非常集中,力量非常的强。可能跟我们意识到我们目前处于这种危险有关系,风险危机,面对整个世界的风险是有关的,那你军旅作家在反映这样一种现实活动的时候,当然是在最前线,最前沿的。相信这样的作品非常多,我也希望军旅作家始终紧紧抓住这种魂,来表现我们国家的一个历史的进步,在我们国家面对这样的世界,这种压力的时候现在虽然讲和平,和平发展其实这个细节很多,其中很多细节也是有很多风险的。

    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国家这种军旅文学的作家,国防跟着我们国家走向世界,树立我们国家的大国形象,大国的力量体现一个大国的精神面貌这样一种步伐在前进,我高度评价,实际上这些比我们这些老百姓的作家,它更明确,他敢做的更深刻,或者说更敏感这些问题。我觉得这部作品有这么一个背景,写作的时候有这种冲动,能看出来。当然这部作品也发挥了小说家这样的优势,她把本真的、这个刚才有的同志讲高科技的一种文化,怎么样通过文学表现出来,这种创作目前还是有很多困难,这不是一个军旅文学当中碰到的困难,全世界都碰到这个困难,今天我们写网络的东西,最后都写成一个商业小说了。都是这样的,都是碰到回避的本身,这是专业产生文化的一个反映,都在回避这个问题。有这样一个高科技基地的技术上的问题。碰到了很多,碰到了一些困难,这是一个方面,所以这个作者脑子非常巧,回避了这些问题。他也写了,大量写的是什么呢?构成这么一个基地的生活的部分,她写的非常好,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方向,这是一个技巧化,但是它也给我们创作提出了一个蓝图,大部分的思想精神都有,但是意识性还是不够。

    当然了,这个小平同志过去讲,和我们时代相称的作品呢很少了,就是不多。像这种作品,总之大家要努力。我还想,军旅文学作品当中,它碰到了一个什么东西呢?比方说东风基地,我在想它本身是在沙漠里面建立起来的城市,现在变成了一个社会了,那么这些文化呢,都是由这些人创造出来的,几十年创造的,几十年创造一种文化这就是一个奇迹,这个村子几百年慢慢的才有这个文化。这是国家的力量,把这个城市建起来,把这个文化建起来。小说跟报告文学不一样的特点,就是要抓住这种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仅有读物中的文化,等等交织在一起来构成这个社会的东西,小说小说就是这样,小说比这个报告文学难度就在这个地方,怎么样使这个人物里面透露出这个方面,所以许子烈人物的形象我觉得是非常有意思的,好好去研究一下。这是军队文学小说中比较少见的,许子烈跟他的丈夫,其实葛校言这个人物好写,许子烈这个人物不好写,要放到农村里面是这样的,但是放到基地里面有很多禁忌,你看她把很多外来的四川人的特质引入。许子烈把那一代的文化都带进来,然后与基地本身创造的先进文化融合,在这么一个家族区域,慢慢的构成了。其实有时候我觉得写一本基地史,不如变成一个城市的文化。

    这里头,人物是能够渗透进这么一种文化的,这样一种基因。其实这很了不起,因为这个城市就是军人们来创造的。所以这种文化是非常独特的东西,像那个大庆,我这段时间在研究大庆及石油工人们研究出来的,大庆的文化,我说了它非常坚定,而且它非常单调。那种城市跟我们是不一样的,就是非常少。他就是很有意思以后,所以这个小说我觉得慢慢研究它的时候,人物似乎都确实有一些缺陷,里面很多进步的东西。这个缺陷是客观环境造成的,你看它几代人谈恋爱,都不幸福。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葛校言家那个女孩也是如此,小说最后要有一个大结局,两个人很好吗?我觉得未必。第二代中的,你看葛东风,包括什么葛樱莓,包括新进来的大学生,最后也弄的顾此失彼。这个有点意思,如果说真实的表达了那个城市人际关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很有意思,这里面可能是这种文化本身存在的,任何地方都有它先进的,都有它的缺陷的地方。深圳的文化当中,这个感觉就非常强。

    深圳这个城市也是几十年形成的,最初是一个渔村,这里的人们就是紧张感,有时候你读他们城市的小说,他们的作品,你会发现这种色彩,咱们这个基地也特别有意思,是不是他们人物的情感都有问题呢。先透露这样,但是这种问题恰恰成为什么呢?成为这个人物的个性,人物性格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方面,所以这个人物更加不一样,许子烈这么一个美丽的女人,她出生在一个小商人的家庭,到了这里之后,最后变成一个女汉子。所以小说本身跟报告文学不一样的,很难写到这层面上的。因而是很丰富的,你会看到几个许子烈这个人物形象,你会发现这个城市在成长,这个城市再发展的过程当中,包含着很多先进的东西,光明的东西,正能量的东西。构成了这部作品的出版,这个很有意思。所以说这个人物我觉得蛮有意思的,刚才听谁讲建议赵雁去写写这些孩子们,我觉得在写作之前,建议她研究研究这个城市的文化,能不能发现这些东西,研究一下。不要简单的从题材上写什么,简单的去解决问题,我看她技术上没有问题,但是她要慢慢去研究,去琢磨,这些人物本身是构成什么样的文化。要学会运用虚构艺术,小说就是要运用虚构艺术,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也是对这个小说有点不满意。

    报告文学的叙事方面,不是一个技巧问题,是对这个生活的组织,小说作家的个性,作家的本身文化的知识要比报告文学更加丰厚,这点如果没有做到的,就永远是报告文学。不是说报告文学不好,报告文学现在非常好,特别需要。但是两种艺术形式所体现的含量不一样。你把许子烈写的很好,因为你把这个重心放到这一部分,如果你不是这样的,人物立不起来。不管怎么说,你把中心放到这个城市构成一个城市的历史,我觉得这个要发展下去,是吧。但是你这个小说有一个特点,就是因为你依附我们有过的历史,人物更多跟着历史走。它在小说的框架中,生活中的味道在这里面,但.不是跟着这个,所以你人物的进展,第二代哪些人物都像走马灯似的,没有第一代人物葛校言的许子烈写的好,后面的小孩速度太快了,他们跟着时代在走,太快了。

    就像跟牧民的女孩子生了一个孩子,这细节我觉得处理的不好。而且许子烈坚决不同意,她变成一个女汉子之后,这个想法是对的。葛东风人物处理得也不太好,不像个爷们儿,你想想看一个小孩在那边,军人到七岁了,你还不上小学,一无所知。这个地方不是很大的,这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不管怎么说啊,我对这个小说看起来还是非常激动的,所以我写了一个东西,也是基于一个学习体会吧,总之祝贺这本书,希望继续出好作品,出好作品的同时多研究这种文化,因为你的题材特别新颖,人物的性格最独特的地方,我们把它找到。许子烈找到了,但别的人也应找到。

    白烨:崔旺财虽然出来场面不多,但是那个人性格非常好,非常突显。

    张陵:行,我就先说这些,不好意思,说的乱七八糟的。

    高叶梅:首先祝贺赵雁,这两年我看了赵雁不少的作品,也知道赵雁是以写报告文学著称的,由于职业工作,看小说吧,好像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看报告文学。但是我相信像这样专门写一个行业,写一个独特的事业的作家,她一定具备独特的生活经验,刚才王老先生说的体验生活,我先讲讲。因为我们现在作家体验生活是一个从上到下的一个号召和呼应,不断的。但是实际上我们做编辑的也经常会有点想法,一般的是在生活之上补充的,因为生活是发展的,所以你要不断的体验生活,然后补充你的认识,跟上时代的节奏。还要不断的要调整自己的认知,这样的话作家的创作才会有进步,但是真正的小说,实际上它的小说的品行,小说的气质是来自于自己的积累。而且就是主要是童年,少年、青春时代的记忆。赵雁这个常见小说是他的转型之作,我是因为前两年一直开会,没有收到书,我是昨天我看到电子版,一个编辑的一个习惯吧,其实我写了好几页的修改意见,这些都是底下可以交流的,因为我觉得她的转型时候吧,大家都给予了她特别多的鼓励。

    而且她也的的确确是具备了一个文学创作最最重要的,就是情怀。还有责任担当使命,这些肯定是一个作家,和我们文学必须具备的。如果丧失了这个,我觉得这个小说精神上的高度,所有东西都不存在了。但是呢,仅仅这些呢,还不够,它还需要小说特别所需要的东西,比如说虚构文学和非虚构文学的区别就在于什么呢?我觉得她这个小说转型的时候,赵雁呢她敏锐的捕捉到了,就像大家说的,大历史、小切口。为什么呢?因为小说和纪实文学不一样,他可以写一个宏大的。然后让人物作为一个体现,甚至作为表现符号。来完成一个大趋势,或者是需要的一种使命表达。但是小说不是,小说它一定要切入人的情感,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但是你写的多么大的事件,如果你没有情感的描述,那么百分之百是失败的。所以呢她在转型的时候,能够用一个家庭,独特行业的具体的人,还有描述他们命运过程中的情感经历,就是觉得是特别厚重的题材。我觉得她抓住了,这个转型是特别对的。但是同时呢转型当中的问题呢,也是比较明显的。因为我是作为编辑啊,我还是有点临床的毛病。

    我就觉得她这个问题,刚才张颐武鼓励他二部,三部。这是一个巨大的鼓励,而且她有那样的一个生活,真的是,因为你不写谁写。靠着才华也能写的很像样,也能写的很圆,但是你能感觉到赵雁的好多描写,你是不相信也得相信。她就具备那样的一种真实,那就是跟她的特殊的积累有关。所以继续写肯定是对你的一个真实鼓励,但是既然你选择了小说来表达,你就很清醒的知道小说表达了什么,而且我看了你的后记,实际上有一种冲动,而这种冲动除了责任担当,想写中国的航天事业,实际上让你最最冲动的是默默无闻的,像自己父辈一样的,他奉献的,而且我就把东风航天基地生活,其实也是赵雁生活的经历。所有的经验从那打捞,它们就形成了你的一个人生经验,而这个人生经验跟共和国的历史相结合,这些冲动是你真正的冲动,如果没有这样的冲动,一般人不会选择小说。小说的自由,就在于它可以尽情淋漓尽致的表达感情,所以在具体文本上,的确是需要再好好磨炼一下。而且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毛病在哪儿,我看下来吧,我觉得这个小说讲述人的掌控性特别强,这个是能支撑这个小说成功的非常重要因素,因为它不是那种散点结构的东西,是按照时间叙述的,是一个线性叙事结构。

    再一个是在大主题的鲜明框架里,由小标题带起来的,一个叙事。这些小标题带起来的,除了主要人物之外。其他人物尤其到后来,第二代的时候,就更明显了。他们几乎都不是特别能够站住,就有这个主要人物。但是它的叙事,讲述叙事人的这个能力非常强。再加上非常独特的,太熟悉这个生活了,太熟悉这些感情了。及时给它高度了,抽象了。然后又给它做了一个特别简练的概括,但仍然让你感觉非常真实,非常生动。也就能够唤起很多航天人的共同记忆,他就能达到这个,我觉得你是粘了你这种真实的这种生活经历和真实情感的光,但是大部分还是处于素材,没有很好的处理。就像刚才张陵说的,就是比较多。因为小说是需要整个经验的,它的高度抽象在一个个人物身上发生,然后有好多细节有逻辑的那种关联。细节推动了,他有一个前后的,所以我看这个小说,整个逻辑关联不是很强。也不需要呼应,因为讲到了给我们提供很多新鲜经验,这些是航天感兴趣的。你有很多特殊东西让我们很吸引,而且航天是一个特别特殊的,它既是神秘的,但同时有是个谁都知道的,因为在世界各国,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会重要到这种程度,不像有的行业,生活中可以不关心,可以不管。但航天知名度太高,就是航天事业。所以你特别得天独厚,就是你的生活和情感,这两个是写小说最基本的东西,而你具备了,下面就是怎么处理这些你的记忆,往下写,一个小说一个作家,可以在一个很小很小的,就是浓缩了他的生活记忆,不断的能够挖掘出很多东西,那么一定是他的认知他的情感,随着他的写作,拓展。因为情感是就像是一个酒酿式的,会深发出更多的作品。不见得说这个经历写完了就是下一个经历,小说不需要,报告文学需要。所以小说真的是一个特别特殊的写作方法,我觉得赵雁刚才说了转型中的,现在呢如果看你的品相呢,我觉得第一就是承担着这种大历史,大趋势,但是同时又具备了女性写作特点,就是回望的姿态。

    就是回望自己的记忆,就这两个东西吧,都在你这呈现,所以呢你的掌控力很好,由于你的生活积累,所以这部小说,像大家说的,是成功的。能够鼓舞人,然后那些细节,虽然我们可以不管它的关联,但是它每一个细节都是,我记住很多细节,包括它那个老是忘我的工作,因为这里也处理了工人和这个矛盾,它必须如此。我觉得这个处理很自然,就是你选择了这个职业嘛,但是他妻子在生第二个孩子吧,他回上海抱了一个老母鸡,在火车上把老母鸡带回来,这样感人的细节都有。一般都有特别成熟作家,他把这些都是柔在他们的关系里面,而不是跳出来的。你很多特别好的细节,都是跳出来然后消失,然后写下一个。这个可能就是报告文学,给你带来的写作的习惯和模式。你要转型小说的时候,它又变成了一个人,让我再看,就是说对素材的处理上,还不够成熟。

    反正从我们编辑角度看就是这样,但是我很敬佩她啊。要么我说要写小说什么呢?像我们国内的历史也好,国外也好。我就是知之很少,包括历史文化也是,我们行业也是。小说是最普通的阅读,而且阅读的时候他一定不是说我想关心航天事业,我一定是说,我想关心这里的故事,这里人的情感,命运。这就是小说的特点,我就先说这些,然后底下好好交流,谢谢。

    主持人(黄宾堂):王璇,有共同的生活经历。

    王璇:我是想听听各位专家来对这本书评价,我说实话,我害怕我说话。我害怕我要哭,因为当我拿到这本以后,我开始读便在流泪。因为这个生活就是我们的生活,大家说它是小说,是一个深度的描写,或者说是一个把我们的生活写在这里面。我读这本小说的时候,在眼前有画面感的,也可能以前跟我的工作也有关,可能就是写到葛校言的时候,我这个名字老记不住。就是好像是我们,楼上的叔叔,同学的爸爸。写到许子烈的时候,就是我的妈妈,或者是赵雁的妈妈。这些生活就全在我的眼前,又重现了一遍,又回顾了一遍。所以我感到我读《第四级火箭》是最亲切的一本小说。它就是在我的生活中,在我的血液里面,我们这里面描写的很多大家都觉得说这些孩子,就是说我们第一代吧,是带着革命影响为了国家的事业在奋斗。他们有着崇高的理想,当我们父母把我们生在基地的时候,现在想想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很多人在问,那么艰苦的环境你们是怎么成长的,你们当时没有想过要跑吗?我们在小的时候,就没有感受到它很艰苦,多方么的不舒服。那个时候我们就想,我们的父辈就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我们这个地方在地球上,在我们的地图上是找不到的。带着这种神秘感就是从童年到少年,一直到我们的青年。最后长大的时候,才能体会到我们的父母啊,还有我们的这些父辈,他们从事的事业的崇高和伟大,我们那个时候呢,就是刚才像雷达老师说的,带着一种神秘感在成长,别人不知道我们在哪儿,甚至我的姥姥姥爷不知道我妈妈在什么地方。

    我们小时候也听过一个故事,有的孩子就在我们基地,就是当兵。父辈就是想念他啊,光是靠书信,探亲假有时候就没有。我父亲去看看他,赶到火车到兰州市就下车了。一到兰州市下车,这可坏了,这是个永远找不着的地,只好去报警,说这个地方找不到。所以说这种神秘感有的时候,在我们来说是一种自豪,如果真的是这种自豪,而且还告诉我们发射卫星,轻易人不能告诉外人。我们家书里面父母永远不会说我们在搞卫星发射,其实还有很多真实的故事也是,有两个夫妻俩,各自接受了他们的工作任务。跟单位就要求说,不能去说。你的工作是保密的,跟家人要保密,那时候的人真的是组织纪律性非常非常的严格,就告别了。最后没有想到在基地重逢了,只是不同的单位,走的同一个任务。就是我们家里发生过这种事,就是因为我妈妈写信就是按照这个多少多少号,这就是能收到家书,我有一个表姨夫他其实就在基地,等多少年在基地都不知道,后来调到西城发射基地的时候,有一年表姨到我们这里来的时候,姥姥不认识字,就让表姨念一下,这个地址这么熟,我们家也是曾经写过多少年的家书,这才知道就在一个地方。这种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老一辈人因为我作为一个电视专题片,我去过基地拍摄,我也调了大量的影视资料,当时那些基地的材料更惨烈一些。

    就比如说刚建场初期,没有地方住,就挖一个坑。弄一个账篷,那账篷一阵风刮来,那时候基地的风沙是很厉害的,一阵风沙过来,被子也吹飞了,就在那里抢修。有时候吃饭一阵风过来,饭菜就全扑的是沙子,这种情况,艰苦的条件。我那时候没有体会到,但是那时候环境非常单调。可我没有觉得,但是到现在我回想起来,我总觉得怎么都是快乐啊,好像都是那种简单的人和人之间的交往,都非常的快乐。比如说那种你像我们航二代这些孩子的成长经历,环境不大,在这个四面八方围了一个小绿洲,又自豪的称为沙漠中的小北京,因为我们有时候教育告诉我们,我们大礼堂是人民大会堂的材料运过来给我们盖的,那时候觉得我们这么一个小小的基地,还连着北京呢。

    就是这种感情带着这种情分,而且我们之间的孩子的情分跟在社会上或者一个城市里面的感情是不一样的,也或者跟一个村里人的感情是不一样的,家家户户那都是敞开门从来没有锁门的习惯,没有外人来,都是自己基地的人。然后同事之间的感情,深到什么程度?你家今天一大堆孩子,然后跑到他家去玩了,没地玩。要么就是在马路上去玩,也就是这点绿色植物了,其他的树很难种,因为沙枣树比较干。就是比较干燥的环境,所以大家我们的生活情趣就是在这些。好多人去地里,说这里有萝卜,这个能吃,孩子们就是洗巴洗巴都吃了。当然那时候是想惩罚一下我们这些调皮的孩子一些做法,所以我们还有就是比如说赵雁的哥哥,哪一天扎在我们家,他号称是我们的二哥。经常玩的特别好,一来一大屋子的孩子,然后说哥哥都来了,我就觉得好多哥哥,所以我就觉得那个时候,天不怕,地不怕的,哥哥多。那时候感情是相互的,你家做点好吃的,闻到香就端给他,他家做点好吃的,这种上下楼,隔壁邻居的关系,真是不是一般的能建立起来,这是一般城市,现在我到城市来,邻居是谁,多少年都不认识。那时候开始有点菜在家里,一到收获了,我们家种的西红柿,互相交换着吃。去卖或者什么的,也不储存,就是这样的一种感情。

    所以那个时候全都是,现在想想好像离我很远了,回想起来的都是快乐,可能确实当时很枯燥,但是孩子的时候,记忆不深。但是那个事业,对我们来说,就是这本书里确实是,我原来看了很多描写我们基地生活的电视剧,或者书。战斗部队怎么做实验任务,怎么奉献啊。对于普通生活,写的确实不多。当时我在想,谁来写呢,特别有时候见到作家来到鲁迅院之后,我说你们到我们基地去体验体验生活,写我们的历史,写我们的人。写我们第二代,但是确实没有人能有赵雁的体会,她是成长在那。她的体会更深,刚才张颐武老师说她还能够写第二部,我觉得能够写。所以我估计,这一代的故事可能更多,我就觉得我原来确实有一些逃离,确实也有他的困惑。像我的哥哥和赵雁的哥哥都是将近五十的时候才离开那个地方,他对外头的世界是陌生的。他肯定还有很多想法,就是说我到那个时候转业到外地的时候,我怎么生活。我怎么跟地方去融洽在人家的生活当中,我可能跟他格格不入。所以说,很多困惑里面应该还有一些挖掘的东西,然后我还想说,我就觉得无论我们这一代人,航二代人,或者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了,或者逃离了这个基地。但是我们的缘分和情分永远永远的逃不脱,这是一种宿命。

    以我为例吧,我离开那的时候,也以为我永远和它脱离了,但是脱离不了。因为我经常梦里面都回基地,有的时候想,为基地做些什么,我生孩子的时候,生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5号上午十点多,那个孩子降生也是十点多。这个时间我跟大家说,也觉得比较有趣。正是杨利伟那一天杨利伟发射成功的那个时间点,我就开玩笑。我说杨利伟进舱,我们孩子准备出舱,杨利伟上天,我们孩子也落地了。说刚下手术台的时候,我老公跟同学发短信说我们有一个孩子降生了,我们同学都在一线,都在发射一线。因为我爱人姓毛,叫毛利伟吧。毛神州吧,就是说好像是一种宿命,我永远逃脱不了,所以我就认了,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们航天事业,该为它奉献,所以我觉得特别感谢赵雁,也祝贺赵雁她代表我们这一些孩子,或者我们的父辈写出了我们的生活,甚至她的有些,就是刚才我们白烨老师也说到,她处理的葛东风谈恋爱那一段,确实是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因为我在微信群里推荐这个书大家都纷纷去买,买完以后还引起了爆炸,因为觉得他们把葛东风写的不好,你把葛东风的爸爸处理这个问题没有处理好,你怎么能给我们增加我们的污点啊,我们不会这样的。所以说他们不接受,还做了很长时间的劝说工作,这是小说嘛,小说也不行,都要跟赵雁理论,认真到这种程度。我也谢谢大家和各位专家对赵雁的支持,我希望赵雁以后再有机会的话,真的可能再挖掘更多的东西,听取一些专家的意见,能够写创作出更多的反映我们航天人的生活,因为你毕竟是了解这一块的,能写的更好,更出彩。或者是其他的方面,再有一些增长,谢谢。
郭艳:我代表我们鲁院热烈祝贺赵雁的长篇小说,她是我们高研班的作家。特别感谢部队把它送到我们鲁院,赵雁的成长,可延伸至鲁院的办学方式,这多少让教师也感到某种程度的欣慰,这种欣慰包含很多作家获奖,获奖作家很多,毛将我赵雁实这个成长过程,就是有这么一个大的特点。赵雁一方面写报告文学,一方面它写了很多中短篇,有很多个人化的日常经验,实际上她自己对于自己创作的方向选择上,曾经有一度是非常纠结的,我跟她也聊过,她非常纠结,到底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她最想表达的很多东西,这个《第四级火箭》有了很好的诠释,我参加过她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飞天梦》的研讨会,报告文学她所面对的,就是大题材,大情怀。包括对于大历史的一种非虚构的叙事,这种叙事写作,我觉得是非常难的。回到小说这个难度不在于他对于这个小说本质的理解,而在于你怎么样用一种恰当的文体去把握,现实与历史,尤其是大题材,年轻的批评家,很注重这个。我也做过八零后和七零后一个个案文本的研究,七零后的青年作家就是他们面对日常的东西。所以长篇里面我们会发现,她对日常的基地经验的描写,非常的传神,包括对人物的塑造,很多东西的一个认知。是有原因的。因为时间关系,主要谈这么几点,第一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今,对一个现代化国家认同,已经不需要我们再像五十年代,八十年代长篇小说方式去表达了。这是一点。赵雁她作品是一种叙事性的,作品映照青年人怎么认同这个国家,无论是你仅仅是对一个国籍认同,或是和西方进行一个比较,都是和此。比如说物质生活,封闭中的状态,表面上认同是浅层次的。那种精神结构和情感结构的理解,在当下物质主义泛监时代,我觉得特别珍贵。新的一代无疑是在建筑一种精神延续性。刚才很多专家说的,就是部队作家写作的魂,这个魂部队写作需要,也涵盖至其他阶层。基地的侧面,也是民族精神的认同,我们要找这样的题材是非常难的。所以对于赵雁写作来说呢,不仅仅是一个基地的精神所指,这样一个资源。对于整个的当代小说,当下的写作是非常好的资源。

    第二个,我觉得赵雁非常成功的选择了当下一种历史维度的文本表达方式,因为她很明确的选择了现实主义,因为她也很熟悉,比如说氛围,或者现代的一些写作的手法表达,她都没用,她用了一个非常笨拙的办法,没有选用一些花哨的方式。她用这种方式来区别报告文学,评论集萃里有一篇我们鲁院同学写赵雁的,写的非常好。赵雁是非常正,在她的长篇小说写作里面体现了赵雁为人的特点,现实主义里包括她一拒绝那种谎言,因为特殊年代的原因,所谓的高大全塑造文化恰恰对于当时的历史是一种遮蔽,因为五十年代的历史不是所谓的革命现实主义,对比之,赵雁作品所呈现的典型人物,是非常丰富的。崇高艰难纠结豪迈,第一个我觉得长篇小说的它是大情怀当中人生的恢弘气魄与小情怀当中人性的柔软度是一样的,通过人性的柔软度,通过很多人物展现出一个大情怀,刚才张颐武老师都谈的很充分,因为这个小情怀像许子烈这样的人物,她这样的一个爱美,小讲究率真,她来体现宏大叙事当中的柔软,许子烈那样一个女性成长为基地的女汉子实际上她有这样一个精神境界的,或者说人生的贡献过程,反映了一个时代。小说有宏大机会对准奉献事业的那些男人,包括女人们。那么也用窑洞的视角去呈现男人背后的女人和家庭,第二就是刚才王院长说的,在这个长篇里面反映的特别充分的,童年视角当中的人道主义情怀,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地那种真挚的,朴素的非常人道主义的关心和关爱。

    第三点,我觉得这个小说里面,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叫因爱之命的伤害和理解,这个长篇也是因为爱,就是对于父辈的爱,对于那个基地的爱,对于那段历史当中特定人物包括我们整个航天事业的热爱,就是有一个值在里面,可能带来很多技巧上的不打磨,这个可以在你的后面长篇里改进,可以做一些更多的技巧的探索,尤其是对于这个小说的原材料,好几位老师说的虚构性,如何突入一个真实以后,来呈现出更为深厚的,更为本质的一个真实,很多人物都是因爱之名,所以它才产生了很多伤害,比如说像葛校言和他的妻子之间,五十年代那种爱,他认为的爱跟我们现在对爱的理解不一样,也是因为爱。因为大爱和个人的情感之间的纠结,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五十年代婚姻当中的大男子主义,折射出中国婚姻家庭那种内伤,这种内伤在中国的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是普遍存在的,传统意义上的家庭,那种以子女为本位,非常突出,男性对于社会的责任,那女人更多的是突出了母性,或者是奉献,从某种程度上,我们这个时代讲究个人的主体性,从个人的精神丰富性的角度来看,赵雁是有反思性的,她不是一味的写父母怎么样,比如说突出这个父性或者母性,是有反思性,所以我们看起来特别意味深长,可能跟我们,我们父母辈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后代如何去理解不断争吵的,执子之手的婚姻关系,这种婚姻关系映照着当下离婚率特别高的现状,年轻人闪婚,对于婚姻的不尊重,或者说不负责任的态度,我们以后会有一些反省,中国这几十年,发展这么高速,这些理想主义的东西,来不及疏理和丢失,我们父母付出了很多,如果家庭很容易解体了,那么这个孩子的教育就会变成一个社会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应对上一代父母充满敬意,他们通过维系自己的婚姻,付出了精神和情感上的代价。我就谈这三点,具体有一些交流,跟赵雁私下里再交流。

    郑永春:前面大家讲的非常好,我就简单讲一下。今天来开这个会,我是有想法的,我不仅仅是来读贺信的,因为我是搞研究的,具体一点是搞天文学研究的。然后再具体一点就是太阳系里面的火星,刚才有作家把赵雁小说归类为行业小说,有点狭隘了,这不是一个行业小说,是一个有航天背景的小说,还是文学。跟科学跟技术有关的内容不是特别多,非常愿意把这部分内容加强,我相信刘主任也是希望的,真正把航天员,科研训练或者是航天科技有关的一些东西柔在这个小说里面,让它的科学性更强一点,甚至说承载一些科普的功能,可能这样会跟它的特长,结合得更好一点。这是我的想法,我们现在的航天,里面的大部分历史,都是五六十年代的东西,现在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展望未来十年的话,是大不一样的。

    而且航天的系统的复杂性跟丰富性,跟社会各方面的接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神秘的一个东西了,完全不是。你就看看前几天火箭回收,什么太空冲击舱这全部在颠覆我们原来的想象,这全部是民营企业在做。是非常开放的一个行业,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我们要把它带过去了,以后的航天太空探索的,跟我们的经济、民生,跟我们的未来会密切联系。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为什么今天要来,实际上我是来学习的,我是第一次到作家协会,很神圣。他们邀请我加入了科普作家协会,科普作家主要是把老百姓看不懂的东西,用通俗明了的文字表达出,让人看懂而且喜欢看,这就是我们的任务。

    但如果是仅仅是这个目的,还远远不够,科普作家的使命还远不止如此。科学技术上我们跟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国人的科学意识尚在扫盲中,因而我觉得这个小说非常好,我也鼓励所有的青少年,去看看这样的作品,对宇宙,对太空有一个想象,那是非常宏大的场景。你不要纠结于谁家爸爸当官,谁家钱多钱少。那些东西没有远大理想的,所以要有一个很宏大的目标,去牵引他们向这个目标迈进。2013年的时候有一部电影叫《地心引力《》,票房跟创作都是几亿美金的,我们有没有,有没有能够支撑这样一些电影的小说,没有。至少我知道是没有,而且短时间内也写不出来,因为这些小说是要有非常强烈的科学和技术背景才可以的,仅靠作家文学创作可能不行,所以我要来参加这个会,我非常希望把我熏陶熏陶,让我的一些文学想法。得以展示,这是实话。这个小说的技巧这些给我传授传授,我们也可以把这个东西科技的元素靶它用小说文学的方式展现出来,让青少年都从中受益,以达到对未来探索有很强的好奇心,普及科学技术,以后有没有这么一种题材,就是能够把科学家和作家紧密结合起来的,虽说可能非常难。太空题材或者别的题材,都可以。在这个领域里面感兴趣的人群是非常庞大的,而且这里面不只是科幻的,像《火星救援》里面的场景,也许二十年之后,就会变成现实。3000年你就可看到了,那时我还没有退休。人会登上火星的,所以我觉得这个东西已经不是科幻了,这些是硬科技,这些作品定要科学家跟文学家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写的。这些题材中国人一定要去写,如果不写的话,我们始终跟人家没法比,人家一部好莱坞大片宣扬了美国精神。我们却写不出来,也没人能写好,但愿赵雁来完成这个任务。

    主持人(黄宾堂):我觉得今天这个研讨非常有质量,而且非常坦诚。我觉得大家真是有感而发,因为这个题材确实比较少,比较神秘,但是都知道那是一个长志气的地方,当然那里头人的生活怎么样,如王璇讲得人就很感兴趣。她讲到了柴米油盐,然后这种东西就航天员、航天这种题材,我觉得它是一种被困住的生活,或者被界定的生活。所有东西都被界定掉,时代界定了,五十年代也是界定的,做这种事情,飞天导弹什么这种东西,你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长志气,就是为国家增强实力,所以所有的东西都是被界定的。都是朝这个方向走的,然后是用文学怎么表现出来,对赵雁这本小说,它的意义就在这个地方。
她确实从人情人性从情感的角度,来介入这个生活,给我们打开了空间。我读的时候,我也感觉到很新奇。刚才有人说了写第二部、第三部。我也希望作者再有佳作绘作家出版社,继续支持我们。下面请赵雁说两句。

    赵雁:各位老师,各位专家,各位媒体的朋友。还有各位嘉宾,今天特别高兴,像我的节日一样。非常荣幸能在作协开我这个《第四级火箭》的研讨会,我觉得这两年在航天题材´创作的路上,我觉得我的成长也像火箭一样,就是因为有了各位的老师的专家和支持。感谢的话不知该怎么讲。今天不是红地毯,也不是什么颁奖舞台,但是今天有些感谢必须要倾吐一下,因为这是我心里最想说的话。我首先衷心感谢中国作协重点扶持办公室,能开这个研讨会,对于我们业余作者来说,是太不容易了。所以当3月份我接到要开研讨会通知的时候,我心里那种激动,是无法想象的。

    上次开研讨会,那是在解放军出版社,时隔三年,衷心感谢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那是我们的军队作家,军队作者的娘家单位。所以今天见到李干事特别的亲切,这些年,因为文学创作的事,一直是李干事在同我们交流,真的像家一般亲切,特别关心我们的创作,尤其像我这样的业余作者,中间还有一些麻烦什么的,都给我最大的支持。所以我特别感激,另外我特别感谢作家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一直是我们作者、作家最仰慕、最优秀的出版单位。能在这里出《第四级火箭》是我的荣兴,《第四级火箭》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的出发地。《第四级火箭》写的是我生活的地方,写的是我和我一样成长的孩子们的生活基地。我真的是倾注了全部的情感,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我还要感谢中国航天基金会,我在这里说一句特别不恰当的话。原来航天基金会对我的感受是电视上的,报纸上的,他们都是表彰一些航天领域的功勋,杰出人物。看到听到的都是这样的新闻,跟我自己不会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次我是慕名到航天基金会,递上我这个书,我没想到得到部长这么大力的支持,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我觉得当时真是热泪盈眶,在航天基金会,掉了好几把泪,真的是非常激动。因为我觉得他们那么关注航天文化事业,航天文学。真的就是这么一高大上的单位跟我这样一个基层的小干事联系到了一起。后来才知道,不只部长是二十基地的,我离开基地的时候,张司令还没有去,后来张司令也在基地生活过。包括我们基金会的好些位同志都是在基地生活过的,我特别特别的激动,也特别特别的感谢。

    所以说,我觉得他们这次联合为我主办这次研讨会是对我最大的鼓舞和激励,还要衷心感谢尊敬的吴义勤书记和黄宾堂总编。还有在座的各位领导嘉宾,你们能够亲临入会指导为我主持这个会议,对我做的这么多,我也是特别感谢。虽然有一些嘉宾已经走了,但是我还是想表达我的敬意。就是我没想到,我一直在强调我的业余作者身份,因为我在单位做简报出通讯报道之类的工作。跟文学不是太沾边的事情,当我出了这本书以后,慕名向刘亚洲上将奉上,因我特别喜欢刘亚洲上将的作品,把这个书送给他以后,没有想到他会那么认真的读了,后来我又悉数将我作品寄上,他认真的给我写了回信。这对我也是完全没有想到的事情。后来刘亚洲将军专门接见了我,同我谈了对这个作品的想法,包括一些感受,我觉得特别特别的受益,我也知道,现在我看我的微信朋友圈里面,大家都在大量的转发刘亚洲将军的各种言论,我还专门问他,这些言论是您的吗。他说大部分都是他的,所以我觉得一下子拉近了距离,觉得说出了我们军人的心里话,想说不敢说的话。特别特别的荣幸,这次得到了刘亚洲政委,这么高的重视,专门委派他们宣传部周超部长来宣读。也是对我人生的一次很大的激励,另外就是欧阳自远院士,特别仰慕科学家,我跟欧阳自远院士的缘分没有在航天任务的基础上,因为我们见不到他。但是感谢鲁院拉近了我跟欧阳自远院士的距离,我非常激动。我就把这个书送给他,当时他也很感兴趣,他说这领域的作品太少了,我没想到一个大科学家那么平易近人,我们不断的有信件来往,他这次本身是很想来的,一直到这个研讨会前两天还说要亲自来会,后来因科学院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些会议吧,来不了。这些安排都说得很清楚,但我觉得对我的鼓励是非常大我今天很激动啊,有点语无伦次,我特别感谢今天来的各位评论家老师。好些我都不认识,好些都是第一次见面。他们能为我这个研讨会,放下这么更多更重要的工作,来参加这次本身对我就是一个极大的鼓励。而且他们在会上,对我多有鼓励,支持。还有评点,指导。我觉得今天这个会议,可能让我能受益很多年,包括刚才高叶梅老师讲到的我写小说的很多问题,我会铭记。我觉得高叶梅老师真的就是很严肃对待我这个写作的人,她是非常认真负责的,我下面会跟高叶梅老师讨教。还有王宗仁老师,我也特别感动,一直还不敢问他多大年龄,他是最年长的,已77岁高龄了,专门参加这次研讨会。我确实太激动了,还有王璇院长,同来自基地,虽然她哥哥跟我哥哥很熟,但是我们在基地没怎么见过面,但是不管什么样的距离,一说是基地的孩子,觉得距离特别特别近,就是朋友。为这本书她也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非常感谢她。谢谢。还有我一直崇拜的陈怀国主任,陈主任原来是我们组装直属单位的,是属我们组装创作室的,对我这些业余作者一直关怀倍至,我们认识了二十年了,二十来年了。非常鼓励我写作,陈主任他写的农家军耕的,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就把他的作品都读了,所以他对我的这种指导和教育是非常大的。我就不再一一谢了,总之我今天是非常感动的,真是当成我的节日来过的。

    另外非常感谢媒体朋友们,能够关注关心这个航天事业,能够也是这么远的跑来参加这个研讨会。为航天文学加油鼓劲,非常感谢。最我更要衷心的感谢我所在的单位,刘帮智主任。我的各级领导,是你们给我提供了这个创作的舞台和大力的支持,让我受益终生。我的责编老师雷容先生也要倍加感谢,因这个书的出版,也是遇到了波折。但是在他的大力支持下,终于顺利出版。

    正是因为有了各位,才让我有了创作的燃烧。鲁院我是鲁院两届高研班的学员,非常幸运。就是在鲁院经过这个教育平台之后,我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另外的一个层次。有了一个飞跃吧,所以我非常感谢鲁院的培养。回看生我养我的土地,刚才王璇院长已经讲了,航天城它的样子原来是模糊的,不清楚的。因为在当时身处其境,我并没有体会到这个,就是雄阔壮伟,我很不喜欢那个地方。因为在父母在哪,就是任务,神秘的很。什么都没有讲,具体做什么我都不知道,也没有看过两次发射,人家告诉我发射了,看上去有个小黑点,拖着尾烟这么一晃而过的过程,还有父母工作很忙碌,得不到应有的关怀,这些都是我最遗憾的,所以说因为它很多年之后,在回望的时候,我才知道它在我的心灵深处,是最最重的,舍不下的一个地方。是我的故乡,分开了才知道这个可贵,所以说今天我为航天人,为航天事业做贡献就成了我现在的一个追求,是我的不二选择,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仰望星空,仰望星空使人站着的更高,站的更远。这个事业是一个雄心壮志的事业,因为它有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我们的思维跨越时空,我觉得这是人的自觉选择,今天的研讨会对我也是一个跨越的时空,在此我要向各位领导和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感谢,我希望我自己还有能力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更期待与各位的再次相会,谢谢。

    主持人(黄宾堂):好,研讨会圆满结束。

(完)
(责任编辑:齐人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各位朋友,下面的相关文章可能对您很有帮助!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