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精华 > 神州记事 >

古镇·景物·人才

时间:2015-08-22 11:06来源: 作者:运河散人 点击:
古镇,景物,人才 我和张家湾镇的几度接触 李冬 在京东,在古代,张湾镇是个大镇,从古到今,很是有名。通州著名作家王梓夫写了一部《漕运古镇》的小说,对清代的古镇风貌,描写的很是仔细,景物人物,描摹得可谓细致入微,读之,我就仿佛穿越了历史。引起我
 古镇,景物,人才
——我和张家湾镇的几度接触
李冬
 
   在京东,在古代,张湾镇是个大镇,从古到今,很是有名。通州著名作家王梓夫写了一部《漕运古镇》的小说,对清代的古镇风貌,描写的很是仔细,景物人物,描摹得可谓细致入微,读之,我就仿佛穿越了历史。引起我油然地发起了思古之幽情了。有引起我回想起我和张湾镇的一些往事,虽然历时弥久,43年望中犹记。依然历历在目。尽管我当时接触的人和物只是一鳞半爪,看到的也是浮光掠影,却也也表达了相逢初见的真实。今日想来,那是新中国特殊年代的古镇面貌,应该留下一些昔日的影像。于是,就不管不顾,欣然命笔,写下此文,以飨读者。



高楼金——远望古镇土城墙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听大人们说到张家湾。那时,要说谁家的驴长得壮实,脊背宽宽的,骑上这头驴舒服。就会说:“瞧这驴,骑到张家湾不铲屁股!”张家湾在哪儿我是不知道的,但我还明白,张家湾是个很出名的地方,离家很远!十几年以后,我到通州城里读书,才从师兄胡绍先那里知道张家湾就在通州南边,十几里路,不远,张家湾镇附近有个小村叫高楼金 ,村里有个爱艺术的年轻人,叫田金理,他引荐我星期天去看看他。第一回听到高楼金这个村名,觉得怪怪的。尤其是最后这个“金”字,莫名其妙!我知道胡绍先是个红脸汉子——-实诚人,就决定去试着走一回了。

   那是六十年代,别说没有公交车,就连每样像样的道路也没有,就凭着我的两条腿开拔吧。边走边打听,边看农家风景,不到十点就到了高楼金村里了。我走进小院,田金理就迎接我了。初次相见,并不感到陌生。此人,中等个,方脸。很魁梧。衣着整洁,利落。握手很有力。拉着我先看看他那刚出生不久的女儿,才两个多月,只会笑。妻子姓朱,我们聊起文学,气氛融洽。只是孩子还小,怕冷,家里没有煤球了,要赶紧去买。急事急办,我就跟着田金理推着小车,奔向慕名已久的张湾镇了,煤场就在镇西口的路边,面前居然是一道土城墙。我那时可不知道这道土城墙的价值,更不知道城墙的来龙去脉。只是估摸着,土城墙大约有一丈多高。经过多年风雨的洗礼,墙面剥蚀得够呛。墙面凹凸不平,墙头豁牙露齿。别看它是黄土堆积成的,可是很结实,我用手抠了抠,只留下几道划痕。城墙南北走向,仿佛一条土龙,卧在道边东面。我向南望去,看不到头,向北望去,也看不见尾,我当时估计这道土城墙大概是从北边的土桥一直绵延到张湾镇的西口。可见,当时的人们,对这座古镇的保护程度了。就凭着残存的这段古代城墙,也可以断定,古代的张家湾,是不可小视的城镇了。

我正有滋有味地看着,想着,田金理已经买好了煤球,我们就该回家去了。路上,田金理发现我对城墙感兴趣,就给我讲开了历史,这是一个好读书,钻研的人,才20 几岁,学识如此渊博。我真的很佩服啊。他说:“这段城墙是明代修的,周长九百零五丈,厚一丈一尺,高两丈一尺,原来外墙是有城砖的,由于连年兵连祸结,不知是哪年那月,外面的砖就没了!唉,这和北京的城墙的建筑是一样的,要是留着多好呀!这城墙在这里站立了六百多年啊!

   如今回味着他说的话,感慨颇多、别看只是一段土城墙,也是古物呀。它就仿佛是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它会看见北京和平解放,也会看见农民无可奈何地加入了农村社。又很快进入了人民公社,有了公社,就开始大跃进·····“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它若有感情也会发出慨叹的。

    那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农民刚刚分了几分自留地,总算有了自己的土地了。集体的大食堂办不下去了。家家户户买了新锅。

(大炼钢铁,家家的铁锅都被砸了。)不够吃的,以瓜菜代之。处于半饥饿状态的农民,正搞着“四清运动”,张湾镇,是北京乃至全国的四清试点单位。我从高楼金回到通州城里,一路上,听到几拨农民小声地说着“四清”的事,我见到胡子拉碴的中年汉子,也抹着眼泪。今日想来,要不是一连串的运动加运动,张家湾的古迹一定会保存的更好,如果现在开发出来,这个古镇,就是一个景点。也许就像山西的平遥古城那样,该有多少人前来到此一游呀!

   即便如此。在当时能把这段城墙保留下来,也着实很不易。公社化,深翻地的劫难,都躲过去了,由此可见张湾人是有眼观光的。我感到最为遗憾的是,不知何时,土城墙不见了。不知是谁的主意,毁个土平,我再也看不到这段土城墙了!指导近几年来,就在土城墙附近,占了好大一片田地,盖了一群楼。不中不洋,没有文化,张湾镇的古韵风光,已经面目全非,幸好村里还保留着一点古迹,否则,真的没的可看了!悲哉!

  头一回去张家湾,只是和张家湾镇擦边而过,还不曾识得张湾镇的真面目。心里有些遗憾。但我在高楼金半日,收获也不少。田金理,一个不到23岁的农村青年,只有初中毕业,除了每天干活挣工分,还坚持写作,绘画。没出请师傅指点,完全是独立钻研,厢房的四壁,挂满了他自己画的国画。他的工笔花鸟,写意牡丹,可圈可点。他的画,让我钦佩,他的精神,给我鼓励。他绝对是一棵人才苗子。怪不得师兄如此引荐,只可惜他过于劳累,英年早逝。不然,他一定是通州文联的一员,他的作品也会在《运河》季刊上亮相的。唐代王维诗云:“圣代无隐者,英灵自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通州文联的几位先生,都是思贤若渴,奖掖后进的文苑绿化者。那是绝对不会漏掉一切文学路上的探索者的。
  和他依依惜别时,他对我再三叮嘱:“放假就来,我带你到镇上看看。”我自然是欣然答应的。还对他做了保证:“我会来的,一定的。”,谁也不会想到,过了一年,十年动乱就开始了,自顾尚且不暇,哪里能有机会再次拜访呢?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各位朋友,下面的相关文章可能对您很有帮助!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发布者资料
运河散人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5-08-01 23:08 最后登录:2017-01-04 19:01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