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精华 > 神州记事 >

仓上村史

时间:2015-08-05 10:58来源: 作者:刘福田 点击:
村名仓上者,“仓”即粮仓,“上”乃“旁”“侧”之意,由此推断,此处成村时粮仓遗址犹存,民居就建在粮仓旁边。
仓上村史


一、历史溯源

    仓上村村域,上古为渤海“北京湾”水没之处,西北陆地河流卷带泥沙不断冲积,形成第四纪沉积物地层,渐将海岸向东南推移,约3000年前此处成内陆湖,称“雍奴薮”,汉属泉州境。《汉书·地理志》载,汉代置雍奴,泉州二县,上隶渔阳郡。其时村域尚淹没于水面之下,上可以“飞帆鼓枻”。

    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至宋,1000多年沿至宋辽时,雍奴薮属宋辽国境辽国一侧,淤塞成若干湖沼,村域水面称“延芳淀”,被辽皇族占为游猎之所,帝后在此行春季“捺钵”。“捺钵”是契丹语,意为行帐、营盘。北方民族自古就有随水草、逐寒暑的生活习惯,这种习惯到了辽代统治者那里,变成一种四季巡幸制度。“捺钵”始于契丹,后为北方政权统治者沿袭,成为一种文化。

    延芳淀形成时,今村址大部仍浸没于水中,“中多菱芡”,为水鸟聚集之处,但其中一部(东起原葫芦塘西岸,南至现东西大街南20米左右,西到今村西鱼塘东岸,北止于现村民居北界)已出水面,为延芳淀中一岛,村域人文历史,从这时起正式开端。

    延芳淀水域辽阔,水面有大小岛屿,辽时均被皇家“捺钵”占用。仓上村周围乃辽时延芳淀重点区域,其东北有放鹰台(今塘头村),“捺钵”时用以放飞“海冬青”;南里许有更大一处高台名“呼鹰台”(今青山村),台上建有一座寺庙名“延庆院”,隶属于皇家,平常有僧侣住持,“捺钵”时为皇家御林军食宿之所。

    为保障延庆院僧众和“捺钵”时皇家御林军食用,附近需要建立粮仓,今仓上村村域当时高出水面部分,因此被占为仓址。辽、金、元“捺钵”文化沿续,元初延芳淀淤塞,分为几处“飞放泊”,此处为“柳林海子”,仍被皇家占用。

    元末湖沼干涸粮仓渐弃,又有明大将徐达领兵北伐至此,继以这里为军粮仓库,直到徐达攻克大都,明朝政权巩固。明初,“柳林海子”已大部变成荒地沼泽,粮仓废弃,渐有流民至此垦荒居住。然因地势低洼洪水泛滥,先民几经浩劫才定居下来。

    明永乐时,村域内出现更多荒地,无人耕种。这一地区为湖沼淤塞而成,元末明初又几经战乱、洪灾,人烟稀少。永乐帝迁都北京,为增加京畿地区人口,发展首都地方经济,加强抵御残元的军事力量等等,诏令各地移民至此垦荒落户,并实行军屯,很快在这一地区建立起许多村落,仓上村域也因移民加入正式成村。

    村名仓上者,“仓”即粮仓,“上”乃“旁”“侧”之意,由此推断,此处成村时粮仓遗址犹存,民居就建在粮仓旁边。据考,明永乐移民时,此处已有张、王二姓,永乐时又迁裴、徐等姓于此。村名“仓上”,既不言“里”,也不称“屯”,按照地区村落命名规律,当是有先来后到,由土著、移民混搭而成。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各位朋友,下面的相关文章可能对您很有帮助!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发布者资料
刘福田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5-08-02 22:08 最后登录:2015-08-11 13:08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