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散文 > 散文原创 >

想起当年修水库

时间:2015-08-14 20:06来源: 作者:运河散人 点击:
想起当年修水库 李冬 那是五十多年前,农村刚刚实行合作化,刚刚成立初级社的时候。那年,我高小毕了业,才14岁。也许是听了几回动员报告,也因为家里需要我挣工分,我就自愿报名放弃升学考试,回村里当一个小社员了。干干参加农村劳动的几个月。生产队长看我
 想起当年修水库
       李冬
      
       那是五十多年前,农村刚刚实行合作化,刚刚成立初级社的时候。那年,我高小毕了业,才14岁。也许是听了几回动员报告,也因为家里需要我挣工分,我就自愿报名放弃升学考试,回村里当一个小社员了。干干参加农村劳动的几个月。生产队长看我年纪小,就派我给生产队养的牲口割青草。也给集体放过猪放过羊。到了天寒地冻的冬天,当时全县农村到处掀起兴修水利的高潮。我也就放下镰刀,扛起铁锹,迈步走进兴修水利的行列之中。最难忘的是1958年春天,全县上万民工修徐辛庄水库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至今难以忘怀。
       从我的家乡半截河到如今宋庄镇的徐辛庄,粗粗地算来,也在100华里以上。民工们要自带劳动工具、被子,还要自己带着七天的干粮。因为工具太多,队里用两辆大车送去。队长怕我走不动,就让我一个人坐在大车上,算是最好的照顾了。至今我呀忘不了队长的好心。
       那是大年初五的早晨,天还很黑。我就坐在牛车上出发了。冬天的早晨奇冷。我冻得直发抖,两位车把式也冻得直跺脚。说了一句:“真是鬼呲牙的时候。”后来才知道,这是家乡人形容冬天夜里冷的土语,意思是,鬼都冻得受不了,何况人呢?赶大车的师傅说:“牛走八十,不打自乏。”牛车走得很慢。走到南刘各庄,只得向当地的村民借一些草料,才能慢慢地朝前走。一边走,一边问路。经过一天的行程,到天很黑时才到了临时驻地——北寺庄。
       第二天,天还没亮,听到期床的号声,我和住在一起的几个民工,翻身而起。肯着凉窝头就上工地了
       7
       。原来工地还有老远,走到工地,天已经大亮。放眼望去,嗬!简直是人都海洋。徐辛庄水库,到底有多大,至今也没闹清,救我附近的情况看,要在平地上修一条南北走向的大坝。我们村当时有11个生产队,没对分摊五十米,全村要修550米长的堤坝。几天后才知道。堤坝的底座宽十米,往上越来越窄,到坝顶要宽3米。堤坝高十米。这样的工程量,要在七天必须完成,其艰苦程度可以想见。
       当时的困难不只因为时间紧迫。还要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天寒地冻,每天都要先抡大锤砸开冻土层。第二个难题是没有好工具,那时,高级社刚成立,队里连独轮车都没有,只能靠土筐和扁担平人的肩膀往堤上挑。堤坝越来越高,往上挑也就越来越难了。第三是,没有多余的食物,每人一天只能吃两个窝头或贴饼子。就带这么多,吃不饱也就饿着。我年纪小,每天只能往土筐里铲土。听到两个你过五十岁的叔叔对话。一个说:“这要是有一晚热乎乎的葱花汤喝下去,多美!”另一个说:“你倒是想得美!”不知什么原因,这两句话,如此记忆犹新。
       中午时,听得休息吃饭的号声,仿佛听到上天传来的福音。民工们纷纷放下手里的工具,奔跑到大堤脚下找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干粮。高粱面对窝头,棒子面的贴饼子,红薯或红薯干。一边吃,一边数数包里的干粮还有多少,算计着够这几天吃的。我和这些民工们一样,都闷头吃,很少说话。明明没吃饱,也要按量吃。工地上没有水,队长就派人到村里借来水桶,送来两桶井水,谁渴了,就到水桶里舀半碗,咕嘟咕嘟喝下去,解渴,也解饱。还可以省下一些干粮
       工地上,人山人海,最动听的,是那此起彼伏的夯歌。筑堤时,加一层土,就要用石头滚子砸一砸,用两根胳膊粗的木棍绑着一个石头滚子,十几个人分成两排,抬起来,再放下,就叫砸夯。为了一起用力,就要有一个人领唱夯歌。其他人,就“呦呵呵,呦呵呵”地接着喊。领唱者,可以自编歌词,听来既好听又有意思。比如:“眼看天要黑呦,黑得像煤灰呦,好像猛张飞呦,又像黑李逵呦。。。。。。”正唱得起劲儿,监工的来了,大发雷霆。臭骂了一顿,惊人劝说才愤愤地离去。原来,这工头脸黑,他认为是在嘲笑他,才发的火。到底是咋回事,至今也没弄明白。
       经过七天的艰苦奋战,终于完工了。回家那天,我也和乡亲们走着回家。乡亲们也都特别兴奋。有人还哼起了《兄妹开荒.》的小调。虽然肚子很饿,大伙也还快步地往家里赶,也就是为了填饱肚子。临走时,我看看若大的工地,还有好多人在往大堤上挑土,阵阵夯歌,仍然在工地上缭绕。还是那样动听。
       我在生产队里劳动了两年,干过好多农活。虽然也和艰苦,但记忆已经模糊不清了。唯独这次修水库的劳动,至今难以忘怀。20年后的1978年,偶然路过徐辛庄。便特地到水库的原址看看。十米高的大堤,已经不见了踪影。满眼望去,一片路色的农田。听当地村民说,水库起了不小作用,蓄水时,灌溉农田,近些年,雨水少,水库没水了,就把它平了。别看平了,可把土地滋润了,庄稼长得特好。“我听了掠过一丝欣喜。我们没有徒劳,受些累也值呀。
       今日细细想来,当年农民不惧艰苦,战胜严寒和饥饿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呀!我参加了这次劳动,才深深地体味到农民党辛劳,农民的伟大。而且,我在这次劳动中,也得到了前所谓有得锻炼。今日想来,当年艰苦的劳动,实在是一副强壮筋骨的良药。50年后的今天,当时的饥饿、困乏、劳累虽有些须记忆,但已经没有了痛苦。只是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且每一次回想起这件事来,心里总觉得自己受益匪浅,心情也就畅然自得了。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各位朋友,下面的相关文章可能对您很有帮助!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发布者资料
运河散人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5-08-01 23:08 最后登录:2020-09-11 19:09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