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在线 > 网文精选 >

铁凝:文学照亮生活(4)

时间:2016-07-20 11:43来源:未知 作者:人人文学网 点击:
生活照亮文学 下面我就谈谈生活照亮文学。现在有一个大背景是,信息来得太过容易,生活反而是不容易的。一个时代的文学,如果不能够折射这个时代最重大最根本的社会问题,就难以成为经典。一个真正有出息的作家,必

生活照亮文学

    下面我就谈谈生活照亮文学。现在有一个大背景是,信息来得太过容易,生活反而是不容易的。一个时代的文学,如果不能够折射这个时代最重大最根本的社会问题,就难以成为经典。一个真正有出息的作家,必须将自己的文学活动同不断发生变革的社会生活、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起来,必须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现实的特质与历史发展的趋向。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由此而衍生各种复杂矛盾的条件下,一个作家应该思考怎样用文学的方式,真实而深刻地书写我们所处的时代,正确地认知和把握时代的潮流,细致入微地直面人生诸多难题。文学不应该是轻率的,不应该是粗糙的社会情报,不应该是某些迅速变换的社会话题的集合,不应该仅仅表达一般的时尚;作家更不应该成为流水线上的素材加工者,作家应该敏锐地感知一个不断变化、充满活力、奋发图强的中国,细腻地体会当今的中国人生动而深刻的多样情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创作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于浮躁造成的。每个写作者都应该停下来想一想,浮躁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当我们回望过去,就会发现是对文学发自内心的热爱与敬畏,指引着我们走上了这条道路,这就是我们的初心。就像我在西海固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一样,文学尽可以去表现生活中的各种表演,但是写作的人绝对应该避免表演生活。只有真诚地面对时代、面对生活、面对人生,才能书写出生命的明亮和光芒,也书写出生活中的困苦和焦虑,更书写出人们发自内心对未来美好的希望。当作家能够不为如何获得关注而焦虑时,他笔下的作品才能有筋道,才能有韧性,才能更好地抚慰心灵、引领精神,就像总书记在讲话中说到的有温度的作品。总书记还指出,我们有些作家不到生活里去,不到人民中去,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恨不得把苍白的指甲都嚼出水来”。文学是需要灵感的。生活是不朽的,灵感是笨的。

    我先谈谈我所理解的生活是不朽的。上世纪80年代,我写了小说《哦,香雪》,这是一个短篇,后来我带着半成品稿子参加一个青年杂志社的笔会,作家们互相讨论,互相提议,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这是我怀念的80年代的文学氛围。今天我来到西吉,恍惚又回到了80年代的中国文坛。看到你们对文学的热情,我突然想到了中国作协的陈建功副主席,不知道他来过西吉没有,但是他对西海固文学是非常关注的。他曾经讲过一件有关文学的往事。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他们风华正茂、血气方刚,他和后来很有名的作家李陀,两个人在晚上聊着聊着忽然聊到文学问题,他们说这个文学问题必须找来第三个人讨论。都快半夜了,他俩骑着自行车找他去,骑了好几十里地,半夜敲人家的门,人家的夫人问出什么事了,他俩说没什么事,就是想把他叫出来谈文学。于是三个人骑上自行车返回天安门广场,坐在马路牙子上谈文学,一直谈到天亮。我当时听了,简直就是天方夜谭。陈建功副主席却说,这样的情形在80年代不算什么,很平常。文学滋养了我们的灵魂,我们因此不贫穷,因为我们心里有文学,我们很昂扬,很自豪。上世纪80年代这样的事情,如果当下得以重现,也许有人会认为他们几个都是神经病,毕竟时代不同了。再说《哦,香雪》。这篇作品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正是中国文学大复苏、大井喷的时期。人们被“文革”压抑了十年之后,文学首当其冲地打破坚冰,作为千千万万中国民众的代言人抒发被压抑太久的情感。《哦,香雪》是我在插队回来做文学编辑的时候写的,写之前我去山区住了一段时间。那河北西部山区,过去叫平西根据地,是杨成武、萧克这些老将军当年打游击的地方,那里很穷。后来,这个小村子通铁路了,一列从北京永定门开往山西太原的慢车,每天在这里经停一分钟。这经停一分钟的火车,尤其给这个村子的女孩子们带来的精神冲击以及心灵的渴望,是今天的我们难以想象的。后来,这篇小说获得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也是我第一次获得国家级文学奖。1985年我作为青年作家第一次走出国门,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到美国纽约参加了一个中美作家座谈会。美国作家的提问是很自由的。一个美国作家说,中国最年轻的作家铁凝小姐,我想请你谈一谈《哦,香雪》这篇小说是写什么的?我拒绝回答他。我为什么不谈?因为我觉得这篇小说没什么悬念和故事,也没有更多的戏剧冲突,没有办法当故事讲,这是拒绝对方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拒绝的原因是,我写的是生活在中国北方贫困山区女孩子的生活和心灵世界,你们生活在美国纽约的青年人,怎么能理解她们?可是这个美国人很固执,再三希望我讲一讲。他说我不讲他就不坐下。我们旁边的那个美国翻译是个中国通,是美籍华裔,他读过我这篇小说,他劝我还是讲一讲吧,他还保证能翻译得很精彩。我就用一句话讲了:改革开放初期,一群生活在中国北方贫穷深山里的女孩子,每天晚上是怎么样像等待情人一样,等待一列只在他们村口停留一分钟的火车。在场的人鼓掌说他们非常感动,完全听懂了我所讲的故事。有两个美国人表示,以后要去故事发生的那个小山村看看。一位美国杂志的主编说,我知道你有点看不起我们,你知道你的小说为什么打动我吗?为什么我听懂了吗?就因为你在这篇小说里表现了人类的心灵能够共同感受到的情感。

    我昨天见到了我们西吉县的马书记和武县长,两位县领导给我展示了一张非同一般的效果图:西吉文学馆。据说实体部分已经建起来了,因为时间太紧,我没能到现场参观。这应该是中国第一座县级文学馆,难能可贵,因为即便是省级的独立的文学馆也很少。我想这样一座文学馆凸显在西吉这块土地上,对这里的每一位文学写作者和爱好者所产生的激励作用将是非常强大的,当然也是非常宝贵的。在此,请允许我以文学的名义向你们表达深深的敬意。同时我觉得,西吉文学馆的落成,也是西海固这片土地上一座别具魅力的文化地标。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