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在线 > 人物故事 >

为了忘却的——攸县清华职业学校董事长丁超群

时间:2016-03-30 22:42来源: 作者:贺跃敏 点击:
丁超群与其创办的学校 清朝光绪丁酉年( 1897 年)正月初十日,新年的热闹劲儿热烈的持续着,亲朋好友之间的年饭一顿接着一顿还在继续。在连接湘赣两省三县的枢纽地区,攸县东北乡的边陲要冲之地的高枧的一户富庶的丁姓人家,乘着这新年的喜气,新添了一名男

                                       丁超群与其创办的学校

    清朝光绪丁酉年(1897年)正月初十日,新年的热闹劲儿热烈的持续着,亲朋好友之间的年饭一顿接着一顿还在继续。在连接湘赣两省三县的枢纽地区,攸县东北乡的边陲要冲之地的高枧的一户富庶的丁姓人家,乘着这新年的喜气,新添了一名男丁,将这户人家新年的热闹劲儿又推上了一个新的浪潮,久盼无子的这户人家,终于盼来了这根独苗苗,他一呱呱坠地,就深得家人的宠爱,孩子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富绅,孩子的降生,也寄托了这个家族的深厚的希冀。父亲请出家谱,给孩子取名字,孩子是“觉”字辈,父亲慎重地在“觉”字后加了个颇具深意的“民”字,又赐予了孩子一个响当当的字“超群”,寓意这个孩子将来成为卓越超群之人。

    高枧土地肥沃,山水相依。解放前,高枧人民借着这一方水土和便利的枢纽地位,加上辛勤劳作,持家有方,这里孕育了许多豪绅富户,丁超群的父亲就是其中的一位。丁超群的父亲是一位具有前瞻意识的人,他以他的聪慧和精明,不但为家族积累了不少财富,在省府长沙的闹市天心阁附近置下了丰厚的房产,而且非常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他教育丁超群从小就心系家国,为民造福。他鼓励孩子多读书,吸纳新鲜事物,在当时这种时代环境下,他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且鼓励孩子学习新文化,丁超群从小聪明伶俐,学习踏实专心,他也不负父望,考上了湖南省甲种工业学校预算科(现今湖南大学和中南大学的前身。

    丁超群的出生正是国破山河在的年代,从他懂事的开始,整个中国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一方面国家破碎不堪;一方面是清王朝余威尚存,一方面是各种势力的割据;一方面是守旧的封建思想的坚守,一方面是各种新思想新潮流的大量涌入。国门被列强踢开,也让有觉悟的中国人看到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有志青年想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大批的青年留学国外,将各种文化和观念带进中国,他们纷纷脱掉长袍,剪掉了长辫,从外到里用欧美的服饰和观念武装自己。此时的丁超群选择甲种工业学校绝非一时心血来潮,科技救国,发展民族工业是大势所趋。丁超群早已立定志向,要为落后的中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想用自己的青春堆砌起民族振兴之伟业。

    他是幸运的,一个富足的家庭将他的梦画得很圆,父亲的开通让他在优越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当他走出故乡高枧,到了更广阔的天地,见到山里看不到的世界,再回望走过的路,将自己和山村里的小伙伴们比一比,小伙伴们未曾开化的心是何等的愚昧缺乏智慧,有几个山民能如自己的父亲一样将自己的孩子送出山门,让他们到更广阔的天地去历练,生活的压力让许多村民顾不上让自己的孩子步入校园,守旧的思想一代代传递着,能认识几个字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更别说了解新事物,学习新鲜的知识了。山外的变化很难叩开紧闭的山门。丁超群不禁烦忧起来,放眼望去,整个国家有多少农村像自己的家乡一样落后啊,教育才能救国的呐喊召唤着丁超群的梦想。在学校里面他如饥似渴的勤奋学习,不但将专业知识掌握的牢固扎实,而且他深深的明白,要想改变中国的旧貌,必须通过教育,他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许多有关教育的书籍,了解了学校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与教育思想。大学里面的丁超群虽然年少,但是没有了懵懂,沉甸甸的家国梦,将他孵化成为了一名有理想,有抱负,有主见的热血青年。

三年后,丁超群怀揣着梦想和希望放弃了外面精彩的世界,毅然回到了家乡高枧。辛辛苦苦送出了家门的男儿居然还回到了这落后的山村,父亲对他的举动颇有微词,“男儿志在四方”,父亲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更广阔的天地去施展拳脚。丁超群将他在外面的所学以及自己的想法与父亲交谈,他要办学校,改变山民落后的状况,开明的父亲马上理解了孩子的抱负,全力支持丁超群。

    回乡后,丁超群马上开始着手创办他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攸县清华高级小学。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办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办学的资金哪里来,学校的校舍怎么解决,老师从哪里来,生源从哪里来等等问题困扰着丁超群,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选择了,就得想办法。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自己的同学加好友颜锐新,颜锐新也是进步青年,决心全力支持自己的朋友,两个热血青年开始筹划办学事宜,他们两人走村串户。首先要解决的是校舍的问题,此时的他们还是毛头小伙子,新修学校是没有资金的,他们瞄准了高枧的广华寺,广华寺处在一片森林之中,寺前是一个广场和一口池塘,寺后有一条小河,小河一年四季水流不断,河水清澈见底,紧靠寺后有一片果林,这里的风景秀丽,环境优雅,两个小伙伴小时候经常到这里玩耍,夏天在河里洗冷水澡,捉鱼,秋天在果园里采果子,很多个晴朗的傍晚,他们在广华寺的广场捉迷藏,有时候他们还会进寺庙里面听从住持的教导,这里是个办学校的好地方。寺里的住持是位德高望重的和尚,两个年轻人来到寺庙和寺庙的主持沟通,把自己的想法和抱负一一告知住持,在清朝寺庙本来就是起着教化众生的作用地方,主持深知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性,他被两位年轻人的精神感动,决定支持他们办学。寺里的三个和尚合计一下,将自己的房间腾出来用于学校的教室和宿舍。

    校址选定了,两个年轻人为自己的学校取了名字“攸县清华高级小学”,丁超群任董事长,颜锐新任校长,两人都担任学校的课务。村里的孩子终于有了学习的地方,两个年轻人的举动自然深得附近村民们的夸赞,这两个年轻人是他们看着长大了,他们放心的将自家的孩子送到了清华高小,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学校逐渐有了一百多名学生。生源充足,老师也愿意留下来安心教学。民国十一年,丁超群因为办学得力被族人力选为族校校长。

    学校越办越红火,但是孩子小学毕业后的去向成了丁超群的心头痛,当时的攸县县立中学只有一所,民国十年创办,借的是私人住宅为校舍(后来攸县灯泡厂所在地),根本就无法满足大量的小学毕业生就读的需要。清华高级小学校的很多优秀的学子由于家庭情况根本无法让孩子到更远的地方去求学,丁超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些孩子未来难道就这样断送了?如果他们不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不但孩子们的前途未卜,国家的未来也堪忧。此时的中国科技落后,如果不大力发展科技,不学习外国的工业技术,民族经济将被外国势力蚕食,只有培养人才,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御外来侵略。想到这些,他动起了办一所职业学校的念头,如果办好了职业学校,既能为民族企业输送人才,还可以将优秀学生送到高一级学校继续进学习,他们将会有更大的能力去建设国家。

 他把这个想法与当地的富户乡绅商量,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有些人觉得他这是异想天开,认为这太难了,重新办一所中学,需要校舍,广华寺根本就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所用,新建一所学校需要大量的资金,更何况学生的生源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铁定是个赔本的买卖,具有经济头脑的这些人,说什么也有些畏难。此时的丁超群想得更多的不是赚钱,而是如何安顿好这些孩子的未来,他的决心已定,他对乡绅们说:“这所学校我一定要办,就算一个学生我也办,两个学生我也办,我一定要把学校办下去,还要办好,办出特色,办出名堂!”此时的丁超群已经是四个孩子的父亲了,他的这一举动,让妻子也不能理解,如果大量投入,办学不成功,他们一家人的生活都会成问题,丁超群深知办学的难处,但是为了这一群孩子,他豁出去了。资金筹集不到,但是孩子们一天天长大,问题就在眼前,容不得多想,先把学校办下去再说。

    民国十二年(1923年),丁超群开始创办清华职业学校,办职业学校和普通高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需要的是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那个时候整个攸县还没有办以农业和工业为主的职业学校的先例,攸县仅有一所女子职业学校,丁超群既没有经验,在攸县也没有可以学习的版本,职业学校只是他自己用的理想构建的一个雏形,他知道要想办好职业学校,必须请有学识和经验的人来当校长,他想到了从日本留学回国的同乡好友丁壮猷,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丁壮猷,丁壮猷正愁自己的所学在攸县没有用武之地,丁超群的提议正中下怀,就这样丁壮猷出任了清华职业学校的校长。

    清华职业学校选址攸县高枧壕形岭下丁松龄公祠,最初学校的教室宿舍,员工办公室,食堂都安置在丁松龄公祠里面。随着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丁松龄公祠已经不能满足办学需要,扩建校舍迫在眉睫,他的举动深得高枧籍国民党集团军中将司令丁德隆的赏识,丁德隆也是个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军人,恰巧丁德隆将军回家疗养,看到了丁超群办学的难处,他立马从自己的军饷里拿出资金捐资建校。乡绅们在丁德隆的带领之下也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

    丁超群成立了校董会,开始了扩建清华职业学校。新的校舍选址就在丁松龄公祠背后的山上,校舍土木结构,上下两层,下面五间房,四间教室,一间教员办公室,还有一层是教室和男生宿舍,整栋房屋呈火车头形状,意涵奋发向前的深意。大门前塑有校匾“清华职业学校”六个行草大字,是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院长,著名书法家于佑任题写,乃中将司令丁德隆受丁超群之托,恳请于佑任院长赐书并以勖勉。新建的校舍前有一个很大的广场供学生集会运动时用,广场上有篮球场排球场等体育设施,校舍后有操场,用于学生的运动和锻炼,校舍两旁有活动场所外,还有不少树木,闲暇时刻,很多学生在此散步,讨论,看书。校舍与山下的丁松龄公祠有一条山路相同,路的两旁是茂密的梧桐树,春天,梧桐树的花儿开得热烈而奔放,花香怡人;夏天梧桐树密密的树叶为学生和老师们遮阴挡雨。山路旁建了一间小厨房是为学生烧茶水,山下的丁松龄公祠有校长办公室,还有一间教室和教职工宿舍。壕形岭右侧有一个大池塘,学生食堂就建在附近。清华职业学校环境优雅,春有花香盎然,夏有绿树成荫,秋有硕果累累。这处处景物,学校设施的建设无一不渗透着丁超群的汗水和智慧。曾有文人墨客将此处秒称为高枧十景之一——陶情春色。

    丁超群办学的义举深得社会各界的好评。民国十一年被族民推荐为族校校长,民国十三年丁超群被知事谢琦委任为本区学务委员,民国十八年被选为攸县教育会第二届执行委员,又兼第六区教育会执行委员,并被委任为族校校董会主任。

    丁超群从学校毕业后到1951年辞世,几十年当中一直从事于教育事业,先后独立创办了清华高级小学,联合创办了清华职业中学,禄田完全小学。他为攸县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丁超群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特色

 

丁超群是接受了新思潮的大学毕业生,他思想开明,办学一改私塾学堂的学究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像织布裁剪,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有时还叫他们把织好的布料自己拿到集市上销售。他特别同情优秀的贫困学子,对确实有困难的学生,他一律做到免收各种学费和食宿费,据曾在攸县第一中学任副校长的贺越恒老先生回忆,现在攸县皇图岭中学的巫建民老师的父亲巫启贵,出生贫困,没有钱继续读书,丁超群了解这种情况后,一直资助他,让他的学业得以完成。丁超群的这种举动,在当时受到社会的好评,在当时的封建制的社会里,他早就萌发了民主生活的思想,他平等待人,视学生为己出。他对男婚女嫁主张自主操理,不随礼俗陈规。他对孩子的教育不准打骂,要求以德服人,以行为律。他的先进的民主思想和教育理念更时常体现在他为人办学的方方面面。

     丁超群创办的清华高小,学校以信毅勤朴为校训,办学严谨,提倡学与实践相结合,重视直观教学,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经常要求学生自制植物标本,绘制地图。开展朗诵、演讲、演算、作文等竞赛。具记载,民国二十二年,清华高级小学在全县会考获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攸县沦陷期间,很多学校停办,清华高小所在的广华寺也被毁,师生被散撤,眼看着学生失学的可怜的样子,丁超群心想,我怎能坐视不管呢?他联络教师,将走散的学生召集起来,冒险毅然决然地把学校办了起来。当时任教清华高级小学的丁发元老师的一首七言律诗《沦陷区坚持办学》生动的描述了清华高小坚持办学的情景:......校舍随设无定处,深山密林为安全。谨防敌探设岗哨,提心吊胆夜不眠。盘石为桌坪为板,席地为凳草为毡。书籍难买旧本代,无法油印抄课本......爱国注意勤灌输,讲时怒目又捏拳......教学完全尽义务,生活自备米油盐。未免久住漏消息,学校一迁又再迁......。从丁超群毕业到他的离世,这所学校从未停办过,不管环境多么恶劣,条件多么艰苦,丁超群总会想尽各种办法将学校维持下去。国家几易其主,但是从未改变过丁超群办学的初衷。

      清华职业学校是攸县史上办学最久的一所私立中学,也是最早唯一一所男女同校的职业学校。这所学校开启了攸县职业学校的先河,设有普通农作科和应用化学科,学制三年,开设全日制初中公共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音乐、美术、军体和公民(政治)课,目的为优秀学生升学创造基础,不能升学的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马上和社会对接,为从事农业和工业技术活动奠定了基础。寄宿生每年学费和伙食费12石谷,走读生4石谷。

      清华职业学校的办学的一大特色是注重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以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农学班在天子坪辟有三亩油茶基地,学校指导学生栽培和嫁接技术。在学校附近有五亩水稻田,培养学生掌握栽培和植保技术,并设有合理密植和两季种植对比试验田。每年的水稻产量均远高出附近农户的单季稻。水稻的两季种植栽培技术在我国的南方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才得以实现,而丁超群所办的清华职业学校这一技术的实验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已经成功。学校还结合攸县的楠竹特产,开设了利用竹子造纸课程。化工班在校内让学生学习并掌握用化工原料制作肥皂和粉笔等。这在当时无疑是先进而富有创意的教用结合的办学方法。

      清华职业学校另一办学特色是经常开展学科竞赛。校内成立了

“陶情文学社”,此社选登学生创作的小说、散文、诗词和美术书法作品。每逢节假日,学校组织班级歌舞、戏剧汇演。每个学期召开学生体育运动会,学校篮球队成多次在县中学生球赛中获得奖牌,排球对曾以3:0击败攸县县立中学。总之,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丁超群与他的老师们想尽各种办法。此校凡有科目,就有竞赛;凡是有理论,就有实践。校内师生思想活跃,关系融洽,给当时死气的农村吹出了阵阵新风,博来了远近无穷无尽的遐想。吸引了攸县、醴陵、萍乡等地学生求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学校都停办了,但是清华职业学校还在坚持办学,萍乡、醴陵等许多失学学生纷纷慕名而来插班,班额由原来的三四十人徒增至六七十人。在这国亡民难的时刻,学校决定一面继续按部就班教学,一面抗日救国。很快,学校办起了抗日宣传壁报墙报,并成立了抗日宣传对等,武汉、南京沦陷的消息传来,师生们义愤填膺,二十多名学生挥戈投军,奔赴抗日前线。

      禄田完小也是丁超群创办的一所小学,这所学校如清华高小一样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不同之处在于,这是一所完全小学,设有初小部和高小部,解决了低幼儿童上学难的问题。这所学校设有“智力悬赏牌”“应用文牌”以鼓励学生发展能力,办有“尝试”园地,让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救济贫困学生,学校附设缝纫科,教学生用自己的劳动为村民缝制衣物,勤工俭学。这在当时也是非常新鲜的事情。

       从丁超群办学到今天,时间已经跨过了近一个世纪之久,他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实现的教学行为,还适用于当今的教育现状,他的教育思想有很高的适用价值和现实性时代性。新课程理念提倡的以学生为主题,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意识等等,丁超群的学校早在上世纪的二十年代就已经提出来,并且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但解决了优等生的继续深造的问题,还解决了学习一般或者后差学生的社会就业问题。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批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优秀学生,为后来的新中国的建设,乃至改革开放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为办学变卖家产

 

     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的几十年时间里,攸县先后办了十一所职业学校,其中十所是女子职业学校,终因各种原因半途而废,唯有清华职业学校从民国十二年到建国后1951年,几十年一直坚持办学从未间断。1951年,根据国家精神和意见,清华职业学校与丹陵中学和并为当时的攸县第三中学(后来的攸县第二中学),

    翻阅攸县教育史,我们发现,丁超群在短短的五十四年的生命中,成功创办了三所学校。是什么力量让他能够如此坚定的毫不动摇的坚持办学,按照现在的一些社会现象,似乎办教育是个挺赚钱的职业,是否他也是为了生存,为了赚钱而办学?从丁超群的孙子丁渭农的嘴里了解到,丁超群的父亲曾经在长沙的天心阁置有房产,而丁超群为了办学的资金周转,将省府闹市的房子卖了。由此可见,他不但没有赚到很多钱,而且还为了办学卖了自己的老本。这也让人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私立学校在短短的时间里面就夭折了,而他却能够几十年里面一直将学校办下来的原因,这几十年来,国家几经易主,内忧外患,民心涣散,在纷繁的时局之中,丁超群没有慌乱和迷茫,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梦想,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全部都倾注在他钟爱的教育事业当中。他用自己的一生力行了自己“哪怕一个学生我也要将学校办下去”的誓言。

      试想,在今天这样的富有安定的时代之下,有几个人能做到像他一样?破家为兴教,不为私利将自己的教育梦想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下来从不改变 ? 放眼望望我们今天的教育,虽然国家反复提倡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能力的培养,但是应试教育还是到处盛行,几十年的灌输式的教育,桎梏着教师们的思想,学生停留在死记硬背,反复做题的应付考试中,这样教育下来的学生不识五谷,五体不勤,不懂劳作的辛苦。丁超群当年提倡的信毅勤朴正远离很多当代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习气不禁让人堪忧。

    当我们一些教师不能坚守课堂,利用课余假期为学生补课,赚取金钱的时候,我们是否看到,我们的祖辈,曾祖辈们,为了国家的危亡,只要自己有点文化知识,还有一点闲钱,就会将自己的这一切投放到教育中,在那样的纷繁复杂的局势下,虽然内战,外战频频,但是有许多有识之士把国家的放在第一位,不忘教育救国,不忘培养人才。而今,国家日益强大,我们的小日子日益富足,可还有不少知识分子可不是这么做的。有不少教师却忘记自己的使命与担当。有不少家庭父母还不知道老师们培养你的后代是为什么干什么?有国才有家,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培养出心系国家安危的有志之士,而是自私自利的祸国殃民的败类,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而国家的未来堪忧!想到这里,我不禁为那个年代的所有办学的爱国人士致敬,正是他们的坚持不懈,为 新中国输送了很多人才,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丁超群办学成果

 

   在清华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学习优秀者均可升学,由高职到大学的人才不少,学校给毕业生颁发由湖南省教育厅盖印的毕业证书。据收集的资料可以看到,从清华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活跃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为国家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有人参加了解放军,远征军,有人当了教师,有人成为医生,有人成为了科学家……。

    清华职业学校办得成功,一是赖于丁超群这位有德行,思想开明,具有创新意识,前瞻意识的董事长以及丁德隆将军的大力支持;二是赖于丁龙云这样有见识、有魄力的开明校长;三是有一批“学足为师,品堪为范”的优秀教师。丁超群用人注重德才,不计关系,吸引了湘潭、醴陵、萍乡等地教师前来任教,他们不计居处偏僻,条件简陋,报酬菲薄,以作育人才为己任,以成就人才为满足。今天在高枧老人的记忆中,清华职业学校20余名教师如下:语文教员为湘潭唐谷修(兼任过校长),萍乡王天才,高枧颜锐新(兼任过教导主任),皇图岭王满德,湖南坳谭光华,凉江刘道循。数学教员为高枧袁陶仁(国民革命军丁敏修少将夫人),湘潭唐谷修(语、数皆精通)。英语教员为萍乡王松龄(兼训育主任),高枧罗国珍。化学教员为邵阳陈光显(兼任过教导主任),皇图岭贺越恒(笔者的祖父)、刘笃生。生物教师为莲塘坳焦祖谦,农技指导为高枧丁定华(丁超群之子),音乐教员为高枧东藏欧阳勤(兼教语文),体育教员为浙江温州张志仿(兼教音乐),公民教员为高枧丁超群(兼董事长、校长),司务员为高枧丁光中。

    丁超群是笔者的曾外祖父。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对丁超群的了解甚少。小时候偶尔听到祖母谈起他的父亲丁超群,知道他曾经办学,获悉有所学校叫“清职”。但是由于年龄很小,并没有在意,而且这两个字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祖母的言谈中感觉到一谈起她的父亲总是有所避讳或躲闪,所以我也不敢追问过多,但是我的疑问号一直藏在心底总想来问个明白。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疑问号逐渐得以明白。在那个时候阶级成分就是我家与大家阻隔的鸿沟,也是我们家每个成员的身上烙下的一种厚耻的屈印。我成人后也从自己家里老辈中知晓外祖辈着“劣史”。

    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在清华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大都已经作古。无从考证到底有多少学生,有那些人在国家建设中做出何种贡献。但是从我所生长的家族成员中,我就看到了清华职业学校当时的繁荣和对社会的贡献。1996年,我去北京,见到了奶奶的妹妹和妹夫,也就是我的姨公公和姨婆婆,从奶奶的嘴里得知他们俩都毕业于清华职业学校,姨公公大学毕业后就职于国家煤炭部,96年他已经是年近七十岁的老人了,但是还为了国家的煤炭事业的发展奔走于全国各地,姨婆婆在北京一所医院任护士长。姨公公是醴陵人,他家的五兄弟都毕业于清华职业学校,当时他们家里人多家里很穷,曾外祖父丁超群避弃,对他们一家总是非常地关照。后来,他们都走向了不同的岗位,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的爷爷的三兄妹,外公的四兄妹,外婆的两兄妹,都曾在清华职业学校读书,更不要说奶奶他们几兄妹了。而我们这些亲人在解放后一直分布在全国各地,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我的爷爷三兄妹:贺庾芬,后来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担任国民党无线电台湖南台台长,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卓越贡献;贺越恒,后来毕业于国立师范(今湖南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在清华职业学校任教过化学,担任过湖南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1979年回攸县担任攸县一中副校长一职退休;贺解怡,毕业醴陵师范学校,一直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我外公的四兄妹:王贵忱,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攸县二中,攸县一中任教语文,参加过地下工作,是攸县地下组织领导人尹辉(后是湖南省政协秘书长)的亲密战友;王贵和,后来就读于湖南大学外国文学系,1949年参军,在广州军区后勤司令部工作,当时是大尉军衔,转业到海南农垦,1979年回攸县,先后在攸县一中,攸县五中担任高中英语教学;王贵恕,清华职业学校毕业,在弘毅小学(外公的父亲王诚耕办的一所私立高小)任教过,参加过解放军,转业到牡丹江财会学院,后就职于牡丹江市第一机床厂财务主管;王贵珍,毕业于攸县二中,参军转业后工作于衡阳农业银行。外婆两兄妹:王鸿文,初中就读于清华职业学校,参加过远征军,大学毕业后去克拉玛依市,教授级高工;王慧玉,后毕业于醴陵师范学校,从事教育工作。

    随着对曾外祖父的关注,各种信息也开始汇集。一次,父亲兴冲冲的从外回家,惊喜的告诉我们在车上遇到一位从台湾归来的女士,这位女士在承受聊起说在攸县不认识多少人,只是记得丁超群,她曾就读于这所学校,丁超群是个很有爱心的校长和董事长。父亲告诉她丁超群是自己的外公,两人在车上聊得很开心。父亲回来跟我们谈起时,语气是骄傲自豪的。此时我发现这所学校对于当时来说,为攸县的教育是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今年再次听到一个讯息,那就是奶奶的侄儿送孙女到攸县二中读书时跟老师说起:“攸县二中曾经有我家的一半!”当我听到他这么说的时候,觉得匪夷所思,并且觉得这位八十岁的老人有些狂妄。要知道攸县二中是我的母校,我的初中三年是在那里度过的,我经历了最美好的初中生活,考上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的弟弟、姑姑叔叔的孩子们都是这所学校毕业,现在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我的父母曾在这里工作过,我的外公也在这里工作过。而我的奶奶经常会住在我们安在攸县二中的家中,从小我是听着奶奶的故事长大的,但是却从未听奶奶聊起这件事,现在想来奶奶和我聊的都不关于政治,都是家长里短。我的好奇心让我到网上搜索攸县二中的有关信息,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学校创办于1946年,其前身是湖南省私立丹陵中学,1951年攸县清华职业学校并入。”从这句话我才明白伯父的那句:“攸县二中也有我们家的一半”并非空穴来风。而我的母校在这几十年的光阴中,不知道培养了多少学子,不知道为国家输送了多少的人才,而这些都与当时办学的刘氏丁氏或多或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他们开明担当,无畏困难,心系家国的情怀才有攸县二中这所学校的今天。

 

              丁超群之死

    丁超群这样一个对国家有着贡献的人,他的死对于我们这些子孙后代来说终归是个迷。只是依稀记得奶奶好像说自己父亲的死是冤枉的,有人说在枪毙曾外祖父不久,上级来文赦免丁超群。也有人说曾祖父之死是因为手中有命案。但是对于那个年代的我们家族,没有人敢去追问这其中的缘由。在我的心中无疑是一个谜。

    国庆节,怀着崇敬和疑惑,我来到了高枧,拜访了几位八十岁的老人。高枧的颜迁升老人为我提供了一些资料,亲戚用手机联络他时,他正在打牌,初见老人,精神矍铄,腰板硬朗,看上去也不过六十来岁的模样,不禁感慨高枧这方水土的人杰地灵。从颜迁升老人嘴里了解到的清华完小,和清华职业学校与我从各种资料上搜集到的基本相符。问起丁超群老人的死因,老人详细地讲述了当时的情形,他说丁超群当时是在天子坪的黄沙路口批斗后就地枪决的,他当时就在现场观看。我问起老人曾外祖父当年是否有命案在手,才会惨遭这样的杀害,老人说这是没有的,因为丁超群当时是办学的,作为教育工作者,他是慈心向善的,在当地是非常德高望重的人,很多家长里短,不能解决的各种纠纷往往会要他来调解,在当地很多人是非常敬重他的,颜迁升老人在讲述这个过程中讲到动情之初热泪涟涟。我问到既然是这样为什么曾外祖父会被枪毙,他说那是第一次土地改革时期只要是地主,抓住就枪毙,丁超群家是地主成分因此难逃厄运,当时当地枪毙了十六名地主,第二次土改就没有这种枪毙人的现象了。我想这暴风骤雨的土改运动虽然已经过去六十多年了如果当时在执行一概化政策的同时,大家能加以区别对待,丁超群不会死得这么枉然,他也一定会将他自己终生的经历与知识奉献给我们国家和民族。纵观他在世的每一个日子都是为了自己的家国梦而不断奉献的。

    此次访问是在我的大舅妈的娘家进行的,大舅妈的爷爷颜锐新,就是当时清华完全小学的校长,也担任过清华职业学校的教导主任,我了解到他也在土改时作为地主被枪毙的。之后我们又驱车到了曾外祖父的孙子我的伯父的家中,伯父虽然年过八十,但是身体依然健硕,虽然那天天气比较寒冷,但是伯父还依然打着赤脚卷着裤腿在田间劳动,从伯父的嘴中我们了解到曾外祖父办学之初的思想以及找到家谱记录些了丁超群的情况。后来在大舅妈吃饭的时候,又来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从他的嘴中我们又得知他的姐姐也曾在清华职业学校读书,我用电话联络到这位八十多岁的颜爵媛老人,她果然在清华职业学校学习,后来学校并入丹陵中学,她高中考入长沙卫校,毕业后分配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附一医院,后来响应党的号召参军西藏当兵十多年,七十年代转业到北京,后来回湖南。

    回家后,我又打电话给北京的姨公姨婆从他们的回忆当中更多的了解了曾外祖父丁超群的事迹。

    我从《攸县志》中还了解到了曾外祖父还办了另一所小学——禄田小学,选址也在高枧。我还在《攸县志》中找到了有关清华职校和清华小学以及禄田小学的办学情况。《攸县志》介绍当时攸县著名的私立小学有至善高小、清华高小、禄田完小。攸县沦陷期间,也有一批私立小学坚持办学,有柏市翰溪小学、清华高小、硖山小学等。我从中还了解到了清华高小和禄田完小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法。这让我更进一步从侧面了解丁超群这个人。

    在攸县新闻网《走进攸县》的《书院卷》中,我找到更详尽的资料,这里面不单介绍了学校的教师情况,还介绍了学校的办学课程安排以及开课情况,教学理念等。

    通过这些外人的笔和口,一个活生生的曾外祖父的形象跃入了我的脑海。作为他的后人,我为有一位这样的前辈而骄傲自豪,作为他的后人我从他的身上看到了许多今天我们身上没有的品质。我将追寻他的脚步,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服务社会,造福大众。

 

    感谢为我此次提供资料的攸县新闻网、攸州网、攸县档案史志局、颜迁升、谢全安、颜爵媛、巫健民等。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各位朋友,下面的相关文章可能对您很有帮助!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发布者资料
贺跃敏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6-01-24 22:01 最后登录:2017-05-06 19:05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