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散文 > 散文原创 >

今昔漷县镇

时间:2015-08-18 13:44来源: 作者:运河散人 点击:
今昔漷县镇 李冬 我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 从老家迁居到今日漷县镇的,参加工作以后,我经常路过当时的漷县村,那时的漷县村,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自然村,我骑着自行车,从村里高低不平的土路上穿行而过,看见的只是低矮的民房,土墙,鸡鸣狗吠,柴垛猪圈。除了村

今昔漷县镇

李冬

   我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从老家迁居到今日漷县镇的,参加工作以后,我经常路过当时的漷县村,那时的漷县村,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自然村,我骑着自行车,从村里高低不平的土路上穿行而过,看见的只是低矮的民房,土墙,鸡鸣狗吠,柴垛猪圈。除了村东口那座大石桥,村西口的一篇洼地,没有给我留下什么美好的记忆。

    读了8月6日报上刊登的“通州地理”专栏,竟然用一个整版的篇幅,详细介绍了漷县镇的历史沿革。原来这是一座在历史上几度兴衰的千年古城。我这才晓得,这可绝对不是一般的小镇,更不是一个普通的自然村。原来普通的自然村,在历史上原来这么辉煌,曾经作为县城、州府的所在地呀。

    历史上的漷县镇好生了得。字典上有一个词条,对漷县专门做了注解:“旧县名,在今北京市通县境内。”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曾有“漷县八景”之说,大概就是有八个可供人游览旅游的景点,我想当时的达官贵人是一定会来的,就连皇帝皇后也可能到此一游。作为县治,必有城池,和护城河。如今,好多景致虽然已经荡然无存,只有护城河遗迹,还可以窥测到历史的一点风貌。由于历史的变迁,直到民国的混乱时期,不知是何原因,渐渐变成了一个普通的自然村,读了报上的资料,我感到痛惜,也很后悔当年我路过时,没能对这个自然村仔细看看。也许会发现不少古迹遗存呢?可惜只留下些须的几点记忆。我更加敝帚自珍,写下来,算是抒发一点思古之幽情吧。

    60年代中期,我经常要走过漷县村东口大石桥。当时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只发现桥面坑坑洼洼,很不好走。桥下就是港沟河,扶着桥栏杆往南一看,那景色还是很优美的。流水汤汤,绿柳如荫,河的两岸芦蒿秘密的,有一人高。黄牛、白羊在上面悠闲地吃着河边的青草,好一幅家乡的风俗画啊,那天,我骑车累了,就站在桥栏杆边看看这里的风景。“你看那风景不如看看这桥。”一旁说话的,是一位年迈的老者。实在的说,当时并没注意大桥有什么特别之处。就对他说,这桥有什么好看的,桥面不平,早该修了!“老头乐呵呵地说:“你不懂啊,这桥还是光绪年间修的呢?将来翻修了,你就看不见清朝的建筑了。”“清代修的?一百多年啦?”我将信将疑。老人又说“我家祖辈都住在这里,修这桥时,我祖父说他还亲眼见过呢。”那时,我只是听听而已,并没有引起我的特别关注。

    我还记得,漷县村西是一个大水洼子。我在70年代中期,从这里走过时,已经变成了一片稻田。那是漷县中学在“开门办学”时,组织学生改造的。我们参观时,一位姓王的老师对我们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者讲:“这里原本是一大片水洼子,老百姓叫它“唐头洼”。老师说了几句形容唐头洼的民间歌谣:“唐头洼,唐头洼,涝年一片水哦,旱天是个大坷垃。要问坷垃有多大?从南到北,它是整个的。”当时,他引用这句几句歌谣,意在说明这里是不能耕种的。是学校师生改天换地,才使得旧貌换了新颜。今日看来,这种改造,不仅没能持久,而且是对历史遗迹的巨大破坏。读了报上的文章,今日方知,原来这里就是辽代著名的水泊“延芳淀”,是封建帝王们游乐狩猎的去处啊,大概是因为河流改道,或者是古城废弃,没人管理。这里的大片水塘渐渐萎缩了,如同当今的白洋淀,已经萎缩了一半一样。于是就形成了一大片水塘。因为多年沉积,塘里的水干涸了,淤泥就成了胶泥,所以就有“一个大坷垃”之说了。而且,仔细想来,这“唐头洼”应该叫“塘头洼”,是原来的湖泊的一角吧?

     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初,阻碍农民生产积极性,阻碍农村发展的“人名公社”终于寿终正寝了。原来的“马头公社”撤销了,原来的漷县村,成了乡一级政府的所在地,原来漷县村里唯一的一个供销社,东迁到长陵营村。在这家供销社的周边,先后又建起了几家商店,在运河大堤旁,还建了一家饭店。那天我和一位老同学,偶然到这家饭店吃饭,我们一边吃,一边和店主闲聊。那位店老板很自信地说:“别看现在的漷县还不像样子,显得比较冷清,将来这里会有大发展的,不信你就拭目以待。”如今30年过去了,他说的话基本上实现了。这位师傅真的很有预见,他的手艺也不错,那肉饼很可口,有“狗不理”包子的风味。同学调侃说:“有句歌词:‘家乡的泉水格外纯,你却说故乡的肉饼格外香’真是相映成趣呀”。我点头称是。至今记得。

 漷县城历史上曾有过去哦按年辉煌,漷县建镇后代今天,昔日的辉煌正在重现。那简直是实现了“通州速度”。每隔几周,就会有“旧貌换新颜的感觉。一月一小变,一年一大变。街市不断向外延长伸展,一栋栋新楼眼看着连成了一片。公路四通八达,纵横如织,工厂企业,联翩而至。当地人,感慨地说:”这简直是历史的飞跃呀。历史上的千年古镇似乎又焕发了青春。”据通州文物专家周良考证,“漷阴县城周围只有二里,明朝万历四年,拆毁土城,改建砖城。周围也扩大到四里多一点。”仅凭这段史料看,今日的漷县镇已经超过那时的数倍了。早在1994年,这里就被列为北京市规划建设试点镇及精品小城镇,丰厚的人文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都让漷县镇的发展日新月异,是顺理成章的了。每回我走进崭新的漷县镇,都会感到爽快,为家乡的变化感到幸福和自豪!

千年古镇,人杰地灵,古镇焕发了青春以后,改革开放的深入,造成全镇人才辈出。现在写出一部能人谱来,绝对不是难事。在这百花争艳的园林里,只须选出几朵,请看看他们的业绩吧。就在漷县镇西五里的草场村,村书记王连明就是一位好生了得的人物。几年前,凭着他的思考,凭着他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凭着上级和村民的支持。建成了北京市有名的绿色蔬菜基地,带领全村走上了富足之路,由于动作成绩卓著,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成为全镇甚至全区农村支部书记的好榜样。他的事迹又岂敢人的是,董金阳会管理,有创新。去存搜有村民,年收入达到一万五千元以上,家家富裕,人人神气。如今,他担任村委主任的草场村,说起小康,已经不在话下,而是正在追赶上海队华西村了。多有气魄!

另一个出色人物叫吴玉禄,仅凭着个人的聪明智慧,探究机器人十几年,已经初见成效。2010年世博会上,只有他代表京郊农民走进世博会,展出他自己琢磨出来的好几种机器人,有的会拉车,有的会说话,有的能歌唱,有的能上墙,练过外的游客都惊奇地喊出声来:“神了,神了!不可思议,匪夷所思!”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能到世博会亮相,在历史上少有,在北京市也是仅此一人而已。这难道不是人间奇迹!

漷县镇,还有一个养猪教授,他叫赵万全。他从1997年琢磨养猪。如今成了全通州区最大的个体养猪场。母猪600头,每年出栏10000头,年产值一千万元。早几年就被北京市评为“农业科技示范户”了。他致富了,不忘乡民,成立了培训学校,自己登台授课,于是,“养猪教授”的名声就远播四海了。此外还有不少人在种植、养殖、焊条制作、耐火砖制作等各个方面,早已取得了很高成就。漷县镇上产的焊条,已经用在神舟七号卫星上不可或缺的零件了。

   看着报上的几幅照片,今昔对比,不禁感慨万端。古树无言,千年之前古城仍然透出不凡的气韵,让感到似乎有几分熟悉。岁月的光影,历史的碎片,如今虽然已经难寻遗迹,但看到今日那蒸蒸日上的小镇,怎不让我欣喜。透过车窗,我看到了载重的大汽车,挖掘机,看到了工地上忙碌的人们,看到一个个新建的工厂企业。看到新近修成的“漷大路”宽阔平坦。路边的绿柳垂杨。看到各种型号的小汽车正在路上飞驰而过。“一切的路都是朝向城市而去。”这是比利时诗人威尔哈伦关于道路段预言。他的意思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必然迅速地向乡村辐射和蔓延。今日的乡村,正在被改变着。正如漷县镇近些年来的迅速崛起一样。

  我的故乡漷县镇,在明代以前曾繁盛多年,曾为京东名邑。如果有机会走进今天漷县镇政府的办公楼,一进门就会看到一幅大型彩画,画的就是古代漷县城的鸟瞰图。那画上阡陌交通,屋舍俨然,楼台庙宇,河流湖泊,历历在目。虽然不能看出“四台八庙七十二眼井”的全部,但画上的市井繁华,商业鼎盛,人烟簇集,庙宇搂台,已经历历在目。一幅示意图。分明画出了古代漷县的轮廓。观者无不有沧桑之感。再看今日的漷县镇一切,与古代京东八县之首的漷县城究竟有怎样的关联?我想,最为明显的传承就是古镇人的古朴典雅,大气磅礴,胸襟开阔,乐观开朗,以及“敢为天下先“的气度。我亲眼所见,如今的漷县镇,不是靠拆迁改造,而是完全从贫瘠的荒地上建起来的,仿佛恍然之中,这座小城镇似乎有如神助,眼看着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街道应运而生,街道两旁鲜花翠柏,商业门店比比皆是。寄宿制的中小学完全是现代化的设施。这也许就是古代漷县城的气韵所在吧。只是平添了现代人的思维,现代化的气息而已。

   写此文后一周,报纸刊登了《依托发展优势,加速小城镇建设》赫然醒目的大标题是《或现金及快速发展,实力稳步提升》。两个题目分明可看以出今日漷县发展速度的迅猛。其具体内容包括税收大幅上升,规模以上的企业数量大增,家庭手工业发展喜人,现代农业规模凸显,中心区建设特色鲜明·····这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漷县镇。我怎不为故乡的快速发展而兴奋,而自豪。千年古镇,近日又换上了一身新装了。

    古代的漷县城还能再现吗?自然是不能的。她已经成为难以复制到历史老人,古代漷县能够复制吗?也是不能的。时代变了,应该与时俱进。古代的漷县镇和今天的漷县小城镇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尽管历史上漷县城风光美好,可是,今日生活得人们有谁还想回到过去呢?回到背筐、挑担,长袍马褂的时代呢?那是不可思议的,那显然是历史的倒退了。“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漷镇的小城镇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失利使得必然。我幻想着,如果把历史上的漷县古城比一位须发冉冉的长者,他大概会端坐在大运河滩头,眯着笑眼,打量着今日的漷县小镇,会露出满意的微笑,说出几句赞叹的话语吧!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各位朋友,下面的相关文章可能对您很有帮助!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发布者资料
运河散人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5-08-01 23:08 最后登录:2020-09-11 19:09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