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精华 > 古今新说 >

商鞅变法的内容都是前人经验的总结

时间:2018-05-17 12:26来源: 作者:王天成 点击:
内容提要:商鞅变法的内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地上冒出来的,都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他继承了管仲、李悝等的法家思想,依法治秦,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建立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度,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结果。鲍鹏山鼓吹周朝的礼乐制度,否定商鞅
商鞅变法的内容都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历史文化散文)
——再驳鲍鹏山之谬论
王天成

    内容提要:商鞅变法的内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地上冒出来的,都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他继承了管仲、李悝等的法家思想,依法治秦,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建立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度,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结果。鲍鹏山鼓吹周朝的礼乐制度,否定商鞅变法,是在拉历史的倒车……

    关键词:依法治秦,奖励农战,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
 
    古往今来,对于商鞅变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溢美褒扬者比比皆是,指责批评者不乏其人。几千年来,学者们大都是君子风范,无论是褒扬者还是批评者都是谈观点,讲道理,绝没有破口谩骂者。历史发展到今天,进入21世纪的文明时代,突然冒出了一个把赵良说成赵国读书人无知无畏的教授鲍鹏山,设堂讲座、著书立说,歇斯底里地破口大骂商鞅是专制独裁的黑内核、枭雄、希特勒、墨索里尼等。他尊孔崇儒,赞美周朝奴隶制社会的礼乐制度,否定商鞅变法,胡说商鞅变法是悲哀,只要国家利益不要个人自由和人民幸福,不仅贵族反对,全世界的人都反对等等,使学界哗然,许多人都在骂他。鄙人曾写过几篇拙作指出其错谬之处,现就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追溯求源,进一步看看鲍鹏山的谬论是多么的荒唐。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其一,依法治国,什伍连坐,轻罪重刑。鲍鹏山崇儒仇法,以极其尖刻的语言批判商鞅的法治思想和作为。追根溯源地看,法治,不是商鞅的创造和发明,最早提出依法治国的是春秋初期助齐桓公称霸的管仲。以后,子产、范宣子、赵简子、李悝、申不害、吴起等等都在各自效力的诸侯国推行过法治,到商鞅变法时期,法治思想已经流行了400多年。商鞅继承了前人的法治思想,最大的功绩是总结前人依法治国的经验教训,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大众性,改法为律 “范天下不一而归于一”,使法与律合二而一,平民化、普及化。依法治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个历史潮流,各国都想通过变法富国强兵立于不败之地,商鞅在秦变法顺应了这个历史潮流。按当时秦国的形势和现状,即使没有商鞅,也会有李鞅、王鞅、刘鞅去变法,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鲍鹏山是尊孔的。孔子生在春秋末期,主张克己复礼,恢复周朝的旧制度,在当时是没有市场的,没人理他。2500年后的鲍鹏山也像孔子一样地赞美周朝,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朝代……以后几乎没有那个朝代超过”(见《有君不如无君》文),他以极端的语言批判法家、谩骂法家,说法家的做法只是战时的临时措施,和平年代不能依法治国。今天,放眼全世界,依法治国已经成了全球人的共识,我们国家将坚持依法治国定为国策,鲍鹏山却像古墓里挖出的文物,顽固的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反对法治,逆历史前进的潮流思维,姑且不说其用心和目的,他完全把自己置于了“古董”的位置。

    什伍连坐,是鲍鹏山最诟病的。这个办法,也不是商鞅的发明。什伍,是从一五一十数数演变而来的,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组成一个小单元,互相监督,遵纪守法,不违法乱纪,这个办法也是管仲最早在齐国推行,使齐国出现了安静祥和的社会治安。此后各国相继效仿,不断完善。商鞅没有到秦国之前,秦献公就在秦国推行过什伍连坐。商鞅进行变法,更加完善了什伍连坐,明确了责任,具体了惩罚措施,使秦人互相监督,不敢犯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当然,犯法株连四邻,用现在人“一人犯罪一人当”的观念看是极端错误的,但在当时社会对犯罪株连普遍没有这样正确的认识,以后的几千年犯罪株连三族、五族、九族都是常态,明朝方孝孺还被株连了十族,连他的学生都杀了,这是旧时代的罪孽,非某一人之过。

    轻罪重刑,是历史的延续,夏商周以来一直对老百姓都是酷刑统治。商鞅继承了这种制度。他学习的是李悝的刑名法治,刑名法治的精髓就是“循名责实,慎奖重罚”,主张重典治乱。商鞅变法在继承周朝酷刑的基础上增加了个别刑罚,主张以刑止刑,以杀止杀,重典治乱。但,从现在发掘的云梦秦简看,商鞅的刑法并不是历代儒家学者和鲍鹏山说的那样的残酷,有些还是很理性的,如允许犯罪人申辩理由等,比同时期西方国家的刑罚要轻得多,这一历史是要重新认识和改写的。

    其二,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除国君嫡系以外的宗室,没有军功的取消其贵族身份。鲍鹏山用极端地语言批判商鞅的军功制,把商鞅比作人渣希特勒、墨索里尼。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前远远落后于其他六个诸侯国,仍然延续着周朝礼乐制度的规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奴隶只是被驱使着劳动、打仗的工具,奴隶,打仗立了功是奴隶主的,死了活该,不会因为作战勇敢得到任何赏赐和升迁,因此,军无斗志,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被魏国侵占,离秦国都城栎阳只有几十里路,秦国已经到了亡国的边沿。早在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范宣子就认为周礼的等级制度很不合理,贵族享有特权,挫伤了战士勇于作战的积极性,开始打破这种落后的制度,实行军功制,谁的功劳归谁所有,贵族和作战的奴隶一样地论功行赏。后来,子产、赵简子推行法治,将范宣子的军功制铸在鼎上,公布于众。这一打破周礼尊卑、等级制度的做法,受到孔子的谴责。他说“今弃度,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见于《左传》)),说这样做违反了周礼。商鞅变法,学习、总结、完善了范宣子、子产、赵简子的军功制,建立了二十等军功爵制,使这个制度更加科学更有操作性,极大地调动了秦军的作战积极性,秦军所向披靡,不仅收复了失地,还多次打败魏国的军队。军功制最大的特点是废除了贵族的特权,将贵族和奴隶放在同一个天平山上,一视同仁,一样地论功行赏,最大地体现了公正公平原则,是一大进步。就是拿鲍鹏山鼓吹的西方普世价值观的标准来衡量也是应该肯定的,不应该否定。当然,商鞅在推行军功制的时候按照“循名责实”的要求杀敌定指标,完不成任务要受处罚,秦军杀敌太多,这一点是应该受到批判的,但,不能以偏概全,把商鞅说成是希特勒、墨索里尼。

    其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重农抑商,是周朝建立时总结商朝失败的教训提出的一个政策,到商鞅变法已经推行了六、七百年,重农抑商已经成为当时的普遍认识,孔子、孟子都有这个思想。商鞅沿袭了这个思想,出台了一些重农抑商的政策。秦国人少地多,国家贫弱,商鞅从实际出发,变法下的第一个命令就是垦荒令。周朝奴隶制社会实行的井田制,都登记在册,是要向诸侯国、周王室交税的。开垦的荒地不在国家登记之列,土地、收入归己所有,不上交任何税赋。随着铁器的使用,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西周后期就有一些奴隶主利用剩余劳动,在井田制之外组织开垦荒地,逐渐形成了新兴地主阶级。商鞅继承并总结了前人的作法,奖励耕织,鼓励人民开荒,谁开垦的土地归谁所有,规定十年之内不征任何税赋,干的好不仅可以受到奖励,还可改变身份,由奴隶变成自由民。他还出台政策,吸引魏、韩、赵等六国之民来秦国开荒,政府给他们盖房子,发农具,许诺不征他们去当兵,只让他们安心农业生产。这样做,达到了两个效果,一个是富民利国,增加了社会财富;另一个是使广大的奴隶通过努力生产、开垦荒地变成了自由民,取得了人身的自由,同时滋生了新兴的地主阶级,成为拥护变法的一支强大的社会力量。这一政策,利民、富民、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推进了社会的发展,十分的得人心。鲍鹏山说商鞅变法贫民、弱民、贱民完全不符合事实。

    其四,鼓励告奸。这是鲍鹏山很诟病的。什伍连坐制本身就有互相监督的职能,无论是管仲还是秦献公搞的什伍连坐制都有告发奸人的要求。商鞅总结他们的经验,按照“循名责实”的责任制,制定了一些具体要求,鼓励告奸,对于敢于告奸,勇于告奸,表现好的可以将奴隶身份变成自由民。商鞅变法,作战立功可以改变奴隶身份,农业生产搞的好可以改变奴隶身份,告奸也可以改变奴隶身份,这三种途径都是利民利国之举,鲍鹏山喋喋不休地诟病,是在鸡蛋里挑骨头。

    其五,废井田,开阡陌。这是一项彻底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的伟大改革。井田制的废除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的。据说夏朝就有井田制,发展到商、周已经很完备。周朝井田制上每块土地约100亩,共9块,中间一块作为公田,其余8块分给私人,干活先干公田,公田干完才各自干分给的田地。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直接管辖的地方只有京城周围方圆100公里,直接收赋税的也就这方圆100公里。其余的土地都分给了诸侯国,诸侯国再向下分给小诸侯国,层层下分,形成大小不一的土地领主。领主们强制奴隶在井田制上劳动,井田制上四周的土地的收入归领主所有,中间的土地收入要层层上缴,向周王进贡。到西周中期,铁器开始使用,也渐渐学会了用牛耕地,劳动生产力提高了,奴隶干完井田制上的活,还有剩余的时间。领主们要获取更多的财富,就强逼奴隶开荒种植井田制以外的土地,这些土地不在周王室耕地统计之列,收入全部归领主。利益驱动,到后来甚至发展到在井田制上劳动的奴隶越来越少,奴隶们大都被领主驱赶着去开垦种植自己的私田,荒了井田,井田制从西周中期就开始了渐进式的变化。西周末年,周宣王39年 (公元 前 789 年 ),周军伐姜氏之战大败,为了换回国势衰落的局面,周宣王在失败之后尝试着进行改革,清查人口数量,以人口数量征收税赋,一律“彻田为粮”,不再要求奴隶无偿地在公田劳动,以交粮代替,私人开垦的私田也要交粮,开始由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转变。继周宣王改革之后,春秋初年,管仲在齐国任相,实行了“均地分力、与民分货”的政策,把公田的土地,经折算分配给农民,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类似于30年前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开启了后世土地承包制的先河。同时,实行世界领先的“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收政策,按照土地肥瘠的不同,收成的多少,分成等级,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使征税做到最大限度的公开、公平、合理,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管仲之后,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促进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商鞅在秦国变法,总结前人的经验,顺应发展潮流,下达垦荒令,谁开垦的土地归谁,大量荒地被开垦,封建地主和自耕农快速兴起,强烈要求变革土地的所有权。商鞅顺应人民的要求,废井田,开阡陌,将井田制上的土地分给私人,国家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私有权,在法律上公开允许土地买卖,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经济是基础,这一改革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结束了奴隶制度,开创了封建地主土地制度,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也是商鞅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的一大卓越贡献。很显然,土地的私有化比井田制好得多,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增加了社会财富,埋葬了奴隶制社会,鲍鹏山作为学者不能不明白这个道理,怎么能说不如周朝呢?

    其六,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这是开天辟地以来,最伟大的国家管理体制改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渐进式形成的。关于郡和县,春秋时期就有。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国,在新兼并的地方就开始设县。春秋后期,县制逐渐推行于内地。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较为广泛 。郡的设置要较县为晚,秦国最早设有郡。秦穆公时,秦国就设有郡县,后来,晋、赵、吴相继设置了郡,当时县与郡之间并无上下统属的关系。到了战国时期,最早设置的郡是魏文侯时期的西河郡,就是吴起带兵攻占了秦国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设的郡。吴起是第一任西河郡守。另外,还有魏国的上郡和楚悼王时的宛郡。随着边防设郡之地逐渐繁盛,内地的县逐渐增多,需要建立起更高一级的管理机构,于是就形成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管理体系。郡守为郡之长,多由武官充任,有征兵领军之权。商鞅在秦国变法,在总结前人实行郡县制的基础上,把秦国划为41个县;在未设县的地方,把许多乡、邑,都合并成县,共新建31县。设县令、县丞,由国君任免,明确地提出取缔贵族特权,将地方治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周朝实行的宗法分封制,层层下分,将中华大地撕裂成几千个碎片,从而形成了五、六百年大国吞并小国、强国侵占弱国,富国攻打穷国的春秋战国混乱时代,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这是商鞅变法中最触及奴隶制根本的一项举措,明显地比周朝的分封制好得多。这一举措重新构架了国家的政治框架,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国家统治体制,并一直沿用到今天,说明商鞅创立的这一制度有强大的生命力,深受各代统治者的喜爱,人民安居乐业,鲍鹏山说全世界的人都反对商鞅变法是睁着眼说瞎话。

    其七,迁都咸阳。秦人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其国君是少昊氏(黄帝之子)之后,嬴姓;其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商朝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颇受商朝重视,为商朝贵族。周灭商后秦人在中国西北建立诸侯国秦国。在周朝初年三监判乱时,秦人受殷纣王的儿子武庚挑唆,使嬴姓部族卷入了这场叛乱,评判后,遭到西周统治者的惩罚,被迫西迁,嬴姓部族因此沦为奴隶为周养马。周孝王时,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王封为附庸,秦人此后世代为周王室养马并在戌边对抗西戎。后来,周王室越来越衰败,不得不依靠秦人来稳定西部疆域的和平。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赐以原大骆之族所居的犬丘(甘肃天水市西南礼县一带)之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公因率兵攻打西戎,救周王有功,得到周平王的赏识。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还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建都在现在的凤翔县城南雍城,经营了250年。雍城处关中西北部,比较偏僻,公元前419年秦迁都泾阳县,居关中中部。魏、赵、韩三分晋之后,魏文侯重用吴起,带兵攻秦,夺得黄河以西秦国合阳、大荔、韩城、澄城等大片土地,逼迫秦军退守至洛河,沿河修建防御工事,加以防守。秦献公有所作为,收复了一些失地,将指挥部前移,于公元前383年把都城迁到了栎阳。栎阳地处关中偏西北方向,作为都城有六不利:一是,离魏国比较近,向东一百多里就是黄河。秦献公及商鞅虽然收复了黄河以西的一些失地,但一些地方还被魏国占领着,如果魏军来袭击,骑兵半日就可到达秦都栎阳,容易受到魏国的威胁和侵略。二是,交通不便,栎阳东临石川河,那是渭河的支流,当时陆路运输比较困难,主要靠水路的船运,石川河水量小,行船较难,货物、人员运输不便。三是,北面不远是原始森林的荆原,受到局限,产粮的土地少,粮食等物质供应不上,难以养活都城众多的人。四是,作战出兵困难。石川河河水小,不能载大船,及时地运送大量的兵员顺流而下与敌作战。五是,地不在关中居中之处,远近不一,难以应付四面来敌,并向外扩张。六是,守旧贵族势力顽固,不利于新法推行,迁都时这些人故土难离,大都不愿去新都,就摆脱了他们对新法推行的掣肘和羁绊。鉴于这些原因,商鞅从秦国统一中国的长远利益考虑,经过详细考察,于公元前350年把国都从栎阳迁到渭河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咸阳位于关中形胜之地,东望山东,西控本土,北拒匈奴,南指巴蜀,进可攻,退可守,无论向任何方向用兵,秦国政府都能做出迅速的反应,行军距离不至过分遥远。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考虑。后来,秦始皇以咸阳为中心建设了辐射四方、像现在高速公路一样宽的秦驰道,如果三海关有战事,从咸阳发兵三天三夜秦军铁骑就可赶到,足以说明这一决定的英明。而且关中有八百里秦川的沃野土地,生产丰富的粮食、物资作为后勤保障,各种供应充足。秦建国以来几次迁都,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秦国选择一个最好的统治指挥中心,商鞅沿用了秦统治者的思维,变法迁都咸阳,最重要的意义还是有利于秦国的统治和扩张,向东统一六国。在此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咸阳作为秦国的政治、军事中心,牢牢掌控着秦国的内政外交,指挥着大秦铁军所向披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逐步扩张领土,最终统一了六国,彻底结束了打了数百年春秋战国时代的内乱,使中国走向了大一统。而整合华夏文明的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推行郡县制等一系列政令也由咸阳发出,迅速在华夏大地上推广普及开来,完全印证了商鞅迁都的正确。在秦之后的一千多年中,直至唐朝,咸阳(长安)一直是华夏大地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商鞅变法的内容还有一些。一言以蔽之,商鞅的思想乃至变法的内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地上冒出来的,都是总结前人经验,结合当时当代的实际,适应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果,是中华文明、中华社会发展到这个时期的历史必然,极大地推进了社会进步。从古到今,能够通过变法,埋葬了上千年黑暗的宗法分封的奴隶制社会,开创了后世实行至今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只有商鞅,唯有商鞅,仅此一人。商鞅为中华民族、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他的丰功伟绩永远载入史册,与山岳同在。鲍鹏山鼓吹周礼,否定依法治国,否定商鞅变法,是在否定社会进步,拉历史的倒车,其论该休矣!
 
作者简介:王天成,陕西临潼人,出版《职称的由来及沿革》、《依法治国的八大名相》等学术著作及长篇小说《转折》、《路》、《股惑》等。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各位朋友,下面的相关文章可能对您很有帮助!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发布者资料
王天成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8-05-14 20:05 最后登录:2020-12-13 16:12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