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在线 > 网文精选 >

中印必有一战?

时间:2017-07-12 10:12来源:未知 作者:未名 点击:
正方:放弃任何幻想 中印必有一战 作者:尹国明 中国驻印度大使罗照辉4日就印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锡金段越界事件接受印度报业托拉斯采访时表示,边界问题是中印两国间的重大敏感问题。罗大使说:目前形势严峻。这是印军首次越过已定边界,侵入中国领土,形成

正方:放弃任何幻想 中印必有一战

 

作者:尹国明 

 

中国驻印度大使罗照辉4日就印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锡金段越界事件接受印度报业托拉斯采访时表示,边界问题是中印两国间的重大敏感问题。罗大使说:“目前形势严峻。这是印军首次越过已定边界,侵入中国领土,形成两军近距离对峙。至今已经过去19天了,形势仍未得到缓解。”罗大使表示,中方目前的立场非常明确。第一,印方立即无条件撤军是重中之重。这是双方开展任何有意义对话的前提和基础。

 

印度军人这次越境侵入中国领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这一次,印度越境的洞郎地区,是中国最接近印度西里古里走廊的突出地块,印度此举,已经不是阻止中国在这个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那么简单,而是想占领洞郎地区靠近西里古里走廊的战略位置,一举解决西里古里走廊的压力。

 

 

印度对中国的敌视,也不是一时一事,而是至少从1962年败于中国对印反击战之后,就根深蒂固,一直持续。

 

印度不可轻视,它可能成为不了中国的真正对手,但是却很可能会成为中国崛起进程中的第二号绊脚石。第一号绊脚石,当然是美国。

 

在一定程度上,印度比美国还敌视中国。美国敌视中国既有意识形态的原因,也有维持霸权地位的考虑。而印度敌视中国,则是出于维持国家不分裂的意识形态需要,也就是说,印度维持国家不分裂的条件之一是敌视中国。

 

印度的历史主流是分裂,印度在历史上长期只是一个地理名次而非政治实体。在成为英国殖民地之前,印度次大陆有众多邦国林立。这样一个联邦制国家,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建立印度作为一个国家的整体意识。

 

中国的统一是有着长期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而印度缺少这种历史文化,它因此特别依赖通过外部树立一个“敌人”的方式,激发印度人的国家意识。而中国就是印度的这个“假想敌”。即使中国对印度做出让步,比如承认印度吞并锡金,并不会让印度真正的放弃敌视中国。敌视中国,成为印度消化内部矛盾和问题,保持统一意识的外部条件。 何况,对印度来说,还有一个不堪回首的1962年。

印度这次越境干涉中国的施工,态度强硬,国防部长更是声称“2017年的印度已经和1962年的印度不一样了”。可见1962年那一战给印度的心理造成多大的阴影。

 

对印自卫反击一战,虽然打出了西南方向的五十年和平,只是因为中国的安全战略重心在北方和东方,抗美援朝是中国的立国之战,中国的国际地位是通过抗美援朝一战得以确立。有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在国人心中显得意义并不那么重要。中国的民族自信主要是来自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对中国来说算是小菜。但这一战对印度的意义就不同了。印度整个国家,沉浸在这场战争中不能自拔。中国的大国地位不是因为这一战而立,而印度的国际地位却因为这一战而一落千丈。在中印战争发生之前,印度的国际地位,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力整体上甚至还高于中国,印度还是不结盟运动发起国之一。这一战,把印度打回了原型,也让印度背上了心理包袱。

 

印度想成为大国的野心,从来不掩饰,但是印度总缺那一口气,这口气就是那场中印之战被中国打掉的。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中国也是印度心头的大山。印度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带来的地缘政治优势,印度次大陆突出印度洋,扼住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上运输主航道,加上人口优势,印度人的心很大,印度人公开声称印度洋是印度的大洋。印度的周边除了中国之外,周边再无可以挑战自己的大国,印度就自然会认为,中国是其称霸的妨碍。没有中印一战的败北,印度也会敌视中国。印度一直打算通过占领属于中国的领土来改变中印边境的地缘压力。印度防务专家认为,“对于印度来说,只有将它的军队驻扎在喜马拉雅山顶时,才能确保它的防务”。

 

中国跟印度不一样,印度想称霸,中国不想称霸,但中国也不愿意看到印度称霸于南亚,这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于是,在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之后,又有了抗印援巴。通过巴基斯坦来牵制和压制印度,这是中国当时所能采取的最好的反击方式。因为直接跟印度大规模的长期冲突,并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的安全和经济重心在东部和北部,无法投入太多资源布置于中印边境,以前的交通条件也不允许直接同印度长期直接的剧烈对抗。

 

对印自卫反击战就是为了打出五十年和平,这个目的基本达到了。但只是把印度打懵打晕,还没有把印度打废。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交通后勤条件,不支持中国跟印度进行一场长期的大规模军事战争。对印自卫反击战,也是抓住美苏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苏无暇他顾的间隙打的,古巴导弹危机结束,对印自卫反击战收兵。

 

以前,因为中国主要防范的对象是美苏这种超级大块头,印度这种级别的挑战者,只能往后排,只要印度不是特别过分,中国就不会采取直接的反击措施。

 

但是现在不同了,现在中国在经济和安全方面,开始改变防守的态势,“一带一路”更是足以撼动整个现有世界秩序的中国的经济势力范围扩张战略,中国的军事力量也必然要配合“一带一路”走出去保卫中国投放出去的经济资源。世界在告别丛林法则之前,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置于中国新的战略目标中,印度对中国的重要性,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的北方因为跟俄罗斯的关系,不再是防守重点。东北亚,东亚和东南亚,虽然还是防守的重点,但维持现状也没太大问题。在中国要解决台湾问题之前,中国在东部的战略资源不需要更多投放。而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决定了中国的西进战略成为力量扩张的重点。中巴经济走廊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处,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项目,印度是中巴经济走廊的潜在破坏者,印度对中巴经济走廊一直猜忌甚重,尤其担心瓜达尔港会成为中国海军在印度洋的支点。印度和美国最近走的比较近,跟中国启动中巴经济走廊这个项目也不无关系。

 

 

一个强大而且有野心的印度并不符合中国的利益。印度的存在,不但让中国西藏面临着压力,而且中国最重要的资源和商品运输的海上线路经过印度洋,处于印度的军事威胁之下。所以,“中巴经济走廊”的打通,对中国的经济安全意义太过重要。如果中国再能够实现瓜达尔港的驻军,中国就有了平衡印度的印度洋战略优势的支点。在“中巴经济走廊”建好,中国海军驻扎瓜达尔港之前,中国对印度并无战略优势,甚至在海洋上还处于一定的劣势。这个劣势主要体现在如果中国跟印度在边境线开启战端之后,印度海军切断中国在印度洋上的运输线路怎么办?

 

中国的软肋是印度洋航线,而印度的命门是链接东印度七个邦的西里古里走廊。中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打通“中巴经济走廊”和瓜达尔港建立中国的海军基地,而印度解决“命门”问题并没好办法。印度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形成对不丹更为牢固的控制,以及对中印控制线的中国领土采取蚕食手段,把控制线前推,制造更大的机动活动空间。

 

假以时日,中国一旦解决了海上运输线的安全问题,对印度的地缘战略优势才真正的确立。

 

印度不止是对中国有敌意,而且一直在针对中国进行战争准备。五月份竣工的“多拉萨迪亚大桥”,长达9.15公里,被冠之“印度最长”之名。阿萨姆邦首席部长称这座可以承载60吨以上坦克的桥梁,将使得在 “阿鲁纳恰尔邦”方向投送兵力的能力上,发生有利于印度的变化。可见印度的战争意志有多强烈。

 

 

印度在中印边界表现的较为强硬,除了上面说的海上运输线问题之外,跟印度在中印边境厉兵秣马精心经营五十年,暂时保持着对中国的兵力优势有关。2015年,印度国防经费有三分之一花费在中印边境的防务,印军在中印边境东段(包括中锡边境)地区部署的陆军有2个军8个师共21万多人。而中国在与印度接壤的新疆军区和西藏军区的部队,总数量不足5万人。中印双方在边境地区部署的兵力比例为1:4。中国就是用远少于对手的兵力把和平基本维持到今天,这不得不让人再次感谢1962年那场伟大的胜利让印度至今对中国的忌惮心理。但这也说明,目前中国投入在中印边境中的兵力明显不足,维持基本的平衡都有难度,支持一场战争,这点兵力显然远远不够。

 

中国急需借这次冲突增加在中印边境的军事力量部署,在中印边境的严重不利力量对比改变了,印度才有可能考虑中国的和平建议。借此机会,形成对印度的威慑,也可以消耗印度更多的国力,促使印度内部的问题激化。增加西部的军事部署,也符合向西推进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安全要求,从这个角度看,也是个机会。从印度这次强硬的态度来看,中国再想用以前的方式维持和平,难度已经变得太大,因为印度也知道中巴经济走廊已经在建设,他们的时间也不多了。

 

印度在中印边境长期保持着对中国的优势,这也跟中印不同的地缘形势有关。因为近代中国积贫积弱,领土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很多。中国周边大国多,还有一个把中国作为首要的竞争对手并要把中国军事力量封堵在第一岛链,时不时挑起中国跟周边国家领土争端的美国,需要面对几个方向的安全威胁,地缘形势远远恶劣于印度。跟印度接壤的只有中国一个大国,而且,中国还是那种不主动惹事爱好和平的国家。只要印度自己不作死,周边几乎没有像样的战争和安全压力。印度可以把三分之一的兵力布置在中印边境,而中国却不能把同样比例的兵力布置于此,因为台湾还没有回归,还是对手的不沉航母,而不是中国的战略屏障,中国不得不在东部布置相当的军事资源。尤其是东南方向,为防止台湾突然宣布独立,还必须保持足够的军事威慑。

 

要打就要把印度打痛,一战彻底摧毁印度的战争意志,促成印度这种松散联邦的主体精神的解体。除了收复藏南等失地之外,至少要让其失去东部几个邦。一个分裂的印度,才是中国需要的。印度这种国家,本来是众多个小邦链接而成,没有统一的历史和文化支撑,来一次彻底惨败,就可能分崩离析。通过常规力量,实现这一点也并不是不可能,难度在于印度也是核武国家,如何把战争控制在常规战争范围之内。虽然中印再次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很大,但是核武国家之间大规模的军事冲突的概率一般来说并不是很高。受此限制,中国想通过战争的形式一战废掉印度,虽然并非没有可能,但可行性已经不是很大。但是中国必须做好应对小型和中型军事冲突的战争准备。印度这一次军人越境,中国绝不能让步,一旦让步,印度会有更大的动作。

 

中国在印度问题上不能抱有幻想。印度不但敌视中国的态度不会改变,而且中印必有一战,区别在于战争以什么规模和形式出现。印度这种国家,放弃战争的唯一可能就是他确实认识到不是中国的对手,对中国的战争意志被彻底摧毁。在此之前,印度想发动战争一雪历史耻辱的冲动是不会消失的。中印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概率高于中美。因为美国的战略重心覆盖全球重要地缘节点,美国为保持全球的战略优势,还懂得对中国进行一定的妥协。而印度把中国作为主要的敌人,印度急需要一场对中国的胜利,作为印度大国地位的证明。

 

印度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威胁,超过日本。日本的人口和国土面积,都无法跟中国抗衡,更重要的是,日本的经济生命线经过台湾和南海,处于中国的威胁之下。而印度的经济生命线,中国在驻军瓜达尔港之前对其形成不了威胁,而印度可以威胁到中国的海上生命线。印度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非日本可比。日本还被美国拴着链子,中日矛盾目前还是中美矛盾的表现形式。

 

在中国暂时还无法在中印边境形成对印力量优势的情况下,中国可以通过支持印度国内的割据和分裂实力,增加印度的内部压力,促成印度的分裂当然最理想,至少也可以牵制一下印度。一个分裂的印度不但是中国的需要,而且是必需。以前,印度一直支持西藏分裂势力,中国是时候考虑一下如何用印度国内的分裂实力,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印度国内的种族矛盾和民族矛盾,比中国严重了好几倍都不止,印度东北地区的阿萨姆省、阿鲁纳查省、那加兰省、梅加拉雅省、曼尼坡省、米左拉姆省和特利普拉省七省,以及西北部的查谟暨喀什米尔省,都是分离主义运动最活跃的地区,可以下手的地方很多。印度境内有很多地方武装,因为缺乏外部支持,没有闹起太大的风浪,让印度可以把主要精力用于对抗中国。

 

 

中国现在就受到分裂实力的掣肘,而无法全力投入对印度的压制。因为台湾问题没有解决,中国一直无法在西部投入足够多的军事力量。可见台湾问题一天不解决,对中国的战略力量形成多大的掣肘和消耗。一旦台湾问题解决,整个东部沿海的防守压力立即减轻,军事力量就可以更多的向西部倾斜。台湾问题不能久拖不决了。

 

还有,中国还承受着内部带路党的牵制。这次印度越境挑战中国,前段时间那些要中国对朝鲜采取军事手段的人,对印度的挑衅行为选择性失明了。如果中国真的听了这些文化精英的话,跟朝鲜死磕,美国不但会反过来支持朝鲜,就跟他们现在力挺越南叫板中国一样。一旦中国的主要注意力和军事资源被拖在了东北亚,美国也会同时支持印度对中国西藏采取军事行动,到时候首尾如何兼顾?兵家最忌讳两线作战。美国现在的战略被动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东西两线要分别应对中俄。这些掌握了中国相当话语权的精英用心何其毒,他们的背后是强大的买办资本和政治力量。战争还没来到,这些人就在想方设法给中国下套,唯恐中国不完败于美国。如果战端一开,这些人和他们背后的势力会怎么做?又会对中国形成多打的掣肘。

 

印度在给中国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但再难,也难不过1962。

 

来源:昆仑策网

 

 

反方观点:中印必有一战?这样想你就错了!

 

作者:阎学通

 

最近,印度又在中印边境上挑起事端,自6月26日起,中国外交部、国防部连续对印度媒体“爆料”的“中印边境两军对峙”事件进行表态,外交部发言人更是拿出照片,证明印度边防人员“非法越境”。截至目前,印军仍停留在中国领土上,事态仍未解决。

 

 

一直以来,印度就喜欢跟中国比实力,把中国作为自身发展的强大威胁,作为亚洲地区有影响力的两个大国,中国和印度未来的关系走向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最近中印边境的不安气氛让很多网友认为中印之间必有一战,事实果真如此吗?未来中印之间的关系到底会怎样呢?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篇阎学通发表于2013年的文章,这篇文章是预测性的,虽然国际关系预测和天气预报一样都是对或然事物的判断,不可能做到百分百准确,但也可以为广大的朋友们打开思路,更清楚地认清当下和未来的中印关系。

 

正文:

 

印度于1947年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成立,两国人口规模又是同一级别,两国的经济发展长期处于相似水平,1980年两国的人均GDP仅一美元之差。20世纪80年代,中国战略界人士曾担心,如果印度经济发展速度大于中国,将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构成冲击。

 

这种担心于90年代中期消失了,如今,国际社会不仅已无人认为印度有可能在未来十年赶上中国,而且普遍认为中印两国的实力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两国实力差距的拉大不仅是程度上的,而且将是性质上的。到2023年,中印的实力差别将是一个超级大国与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差别。这种差别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还体现在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等多种领域。

 

1、中印之间的经济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目前,印度经济的总体水平落后于中国8年。按照汇率计算,2012年印度经济总量为1.8万亿美元,不到中国的1/4。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2012年印度人均GDP为3620美元,每千人拥有12辆小汽车,相当于中国2004年的水平。印度仍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有4.45亿,占印度人口总数的1/3。

 

数据来源:联合国,单位:美元,图片来自网络

 

虽然印度的民主程度高于美国,但它的对外开放程度很低。印度严格控制外国企业进入印度。最有代表性的是许可制度。这种制度规定企业家开设工厂、建设生产线和引进技术都必须得到政府的批准。由于每个环节都需要政府审批,于是形成了一个发放许可的官僚社会网络。对于外国企业来讲,要打通这样的网络是极其困难的。无论是进入印度市场还是进入之后扩大生产规模,想获得许可都非常困难。例如,麦当劳在印度就不能自主决定在什么地区开设分店和开设多少家分店。印度的大学很少给外籍教师终身教职。1991年时任总理的纳拉辛哈·拉奥对许可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给外资进入印度提供了一些便利,这是印度1991~2011年GDP年均增长6.5%的主要原因。然而,印度许可制度的改革并不彻底,仍然保留了许多控制,外资在印度遇到的行政管制远远多于中国。如果以印度的外资管理政策为标准,中国的外资管理政策简直可以说是毫无限制。

 

目前,印度在税收和购买土地方面仍然采取十分严格和复杂的政策,外企在这两方面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否则就别想扩大生产规模。在印度,一个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时间大约是中国的两倍。例如,中国建一个发电站需要5~6年的时间,印度则需要10~12年。中印两国不同的外资开放政策的结果是,2011年中国引入的外资为1240亿美元,印度只引进320亿美元,约为中国的1/4。

 

印度政府知道,进一步改革现有外资管理政策是保持印度经济长期高增长的必要措施,但是政府却在进一步改革的问题上遇到了强大的政治阻力,而这种阻力正是来源于印度特有的民主体制。印度是以地主分权制为基础的社会,宗教信仰、种姓制度、部落与非部落的区别、内部许可制度、查谟–克什米尔邦的特殊地位、封建长老会制度等造成了数以千计的独立政治力量。各个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带来的是激烈的利益争夺,印度的政党数量众多,各政党的意见难以在国会达成一致。2010年,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试图推行新的改革,向外资开放零售业务,这个改革措施遭到了议员们和小商贩们的强烈反对。成千上万的小商贩们认为,让沃尔玛和家乐福这样的外国超市进入印度将会夺走他们的饭碗。在国会议员与民众的强烈反对下,政府只好退让,放弃改革计划。印度2012年经济增长率低于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印度以往经济开放政策所能释放出来的能量已经达到最大限度了。如果不进一步开放市场,印度经济将难有持续的高增长。

 

 

虽然辛格政府并没有放弃进一步开放的努力,但实现计划的可能性却不大。印度政府在2012年下半年重新启动对外开放政策的改革方案,尝试对外资开放零售业、航空业和保险业。然而,政府的这一系列设想却难以得到国会的批准。2014年是印度的大选年,2013年自然成为政党斗争最为激烈的年份。这一年,政治选举的重要性将超过经济改革,议员们只会从政治选举角度决定政策取向,而不会从经济理性的角度来决定。印度政府在这样的环境下推进改革,其成功的可能性是较小的。

 

提高社会福利的政治需要也会成为印度进一步开放的障碍。在前总理拉奥的支持下,现总理辛格走了一条所谓“先增长后分配”的道路,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这个政策取得的经济高增长是建立在两极分化的基础上的,没有广大的贫困劳动力作为被剥削的对象,印度难以迅速积累财富。

 

未来十年,印度政府的改革政策将需要靠印度国大党主席索尼娅·甘地的支持才能推行下去。然而,索尼娅·甘地重新开始注重平民主义了,她希望在印度现有经济成就的基础上建立福利国家。在印度这样一个充分民主的社会,一个贫困人口巨大的社会,注重社会福利的政策必然会得到多数选民的支持,但这必然会影响经济的增长。辛格今年已经82岁了,其身体和精神状况都已经无法支撑他进行困难重重的体制改革。皮尤公司进行的世界民情调查显示,2012年对于国家管理感到满意的印度人从2011年的51%下降至38%。广大下层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民主体制下政党政策的对立、索尼娅·甘地对福利社会的向往以及辛格的高龄,这四者加在一起,意味着印度进一步大幅改革经济政策的可能性比较小。

 

 

未来十年,无论辛格是否继续主政,印度的决策者都得在经济增长和增加社会福利之间挣扎。印度采取的是优先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战略。在执行这个战略的同时,印度政府并没有给实体工业和基础设施以相同的重视。未来十年,印度的经济增长将面临实体工业不强和基础设施满足不了需求的问题。这需要政府把更多的财政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工业项目上。与此同时,印度已取得的经济成就不可避免地使要求提高社会福利的呼声越来越高。印度在国际上的“清廉指数”排在第95位,在赞比亚之后。反对两极分化的社会舆论呼声越高,要求提高下层民众社会福利的合法性就越强。未来十年,印度政府将面临基础设施与社会福利争夺财政开支的困境。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就无法大力推动改革,而改革力度不够就无法保持经济持续高增长。

 

和印度相比,习近平所领导的中国新政府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政治决断力,表现出了敢于承担改革风险的魄力。腐败是中印两国共同面临的改革障碍。目前,中国新政府上台伊始就开始启动反腐改革,并已经开始显现成效。几十年无法治理的公款吃喝得到了抑制。尽管辛格本人非常廉洁,但印度政府还无力开展大规模的社会反腐工作。在印度政府面临增加社会福利和增加基础设施投入两难困境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已经制定出了将5亿农民搬进城的城市化战略,这个战略既可以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又能为未来十年中国经济高增长提供新的发展动力。例如,中国新领导人已经提出用反腐节约下来的“三公”经费[公务出国(境)费、公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改造棚户区的策略。

 

 

很多人认为,印度的劳动力优势大于中国,因为中国提前进入了老龄社会而印度年轻人的比例较大。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口红利并不是由年龄这一个因素决定的,而是由年龄和知识共同决定的。不识字的劳动力并不能成为高效劳动力资源,因为许多工作需要最起码的知识。印度的成人扫盲率只有63%,妇女甚至不到50%,中国则已经开始了高等教育走向普及的阶段。未来十年,中国的文化发展战略将使知识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领域,这个领域的利润率将远远高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升将会进一步拉大中印两国劳动力人均产值的差距。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中国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下降的问题。

 

2、中印之间的军事和社会差距也会增大

 

未来十年,印度反华势力将会继续制造中国威胁论,并将其作为加强印度军事建设的理由,但这难以扭转中印军事实力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到2023年,中印两国的军事实力将属于不同等级。到2023年,中国将具备仅次于美国的国防工业生产能力,而印度仍将是一个靠进口武器来提升军事水平的国家。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提供的数据,2007~2011年,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进口国。依赖进口武器提高装备水平,这决定了印度不可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装备,因为美国和俄罗斯都不可能把最先进的装备卖给别国。更为重要的是,依赖进口武器的结果是一国无法自主决定军事建设的速度。例如,2004年印度与俄罗斯签署协议,由俄罗斯为其改装“旃陀罗笈多二世”号航空母舰(即前“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原定交付日期为2008年,结果推迟到2012年仍未能交付。与此同时,建造的费用则从7.5亿美元上升至23亿美元。印度海军购买武器的开支增加了,但这却没有提高印度的造船能力。

 

 

印度国防建设是纯消费型的,对经济发展没有拉动作用,这与中国的国防建设不同。印度依靠不断采购外国先进装备提升本国的军事力量,其国防开支主要用于消费而非生产。因此,印度的国防建设对本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拉动力都远远小于中国。中国国防建设是以发展国防工业为基础的,引进外国军事技术和装备的目的是提升本国的国防工业能力。两种不同的国防建设战略将产生不同的结果:10年后中国将拥有世界级的成体系的国防工业,将逐渐从一个武器技术引进国向一个武器出口国转变;而印度10年后仍将是一个依赖武器进口提高军事力量的国家。

 

未来十年,由于印度经济增长速度小于中国,因此印度的国防开支将无法与中国相比。依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衡量标准,印度2011年的国防开支为489亿美元,约为中国1430亿美元的1/3。印度政府计划在2012~2022年的10年里共增加1000亿美元的军事投入,平均每年只比现在多100亿美元。只要中国保持10%的年均国防开支增长速度,到2023年,印度的年军费开支就将只相当于中国的1/6或1/7。

 

未来十年,中印两国的社会发展差距也会拉大。目前,印度的社会发展水平比中国落后15~20年。2011年印度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1%,相当于中国1995年的水平,卫生条件比中国落后17年。2012年印度儿童死亡率相当于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的水平。印度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很弱。2012年7月30日和31日连续两天大面积停电,分别使3.6亿和6.8亿人受到影响。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发生这种事情是难以想象的。印度的科学家、医生、军官们具有较高的个人专业才能,但是印度政府缺乏对他们进行有效领导的能力,因此他们无法发挥群体作用。政府无力对社会精英进行有效领导还表现在竞技体育方面。

 

印度在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寥寥无几。2023年之前,中国有望保持奥运金牌总数第二的地位,甚至有可能再次获得奥运金牌总数第一的成绩,但印度则难有进入前五的希望。科研和学术领域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以中印两国国际关系研究情况为例,中国已经开始进入科学理论创新阶段,而印度还处于传统政策分析和外国国情研究阶段。到2023年,科学研究方法和定量分析将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流派,将出现国际同行承认的理论流派,而印度很可能仍停留在定性分析和综述外国理论研究成果的阶段。到2023年,中国的智库体系将仅次于美国,而印度的智库机构将为数不多。

 

3、未来中印必有一战?

 

未来十年,中印边界问题不会得到最终解决,但双边关系也不会因边界分歧而严重恶化。自1993年双方达成《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以来,双方的战略关系总体上是稳定的,甚至印度在1998年进行核试验都未能使中印关系严重倒退。印度知道依据其能力解决边界分歧是根本做不到的。即使长期支持印度的英国也在2008年正式改变了其在中印边界冲突上的立场。时任英国外交大臣的戴维·米利班德发表声明说:“与其他欧盟成员国及美国一样,我们把西藏视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英国承认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而不是宗主权。他还把英国以往的立场称为“建立在过时的宗主国概念基础上的时代错误”。由于印度知道改变中印边界现状是做不到的,因此未来十年印度政府在边界分歧上会比较务实。目前,中印双方关于“三步走”解决边界问题的路线图已经有了共识,即同意在边界问题最终解决前,保持边境地区和平安宁,为边界问题的解决创造良好气氛和条件,同时确保边界问题不影响双边关系的积极发展。

 

 

未来十年,印度仍会担心中国的军事实力增长,但是面对双方军事实力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印度战略界将会注重双边战略关系的稳定性。印度战略界人士非常清楚,战略威胁是由军事实力差距和双边敌友关系共同决定的。只要双边政治关系友好,军事实力差距这个单一因素是不会构成安全威胁的。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不担心印度的核武器而担心伊朗的核武器。小布什政府上台后与印度发展核合作,这曾引起了印度战略界的一次大辩论,即印度应继续坚持不结盟原则以保持所有大国都追求印度支持的地位,还是采取亲美战略配合美国遏制中国。这场争论持续到小布什第二任期的后期才结束,最终前者胜出。印度战略界重新达成共识,即在中美两强之间采取平衡战略对印度的好处大于采取一边倒的战略。未来十年,这种观点仍将是印度战略界的主流看法,这将为维持中印关系稳定提供有利的。

 

4、这才是中印关系的走向!

 

印度的战略目标是南亚霸权而非世界霸权,而中国并不寻求在南亚的主导地位,因此从政治意义上讲,双方也没有太大的战略矛盾。对双方战略关系形成负面影响的因素集中在安全领域。为了应对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压力,中国将长期需要改善与印度的关系而不是与其交恶。未来十年,如果中印双方能在安全冲突上进行有效的管理,双方就可保持战略关系稳定,且有可能小幅改善双边战略关系。

 

未来十年,中印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互补性利益将会进一步增加,这将有利于双边关系的改善。印度2011年对华贸易额只有730亿美元,还不到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3400亿美元)的1/4。这意味着双方经济合作有着巨大的潜力。

 

未来十年,中国将可能保持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的地位,这意味着到2023年,中国可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目前中印文化交流非常有限。随着中国崛起为超级大国,印度人学习汉语的热情会高涨,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会增强。中国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国,因此两国开展文化交流的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是充足的,其关键在于双方文化交流的动力有多大。未来十年,两国经贸关系将呈加快拓展之势,因此经济因素将是促进文化交流的利好因素。随着中印实力差距的拉大,印度加强与中国文化交流的政治意愿也会增强。

 

本文摘编自阎学通所著《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责任编辑:齐人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各位朋友,下面的相关文章可能对您很有帮助!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