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在线 > 文学资讯 >

蒙代尔与中关村

时间:2021-04-23 23:10来源:未知 作者:卫汉青 点击:
蒙代尔与中关村 2021年4月4日,中国的清明节,西方的复活节,从意大利传来一则消息,88岁的欧元之父蒙代尔在其位于意大利锡耶纳的家中仙逝。我的心头一紧,又一位中国人民的好朋友离去了。蒙代尔作为享誉世界的经济学家,足迹遍布全球,尤其近20年来到中国的

蒙代尔与中关村

2021年4月4日,中国的清明节,西方的复活节,从意大利传来一则消息,88岁的“欧元之父”蒙代尔在其位于意大利锡耶纳的家中仙逝。我的心头一紧,又一位中国人民的好朋友离去了。蒙代尔作为享誉世界的经济学家,足迹遍布全球,尤其近20年来到中国的次数很多,这里面有一些很紧密、很清晰的脚印留在中关村。

蒙代尔与中关村杂志社社长兼总编卫汉青在《中关村》杂志展示区前合影

我是2003年结识蒙代尔的。那年3月中旬,我们刚刚创办《中关村》杂志,第一期“封面人物”选定的是用友公司董事长王文京,是一位正在出席全国“两会”的中关村民营企业家代表。我们一边部署着刚刚付印的10万册新刊向全国的推广发行,一边筹划第二期杂志报道什么。编前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选题。这时,我们杂志记者曾飚说:“对了,人民大学后天有个报告会,请来了一位美国的大佬蒙代尔。我同学正好筹备会务,可以想法做个采访报道。”蒙代尔是谁?我和在座的大多编辑记者都没听说。曾飚不愧是北京大学的博士,他简要介绍了蒙代尔的情况,并着重强调:“2002年1月1日起,欧元作为统一的货币在欧洲12个国家正式流通,正是源于蒙代尔上个世纪60年代的设想,所以有人称他是‘欧元之父’。”几天后,我们记者曾飚、赵航、曾颖就交上来了《欧元之父蒙代尔印象》的采访稿和照片。我们看完后,更加深了对这位“欧元之父”蒙代尔的印象。1932年,罗伯特·蒙代尔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偏远的小镇。读完温哥华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后,他先后进入美国的华盛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相继在西雅图大学、约翰·霍金斯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任教,还陆续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欧共体的货币委员会、联邦储备委员会、美国财政部、加拿大政府等机构工作。蒙代尔把自己一生的学术思想概括为四个贡献:一是提出收紧货币政策,保证国际收支的平衡和汇率稳定,然后放松财政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二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蒙代尔提出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这三个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这一思想被世界经济界称为“蒙代尔三角”或“蒙代尔困境”。三是在上世纪60年代,蒙代尔看到各国采取浮动的汇率体制,写了一篇理论文章,提出将欧洲国家货币联系在一起的计划,引起了欧洲国家的兴趣和争议,这也是欧元诞生的背景。四是发表了一系列供给学派的文章,提出减少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塑造更有活力、更有效率的经济。蒙代尔的这些学术观点,无疑属于新经济的范畴。我们在《中关村》杂志封面上赫然标示的宗旨,就是“新经济、新科技、新文化”。我们一致确定,调整原来的安排,将这篇文章作为“封面故事”隆重推出。2003年,《中关村》杂志甫一问世,在发行上下了很大功夫,尤其被中国国际航空公司选定为机上读物,每期两万册杂志登上了机舱,收到大量读者来信。福建省尤溪县城镇一位叫郑慧清的读者说:“从第二期来看,已经展示了很多的亮点,特别是封面人物的锁定——欧元之父蒙代尔!”

2003年第2期《中关村》杂志,将蒙代尔作为“封面人物”推出

 

2003年第2期《中关村》杂志题为《欧元之父蒙代尔印象》的“封面故事”报道

大约是2004年初,创新不断的中关村又出了件新生事物:中关村第一村民、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会长纪世瀛和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副会长、海淀区政协委员吴姝在中关村创办了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该校由“欧元之父”蒙代尔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担任名誉校长,纪世瀛担任校长,吴姝任董事长,联想集团原常务副总裁李勤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我们杂志曾持续报道过他们的活动,我也曾先后到位于上地南部、中关村西区和金融街的该校教学区参观过,在那里见到过蒙代尔。记得刚知晓此事时,我曾问中关村的创业传奇人物纪世瀛:“您是怎么和蒙代尔搭上关系的?”纪世瀛校长大嗓门笑着说:“好我的大社长,就是看到你们杂志的报道,我们才想办法联系上的呀!”2004年8月28日,纪世瀛校长、吴姝董事长、蒙代尔教授和一直特别支持该校的北京市委常委、教工委书记朱善璐,风尘仆仆地坐了两个多小时的大巴车,前往100多公里远的平谷区玻璃台山沟,考察新建的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休闲学习谷。我与我们杂志副总编王厉子、摄影记者张勇,也一起随同前往。那天天气很热。考察完回到“学习谷”会议室,蒙代尔虽有些疲劳,但看到我们送给他做封面人物的杂志,喜出望外,立刻主动举起那本杂志,要求摄影记者给他拍照。我郑重聘请蒙代尔先生担任《中关村》杂志特邀顾问,蒙代尔欣然接受,提了一些建议,还亲笔为本刊签名。在旁的原海淀区委书记朱善璐笑着说:“汉青社长,你可要多听听蒙代尔教授的高策啊!”

蒙代尔在《中关村》杂志的特邀编委书上郑重签下自己名字

不久,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又有大动作。纪世瀛、吴姝在蒙代尔和许嘉璐副委员长的支持下,筹划在北京举办“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由蒙代尔负责邀请全球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来北京共话经济发展大计。蒙代尔作为重量级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果然影响力巨大。此事更得到中国各级政府领导的支持。2005年5月30日至6月1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政府外事办公室、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北京教育委员会和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承办的“2005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在人民大会堂和北京饭店隆重举行,8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多位国际知名经济学家,为当前和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和许嘉璐、北京市市长王岐山等各界领导参会聆听。论坛结束后,这些世界经济学界大师携夫人来到风光秀丽的颐和园,一起观光游览,合影留念。我参加了这次活动,虽然语言不通,但能看得出,一向不苟言笑的蒙代尔那天特别兴奋,指指点点,喜形于色,因为他为中国的发展做了一件值得兴奋的事情。从那年起一直到201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每年举办一次,并从经济学界扩展到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场由中关村发端的论坛活动,成为那些年北京的一项盛事。也是在2005年,蒙代尔表达了想在北京长期居住的愿望,北京市领导非常支持,向他郑重颁发了《外国人永久居留证》,蒙代尔成为北京引进的第一位获诺奖贝尔奖的西方人。

2005年4月,《中关村》杂志关于蒙代尔获得在华永久居留证的报道

2006年9月,里根和布什两届总统的经济顾问约翰·拉特里奇,接受海淀区政府的邀请,担任首席专家顾问。我和我们杂志执行主编马文良前住东方君悦酒店,采访这位世界级的经济大师,顺便带了封面是蒙代尔的那期《中关村》杂志。约翰·拉特里奇翻了翻杂志,连连点头:“蒙代尔教授,很了不起的经济学家!”原先还有点采访大人物的紧张感瞬间消失了,我们的采访得以深入进行,同样作为“封面故事”推出。约翰·拉特里奇也步蒙代尔后尘,欣然接受我们杂志的特邀编委,并亲笔题词:“《中关村》杂志在中国和海淀区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很荣幸能成为这本杂志的顾问和朋友,与它一同讲述中国企业成长的故事。”

2006年9月,《中关村》杂志执行主编马文良采访里根和布什总统经济顾问约翰·拉特里奇,桌上摆放着封面人物为蒙代尔的杂志

2008年,第二届东北亚经贸合作高层论坛在长春举行,王岐山副总理和来自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等多国的政要和经济专家出席,蒙代尔也被邀请参加。在这次论坛上,蒙代尔发表了《东北亚总部基地建设》的演讲,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判断,提出2050年中国经济有望成为全球第一经济体。并希望中国经济尽快向能源可持续应用的道路发展,摆脱目前对煤炭的过度依赖。我接受吴姝女士的委托,安排我女儿全程担任蒙代尔的翻译。我女儿也是蒙代尔的粉丝,2003年7月考取了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后又到多伦多大学经济系就读,毕业后在北京美国商会工作,英语水平不错。事后,我曾问蒙代尔女儿翻译任务完成的怎样,他笑眯眯地翘翘大拇指:“ok!”

2009年,《中关村》杂志和海淀区文联举办了一届“2009艺术中关村国际博览会”。我们以一万平方米的海淀展览馆为主会场,并设了14个分会场,有上千个中外艺术机构和艺术家的作品参展,包括曾经诞生于海淀的“圆明园画家村”单元。博览会主题是“用艺术彰显科技,用科技展现艺术”,旨在推进传统与当代、世界与中国、科技与艺术、艺术家与企业家的交流对接。博览会结束后,被媒体誉为北京的三大艺术博览会。

2010年5月,我带女儿与来北京参加一个活动的蒙代尔一起吃饭,谈话间聊起了“艺术中关村”博览会,没想到蒙代尔非常感兴趣。他说:“艺术中关村很好!中国是个文明大国,中关村应该成为科技和文化的中心,多组织这样的活动。”我说,我们计划10月份举办第二届,不过现在农展馆正好有朋友董梦阳举办的“艺术北京”博览会。蒙代尔说:“走,咱们去看看!”我们立即驱车赶去。蒙代尔看得很仔细,竟在几个展馆里转了近两个小时。临分手时,还特别相约10月份要看我们的“艺术中关村”。

卫汉青社长陪同蒙代尔参观艺术展览

但不巧的是,这年海淀展览馆开始改造,后来变成了中关村展示中心,不再举办其它展览活动。海淀区再没有其它大型展览馆,出了海淀这个中关村核心区似乎又难称“艺术中关村”,再加上其它因素,我们的第二届“艺术中关村”国际博览会没有再搞起来。一直到今天,我还觉得对蒙代尔是个亏欠。

2003年以来,《中关村》杂志有多位记者,持续采写过10多篇蒙代尔与中关村相关的文章。正如我们记者杨柳在题为《蒙代尔的中国和<中关村>情结》一文中写到的:“对于《中关村》杂志的每一位成员来说,罗伯特·蒙代尔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2005年7月《中关村》杂志上记者杨柳关于蒙代尔的报道

清明节后,北京仍是乍暖还寒的季节,窗外的海棠花瓣在早春的寒风中纷纷飘落。我的思絮也随着这些花瓣飘飘扬扬,想着这位睿智老人面对你时那深邃的眼神,想着这位经济大师展望中国未来时那热切的目光。如今,西方与中国的隔阂不小,我们多么需要蒙代尔这样的重量级西方人物站出来,在中美之间、东西方之间架起更多的交流桥梁,为中国站台、发声、助行,而先生近20年来也一直在做这样的工作。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先生已经做古了,惟愿在天之灵,继续护佑中国!

(作者卫汉青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海淀区文联荣誉主席、《中关村》杂志创始人,曾任海淀区文联主席、《中关村》杂志社长兼总编)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