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在线 > 文学资讯 >

走进郭小川林区纪念馆记黑龙江省伊春市政协委员刘景林的诗人情怀

时间:2020-01-23 23:05来源:原创 作者:李彦林 点击:
走进郭小川林区纪念馆记黑龙江省伊春市政协委员刘景林的诗人情怀 李彦林 去年,是著名诗人郭小川百年诞辰,为了纪念这位大诗人,寄托着对他的崇敬之意,怀念之情,让伊春林区人民永远记住这位诗人,让郭小川精神以及他的诗歌世代传承下去。伊春市政协委员、

走进郭小川林区纪念馆记黑龙江省伊春市政协委员刘景林的诗人情怀

李彦林

    去年,是著名诗人郭小川百年诞辰,为了纪念这位大诗人,寄托着对他的崇敬之意,怀念之情,让伊春林区人民永远记住这位诗人,让郭小川精神以及他的诗歌世代传承下去。伊春市政协委员、民营企业家刘景林先生在丰林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投资三百多万元兴建了“郭小川林区纪念馆”,这无疑是具有深远意义,具有看点的经典之作。

    “郭小川林区纪念馆”,坐落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丰林县国家湿地公园附近,馆后便是碧波荡漾的松鹤湖,景色交相辉映,相映成趣。开馆之日,蓝天白云,群山滴翠,忽然飘来的绵绵细雨,给庆典仪式增添了诗情画意。难能可贵的是:郭小川的生前诗友,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发来了贺电,并题写了馆名;收藏郭小川诗歌手稿的中国现代文学馆,郭小川已故夫人杜惠女士所在《光明日报》离退休干部工作办公室分别发来了贺电;曾经常刊载郭小川诗歌的《诗刊》非常重视,特派编辑部副主任江岚、编辑刘能英出席了开馆仪式,并有意向以“郭小川林区纪念馆”为传承平台,把伊春丰林县“三唱文化园”作为诗歌爱好者的创作基地,受到了林区人民的热情欢迎,也极大地激发了全国诗歌爱好者的创作热情。

    1962年12月5日,郭小川以《人民日报》特约记者身份,来到伊春林区体验生活。当他乘火车进入伊春林区境内,凭窗遥望,看到茂密的森林,翠绿的松柏,茫茫的雪原,便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群山峻岭。待他来到丰林县金林林场,看到工人们不惧严寒,干劲冲天,忘我工作的情景,便被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深深地感动了。他把深入山场,深入工人中间扑捉和收集到的大量素材,带回到林场宿舍,便思如泉涌,诗兴大发,在煤油灯下构思创作出了响彻大江南北,蜚声海内外的“林区三唱”。即“祝酒歌”、“大风雪歌”、“青松歌”,特别是其中的“祝酒歌”为人们所喜爱,广为吟咏传颂。

    走进“郭小川林区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复原后的郭小川创作“林区三唱”的原址,即丰林县金林林场党支部书记办公室。简陋的陈设,老旧的桌椅,帆布棉大衣,狗皮帽子等等,把人们带到了林区开发建设初期的艰苦岁月。人们似乎通过那盏马提灯,那张陈旧的办公桌,看到了当年郭小川伏案写作的身影。伊春林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著名诗人郭小川,是他在林区最困难的时候来到伊春林区的。当时,我国刚刚结束中印战争不久,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带来的创伤还没有痊愈,苏联政府又雪上加霜地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全部在华专家,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重大损失,更加加重了我国的经济困难。此时,伊春林区刚刚开发建设不久,粮食供应品种单一,蔬菜供应严重不足,生产生活不尽完善,作业条件十分艰苦,国家各项建设又急需大量木材,林业工人克服重重困难,夜以继日地忙于木材生产,用实际行动支援国家建设。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郭小川来到林区,深入到生产一线体验生活,创作出了著名的“林区三唱”,无疑给艰苦奋斗中的林业工人送来了精神食粮,给予了巨大的精神鼓舞和力量。

    通过当年林区工人穿戴过的一件件工作服,使用过的一件件工具,以及绑腿、水壶等生活用品,人们可以深切地感到,郭小川只所以能够写出“林区三唱”这样光耀古今的经典之作,除了有深厚的文学底蕴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追寻他在新青林业局采风的足迹,我们看到在奇冷的气候条件下,郭小川穿着一双塑料底的棉鞋,踩着冰雪,不时有滑倒的危险。他趔趔趄趄地深入到山场,亲自察看冰雪滑道运送木材的流程,走近工人看他们如何采伐、集材、战严寒……不仅如此,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郭小川与近二十位林场职工进行了长谈,其中有基层领导、一线工人、检尺员、商店店员、技术员、更夫,以及与后进变先进的工人谈话,还参加了赵凤岐工组的评工会等,每次谈话大都是业余时间进行的,从工作谈到生活,从单位谈到个人,了解的极为细致,每次长谈大都接近午夜时分。今天,当我们看到他来伊春林区写的日记,看到这些详细的记载,特别是与更夫的大量谈话内容,无不为一位高级干部,一位著名诗人忘我的工作精神,平易近人的思想品质,扎实的工作作风所感动。如果诗人没有沉下去,与工人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杯与杯的碰撞,爱与爱的共鸣,是写不出如此生动,贴近实际的诗作的。也不会对林区生产、生活、工人性格,以及一草一木描写、形容、比喻的如此传神。可以说,郭小川在“林区三唱”中对有关林业知识,专业术语的表述,几乎达到了一个老“林业通”的水平。

    伫立在展馆一侧的橱窗前,看着已编印成书的郭小川文革期间写的《检讨书》,令人不胜感叹!不难想象当年诗人身陷囹圄的无奈,那一篇篇检讨书,承载了诗人多大的精神压力,浸透着诗人多少心血啊!即便如此,诗人也没有沉沦,泄气,失去斗志。仍然写出了“团泊洼的秋天”、“秋歌”等富有战斗精神的著名诗篇。郭小川一生屡遭磨难,但他总是乐观地面对一切,对生活充满着不尽向往和无限希望。他有着非凡的自我超越能力和勇气,是一位具有艺术穿透力和精神感召力的诗人,他的诗既没有南唐后主李煜的吟风弄月,多愁善感,也没有才子佳人的无病呻吟,哗众取宠;他的诗总是给人以鼓舞、振奋、向上的精神力量。因此,他写的诗歌能够迅速的传播,并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与诗人高尚的精神境界,丰富的思想感情,特有的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与诗歌内容的壮怀激烈,大气磅礴,催人奋进,脍炙人口是分不开的。

    当时,在伊春林区“祝酒歌”比流行歌曲还要受追捧,受欢迎。各生产单位召开的誓师大会,“祝酒歌”成了激励林业工人的冲锋号角;祝捷大会上“祝酒歌”成了捷报,成了庆功的祝酒词。无论是重大节日演出,还是各种文娱活动,“祝酒歌”成了不可缺少的朗诵节目。就连工友们三五成群地聚到一起喝酒,也要你一句,我一句的朗诵:“斟满酒,高举杯!一杯酒,开心扉,豪情,美酒,自古常相随。且饮酒,莫停杯,三杯酒,三杯欢喜泪;五杯酒,豪情胜似长江水。且饮酒,莫停杯,七杯酒,豪情与大雪齐飞;十杯酒,红心和朝日同辉。”用以抒发各自的兴奋与豪情。

    时至今日,林区人民仍然以诗人郭小川为自豪,站在纪念馆大厅“祝酒歌”木刻前,人们无不深情的吟咏“祝酒歌”,有的还情不自禁地大声朗诵起来。当年,“林区三唱”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等报刊发表后,便不胫而走,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好评如潮。这一喜讯犹如春风吹进了伊春林区千家万户,刊登“林区三唱”的报刊被争相传阅。由于当时经济困难,订阅的有数报刊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很多机关干部,企事业工作人员,一线工人和诗歌爱好者,都是将“祝酒歌”手抄下来反复学习,激情朗诵。尤其郭小川体验生活的丰林县,人们奔走相告,欣喜若狂,迅速掀起了学习朗诵“林区三唱”诗歌的热潮,特别是其中的“祝酒歌”,人们更是爱不释手,喜欢得如获至宝一样。当时,丰林县几乎人人都能背诵几句,很多人都能把“祝酒歌”全篇朗诵下来。最为兴高采烈的当然是金林林场的工人们,他们把能背诵“祝酒歌”作为一种荣誉象征,一种本事,茶余饭后,工间休息,都要比试比试,看看谁记住的最多,朗诵的最好。他们朗诵起来感到分外亲切,觉得郭小川把自己,把林场的一草一木都写进“林区三唱”里了,好像字里行间能找到他们的影子一样。工人们都为自己能有机会认识郭小川,欣赏到他写的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景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

    参观完“郭小川林区纪念馆”,让我们感到震撼的是,郭小川创作的“林区三唱”,特别是其中的“祝酒歌”,因其意境高远、激情彭拜、形象生动的艺术特色,把林区工人的豪迈性格,高尚情操,宽广胸襟和美丽的理想,忘我的工作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犹如一幅战天斗地的画卷跃然纸上。也正因为如此,林区人看了觉得特别亲切,朗诵起来特别抒发胸意,回味起来特别滋润绵长。历史和现实都证明,郭小川的“林区三唱”,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伊春林区人的心间,融进伊春林区人的思想感情里。在鼓舞林业工人战胜严寒,克服困难,焕发斗志上;在激发林区人民热爱家乡,扎根林区,创业奉献上;在影响培养一代文化新人,促进林区文学艺术繁荣上;在引导教育青少年继承革命传统,健康成长,做社会主义新人上;在让伊春走出深山,提高知名度,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纵观中国林业文化发展历程,描写森林的文艺作品,诗词曲赋可谓浩如烟海,灿若星辰,其中也不乏经典之作。但是,能像“林区三唱”,特别是其中的“祝酒歌”这样脍炙人口,历久弥新,受到大众如此推崇和喜爱的,半个多世纪仍余音绕梁,吟咏不衰的,尚属凤毛麟角。不置可否,郭小川的“林区三唱”在中国森林诗歌百花园里是最光艳夺目的,它铸就了中国森林诗歌的高峰,竖立了一座森林诗歌的丰碑,在中国林业诗歌发展史上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著名学者、美术史学家、书画家、国家博物馆馆员刘曦林大师称赞郭小川为“中国森林诗歌之父”是当之无愧的。

    “郭小川林区纪念馆,”整体设计融合了欧式建筑与古代建筑的特点,做到了简约风格与古典风格的统一,集亭台楼阁于一体,充分展现了林区木结构建筑的艺术特色。大气而优雅,恢弘而静谧,体现了多样化、现代化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馆内布展充分表现了林区开发建设初期,特别是六十年代林区的原始风貌,突出了诗人郭小川激情、浪漫、豪迈的鲜明个性和革命情怀,所陈列的展品依据客观实际,保持了原始形态,反映了艰苦创业,蓬勃向上的时代特征。郭小川林区纪念馆,总投资三百余万元,场地面积二千平方米,是“郭小川林区三唱文化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陈列历史文物、书信手稿、林业工具、文史资料、历史图片等展品近千件。是目前中国林区唯一的诗人纪念馆,郭小川大女儿郭岭梅说,此馆也是全国个人投资的唯一诗人纪念馆。在座谈会上她流着眼泪激动地说:感谢林区工人的英雄事迹激励了爸爸的诗情,是这里的人民太好了!爸爸才能写出这样的好诗!他们是诗歌的基础是土壤!我真心热爱他们,感激他们!只有这样的土壤才能产生刘景林这个人物!

    “郭小川林区纪念馆”投资人刘景林,他生在林区,长在林场,是纯正的山里人。说来也是机缘巧合,诗人郭小川来伊春林区采风时,民营企业家刘景林还未出生,但是,这颗艺术的种子却已胚胎发芽,孕育成熟了。也就是郭小川“林区三唱”发表的1963年,刘景林伴着“林区三唱”的优美韵律,在伊春林区友好林业局的白桦林场呱呱坠地了。在他六个月大的时候,其父在山场采伐时被一根“回头棒子”击中不幸倒下,自此,他与母亲相依为命,靠仅有的救济金维持生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幼年的贫困与磨难,让他比同龄孩子有了几分早熟,在深山的林场里他成了比较聪明和自立的孩子。他自幼热爱书法绘画,每年春节写对联增福字成了他的义举,受到了街坊邻居的一致赞誉和好评。

    自从拜读了郭小川的“林区三唱”,刘景林便被诗歌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想象,鲜活的语言,生动的描写感染了。他立志要把诗书画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他尤其喜欢郭小川“青松歌”中写到的:“青松呦,是小兴安岭的旺族;小兴安岭呦,是青松的故土,咱们小兴安岭的人啊,与青松亲如手足”。每当吟咏这些诗句,他对生他养他的这片山林,这片热土,都有说不尽的亲近和爱恋。可贵的是,刘景林把对诗人郭小川的崇拜,对“林区三唱”诗歌的欣赏,转化为对家乡的无限热爱,转化成对书画艺术的执着追求,直至后来,他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倾注到根艺、桦树皮画、木屋制作的事业中,倾注到“郭小川林区纪念馆”的建设中。郭小川在《祝酒歌》中写到“人在山里,志在千山万水”,已深深地铭刻在刘景林的心怀,他立志发扬林业工人的拼搏精神,把诗人在“林区三唱”中赞美的山山水水,打造成栩栩如生,瑰丽夺目的现实。

    2002年,刘景林成立了伊春市艺达木饰品公司,利用林区剩余物点缀林区大自然的美丽。人们用来烧火的枝丫柴,弯曲不成材的棍子棒子,死疙瘩一般的树根,飘落地上的树皮树叶,就连一堆荒草在他眼里都是宝贝,在他手里都变成了艺术品。真正实现了诗人郭小川在“青松歌”中写到的“有用处,就是福!能做擎天的柱,就做擎天的柱;能做摇船的撸,就做摇船的撸。”果不其然,经他设计、雕刻、打造的一草一木,呈现给人们的是一件件艺术品,是一个个五彩缤纷的世界。2014年,刘景林成立了金艺达木屋制造有限公司,事业又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经他设计建造的亭台楼阁,造型各异,时尚美观,便捷实用,成为伊春林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如今,刘景林的根艺作品,桦树皮画,木屋制作,已经走出伊春,走向了全国。

    问起刘景林为啥要建“郭小川林区纪念馆”,他从不夸夸其谈,总是谦虚地说:我是政协委员不仅要参政议政,还要干点实事,建“郭小川林区纪念馆”就是希望伊春林区人民和全国人民能够永远记住诗人郭小川,让他的精神以及他的诗歌能够世世代代传诵下去。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名人纪念馆是历史的记录,也是过去历史的收藏,具有回望过去,开启未来的作用。通过观看诗人生前大量书稿、影像、图片等展品,我们几乎可以触摸到诗人的心脏和脉搏,看到了一个有影有形,实实在在的郭小川。毫不夸张地说:“郭小川林区纪念馆”的落成,在中国林业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传承郭小川的革命精神,学习他的创作情怀和文化素养,提升伊春林区的文化品位,繁荣中国林业文化事业必将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馆存资料的丰富,“郭小川林区纪念馆”,必将在现实中发挥巨大的影响教育作用,突显其特有的人文历史价值。

(作者:李彦林)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