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在线 > 人物故事 >

一位诗人,改变了一座村庄

时间:2018-12-02 17:42来源:网络 作者:余义林 点击:
一位诗人,改变了一座村庄 刘福君和他的诗上庄 余义林 诗上庄,在河北省兴隆县安子岭乡。这是个藏在燕山深处的小山村,全村只有百余户人家。而这小小村落里的老刘家,在中国诗歌界却有些名气。因为老刘家出了四位中国作协会员:刘章、刘芳、刘向东、刘福君。
一位诗人,改变了一座村庄
 ——刘福君和他的诗上庄

余义林
 

        诗上庄,在河北省兴隆县安子岭乡。这是个藏在燕山深处的小山村,全村只有百余户人家。而这小小村落里的“老刘家”,在中国诗歌界却有些名气。因为老刘家出了四位中国作协会员:刘章、刘芳、刘向东、刘福君。其中刘章和儿子刘向东、侄子刘福君并称诗坛“三刘”,刘芳则是散文家。刘章出版过45部诗文集,刘向东已出版了《山民》、《谛听或倾诉》、《母亲的灯》等23部诗文集,刘福君也已出版了《母亲》、《父亲》、《上庄人物》、《诗意毛泽东》等8部作品集。这个出自“老刘家”的诗群体,有着共同的诗学原则:衷情乡土,讴歌乡土。他们的诗里总是弥漫着大山的风韵和泥土的芬芳,演绎着清新、自然、质朴的诗风。而让诗歌和诗上庄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村庄因诗歌而发生巨变的,是诗人刘福君。
 


一、“上庄”变成“诗上庄”

         在河北省的行政区划中,原先是没有“诗上庄”的,这村子就叫“上庄”。新中国成立后,上庄走出去的第一位诗人是刘章。1956年,刘章以“农民诗人”及其诗作引人注目。其诗歌《牧羊曲》中“花半山,草半山,白云半山羊半山,挤得鸟儿飞上天”,在当地已成为农民们传唱的名句。他的《山行》《寸草情》《山葡萄》和散文《搭石》《饱山》等,都被选入了大中小学课本。他后来的《刘章乡情诗选》 等多部代表着中国乡土诗歌的作品,无不以家乡的山水为创作源泉。在他的带领下,刘向东、刘福君等也循着乡土文学的道路,创作了讴歌乡村的佳作。

 


        “诗歌本来就来自土地,来自乡村。这是从《诗经》就开始的文化传统。我们所做的是让诗回到乡村,让更多的人读诗懂诗爱诗,让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在农民的心中生根、开花。”刘福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位19岁离开上庄当兵,也曾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的诗人,其诗歌从未离开过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他的诗歌里总是流淌着上庄的十里溪沟,闪现着他严厉的父亲、慈爱的母亲和质朴善良的乡亲。从他着手打造“诗上庄”,到现在已过去了五年,“诗上庄”正在变成一座真正的“诗的村庄”。一进村,诗的气息扑面而来。村里的小广场上,是数十块大理石碑刻,除了上庄诗人创作的诗歌,一百多首古今中外的名诗也镌刻其上。然后是一长排碑文墙,包括了上庄村的历史、村歌《我的上庄》、历届大中专学生名录、解放前入党的老党员和参军人员名单等。道路两旁的石头上、小河的河堤上,随处都刻着诗歌,让人仿佛走进了一片诗的天地。
 


         作为村里人,同时也是承德市作协主席的刘福君,对村里“硬件”的建设颇费了一番心思。他和村委会拟定了一个五年计划,从道路整修、河道拓宽,到居住环境改造、果园建设、畜牧养殖等都进行了认真的规划,现在他正着手进行着村里的诗歌馆、村民活动中心、村里接待中心及沿河“田园悟道”的建设。村里资金跟不上,他就先掏腰包垫上,没有设计师、施工队,他亲自操刀上阵。他不仅要把诗歌作为人文景观呈现在自然风貌中,让来到“诗上庄”的人感受这里的乡情和诗情,更重要的是让村民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农民们劳作之余,抬眼就看见诗,孩子们上学放学,一路走过就把那些优秀的诗句记下了。特别是在“田园悟道”修好后,十里溪沟沿河栈道将形成一条优美的诗链……这才是刘福君的用心所在。他知道,这就叫“以文化人”。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我们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他是想通过诗歌,把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传下去,把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树起来,让优秀的民族文化永远扎根大地,生生不息。
 

 

二、把“诗上庄”打造成中国文化名村

 

         在诗上庄的一个岔路口,我们遇见了78岁的村民李淑珍。都说“诗上庄”的农民们几乎人人会写诗、背诗,那么这位个子不高普普通通的老大娘会写诗么?结果,当我们询问大娘时,她回答得十分肯定,并当即大声朗读了她的一首诗:《我的家乡诗上庄》“门前有座大青山,山下河水弯又弯。村里大路宽又宽,鸡冠花开在路两边。百姓看到真喜欢,我们以后的日子更美满。”大娘笑容满面,毫不怯场,看来对自己的“诗句”还挺满意。来到诗上庄的人都感觉到,这里的村民和别处的农民不一样,他们不仅喜欢写诗、读诗、赛诗,而且家家都有家训,“弟子规”、“三字经”中的名句也是妇孺皆知,尊老爱幼、文明上进已成为诗上庄的一种“村风”。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参观考察时曾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而“诗上庄”的出现,正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范例。历史上的上庄,并非是一个拥有诗书文化传统的村庄。这个小山村虽然风景如画,但一直贫穷落后。由于山里耕地有限,漫山遍野的山楂树、栗子树就是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孩子上学的不多,村里文化人更少,难得听到琅琅书声。刘福君说,上庄153户人家,人均纯收入只有1530元,真正宽裕些的也就十几户。我希望通过文化把村里人的精气神提上来。通过文化平台,把村里生态搞好,居住条件彻底改善,让农民富裕起来,而且贫富差距不要太悬殊,生活得幸福点。
 

       
        事实证明,他的“文化平台”搭建得非常有效。自从“诗上庄”这块牌子挂起来后,这个小山村真的被诗歌改变了。燕山采来的大石头,被拾掇干净,一溜一溜地立在路边,刻着一行行的诗。一块像打开的小学生作业本的石台上,刻满了一百多位诗人的名字。一张别具一格的“中国诗人地图”也挂在他的办公室中。他就像种庄稼似的“种诗歌”,让诗的花朵开满了村庄。连墙上刻的村里的乡规,也是这样的诗句:“……山与山斗雄奇,水与水比香甜,户与户赛文明,人与人争贡献……粗看都是废物,细观都是宝物,粗看都是俗人,细品都是雷锋……”在诗上庄,诗是头上的蓝天、山间的泉水、坡上的玉米地,不仅成了老百姓日子的一部分,而且还吸引了大批诗人和游人的关注。上庄诗歌馆,已经收集了数十位诗人的诗稿和题词。一本村级诗刊《诗上庄》,也时常刊发名家的新作。村歌《我的上庄》已在村民中唱响:“小河清清淌,鸟儿把歌唱,春来山花笑,金秋果飘香。”2014年和2016年,“中国·兴隆刘章诗歌奖”已举办了两届。2015年,首届“诗上庄国际诗歌论坛”在上庄村举办,海内外诗人齐聚一堂,小山村成了诗的海洋。在今年秋季,“诗上庄”还将举办“第二届诗上庄国际诗歌论坛”,届时将有十多个国家的诗人来到上庄,又是一场诗歌的盛会!

 


        刘福君有个很大的“上庄梦”,就是把“诗上庄”打造成中国文化名村。他深知,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更是成为中国文化的名村的底蕴。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所以,他现在是既要推动村庄环境建设的“硬实力”,也要狠抓弘扬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两手都要硬。到目前为止,“诗上庄”已成了兴隆县的名片,承德市的名片,在不久将来,很可能会成为河北省乃至国家的一张文化名片。如今,诗上庄每年大大小小的文化往来和诗歌活动挺多,相信“诗上庄”成为中国文化名村的距离应该不会太遥远了。

 

(责任编辑:刘雅阁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