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在线 > 精彩图文 >

【中国网络文学节】悠游村居

时间:2016-10-17 16:40来源: 作者:原野 点击:
说起历史,有人感觉很遥远,而我却感觉很近。有人说这是茶余饭后的故事,我却觉得是现实。在我印象中,第一个古典故事就是司马光砸缸,而第一首古诗是《静夜思》。这都是小学课本中的内容。那时的我有七八岁光景,对历史的印象非常单纯,以为身穿长袍,腰束
     说起历史,有人感觉很遥远,而我却感觉很近。有人说这是茶余饭后的故事,我却觉得是现实。在我印象中,第一个古典故事就是“司马光砸缸”,而第一首古诗是《静夜思》。这都是小学课本中的内容。那时的我有七八岁光景,对历史的印象非常单纯,以为身穿长袍,腰束丝绦就是“古时候”。赏月游景就是古人的生活,什么“横看成岭侧成峰”、“霜叶红玉二月花”、“半径瑟瑟半江红”、“日照香炉生紫烟”。好生羡慕。古人的生活内容就是游山玩水吗?好不潇洒,好不飘逸。直到中学才知道,潇洒飘逸的生活并不是古人生活的全部。古人也有“草盛豆苗稀”的辛酸;也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悲壮;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悲悯;也有“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不甘。在古代,诗词歌赋成为抒发感情的重要途径。也正是因为如此,才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名篇。使我们真正的从古文中领略古人丰富多彩的精神境界。
    今日悠游村居,我有了不朽的收获,亲自感悟古人的情操,感受雅俗之间的妙处。在我所熟知的古代文人中。陶渊明要单独为他挪个位置。可谓是特殊照顾了。既然是特殊照顾,自然有特殊照顾的理由,我就来阐述一下我所谓的理由:自古文人都走仕途。当官是个光宗耀祖的事。文路出身,岂有不科举的道理。文人当官或多或少会辱没这种文雅。官场如战场,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自己的财富,甚至为了自己的性命,据理力争。“理”?谁知道是真有理还是假有理?史书怎么写,后人就怎么评呗!在宋朝,王安石和苏轼就因为“青苗法”发生过隔阂。闹起纠纷来,孰对孰错?孰雅孰俗?文人遇到政治,纠缠不清了。
     深秋,天高云淡,神清气爽。在这风清云白的时刻,瞻仰天空,天空似乎更高了,湛蓝湛蓝的,一眼望不穿。空气带着一丝凉意轻抚着我的脸庞。我醉了,浑身酥软,坐在青草地上。嗅着野花的清香,淡淡的,沁人肺腑。鼻尖稍稍沾染了一丝香气。
     在繁华的都市中生活,生活和工作的节奏日渐加快。我们常常迷失了自我。忘记了大自然给我们的恩惠。都市生活已然成为一种任务式的生活。为了完成单位中的事务而做任务。为了完成家庭中的事务而做任务。即便是离休的老人也不得轻松。刚刚送小孙子上幼儿园,马上就要张罗做午饭,午饭的蔬菜刚刚备齐,顺洗完成,就到点接小孙子了。都市的生活从少年到老年,没有谁能真正的悠闲地感悟自然。聆听自然。感悟自然,好像是一种很奢华的事情。但对自然的感恩却是我们应当做的。
     自然。什么是自然,准确的说,我们的生活大多并不在自然之中。自然是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有蓝天,有白云,有骤雨、有飞雪。一切都不是人为的。泥泞的泥土散发着香气,野花在广袤的土地上贪婪的汲取着养分,这种给予生命鲜活生命力的给养完全是大自然的礼物,是恩惠。这才是自然。而我们现在都市的生活呢?汽车、自行车、电脑、电视、笔记本、工作夹、档案袋。我们生活中的一切物品都是人手所制造的。因此,准确的说,我们的工作跟自然没有一点关系。脱离了自然,就领略不到自然的恩惠,感受不到自然的恩惠又如何能够感悟自然,感恩自然呢?悠游村居,我在感受自然的宁静……
     陶渊明,晋朝文学家。熟知这位作家的,一般都是从《桃花源记》开始的。这是一篇非常经典的叙事散文,也是陶渊明内心的愿景。这是初中教材的名篇。既然编入了教材,也可以说国人对陶渊明的认识,起始点是同步的,从桃花源的快乐找到了不朽的晋代作家。我们不妨就从“桃花源”来寻找陶翁的快乐,寻找自然的恩惠……
心是村居
    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的内心所喜欢的往往会表现出来,人的行为,做人的原则,往往是从心而来。拥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决定了这个人的品质和处事风格,特别是古代的文学家。熟读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古代的文学家、诗人都有一种特殊的心态:风雅、孤傲、多愁善感。这三个词汇读起来让人感觉古代文人好像是不入群的。的确如此,古代文人喜欢将“雅”和“俗”分开。凡是“雅”的就刻意的接近,凡是“俗”的就有意回避。什么是“雅”,什么是“俗”?自然的就是“雅”的,刻意的就是“俗”的。其实雅俗的界限并不是很清晰,但有句话可以不完全的概括一下:乡间小道就是再泥泞些也能称作“雅”,因为自然,经过作者之手能装饰的非常幽静、唯美。皇室的歌舞,跳的再专业,也俗。因为是以讨皇室喜悦为目的而编排的,不是从心而来的。“雅”和“俗”其实区别就在于是发自内心的,还是敷衍趋势的。
   陶渊明是一个大雅之士,他的雅发自内心,并不做作。陶渊明的许多诗句和不朽的名篇都在歌颂自然风光,歌颂自由和安逸。“雅”一定是自由的,安逸的。如果不自由,刻意的去找雅的感觉,这种动机本身就不雅。如果不安逸,心中经常挂虑百般,这种心态本身就不雅。动机不雅,心态不雅又如何能使自己从内而外透出一种雅气呢?
   陶渊明的父亲是一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父亲既然是个喜欢游历,置身于山川自然中的人,耳濡目染间,也造就了陶渊明怀抱自然,怀抱山川的广阔胸怀。陶渊明 “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这也充分说明了陶渊明的内心世界是一种纯洁的。山川给了陶渊明这种纯洁,儒学给了陶渊明这种纯洁。纯洁的可爱。
   陶公自幼饱读诗书,接受过完全系统的儒家教育,在那个老庄哲学盛行的年代,陶渊明充分的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对自然的大同,感悟自然生物生长的生生不息有独特的感受能力。对大自然的感怀自幼开始,到了成年以后,陶渊明内心和精神都贯穿着自然的气息。人与自然、天地融为一体,心胸会是何等的宽阔。人生中所遇到的坎坎坷坷,曲曲折折,自然也就算不得什么了。正是这样的境界才造就了陶渊明在“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环境下,还能苦中作乐的生存能力。陶渊明与自然融为一体便不把自己所遭遇的难处和曲折经历放在眼里了。陶渊明已经融入了天地间,融入了自然之间。
   说到遭遇和曲折经历,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共同特点。这主要是由于古代文人大多都走仕途。官场上又是错综复杂的。官场上会有关系,官场上会有面子,官场上会有敷衍趋势,官场上会有察言观色。这一切既锻炼人的处事能力,灵活机警的善变能力。同时也摧残着一个纯洁的文化心,孤傲心。在这种曲折中走下去的,基本上都不能太高尚了。那些高尚的,洁身自好的,往往没有好下场,二十岁的陶渊明开始走仕途。陶渊明的仕途并不平顺。年少有为,血气方刚。自己有怀抱自然的广阔胸怀,怎能做个平庸小吏终老一生?直到二十九岁才做到紫祭酒一职。仕途无望便也不再造追求了。况且,陶公的心在乎山野之间。隆安二年(公元398年)五月,陶公辞官还家。在路上遇到大风阻路,路途不顺。如果是别人,一定会因为路上的风云变幻而感到消极,急躁,但风雨偏偏遇到的是陶公。陶公是谁啊,陶渊明敬畏自然,感恩自然。陶渊明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是发自内心的。风雨岂能使陶公感到焦躁呢,这正是欣赏自然的机会。随即赋诗一首:《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云:
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
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从此,心是村居,悠游期间。

志在圣洁
       圣洁,听来好像是宗教的意境。其实中国古代的文人也都追求圣洁。所谓“圣”指的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不淫秽,不贿赂,不追捧低级趣味。以高尚的情操与世相接触,以雅静为最高人生境界。所谓“洁”值得是一种行为的检点。心无杂念,正大光明,无害羞之事,坦荡做人的行为标准。陶渊明的心志就是一种追求圣洁的人。如果说圣洁是一种完美,那么陶渊明可以说是一个道德品质完美的人。试想,一个追求圣洁的人必然是平常心里就想着圣洁,装着圣洁,那么做事又怎能做出腌臜不堪的事来,又怎能说出不逊的言语来呢?陶渊明的圣洁的心志表现在他的思想上。陶渊明是一位大思想家。其文学思想是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思想家有些是一种空想,成为一种空想家,所谓空想,就是向往纯真的境界,这种境界是在现实中永远达不到的。而陶渊明的思想境界是一种符合实际的追求,追求一种干净的心境。心境净了,处事就越发随和了。他的追究并不是一种空想的精神圣洁,而是一种实质的,尊重历史发展的真实圣洁。陶渊明注重对思想抱负的追求和实践。既有思想的真实又有艺术的真实。将自然、思想完美的与文学融为一体。使文学作品更具有思想性,这就成就了艺术。
      陶渊明追求艺术的纯洁,在文学创作上不刻意的循规蹈矩,引经据典。不套用大众化的大道理,而注重的是一种自然的感情流露,这种文学艺术的纯洁,纯洁的自然,纯洁的真实。陶公回归自然,感恩自然,完全是发自内心的,而并非是哗众取宠。这与一派假文人的写作初衷是大相径庭的。假文人?什么是“假文人”?古代的假文人不在少数,由于我国古代大多是重文轻武。对于有学识的人,人们是非常尊敬,对于没有文化,讲不出大道理的人会非常的鄙视。称作是庸俗之辈。当然,在官场上,一定会有许多才高八斗的学者,也会有一些没有多少学问,或者学识浅薄的人。这些人并不真心喜欢文化,只是在这种文化圈中,他们也会看一些圣贤书,学学诗词歌赋,目的只是能在官场上让人感觉有一些学问,这样的人可能也懂得很多,但不能汲取精粹。到头来只能成就一种“俗文艺”。就是上文说的“敷衍趋势”。陶渊明用文学表现思想,用文学表现人生,将崇高的灵魂和思想酣畅淋漓的表现出来。
       陶渊明生活在一个官场黑暗,百姓生活无望的社会中,整个社会都是虚伪的。陶渊明不苟于与这种社会同流合污,因此,他追求隐逸的生活并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现实社会腐朽的公开挑战,公开承认现实的腐朽,具有深刻的批判意义。但这种公开的行为需要一定的胆量。因为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人单势孤,这样公开的承认现实的腐朽是会招惹祸事的。陶渊明在隐居生活中并不是一种安逸的,逍遥的,放荡不羁的,更多的是一种清苦,饥寒交迫的。陶渊明在这种“草盛豆苗稀”的现实生活中,保持着一种安逸的心境,高尚的人文思想,实在是一种难能可贵。一种精神是支撑一个人在困境中坚持活下来的必要条件,一种精神是净化人心灵的必要因素。陶渊明怀抱着这种敬畏自然的圣洁心态隐居山林,与自然浑然一体。思想,精神与昊宇合而为一。使精神思想圣洁无暇。
      悠游村居,我在乡间泥泞的小道中感悟一种安宁。悠游村居,我在篱笆院中看到了陶公的自然情怀。悠游村居,我在现实中,看到了世外桃源的快乐。祭奠历史,祭奠陶公,你会拥有陶渊明的快乐。
(责任编辑:齐人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发布者资料
原野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6-10-16 17:10 最后登录:2016-11-01 11:11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