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在线 > 今日头条 >

兰亭路上攀登者——书画名家陈希儒作品鉴赏

时间:2017-04-06 20:32来源:未知 作者:周步 点击:
兰亭路上攀登者 陈希儒的书法之路 品读甘肃省书法家陈希儒的书法近作,给人一种久违了的视觉感受,令人耳目一新。也许看多了当下这派、那派的跟风、猎奇之作,看陈希儒的作品,不论大字小字,在挺然秀出的笔法体势中多能看到古人的影子,但又古而不旧,古中


书画名家陈希儒作品鉴赏

 
      陈希儒,甘肃山丹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美协、书协会员,张掖市美协副主席,甘肃长城书画院名誉院长,山丹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览并应邀赴美、日、新、澳等国展出,部分作品先后被中国驻美国俄州领事馆、英国皇家博物馆、日本日中文化协会及中国民文协会、毛主席纪念堂和甘肃省人大常委会等多家中外机构收藏。近作书法《咏中华龙》勒石甘肃兰州“龙园碑廊”。艺术事迹由中央电视台两次作专题报道。

















 
兰亭路上攀登者

——陈希儒的书法之路

雒钦
 
      品读甘肃省书法家陈希儒的书法近作,给人一种久违了的视觉感受,令人耳目一新。也许看多了当下这派、那派的跟风、猎奇之作,看陈希儒的作品,不论大字小字,在挺然秀出的笔法体势中多能看到古人的影子,但又古而不旧,古中有新;既抒怀恣情,又谨守法度,显现出很到位的传统功力。在艺术格调和审美情趣的较好把握中绽露出简淡率真,清幽疏朗的文化气息和时代感,其内在的艺术韵味和在传统基础上打磨出的笔墨功夫,总能辐射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陈希儒,作为一位业余书法家,要诠释他的书法奥密,不能不追溯他所走过的习书里程。陈希儒现在的社会身份是国家公务员,甘肃省县级人大副主任,属行政“官员”,也许其身份不在专业圈内,不太为人熟知。但每每看到他发表或展出的书法作品,总能让人心悦,吸人眼球。我认识其人其书,缘于一起参加由中国文化管理学会组织的全国书画家胶东采风笔会,加之去年从新疆返回内地时又巧遇陈希儒在甘肃张掖举办个人书画展,得以再次唔面,有幸欣赏了他的大批书法力作和美术作品。原来,陈先生不仅书法见长,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画家,国画、油画、烙画,人物、山水、花鸟皆有涉猎。古人云:书画同源,书为心画,是在笔耳。不难看出,陈希儒有如此广博的美术基础,为书法创作打造笔墨功夫,势在必然。
      世人都说;写字一靠天赋,二靠勤奋。陈希儒二者都占到了。他十六、七岁上中学时就曾为县城多家商店书写门楣大字,始露才气。进文化馆工作后,为陈希儒习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写字、画画、文物整理等样样都干。在一次整理馆藏文物中,他首次见识了大批古字画,如获至宝,遂挑选几临摹,尤其对保存较好的董其昌和刘墉的行书真迹爱不释手,临习数十遍,在不经意中把他带进了中国传统书法天地。
      做任何事,总是起步容易入道难。对此,陈希儒深有体会。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他与甘肃张掖的几位画友远赴西安拜访还在“牛棚”里的书画大家石鲁先生,陈希儒大胆拿出自己的书法习作请石鲁指教,石鲁看后直言:“用笔用墨未得其法,回去好好临贴,二十年后再来见我”。石老一句话,如一盒冷水浇到底。临告辞时,好心的石鲁又告诉他,三四十年代西泠印社的书法篆刻家邹梦禅就在甘肃,可以多找他请教。听得此言,跌入底谷的陈希儒又燃起了学书的希望和信心。因为他知道,邹梦禅不仅在甘肃,且就在自己的家乡山丹 (邹在五十年代被移民甘肃,先在《甘肃日报》社工作,后迁送山丹农村)。从西安回来后,陈希儒即刻马不停蹄地带上习作三上山丹任家寨农村,找邹梦禅请教。因当时还在文革后期,邹先生不便多讲什么,见眼前的年青人对书法如此执著,就慷慨为他示范写字,内容全是毛主席语录。这是陈希儒有生以来第一次亲临现场看大书家运笔写字,大开眼界。回馆后一遍遍临习不止,几乎达到乱真的成度。少后,县上在文化馆举办大型展览,因人手不够,又调来邹梦禅帮写解说词,一起工作半年之久,再次为陈希儒提供了向书法大家请教学习的机会。这段经历至今令他难忘。那年代的书法碑贴很少,经邹先生指点,陈希儒利用出差、参观的机会四进西安碑林,获书法拓片百余幅,接下来又多次下江南、访名楼、登五岳、拜峨嵋,实地临写了大量的露天石刻书法真迹。壮行满载而归,悟山水之奥妙,师造化之端倪,将他的书法之路铺展开去。
      书法艺术是综合修养的结果。陈希儒的书法悟性,也得益于他在文化馆“一专多能”的修练,除了写字、绘画,还搞工艺美术,民间艺术,自称“杂家”。他创作的山丹烙画曾赴美国、日本展出,获得过中国艺术节大奖;小品烙画幸被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国际友人路易·艾黎、爱波斯坦收藏。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又迷上了戏剧文学。改革开放初期,省上举办新剧目汇演,县剧团苦于无演出剧本,年轻气盛的陈希儒又毛遂自荐,担当起新剧本创作任务,伏案三月,写出戏曲剧本《我爱这一行》,演出后在《甘肃戏苑》杂志头条发表,并获得全省剧本创作二等奖。成功的喜悦让他无法停笔,接着又写了眉户剧《果园情》、《双喜临门》,获张掖地区创作一等奖。后来又连续发表了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还主编出版了二百多万字的《焉支山传说》、《山丹放歌》、《山丹史话》等民间文学和文史读物。陈希儒广读诗文,博览经史,从他家整墙的大书架和门类庞杂的藏书可见一斑。可以说,多元化的文化素养的积累,帮了陈希儒书法的大忙,为其书法开拓视野,提高审美情趣,逐步走向成熟输送了养料,奠定了基础。
    和其他艺术一样,书法有成,离不开勤奋。据周围人讲,陈希儒的勤奋好学是当地出了名的,工作之余,除了看书、写字、画画,别无嗜好。八十年代,他当了文化馆馆长,因政绩突出,又先后担任文化局长、宣传部副部长、县人大副主任等领导职务,政务繁忙。这本不是他的追求,但时间上的矛盾已无法调合地罢在这个文化人面前。为处理好工作和爱好的关系,他的法宝就是“勤奋”二字。古人习书池水尽墨,退笔成冢,四十年不下楼的掌故时常激励着他。为了书法,他只能“心念临池五更起,挑灯夜战乐不疲”,数十年如一日,养成习惯,因为书法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这里引他九十年代为告慰赐教书法的恩师亡灵所作的一首诗可为佐证:
      廿四年前拜石翁,一言妙点学书经。
      青灯作伴追魏晋,黄纸铺程奔兰亭。
      艺海无边勤补拙,书山有路苦攀登。
      耕耘翰墨守静笃,悟道厉行慰师魂。
      纵观陈希儒数十年的书法之路,以传统书学为正宗,奉二王行草为典范;从唐楷入手,上追魏晋,下摹宋元明清集二王书体之大成者,将米字的纵逸潇洒,苏书的沉稳凝练,赵、董的疏朗清秀之气,以及近现代沈尹默、邓散木、潘伯鹰的贴学经典,一一别有体悟地研习消纳,熔入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演化出静穆雄健又灵动飘逸;遒劲朴秀又神采飞扬的艺术特点。在回旋顾盼、萦带自若的内在韵味中透出豪迈之气,盈溢着浓郁的文人书风。观其近作,其书风更趋清雅、平和,犹如涓涓细水,文气流淌,在雅逸处透出俊拔,平和中荡起波澜。
      任何艺术的可贵之处在于“独特”,人无我有,不同凡响。当然,这个标准很高。但陈希儒抱定决心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他认为,在书法上要形成自己的风格,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下去:一要研究碑贴结合之路;二要探索意韵兼顾之风;三要像明人陈继儒所言:渐老渐熟,渐熟渐离,归于平淡自然。唯有此,才能求其大成。现在陈希儒已近退休年龄,我相信,休息后将是他书法历程上的又一次攀登。末了,我想借用书评家薛锋的两句诗与希儒先生共勉:拂去千秋纸上尘,久抛心力道归真。
    
“铁笔丹青”别样红

王鄱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陈希儒的山丹烙画是河西走廊上一朵美丽的“铁笔之花”,它构图简约,烫烙有度,浓淡相宜,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创作激情和时代旋律,被誉为“甘肃一绝”,很多烙画作品还漂洋过海,被选送到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参加艺术展览,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山丹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过去用火烧烙铁在木板上熨出烙痕作画,现在主要以椴木胶合板和电烙工具进行,创作时融入中国水墨画技法、漆法、装裱、镶嵌等工艺,要求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不仅运用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须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突出画面立体感。它题材广泛,宜大宜小,山水大漠、花卉人物皆可入画,以棕色为基调,精致典雅,古色古香,具有很高的装饰和观赏价值。因此,烙画既保持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给人古朴纯净、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据史料记载,这门画技源于西汉、盛于东汉,曾一度失传,直到清光绪年间,才被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和传承。
  作为民间的业余艺术家,64岁的陈希儒是一位钟爱绘画艺术,并乐此不疲去虔诚实践的人。他告诉记者,1979年在普查山丹民间美术时,他发现了民间流传的“火烫画”,于是便爱不释手,带领文化馆的美术工作人员,开始潜心研究、整理、临摹、领悟,很快创作出第一批“烙画”,在参加首届甘肃省工艺美术展览时,引起省工艺美术界的高度重视。陈希儒今天有如此扎实深厚的艺术根基,与他长期追摹、分析、钩沉民间作品,又融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游走于古今对接密不可分。
  前几年,记者赴山丹县采访时,曾在众多场所见过陈希儒的书法绘画作品,知道他在当地颇有名望,但却未曾欣赏到他的烙画。后来去县工艺美术厂参观,看到技师们正在大小不一、或方或圆的木板上,用烙铁精烫细描时,才深为这门独特的民间技艺所折服。苍劲有力的线条,逼真自然的色彩,精心巧妙的构思,都透着一股子翰逸神飞的气韵,那山之雄伟,水之碧彻,粗犷中隐含细腻,质朴里包藏精美,观之不禁唤起人们对西部文化的热爱。
  陈希儒先生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酷爱读书作画。从23岁进县文化馆工作,40余年来,得天独厚的工作环境和习书学画的便利条件,为他纵横西部画坛奠定了坚实基础。其间,他先师从美术教师郭长福,1973年又专程赴西安拜访了刚从“牛棚”释放的中国书画大家石鲁、赵望云等老前辈,深得众多名师指点,不断汲取艺术养分,使他日后的创作风格受到极大影响与嬗变,也为烙画创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烙画风格上,陈希儒的作品苍劲雄浑,气贯胸襟,他以西部特有的大漠风光、天然胜景和历史人物等为创作素材,显示出良好的艺术眼光和从容淡定的美学修养。他的烙画《春色满园》《威震四方》《张掖木塔》《还我河山》《屈子行吟》《大漠驼铃》《祁连红日》《腊梅迎春》等,圆润自然,化刚为秀,端庄平和,一如平日里他待人谦谦温和的态度与求真务实的作风。
  为了探索艺术奥秘,他“心念临池五更起,挑灯夜战乐不疲”,数十年如一日,息交绝游,独处画室,在向传统学习的同时,尤其注重借鉴当代各流派之所长,故其作品总有变化,时出新意,大有“羚羊挂角”的超脱意境。据熟悉他的人讲,陈希儒的勤奋好学,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工作之余,他除了看书、写字、作画,别无嗜好。每当休息之日、空闲之余,一管在握,忘却营营琐事,画到尽兴处已不觉漏过三更。他说:“写字作画时应心平气和,不急不躁,在创作中享受快乐。只有心里褪掉了火气、躁气与浊气,笔下才能摒舍霸气、娇气和俗气。”
  记者有幸观摩其书法,见他用笔沉稳,起、承、展、转,抑、扬、开、合,随意点画即成妙理,信手拈来皆成佳构,实有笔走龙蛇之势,确无矫揉造作之态。尤其行草,深谙“二王”流派,运笔如行云流水,自成一体,法度与意象尽在潇洒挥舞之间,可谓一气呵成。观其烙画,同样给人巧搏千钧、力透“材”背的感觉,卓绝而无寡淡,流畅而不拘泥,看似寻常,实则奇逸,于劲健、洒脱中展现出一种跌宕起伏的阳刚之气,给人以酣畅淋漓之感。
  最近几年,陈希儒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这使他有更多时间去精心研创,开门授徒。目前,他在张掖市开办的陈希儒工作室每年创作优秀烙画数百余幅,拥有高水平徒弟七八人,除书画作品被日本亚细亚国际文化交流会、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和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收藏,近作书法《鹧鸪天·咏中华龙》被兰州“龙园碑廊”勒石镌刻永久陈展之外,他和学生们创作的烙画作品,还在历届中国艺术节上连获大奖。9月2日,在嘉峪关市举办的“首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上,陈希儒带去的烙画作品很快被与会者抢购一空,而且还和某旅游公司签署了年300幅的烙画供货协议。他说烙画艺术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他绝不让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瑰宝,在自己这代人手里断代失传。
 
(责任编辑:周步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各位朋友,下面的相关文章可能对您很有帮助!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