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文学 > 网络原创 >

秋深深深

时间:2015-03-29 01:42来源:未知 作者:廖宸一 点击:
我生于深秋,性喜静,意清幽。我时常想,为什么春总是被人赋予以希望的意蕴,夏一定要以花一样旖旎姽婳的姿态绽放,冬被诗人吟咏成织就梅花香的苦寒,而我的秋,只能欲说还休,却道天凉,浓愁淡写,重语轻说,用以表达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却永远也不能成为
      我生于深秋,性喜静,意清幽。我时常想,为什么春总是被人赋予以希望的意蕴,夏一定要以花一样旖旎姽婳的姿态绽放,冬被诗人吟咏成织就梅花香的“苦寒”,而我的秋,只能“欲说还休,却道天凉”,浓愁淡写,重语轻说,用以表达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却永远也不能成为文人墨客韶华中追求的光芒?
  秋之前的夏,是中考,是别离。我在像秋一样的深刻的疼痛里,体会到秋深层次的一些东西。秋不是悲哀,也不是落寞,更不是颓废,它是放弃的淡然和萎靡的泰然,是闭目养神静坐于心间,何事因风起,事不关己。千年前的屈原大夫是最早懂秋的人,竟然选用了“袅袅”二字,把在秋季舒爽、柔美、恬淡的感受适意地表达出来,从而将秋的平和、宁谧、清馨、丰茂,尽情铺展在天地之间,绚丽亦壮阔。因为我并不生于公元前,所以怎样也无法真切地体会到大夫被同僚排挤被君王冷落被世人怜悯的孤独;但却深深为他的平和折服,在屈原的文章里,我没有看到义正言辞地痛斥,看到的只是恬淡的山水和神话里的男女,纵使悲伤也只是因为美人迟暮,中道改路,当一切的不幸与伤痛都已变得不在乎,何来悲哀、落寞和颓废,剩下的,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是高傲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它更是悠然的,在这个不讨人喜的秋天,自顾自美丽。
  秋天是开学的日子,我已然高中。秋天成了我手中我的第一支笔。那些青春绽放的样子,像浸染的墨水晕开,层层叠叠的梧桐叶子遮盖了空白处的水渍,我拿着我的行李继续向前走。
  学,如穿梭于千山万水间,路途遥远,终点渺茫,四周空灵,足下沉重,还伴有苦涩。我对自己说要努力,其实我应该知道的,这个世界上还有好多人,他们和我一样,直到笔尖终显匮乏,眼泪落进杯底也不曾说过要放弃。我决定要一步一步地走,不害怕。
  秋天,依然来得萧瑟。我在岷江边上,踩着平展的银杏叶踱步,偶尔见清晨的晨曦,偶尔见傍晚的余晖。江面也是极其平整的,远处飘来的风渗着凄凉的寒意。我不禁想起那个东临碣石的男子,或许只有他,在面对秋风萧瑟的时候,还能够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或许也只有他,能在惨戚的环境里抒发自己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异国学者质疑我中华秋士颓废,犯了一个多么低级怪诞的错误,他们不知道,在悲秋文学之外,依然有一股强大的深秋文流,他们领略了秋的真谛,伫立于天地之间,指点江山,号令群雄。
  “秋,是走向衰老的标志,成语‘老气横秋’是也。然而它的另一面,却是成熟与老辣的象征,是清寒与寥廓的外显。”《秋天的纪念》里如是说。我,和我的秋一起成长,一起成熟。
  帝王家最是钟情秋的颜色,或许只有他们配得上如此深沉的色彩。当漫天风沙与火焰将天空渲染成一片恣肆纵横而又奢华绚丽的光晕的时候,秋已开启另一片天空,站在那片苍穹下的人,把这个世界看得透彻、清晰。就像水里的人正起伏的时候,岸上人只在一旁浅笑无语,眼里俱是一片澄澈。
  萧瑟迎面而来,我知道我躲不过,正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总有时间属于秋天。秋早早地教会我成熟,教我积蓄力量,而我却一头茫然,迟滞不前。也许真是我错了,秋的精神是打在灵魂深处的烙印,秋不过是要我们冷静罢了,让我们懂得控制自己的心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秋给的深沉,我不能驾驭。但秋却是慷慨的,不会因为我的软弱无能就收走它的馈赠。我感恩着,膜拜着,像个朝圣者,像骆驼一样踏在朝圣地路上,用我未完结的年华追逐我的秋,我的秋的深沉。
  秋蝉已死,秋舍去了它蜷缩的躯壳;而我还要继续前行,等待羽化成蝶。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各位朋友,下面的相关文章可能对您很有帮助!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