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随笔游记 > 原创游记 >

红螺寺漫游

时间:2016-01-05 11:33来源: 作者:运河散人 点击:
红螺寺漫游【修改稿】 今年,在七月流火的炎炎夏日,我和几位我们学校的老同志,结伴到旅游景点最多的山水怀柔避暑。我们当中有一位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校长贾宝才。如今虽已经退休,但仍然气宇轩昂,精神矍铄。一日行的旅游,上午游览了慕田峪长城,下午
红螺寺漫游    【修改稿】
 
   今年,在七月流火的炎炎夏日,我和几位我们学校的老同志,结伴到旅游景点最多的山水怀柔避暑。我们当中有一位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校长贾宝才。如今虽已经退休,但仍然气宇轩昂,精神矍铄。一日行的旅游,上午游览了慕田峪长城,下午就来到了闻名遐迩的红螺寺风景区了
   红螺寺风景区就在红螺山上,方圆八百公顷,其中耕地300多亩。大概和《水浒传》的水泊梁山的面积接近。这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佛教丛林,从东晋时建成以来,这里始终是佛教圣地,早就有“南有普陀,北有红螺”之称。红螺寺,原名“大明寺”,后来,因民间的红螺传说而易名为红螺寺。这座寺庙,依山而建,布局严整,气势雄伟,山环水绕,林木茂盛。形成了一个“碧波藏古刹”的优美画卷。
   我们走到红螺寺近旁,登高远眺,山光水色,尽收眼底。看四野,重峦叠嶂,绿树葱笼。看眼前,在一片绿色的掩映中,我们就看到了古建筑的一角。再走上一段山路,我们才看到红螺寺公园的大门。
见多识广的贾校长向我们介绍说:相传玉皇大帝的两个女儿结伴下凡,来到这个寺院就流连忘返了。想长期住下去,就幻化成一对斗大的红螺,愉快地生活在寺前的泉水中。用神力保护寺庙的安全。到了元朝,玉皇大帝下令召回了两位公主,人们为了纪念她们,就把这寺院叫“红螺寺”了。这寺院占地百亩,庭院五处,房屋200多间,这里常年香火旺盛,游人如织。今天,我们也随着众多游客,来到这里游览了。
还没进山门,就看见一片好大的竹林,竹林长的郁郁葱葱,显出生机盎然的神色。竹子根根挺拔,叶子片片翠绿。在竹林边穿行,一股馨香,沁入肺腑。记得在江西井冈山上,曾看见过密密麻麻,漫山遍野的毛竹,在北京地区,这样大片的竹林,实为罕见。这就是红螺寺独有的景观吗?
  “对呀,这就是红螺寺一景。”贾保才校长当即接上了话头:“据说这片竹林是元代云山禅师亲手种植的。到今天至少长了600多个春秋了。到了清代,康熙皇帝亲自到这里降香观竹,并赐名’御竹林’。这名字至今还有人叫呢!”我们一听,全都惊叫了一声。原来这竹林是个活的文物呀。我们仔仔细细地看了又看,禁不住啧啧赞赏了。
   走进寺门,迎面的就是雄伟的三圣大殿。还没走进大殿,我们就被月台左右的两棵银杏树吸引住了。在我年轻的时候,我听说离我家世纪里外的觅子店小学院内,有一棵银杏树。由于好奇,我就骑着自行车,去看过。这次一见我就认识,这是两棵不同凡响的古银杏树,在我国北方是十分罕见的古树。此时,又是贾校长当了义务讲解员。他指着这两棵树说:“这是一对活了千年的夫妻树,东雌西雄。雄株长得刚劲挺拔,雌株长的婀娜清秀。更奇的是,雄株只开花,不结果;雌株不开花,却果实累累。千年伉俪,珠联璧合,实在是红螺寺的奇观呀!”听了贾校长的一席话,我们更对这两科古银杏树,肃然起敬了。
    我们一个个小心地走进三圣大殿。看着高大雄伟,栩栩如生的佛像,瞻仰者佛祖慈祥的面容,似乎在告诉我们如何积善修德,乐于助人,多行善事。看着,看看我们的心头有几分自责,也有几分敬畏,敬仰。再看着新塑的四大金刚,仿佛注视着我们的心底,仿佛窥视者我们的内心世界。走进佛门净土之地,往往都好像用一瓢清水,冲洗着心灵里的尘秽一样。我想,到这里参观的人,不必像信徒那样,虔诚地伏地膜拜,也都有着净化心灵的作用。我们参观了了圣像,忽然发现大殿西边有一棵好高的松树。这松树大约有两丈高,奇的是,树的顶部是平的。几个侧枝,平直地伸向四面八方。更奇的是,有两盘碗口粗的藤萝蔓,仿佛龙盘玉柱一样,绕松而生。藤和松,和睦相处,相得益彰。我们都觉得太奇特了。贾校长又笑着说:“这景观叫紫藤寄松,这是红螺寺的又一道奇景吧。”我们听了,都赞叹:博大精深的植物王国,实在是奇妙无比,天造地设啊。
    古往今来,慕名而来的游客大多是有身份的人,其中有皇亲贵戚,也有豪族大户。更是文人墨客,探幽访古,发思古之幽情的一个好去处。书画家刘炳森,就留下一首诗,盛赞红螺寺美景:“夕照红螺寺,竹青含紫光;老松藏古刹,新塑显天王。禅院松萝翠,殿余银杏黄;高秋当远日,遥念普陀乡。”老舍夫人,著名书画家胡絜青大概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来到这里游览,那时这里还是人迹罕至的地方,仿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大家闺秀。老画家分明看出了这里确为人间胜景,可惜有待开发,兴之所至。便提笔挥毫,留诗一首:“怀柔渺渺一古刹,老松红罗坠万花;绚丽奇观少人迹,春游寻出待开发。”
    游览了一日,又到了“夕阳无限好”的时光了。我们凝望着红螺池中亭亭玉立的红螺仙女的汉白玉石雕像,想着仙女的神奇故事,遥望着远方苍翠欲滴的自然美景,真个是有点留恋忘返的感觉了,怪不得天上的两位仙女,一到这里,就不愿意离开了呢?
    但促我深思的一是大自然的神奇,二是古迹的保护。大自然地奥妙无穷。其中三种古木,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我教了几十年书,有几回仔细观察过自然,有几回探究过自然。只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简单知识,没见过这么不可思议的古树。我想,古代人敬畏的神,不就是大自然吗?既然敬神,就应该亲和自然,保护自然,热爱自然,探究自然地奥秘,这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
至于估计的保护,当地政府和老百姓做到非常好,显出人的素质和文化素养,首先是经过十年文革动乱,这里未受破坏,当地的红卫兵,也自觉地保护了这一片净土。其次是,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十分重视开发,多次投资修缮,这可以从胡絜青老人的诗中看出来。原来是荒凉一片,人迹罕至的,现在的园林生机勃勃,游人络绎不绝。这也正是弘扬古代文化的善举吧。
     今后我要做到,也一定能够做到。此次,走访红螺寺,游览了古迹,又观赏了山川秀色。我们走进冬眠山坡上的大片松林,松枝阴翳,遮天蔽日。树形千姿百态,让我们目不暇接;我们还到寺西看到了喷珠溅玉的珍珠泉,泉水清澈,池泡如沸,好似往天上喷洒珍珠。我们看了,如何不感到十分惬意,红螺寺景区,宛如三维的立体画面,将永远留在我脑海中。走出景区,贾校长忽来诗兴,当即赋诗一首,以为之纪念。我替他朗诵了这样的诗句:“来到红螺寺,众人饱眼福,寺庙添秀色,不虚此一游。”这是写得实在,尽管诗味不浓,也博得了大家的一阵掌声。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各位朋友,下面的相关文章可能对您很有帮助!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发布者资料
运河散人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5-08-01 23:08 最后登录:2017-01-04 19:01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