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诗歌 > 现代诗 >

军旅诗人王德兴诗歌作品选

时间:2017-06-20 08:30来源:未知 作者:王德兴 点击:
编者按:读军旅诗人王德兴的诗歌,宛若和作者面对面交流,听其娓娓道来。王德兴的每一首诗,都有情感的迸发点,都有情愫的归属地。无论写军旅,还是故土,或是父母之爱,都让人掩卷常思,情为所动。——周步
编者按:读军旅诗人王德兴的诗歌,宛若和作者面对面交流,听其娓娓道来。王德兴的每一首诗,都有情感的迸发点,都有情愫的归属地。无论写军旅,还是故土,或是父母之爱,都让人掩卷常思,情为所动。——周步
 
意象遇我可成诗

(组诗)

●王德兴

站  立

最终,父亲凭借一截墓碑
完成了毕生的站立
 
早些年,他就是以这种姿态
在三尺讲台为一茬又一茬的学生
诠释向上的价值与意义
退休后,坐的机会多了
索性把站的要义悉数融入书画
于是,书写中的每一竖和画面里的每座山
均溢出站的风骨、立的尊严
 
晚年体力不支,站不稳坐不住了
干脆就通过自己言说让别人记录的方式
把站和立的心得写进文章编成书籍
 
当子女和后人们想他时
就从高高的书架上取下来
不时地品读一番——他居高的性格
体味一下他坚挺硬朗的形象
 
是的,一个人的肉体可以倒下甚至腐朽
但灵魂必须有尊严地站着……
 
 
沉 江

抱得起世间的沉重
但消解不了政治的昏暗
 
直面内忧外患,心急如焚
只得把灵魂一次次
交由清风明月,反复滤洗
最后淀生出浓稠的习俗
——万古流芳
 
独对民之多艰,涕泪纵横
那么多的宏愿与《天问》
岂能一部《九歌》《九章》所能容纳
那么,索性把满腹《离骚》悉数交给江河
从此,一位诗人的绝世浪漫与果敢
在青石的辅佐见证下
于古老东方脱颖出
一个极富“屈味”的朗朗乾坤……
 
 
沿河城情语

一条沟的绝世姿容
经三百万年的精心梳洗
愈加端秀,霞霓作衣
顾盼于京西的渡口
婀娜多姿,溢彩流光
 
一座城的风骨卓立
依山傍水,诉说沧桑
曾经的烽火狼烟,鼓角争鸣
经日月交替煅打,悉数
浓缩进墙体的厚重与斑驳
只需稍加关注,便有众多的
珍贵与难忘——扑面而来
 
一位古人的绵延情恩
逡巡于古道,终选择
不尽的流水作为载体
每当汛期来临,诗兴必然滂沱如瀑
即使不是诗人,无处不在的
诗情画意也定会把你淹没……
 
 
卢沟桥的望柱

密集的枪炮声,使宁静搁浅
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因一群禽兽的丧心病狂
瞬间被逼上一座长桥
 
不足三百米的桥身,一下变为
承载整个民族命运的诺亚方舟
从此,青纱帐再无暇摇曳风情
股股烽烟纷纷踮起脚跟——张望
 
救亡图存的热忱,悉数被残暴激活
纷纷涌上桥头,与层层石雕护栏一起
构建成重重护佑屏障
我泣血的良知也随根根望柱揭竿而起
擎举成簇簇狮形的火把
把炎黄子孙铁石般的意志燃亮……
 
 
碧血飞花

——在万安公墓谒李大钊烈士雕像

灵魂夲就高贵,又选择毗邻
“三山五园”作为最终的栖息地
品质自然愈加端秀芳醇
 
万安公墓,那座两米高的
汉白玉雕像就佐证了一个主义
自降生之日起就凛然不屈的巍峨与坚贞
 
凭借新文化运动,他赋予了
中国近代史蓬勃的青春
而他精神的永生,则在
绞刑架上高难度完成
 
当时正值初春,夲不应落英缤纷
但他的慷慨悲壮与豪气
还是撼动了整个山林
最初的碧血飞花,几十年后
茁壮为六十多方各具韵彩的碑铭
它们穿越历史沧桑,雄立于天地间
吐呐浩然正气,诠释爱国情怀……
 
 
拐 仗

青史中蹒跚,许多人
因体力不支而消隐于无奈
更有甚者,为强化记忆
还煞费心机刻了碑修了庙
而那位名作纪昀的人
则凭一根用文字炼就的拐杖
穿越世事沧桑,摇曳成一段佳话
 
向前用腿脚踩实“四宜”
后退用腰身立起“四戒”
只待时机成熟,则用拐棍
把成熟的经史子集从岁月之树击落
再放些乡野怪谭或奇情轶事之类的佐料
储放于阅微草堂仓库
 
时至今日,那些历久弥香的价值
还攀援着藤萝与海棠
繁茂并艳丽着……
 
 
古村落

依山傍水,先人把远见种下
清净铺地,鸟鸣作刷
粉新古朴的北方韵致
 
房前屋后的鸡狗羊们,心无旁鹜
只专注于眼前的细碎
尤其石碾旁与食物有关的各种活动
动作和欲望尽管老套乏味
终被民俗接纳,谓之和谐
 
不安份的风和游走不定的溪水
绕过古磨,不走正门专行旁道
开始兵分上下两路,四处探寻
终在一个月圆之夜
把因战乱失散多年的兄弟接回家
名作永荣,排位仅在永定之后……
 
 
摩崖佛像群

庙宇神圣但过于逼仄
加之浓重香火的长期熏绕
众佛像早就萌生了离家出走的念头
那晚,趁清风明月
盘桓而下,当行至摩崖
倚壁而栖,便烙下体态各异的瑞相
 
日月的交替朝拜,远比
凡夫肉身的穷追不舍惬意得多
与草木山川实行嵌入式对接
才是直通无碍的最佳方式
——走下神坛,结成联盟
以群体的形象存世
有时更接近久远与永生……
 
 
“梨”得不远
只记得西瓜的甜
却不晓得那里的美
 
历经一个多小时的路程
好友的盛情,终把我们
载送到一片盛大的皎洁中
 
脚下的这片柔软与松散
源自早期永定河洪的冲积
流水永动,但慵懒的泥沙
却趁机在途中开了小差
于此安营扎寨,繁殖茂盛
 
为混淆视听和以示区别
还特意令置身其上的树木
头戴彩冠,朴诚的梨树格外用心
整体的素洁之上,缀满细碎的五瓣银朵
那怕只是微风拂来
也必会掀起雪片般的飞动
“梨”得虽近,感怀已千里……
 
 
桑 椹

小小椹果,似一枚钉子
一旦锲入童年的记忆
便再也难以取出
久而久之,会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即使非要拔除,定会血流不止
 
自然中的香甜,总是短暂
只有到了每年的五月,家乡的蜂蝶
才会把迷路忘归的游子摆渡回来
 
久别重逢,桑树上的成熟急不可待
劈头盖脸在每个人的身心
刻上紫红色的吻痕,那是
故里一种高规格的血缘认同
 
尽管缠绵,但终要分离
椹果们痛哭了整整一夜,细心的
亲朋把难得的滴滴深情收集起来
从此,我要在这瓶透明的芳醇陪伴下
闯荡天漄,陶醉一生……
 
 
在大兴,看梨花竟放

梨花,成群结队
争相把乡间的淳美——擎起
其本质上的皎洁与先民习性的纯净
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凄寒时,独自支撑
而当香气馥郁,大美普降
——必与众生分享
 
风雨中穿行,少则数年多则逾百年
脚下不乏坎坷,身上也不乏沧桑
但聚敛于蕊心的,却始终是
玉质的粉嫩,梦想的金黄
以及香雪般的生动,银狐般的诱惑……
 
 
驻足耕织文化园

携一身沧桑与风雨
归隐于眼前这片空旷
 
任陌生与好奇
一遍遍擦拭青春的记忆
曾经的深入浅出和快意行走
每一次都鲜亮着稼墙的内涵
每一步均指向与丰稔有关的路径
 
无数个晨昏之后,岁月的涟漪
终把古老的农具由舞台中心荡进陈列室
面对无处不在的尘封与淡忘
多么想在沉睡中再次醒来
那由远及近的脚步声和越来越多的追问
犹如一针针强心剂
把艰辛、创造和荣光
悉数呈现在万物竞荣的春色里……
 
 


亲情疯长,一些枝叶过早逸出墙院
命运的风不时吹来
让一些憧憬开始左摆右晃
一旦离开技头,便被裹挟到远方
 
拼尽全力,购得一处肉体的清静
防盗门的确送来些许安固
但终挡不住灵魂的出走
每当炊烟升起,便会叩问来路
总想趁仲秋抑或春节燃放归愿
甚至还与记忆中的醇朴与善良
眉来眼去,打得火热
 
我万分疑惑,母亲已故去多年
老屋为何仍在独立支掌过住的
悲欢离合,酸甜苦辣
那么多的风雨与长夜
交替使之低矮甚至坍塌
只到降至最低,遁入泥土
多年的回向才算抵达真正的圆满……
 
 
改 道

匆忙赶路的黄河,大汗淋漓
那年适逢雨季,脚下湿滑
一个趔趄竞使之闯入鲁西北平原
这里毕竟宽敞静秀,所以一鼓作气
在此休养生息了六百多个春秋
 
当浩荡的召唤自远方传来
远征的雄心再次惊涛拍岸
其急促的脚步搅动弥天沙尘
 
为使母亲河的遗孤——沙丘存活下来
先民们不得不使出看家的夲领
——以果树作篱笆,固守心中的不舍
而从岁月深处走来的古桑树群
则是其中绝对的主力
 
 
桑 园

桑树们前赴后继,死死按住
沙土们欲集体出走的念头
目光坚毅,脚下生根
一站就是几百甚至逾千年
 
那天,我见到这些饱经风霜的古桑时
正值仲夏,炎热加之长期的过度用力
枝头的串串椹果个个憋得满脸红紫
只需一把轻抹,便可彩雨如瀑
此种情形与园外起伏的金色麦浪
遥相呼应,已构成立体的富庶
 
蜜居于此的乡亲们面带祥和
树荫下对弈正酣
对时下的农事和长远的幸福
早已成竹在胸,其惬意程度
亦如棋盘上的行走,轻车熟路而又怡然自得
 
 
椹 果

貌似粗糙,但心思饱满
不走花的路线——那太短暂
不按桃李的风格行事——那太炫耀与张扬
 
就连出场的时机也拿捏好了
放到遍地芳菲谢尽之后
赶在浓郁的麦香泻放之前
披上红盖头,满含柔情蜜意
自高处低嫁至千家万户
自此,悠久的习俗
便悉数升华为节日的多彩与康乐……
 
 
椹果节文艺晚会

心情透亮,绿意流泻
遍地甜蜜竞相拥上枝头
以前总在田问地头遇见
蓬头垢面,愁眉不展
而今,摇曳在新世纪的渡口
流光溢彩,播撒万千风情
 
从阡陌到网络
从世纪沧桑到诗意舞台
不仅隔着漫长岁月
也隔着胸怀与气度
那么多的关注——纷至沓来
那么多的名家——流连忘返
以前邂逅,总在集市或赶路的途中
而今天,你我竟以市民的名义
并排端坐在椹果诗歌节文艺晚会的
盛大、绚丽、多彩与快乐里
共享千年古道的厚重和深情
 
不错,首届意味着开端与创始
但艺术之河的涟漪,远比黄河更长
当我们怀揣梦想,把动情的诗句
从成群结队的古桑树下摘下
澎湃的思绪便与一方水土的
厚重历史完成无逢对接
从此,大面积的憧憬将伴随赞美
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素描上的村居

画好这样一幅画
仅用色彩是不够的
还需捉几粒鸟鸣,采数缕炊烟
放几声狗吠和牛吽才算生动
 
父亲穷尽一生,出没在
田畴的调色盘里,涂涂抹抹
母亲紧随其后,铺纸添墨
几十年精心描绘,不为展览
仅在延续一种传统,释放一种热爱
 
这期间,着墨最多的则是对家庭景观的刻画
门应是高红的,这样喜庆气派且有利于出入
厅堂必须是敞亮的,以容纳更多的日月辉光
当然,院子上空的彩云和其间的天线也不可少
因那兆示气象,联通未来……
 
 
在铁轨上追赶动车的鸟

飞驰电掣的虫
被两根命运的线牵引
来回奔走,无意掉落的吃食
引发鸟莫大的兴趣
所以拚命追赶
 
但二者的诉求有天壤之别
就像风从不为自己设计行走的路线
但水流总向往在低处快意行走
 
既然不同为谋又如何紧追不放
如若仅为逗趣,不妨
在追逐过程中多啄几口
实在啄不到或啄不上
索性撒泡屎作个记号
——标明确已来过……
 
 
我有一把冬眠的刀

先辈定江山,少不了用刀
所以他在与我们辞别时
除了纸上的遗嘱,还有博物馆的刀
 
面对络绎不绝的拜谒与反反复复的诉说
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刀们
总是昏睡不醒,提不起一丝精神
依稀梦乡里,我总见他们离开展柜
不时变幻身形,或静矗成碑状
或疾行如箭镞,或固化为各种雕塑
 
但鸟语花香和袅袅丝竹
只能见证平庸,记录成长,催生陶醉
那刀的血性究竟何时醒来,再展雄风?
 





 
 



 
军旅诗人的乡土情怀
                
——军旅诗人王德兴乡土诗赏析
                   
周 步
 
      喜欢读熟人的诗。喜欢在熟人的诗歌中寻觅那些平日看不见的影子,或者探寻隐藏在时间背后的心路历程。读王德兴的诗歌,我就是抱着这种心态去尝试。
   《故园街巷》 
故园的街巷, 怎么看都像
一把悬挂于村前的钥匙
凭此可以走进记忆,打开亲情
也能觅到蓄积多日的期待与喜悦
 
时下,春意舒苏
蛰伏的绿色蠢蠢欲动
隐约的花香纷至沓来
今天,我要通过这里
赴远方打开一截背井离乡的命运
 
      这是一个喜欢寻根的时代,一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尤为显得更为迫切。物质的丰厚,导致精神的苍白。这是我在新年之后读到王德兴的第一首诗歌。记得上次在《海淀文艺》读到他的有关天津爆炸事件中讴歌消防队员的诗歌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很感动,也很激情。因为英烈的浩然正气和赤胆忠诚,永远是一个时代的灵魂。在读完这首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我看到了一个现代军人的铁骨柔情。诗人的心路历程被打开了,甚至,我感悟到了一双命运之手,紧紧绞织在一起的隐隐作痛。故园的街巷是什么,是“一把悬挂于村前的钥匙/凭此可以走进记忆,打开亲情/也能觅到蓄积多日的期待与喜悦。”这些看似随意的句子,实则是诗人日积月累的情感淀积。真诚不需要修饰,最好的诗句,就是直接陈述。乡土诗更是如此。
      作者写这首诗的时间应该是春节期间。新春已至,万物复苏,百草竟发,在这样一个“蛰伏的绿色蠢蠢欲动/隐约的花香纷至沓来”的时刻,诗人来到故里,他做些什么呢?诗人不是来寻花的,也不是来踏青的。“……我要通过这里/赴远方打开一截背井离乡的命运。”背井离乡的生命,注定了五味杂陈的人生:
 
在那里  从来没有拒绝
一如慷慨的泥土
从不拒绝任何成长的渴望
那怕是一粒草籽  落地后即为自己的孩子
所以忘情拥抱  精心喂养
越是风雨越是相依为命
就是在这样的呵护下  所有秧苗
渐由柔弱与青葱茁壮成浩荡绿色与滚滚收成
 
在那里  从来没有萧条
一如安静的冬小麦
即使冰雪缠身  也葱翠欲滴
就在这一茬茬的稼穑中
曾无数次手执镰刀收割丰稔的祖先
也相继被岁月融进泥土
结晶为另一种形式的籽粒
循血缘伺机而发
 
与此正好相反  现今的我
却有了越来越多的拒绝
拒绝不必要的应酬与诱惑
甚至悲喜也要适度控制
脚步越来越重  皓发越来越多
种种迹象表明
我正加速苍老  而故乡却依然年轻……
 
——《故乡:我已苍老,而你依然年轻》
 
      这应该是一个游子最真诚的语言,也是一个游子最痛切的诗句。有人说过,中国农村是我们最宽阔的热炕。你成功了,故乡是你衣锦还乡的地方。你失败了,故乡是捂热你躯体的地方。故乡是没有拒绝的,故乡“从不拒绝任何成长的渴望/那怕是一粒草籽,落地后即为自己的孩子”,倍加呵护,培育成长。正因如此,故乡的大地才是永远的青葱茁壮和滚滚麦浪。故乡的土地为什么如此丰腴?是因为埋葬了无数先祖。应该说,这首诗在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但作者笔锋忽转,抒发了一点与似乎与此诗毫不相干的情愫,“……现今的我/却有了越来越多的拒绝”,拒绝什么呢,“拒绝不必要的应酬与诱惑”。“种种迹象表明/我正加速苍老,而故乡却依然年轻……”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有些诗的高明之处,就是在篇末点题。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和亲人别离,生命最纠结的,大概是《坟前跪别》:
 
坟头惺忪的新绿
可是你透过时空递过来的爱意
拼命钻进我耳鼓中的风
可是你对我远行前的絮语
看到地上鼠类的脚印和松动的土屑
想起你生前饲养的鸡狗和耕种过的田园
无疑  对子孙和故园你注定不会袖手旁观
春意沸腾的背后  注定
有你深层的期许与眷顾在推波助澜
      我在一首乡土诗中固执的写过“如果时光的列车能回到从前/我相信,每个人的脚步/都会走进贫穷的乡间。”也许是因为这种情愫,所以,时至今日,我依然觉得,我不属于这个城市。我不知道诗人跪倒在坟前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我完全能够理解诗人写首诗时的心情。坟前跪别,是生者对逝者的安慰,也是逝者对生者的鼓励和期许。“坟头惺忪的新绿”和“钻进我耳鼓中的风”,是“透过时空递过来的爱意”和“对我远行前的絮语”。这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大写意,也是一个生命领会了价值和意义的感动与感悟……
      德兴是我的朋友,与他多次的交往中,我深深的感慨于他的低调与平和,谦虚与厚重,甚至有一种故知般的感觉。德兴大校军衔,但他从来没有因此而高高在上或盛气凌人。这也使得与他熟悉朋友,都有一种惬意和亲近,甚至是兄弟般的感情。
      乡情在温暖中坚守,乡音在疼痛中前行。王德兴祖籍山东夏津,三十年的军旅生涯,非但没有疏远诗人与故土的距离,反而更拉近了他与故乡的感情。故园的街巷、泥土的馈赠、亲情的回归、春意的憧憬,等等,这些与乡土元素息息相关的场景,成了是诗人笔下滔滔不断的诗的浪花。王德兴不是把诗歌写的曲意灵空的诗人,但透过这些情真意切的句子,我们能真切的感受到,诗人的涓涓之爱对故园的切肤之情。
 
2016/3.3于北京海淀

王德兴,山东人,现居北京,军旅诗人,“浓农乡土”特邀撰稿人,曾出版《以各种方式走向你》等各类专著等19部。
地址:北京巿海淀区北四环西路88号教育训练研究室(100097)
电话:(010)66923451(地)、18811064132(手)
邮箱:wdx925689@sina.com
(责任编辑:蓝雪儿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各位朋友,下面的相关文章可能对您很有帮助!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