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诗歌 > 长篇叙事 >

“诗歌春晚”《高原上,我们这群援藏人》

时间:2015-12-10 14:44来源: 作者:余风 点击:
献给全国各地奋战在雪域高原上的援藏勇士们!
高原上,我们这群援藏人

                      余  风
 
这是一片产生仓央嘉措爱情的土地
这是一片为每个人心灵洗礼的土地
这是一片精神富有但物质依然贫瘠的土地
这是一片高处不胜寒却令世人魂牵梦萦的土地
 
雪域的黎明在晨曦中醒来
沉睡亿万年的高原在六字真言传唱中醒来
生命禁区在春风吹拂中醒来
同步奔小康的梦想在援藏干部的奉献中醒来
 
北京的集结号  在二十年前的一个黎明吹响
有一个地方,比玉门关更远
有一个地方,比蜀道还难
有一个地方,比山东兄弟更需要记忆
有一个地方,比迷路的孩子更需要支援
有一个地方  比华山一条路还要惊险万状
 
号角敲开了习惯于安逸的心灵
惊醒了众多满足于先富起来的思想
西藏,这是我们同父母的兄弟
怎能忍心让他穷困潦倒
西藏,这是我们共患难的姐妹
需要更诚挚的关爱、贴心的温暖!
 
一千三百多年前
一位十六岁的女子告别杨柳依依的长安
踏上那雪域高原
以和亲的脚印
辗出光耀千年的援藏之路
用一腔爱恋
使汉藏凝成了血浓于水的情谊
 
当年的麦子变成了青稞
当年的天堑已成为天路
当年的沧海变成了桑田
如今的雪域高原
需要的不仅仅是金钱、温暖、氧气
还有沸腾的热血
和高远的理想
 
秉承卧薪尝胆、精忠报国之志的华夏儿女
在号角声中
无数主动请缨的手
高举滚烫的简历
重新点燃文成公主擎起的烽火
念青唐古拉山巍峨的雪峰
也感受到
那扑面的热浪
 
西藏,世界的屋脊
被称为“生命禁区”
多少人视为畏途、闻之色变
但援藏干部选择驻扎的
就是这个地方
海拔,平均4000多米
氧气,只有沿海的一半
心跳,每分钟一百多次
低温,零下30多度严寒
脱发,就当是聪明绝顶
失眠,不过是家常便饭
去一趟江南
如同由地狱来到天堂
 
喝惯了酥油茶的腥味
吃惯了难咽的糌粑
嚼惯了风干牦牛肉的韧劲
习惯了风沙夹着紫外线刮到脸上的火辣
过惯了缺氧的日子
故园变得陌生
竟在江南烟雨和浓浓乡音中醉倒
梦里的高原红终于烙上了
援藏赤子的脸庞
 
风霜染上了双鬓
熬过了多少相思的夜晚
柔情似水的女子,成了家庭的脊梁
纤弱的肩膀
挑起了年迈老人生活和孩子的学习成长
容颜憔悴  远离了美容化妆
玉手不再光滑
骨骼里发出的声响
如婴儿的啼哭一般嘹亮
 
往返内地与雪域边陲的足迹   如经筒般
转醒了这块沉睡的土地
辛勤的汗水滋润了万里羌塘
珠穆朗玛峰可以见证
西藏  这颗高原明珠
二十年的巨变
宽阔的道路开通了
封闭千年的原始部落打开了放眼世界的通道
赛马场建起来了
流传千年的赛马习俗又焕发了生机
现代小区竣工了
藏民从土坯房和帐篷搬进新居
实现了从草原游牧到城市生活的千年跨越
崭新的学校交付使用了
知识被一本本书翻开
从这里走出的
将是与父辈们不同的下一代
埋藏多年的文化沉淀得到发掘
格萨尔王、文成公主、仓央嘉措的传奇史诗又开始流传
北京广场、浙江小区、上海市场、山东大道、广东公园、江苏中学……
一个个饱含深情厚谊的名字
把雪域与内地紧紧相联
 
每个三年  只是历史的一瞬间
但是曾经  多少回涉险渡过激流悬崖
曾经  多少回借宿在牧民的帐篷
曾经  几度遭遇肺水肿的威胁
曾经  朝夕相处的兄弟灵魂永远在这里安息
曾经  孔繁森的精神感动过无数人
曾经  这段非凡的经历成为多少援藏人一生最难忘的烙印
 
身体瘦了
头发白了
心脏大了
血压高了
每天拖着满怀疲惫和沉重步履
奔波在世界最高的工作岗位
但他们收获的
却是汉藏兄弟用力紧握在一起的双手
是一双双用藏语表达的感激的眼神
是粗犷的双手端着敬奉的青稞酒
是脖子上挂满的洁白吉祥的哈达
是卓玛更加欢快的歌舞
还有藏族阿妈拉脸上绽开的
比格桑花还灿烂的笑容
所有的付出、委屈、艰辛和抱怨
刹那化为激荡在心头的暖流
无怨无悔
成为援藏干部共同的心鉴
 
每到离别
雪山顿首
冰川含泪
援藏干部似箭的归心
竟然难穿缟素
这片透支三载青春年华的圣洁的土地
让他们迈不开回家的脚步
因为  在他们心里
这里  早已就是他们的
精神家园
 
站在雪山之巅
他们就是高峰
倒下三年
早已腐朽
傲立三年
足以参天
他们交出的是
一份点亮高原希望的答卷
一份沸腾雪域的答卷
他们无愧于中华的优秀儿女
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无愧于红旗下庄严的誓言!
 
作者简介:余风,浙江省援藏干部、西藏那曲地区住建局副局长
                         联系方式:13867016000
 
 
高原上,我们这群援藏人
余  风
 
这是一片产生仓央嘉措爱情的土地
这是一片为每个人心灵洗礼的土地
这是一片精神富有但物质依然贫瘠的土地
这是一片高处不胜寒却令世人魂牵梦萦的土地
 
雪域的黎明在晨曦中醒来
沉睡亿万年的高原在六字真言传唱中醒来
生命禁区在春风吹拂中醒来
同步奔小康的梦想在援藏干部的奉献中醒来
 
北京的集结号  在二十年前的一个黎明吹响
有一个地方,比玉门关更远
有一个地方,比蜀道还难
有一个地方,比山东兄弟更需要记忆
有一个地方,比迷路的孩子更需要支援
有一个地方  比华山一条路还要惊险万状
 
号角敲开了习惯于安逸的心灵
惊醒了众多满足于先富起来的思想
西藏,这是我们同父母的兄弟
怎能忍心让他穷困潦倒
西藏,这是我们共患难的姐妹
需要更诚挚的关爱、贴心的温暖!
 
一千三百多年前
一位十六岁的女子告别杨柳依依的长安
踏上那雪域高原
以和亲的脚印
辗出光耀千年的援藏之路
用一腔爱恋
使汉藏凝成了血浓于水的情谊
 
当年的麦子变成了青稞
当年的天堑已成为天路
当年的沧海变成了桑田
如今的雪域高原
需要的不仅仅是金钱、温暖、氧气
还有沸腾的热血
和高远的理想
 
秉承卧薪尝胆、精忠报国之志的华夏儿女
在号角声中
无数主动请缨的手
高举滚烫的简历
重新点燃文成公主擎起的烽火
念青唐古拉山巍峨的雪峰
也感受到
那扑面的热浪
 
西藏,世界的屋脊
被称为“生命禁区”
多少人视为畏途、闻之色变
但援藏干部选择驻扎的
就是这个地方
海拔,平均4000多米
氧气,只有沿海的一半
心跳,每分钟一百多次
低温,零下30多度严寒
脱发,就当是聪明绝顶
失眠,不过是家常便饭
去一趟江南
如同由地狱来到天堂
 
喝惯了酥油茶的腥味
吃惯了难咽的糌粑
嚼惯了风干牦牛肉的韧劲
习惯了风沙夹着紫外线刮到脸上的火辣
过惯了缺氧的日子
故园变得陌生
竟在江南烟雨和浓浓乡音中醉倒
梦里的高原红终于烙上了
援藏赤子的脸庞
 
风霜染上了双鬓
熬过了多少相思的夜晚
柔情似水的女子,成了家庭的脊梁
纤弱的肩膀
挑起了年迈老人生活和孩子的学习成长
容颜憔悴  远离了美容化妆
玉手不再光滑
骨骼里发出的声响
如婴儿的啼哭一般嘹亮
 
往返内地与雪域边陲的足迹   如经筒般
转醒了这块沉睡的土地
辛勤的汗水滋润了万里羌塘
珠穆朗玛峰可以见证
西藏  这颗高原明珠
二十年的巨变
宽阔的道路开通了
封闭千年的原始部落打开了放眼世界的通道
赛马场建起来了
流传千年的赛马习俗又焕发了生机
现代小区竣工了
藏民从土坯房和帐篷搬进新居
实现了从草原游牧到城市生活的千年跨越
崭新的学校交付使用了
知识被一本本书翻开
从这里走出的
将是与父辈们不同的下一代
埋藏多年的文化沉淀得到发掘
格萨尔王、文成公主、仓央嘉措的传奇史诗又开始流传
北京广场、浙江小区、上海市场、山东大道、广东公园、江苏中学……
一个个饱含深情厚谊的名字
把雪域与内地紧紧相联
 
每个三年  只是历史的一瞬间
但是曾经  多少回涉险渡过激流悬崖
曾经  多少回借宿在牧民的帐篷
曾经  几度遭遇肺水肿的威胁
曾经  朝夕相处的兄弟灵魂永远在这里安息
曾经  孔繁森的精神感动过无数人
曾经  这段非凡的经历成为多少援藏人一生最难忘的烙印
 
身体瘦了
头发白了
心脏大了
血压高了
每天拖着满怀疲惫和沉重步履
奔波在世界最高的工作岗位
但他们收获的
却是汉藏兄弟用力紧握在一起的双手
是一双双用藏语表达的感激的眼神
是粗犷的双手端着敬奉的青稞酒
是脖子上挂满的洁白吉祥的哈达
是卓玛更加欢快的歌舞
还有藏族阿妈拉脸上绽开的
比格桑花还灿烂的笑容
所有的付出、委屈、艰辛和抱怨
刹那化为激荡在心头的暖流
无怨无悔
成为援藏干部共同的心鉴
 
每到离别
雪山顿首
冰川含泪
援藏干部似箭的归心
竟然难穿缟素
这片透支三载青春年华的圣洁的土地
让他们迈不开回家的脚步
因为  在他们心里
这里  早已就是他们的
精神家园
 
站在雪山之巅
他们就是高峰
倒下三年
早已腐朽
傲立三年
足以参天
他们交出的是
一份点亮高原希望的答卷
一份沸腾雪域的答卷
他们无愧于中华的优秀儿女
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无愧于红旗下庄严的誓言!
 
作者简介:余风,浙江省援藏干部、西藏那曲地区住建局副局长
                         联系方式:13867016000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各位朋友,下面的相关文章可能对您很有帮助!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发布者资料
余风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5-12-08 17:12 最后登录:2015-12-08 17:12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香港,香港——我一百年来的浪子

    香港,香港我一百年来的浪子 (纪念香港回归22周年) 作者:王博生 摄影:王博生 你静...

  • 王爱红诗选

    《我在北京旅游》 一天晚上 我走在北京的大街上 刺目的华灯驱散雾霾 空气里都是浓缩的...

  • 李肇华组诗(二)

    怀念乳汁 一 母亲 乳汁垒砌的峰 如此峻傲 从乳汁的峰峦间 淌下 人类最长最古老的河 河...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