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散文 > 散文原创 >

母亲的歌/赵顺年

时间:2021-05-09 11:33来源:原创 作者:赵顺年 点击:
超然如风摄影作品?赌盖椎母琛罚?褪滴难В?赵顺年 作者按: 谨以此文献给母亲节,祝福天下所有的母亲永远快乐、幸福、安康!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最无私的爱,是最值得每个人镌刻于心的爱!本文为我的旧作重发,也是我最珍重并深感常发常新的文章。


超然如风摄影作品选《母亲的歌》(纪实文学)

 

赵顺年


    作者按: 谨以此文献给“母亲节”,祝福天下所有的母亲永远快乐、幸福、安康!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最无私的爱,是最值得每个人镌刻于心的爱! 本文为我的旧作重发,也是我最珍重并深感常发常新的文章。因为,岁月的流失太无情,时光总是太匆匆,我们的记忆也会一天天褪色。为了感恩母亲,也为了记住母亲的歌,由此,每年的“母亲节”,我都要将此文重发。

    (一) 俗话说,七十三(岁)、八十四(岁)是老人生命中的一个坎,只要过了这个坎,老人就会寿限无期! 2014年,正逢母亲八十四岁生日时(农村给老人过生日都是按虚岁),久旱不雨的天上从清晨就开始飘起了霏霏细雨,像是老天爷也专门为母亲送来祝福,驱走闷热,馈赠清爽。 母亲生日的几天前,兄弟姐妹之间就开始做计划:相互打电话、发微信,唧唧喳喳,闹闹嚷嚷地商量谁买生日蛋糕,谁做大厨、谁当采购、谁置办母亲最爱吃的食品、水果等等,还特别约定,为庆祝母亲生日,不仅母亲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以及孙子辈的孩子都要回来,重孙辈的更要来,为的是增添更加热闹,更加祥和的气氛,让母亲开心,让母亲快乐,让母亲笑逐颜开! 母亲的开心快乐,幸福安康,是其子女们的幸福! 母亲的身子骨已算不上硬朗,既不能做饭,也不能洗涮,生活上已经不能自理,走路靠的是拐棍,走起来步履迟缓,哆哆嗦嗦,蹒蹒跚跚。 生日那天,她早晨竟然起得特别早,透过窗子,看见外面正下着小雨,便越发显得高兴,格外精神,并且还专门要给她穿上大女儿、二女儿给她做的新裤、新褂,嘴里不停地笑着嘟囔着:“下雨好,下雨好……” 急急忙忙吃过早饭,母亲便坐不住了,她开始拄着拐棍,一趟趟地往大门外的街上走。她嘴里没有明说,但心里很明白,她要到街上去亲自迎接她的一个个孩子们。 母亲有六个子女,也都到了一定的年纪,各自都是一大家子人家。鉴于母亲的身体状况,为了伺候好母亲,让她安度晚年,姊妹们采取的是轮班制,轮到谁的班,谁就要在母亲家伺候照料母亲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伺候母亲的主要任务就是照料母亲的所有日常生活:负责给母亲购物、做饭;看护着母亲吃饭、喂饭;给母亲穿衣,洗衣;为母亲洗脸、擦澡。最重的任务是看护收拾好母亲的大、小便,因为母亲大小便失禁,所以要及时把握大小便时机、更换纸尿裤,洗涤被她弄脏的被褥、床单等等。 母亲的那个生日期间,正轮到小弟东亮值班照顾伺候。见母亲如此激动,一趟趟地往街上跑,小弟便几次到街上把她拉回,并劝说道:“外面下着雨,你在街上站着,也不打伞,淋湿衣服了,这衣服还是新的。他们一会就都来了,你在屋里等着就行!” 母亲争辩道:“下雨好,下雨好,淋湿就淋湿。这点小雨,还能怎么着我?下雨好,下雨好……” 母亲根本不听小弟的劝说,依然坚持站在街上等着,透过淡淡薄薄的雨雾,向远处张望着、张望着...... 母亲是在等自己的子女,那是在等她一家一家的子女,更是在等她一个一个的牵挂,抑或是在等她那一段一段自己曾经岁月的果实…… 每当一家来了,母亲老远就笑着,嘴里一边说着:“来了!来了!”,一边跟着往家里走,走到屋里,孩子们就簇拥着她,齐声祝她生日快乐,并把带来的生日礼物拿出给她看。 母亲连看都不看,只是嘴里应着“快乐,快乐!”,便转过身去,又蹒跚着走出大门,继续去等……。 直到姊妹们都一家一家到齐了,母亲才在孩子们的围拢嚷嚷下回到屋里坐下,高兴地反复地说着“这么些人啊!真是人多,这么些人啊!” 其实,母亲是不会往深处说,也说不出想说的心里话,如果她会表达,那她最想说的就是:这一家一家的大人孩子,男男女女,这么多这么多的人,这可都是我的成果,都是我的财富,都是我一辈子积攒的最实在最珍爱最宝贵的财富啊! 庆祝母亲的生日 ,就是自己儿女们的“母亲节”! 一阵阵欢声笑语,一阵阵嘻嘻哈哈,一阵阵热热闹闹……




超然如风摄影作品选




(二)

    祝酒、吃饭、分蛋糕……

    在点起生日蛋糕上插满的蜡烛时,大家一起唱起了那首生日快乐歌:“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 母亲满脸洋溢着一圈又一圈的笑容,嘴里也跟着嘟囔着“快乐,快乐!” 大家唱毕,二妹金贞四岁的外甥女月月意犹未尽,天真地大声喊着:“太姥姥,我再给你唱一首歌!” 母亲笑着,一边摸着月月的头,一边说:“月月真xinjian(‘欣见’,乖的意思)”! 大家一听母亲能叫出“月月”的名字,无不惊喜万分,便七嘴八舌,指着这个孩子让母亲认,指着那个孩子让母亲认,母亲竟一个个准确地喊出了他们的名字,大家倍感高兴,便更有兴致的继续指,母亲便笑着说:“你们真以为我老了、老糊涂了?谁我也认得,就是再多些,我也认得出来!我的孩子哪个我也认得出来!” 听母亲如此说,大家愕然!其实大家都知道,母亲有小脑萎缩的毛病,尽管还算不上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但因为毕竟年事已高,加上糖尿病、高血压的折腾,记忆力已经大不如从前了,且一年不如一年。然而,更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母亲紧接着的举动和说出的话。 只见她拿起拐杖,在地上用力“啪、啪”戳了两下说:“我想唱歌!” 大家一听,母亲要唱歌,那简直不啻春雷,无不惊喜万分,齐刷刷鼓起掌来,伴随着是七嘴八舌的起哄:“好!好!唱歌!唱歌!” 母亲似乎在沉思,脸上的笑容也渐渐隐去,“咳”了一声说:“这歌,今日我是第二次守着别人唱——第一次唱的时候,是您大大(指父亲)被日本鬼子的小钢炮炸着了——他的枪被炸碎了,背包、水壶和干粮袋子都被炸飞了,好几块炮弹皮子打在了腿上、胳膊上,还有一块打在了他的胸膛上,后来一辈子也没取出来!” 母亲说这话的时候,并不是如此顺当,而是断断续续,还有重复,但大家听的都非常认真,只见她停了一会,“唉”了一声,接着说:“您大大被他那一起当兵的‘八路’救下来后,就一直不省人事……我去看他的时候,他就那样直挺挺地躺着——躺在大车岭(山)的那个山洞里,就俩‘八路’守着他,见我来了,都哭了——当时我没哭,心里只想赶紧看看您大大的情况,可我摸了摸您大大的脸,翻了翻他的眼皮,一腚坐下,接着就不会说话了……” 母亲又咳嗽了一声,说:“那俩‘八路’看我两眼发直,不会说话了,更慌了,便‘大嫂、大嫂’地喊着——我心里想着说话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过了一大霎,也不知怎么的,就一下子唱起歌来了: “一联防,十六个庄;吴家楼,岳戈庄;常吉疃和枳房……哪个村里都有枪;小鬼子,胆敢来,叫你死的死,伤的伤……” 母亲唱到这里就停住了,这时,平常比较“赶眼色”的三妹给母亲递过了茶杯,母亲喝了一口说:“您说也怪,这歌刚唱完,您大大的眼睛就慢慢地睁开了!” 母亲边说边唱,边唱边说,说唱完毕,大家蓦然间都沉默了! 母亲歌词里的“一联防”是当时八路军为了发动群众抗击日寇,在根据地成立的联防大队,每个联防大队一般是由附近的十几个村组成,“一联防”是若干个联防大队的排序的称谓,排在第一的大队,就称“一联防”。 父亲是个老八路、特等伤残军人。去世时,身体里还带走了尚未取出的三块弹片,其中包括胸膛里边的那一块。 不知是母亲的歌使大家想起了父亲,还是被母亲唱歌的举动感动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刹那间不由自主的涌出了眼泪:有的泪珠在眼里打转,有的开始擦鼻子抹眼睛,本来给母亲过生日、给母亲祝寿是个高兴的事,一霎时,都沉默下来不说话了,也不知说什么好了! 还是月月打破了这个僵局。她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刚才都嘻嘻哈哈的高兴劲怎么听完太姥姥唱的歌,大人们一个个脸都变了,还有的在掉眼泪,她便大声地喊起来:“太姥姥的歌唱得不好听,一点点都不好听!” 月月童稚的评价,使大家一下子反应了过来,异口同声地说:“好听!好听!” 月月见大人们都不同意她的评价,“哇”地哭了起来,随即又引起了大家一片“哈哈”的笑声和哄月月的安抚声! 这是母亲八十四岁生日时的热闹场景!




超然如风摄影作品选




   (三)

    给母亲过生日时的场景,简洁、明快、温馨、动人、幸福和引人沉思!

    那天,过完母亲的生日,大家便各奔东西,各忙各的。但,那天的场景,还有母亲唱的那歌,却一直映现在我的眼前,回响在我的耳边,萦绕在我的心头…… 我想,那场景,母亲肯定是看着自己这么一大群儿女围着她又说又笑又唱,欢欢喜喜,热热闹闹,她倍感开心与幸福;但这场景,唯独缺少的是父亲!那一刻,她肯定是特别想和父亲能一起见证和感受这所有的幸福、快乐、温馨和美满…… 父亲已经去世十多年了。本来身体康健的父亲,尽管身上曾多处负伤,腿上、胳膊上的疤痕再大也都无大碍,但留在他胸膛里的那块弹片却时常发作,特别是下雨阴天或偶得感冒时,那块弹片便出来折磨父亲。 父亲的去世,与那块弹片有着直接的关系! 那块弹片在父亲刚中弹时,父亲侥幸没有被它夺去生命,是因为那块弹片没有直接伤到要害部位,而且父亲当时年富力强,又加上没有其它疾病,所以让父亲的健康体魄一直压着没有发作。但那次,因父亲年事已高,加上重感冒,抵抗力下降引起弹片周围组织发炎,而父亲的身体情况已经不允许再动手术将其取出,最终导致父亲病逝。 对此,母亲曾多次问过我们:您大大那病就不能治了?小鬼子的炮弹都没能要他的命,这感冒就要了他的命?是不是你们给他耽误治病了?
面对母亲的询问,我们都无法做出解释,只能无言以对……




超然如风摄影作品选




   (四)


    留在父亲胸膛里并最终夺去父亲生命的那块弹片,是一次极其惨烈的战役,也就是父亲被两个八路军战士抢救到大车岭(山)的那次战役。



    那次战役的惨烈以及所取得的胜利,是我八路军滨海军分区载于史册的甲子山第三次战役后的一次具有典型意义的战役——全歼日军一个中队的锡山子包围战。甲子山第三次战役后,我根据地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八路军滨海军分区独立团集中驻扎在锡山子(现诸城贾悦、石桥子和安丘石埠子)一带,其任务一是加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建设,二是帮助周围村庄建立训练联防队伍。 那天,刚刚吃完早饭,父亲带领的八路军滨海军分区独立团一呗一排正在鸭儿湾前集合联防队员训练,接到独立团首长命令:二师(张步云伪军部队)一小队伍正自东往西走,好像要到根据地一带某一地方的样子,总共十几人,命令你们寻找战机,把他们打回去或消灭掉。

时任排长的父亲一接到上级命令,也感到来了机会,他这一个排,收拾十几个伪军,是手拿把掐的容易事儿,最起码也能缴获十几条枪,但为了保险起见,父亲一边派员迅速到锡山子独立团团部报告坚决执行命令,并请求增援,一边安排联防队员在村里守护,命令并亲自率领一排的战士迅速赶到村西土岭上埋伏好准备打伏击。鸭儿湾就在锡山子的东北角,村西的土岭蜿蜒连着锡山子,当父亲率领他的那一排战士进入伏击地点时,正好二师那十几个伪军爬上了岭坡。 这时,父亲见时机已到,便大声命令道:“打!”

伪军二师的队伍战斗力极差,特别是甲子山战役后,伪军孙焕彩整整一个师被我八路军全歼,说完蛋就全完蛋了,因此,他们深知八路军的厉害,平时轻易不敢踏入抗日根据地半步,一旦见到八路军,就吓得抽筋转腿肚子。此时,见对面有八路军埋伏,一听见枪响,便抱头往回鼠窜。其实,这十几个伪军后面有一个鬼子的中队,他们要到根据地进行“扫荡”,伪军是头前带路的。独立团一排的战士本来就没把这十几个伪军放在眼里,见一开枪就把他们吓得迅速调头往回跑,便当即奋身跃起要上去活捉他们,缴他们的械,以便武装自己。可仅一眨眼的功夫,那十几个伪军突然又返回来了,紧接着后边响起了三八大盖和歪把子机枪的声音。父亲一听,便大声喊:“大家注意,有鬼子上来了!” 一排的战士们随着父亲的喊声往前一看,就在那十几个伪军返身回来的时候,小鬼子也就兵分三路将一排包围了,并且已支好了小钢炮(日本鬼子的无坐力迫击炮)。父亲想,现在要撤退,要往回跑,根本来不及了,你撤退的再快,往回跑的再快,也退不过跑不过鬼子的小钢炮和歪把子机枪,与其倒在鬼子的枪炮之下,还不如和他们一拼到底!那时,我们八路军战土手里的武器就是手榴弹和土枪,再就是有几棵从敌人手里缴获来的好枪。父亲的这个排是主力排,枪相对还算好,每人手里的枪不是“汉阳造”就是“三八大盖”,但子弹不多。这时,父亲大声喊着:“同志们,枪上刺刀,和鬼子拼了!短兵相接,他们的迫击炮和机枪就不管用了!”

此时此刻,一排的战士们都很清楚,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鬼子的包围,只有一拼到底才有突围的希望!于是,他们按照父亲的命令,一边高声喊着“杀!冲呀,杀!”,一边和鬼子拼起了刺刀。 据父亲后来讲,他们一排的战士在平常训练时,自己就给大家提出了要练好“18般武艺”的要求。这“18般武艺”是父亲根据多次战斗总结的经验提出来的。所谓“十”,实际是“1”,就是和小鬼子拼刺刀时,枪里都保留着一颗上了膛的子弹,一旦情况危急,就一勾扳机,把鬼子击毙,这叫以“1”当(挡)“10”;8般就是抱膀、搂腰、扭脖、绊腿、头碰、拳捣、咬耳、抠眼,只要和鬼子短兵相接,那就能用什么就用什么。 在这次战斗中,这“18般武艺”,可谓发挥到了极致。短兵相接时,我八路军一排就处于敌众我寡的劣势,但战士们毫无畏惧,他们和鬼子拼起了刺刀,拼到紧要关头,他们就一勾扳机;刺刀弯了就用枪托,枪托断了就使大刀,大刀折了就和鬼子撸个子,那抱、搂、扭、绊、碰、捣、咬、抠也全用上了!二班班长孙大个子,三年前是一路要着饭找到八路军这支部队的,当时他蓬头垢面,衣不遮体,当穿上军装时,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的威武,他左看看,右看看,就地转了十几圈,高兴地说:不多杀几个鬼子,就对不起八路这身军装。这次战斗,他连着用刺刀挑死了五个鬼子,硬是把刺刀挑弯了。当三个鬼子又向他围拢过来时,他把半截枪托一扔,一头就朝正面的那个鬼子碰撞过去,那鬼子还没反应过来,就仰面倒了下去,只见那孙大个子又急转身,两手一下子就抱住了左边那个鬼子的腰,正要把他摔倒之时,右边的鬼子却将他的腰紧紧抱住,三个人扭成了一团。在这紧急关头,孙大个子瞅准了一个机会,一口就将搂着他腰的那个鬼子的耳朵撕咬了下来,那鬼子“嗷”地一声松开了手,趁这个空挡,他的右手便深深地钳住了另一个鬼子的双眼,狠狠地抠了进去……

战斗越来越惨烈,一排的战士也一个个先后倒了下去,死伤已经大半,眼看就要全军覆没的当口,得到消息的独立团二连、三连非常及时地从正面增援来了,八连、九连也包抄上来,父亲见状,便紧急命令已筋疲力尽的一排战士迅速撤离,以腾出阵地让增援部队施展火力。一时,枪声大作,鬼子的小钢炮也“咚咚”响了起来,整个锡山子北半天浓烟滚滚,鬼子的这个中队反被八路军团团包围,他们也在竭力顽抗,垂死挣扎,那小钢炮的炮弹拉着尖利地“吱吱”长音,一排排落在八路军增援部队的阵地上。 父亲带领他那一排的战士往外撤时,被鬼子从背后发射过来的三发炮弹打中,孙大个子当场牺牲,父亲也中弹倒地…… 战斗结束了,鬼子的一个中队和伪军共100多人被全歼;父亲的一个排仅剩了6个人,连同增援前来的独立团二连、三连、八连、九连,我八路军也伤亡130余人,光荣牺牲60余人。最后战役总结:如没有独立团二连、三连和八连、九连的增援,父亲的一排必定全军覆没;增援的部队如不是在武器上与小鬼子悬殊太大,也不会伤亡130多人。但不管怎样,此次战役取得了全歼日军一个中队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整个滨海乃至山东省八路军根据地的抗日热情。 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在这次战役中英勇作战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们,八路军滨海军分区在锡山子山顶上建立了“锡山子战役纪念塔”,塔呈六面体石质结构,正面刻着“滨海诸莒县抗日烈士纪念塔”,( 诸莒县是抗日战争时期,诸城、莒县、安丘、沂水交界处建立的边区政府,隶属滨海军区;抗日战争胜利后,诸莒县撤销,所辖村镇大部并入诸城),按逆时针方向看,塔的第二面刻着“战功卓著,根据地依作屏藩,至今功在诸莒,名扬滨海”; 第三面向东北,刻着独立团指战员的誓言:“用敌人的血肉,偿还这海样的深仇”; 第四面为北面,刻着牺牲烈士的英名;第五面是诸莒县政府题写的碑文:“英雄事迹永垂千古,民族精神万世长存”;第六面碑文刻着“是英雄,是战士,革命功勋堪称壮烈;为人民,为阶级,艰苦奋斗永留遗范”。




锡山子纪念塔




(五)

    尽管母亲没有参加“锡山子战役”,但因父亲在此次战役中身负重伤,险些牺牲,因而,锡山子战役便深深地刻在了她心里,锡山子也成了她永远的记忆与牵挂!


    我在诸城市孟疃镇工作时,孟疃镇驻地与母亲家相距几十公里,来往路上必经锡山子。每次回家看望母亲时,母亲都会问:你路过锡山子,就没上去看看?每次我也都是随着她的问话答应一声:上去了!母亲便紧接着又问:上边什么样?我又答不上来,只能说:还那个样!此时,母亲就不会顺着这个话题再问下去。其实,锡山子顶上我真的没上去过,上边什么情况更是一概不知,直到那次母亲跟着我从她家到我工作的镇上路经锡山子时,老远,她就喊:“锡山子!你看那不就是锡山子吗?咱上去看看吧!” 我一边答应着,一边将车开到山半腰,陪她一起爬上了锡山子山顶。 锡山子说是山,其实根本算不上山。所谓锡山子,也称锡山,它位于山东省诸城市西北25公里(直线距离)处,距诸城市贾悦镇驻地以北偏西7公里。锡山子海拔160米,亦是诸城西北部最高点,在周边海拔不到100米宽阔的平原上看起来比较突兀,因此称为山,也叫锡山。锡山子北枕浯河,西北与摘药山(相传老子采药的山)遥遥相望。此山因出矿产锡而得名,自唐代就由官府专门安排当地人在山上开矿,冶炼锡铅。上世纪发现山上重晶石储量丰富,在七、八十年代开始较大规模开采,现已基本枯竭,山上曾经矿洞遍布。以前山上多刺槐及其他杂树。2010年前后,当地政府对此山进行了系统土地整理,现已辟为梯田,唯山头保留,新植了松树,护拥着山顶的抗日烈士纪念塔。

    母亲在锡山子山顶,围绕着“锡山子战役纪念塔”来回转了两圈,双手抚摸着塔的棱角,又站在塔的台阶上向远处眺望,嘴里自言自语地又好像是在问我:“都在这里吗?他们都在这里吗?” 没等我回答,她就再也不说什么了…… 我想,那时母亲肯定有很多话要说,特别是当她看到锡山子整座山目力所及某些地方的荒凉,看到山顶不甚壮观的景象,看到烈士纪念塔的风蚀残缺,她的心里肯定不是滋味,甚至她会想,这纪念碑下面不一定埋着那些烈士的忠骨,但他们的灵魂肯定都蛰伏在这里;他们没有看到打跑小日本鬼子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现在的建设与发展,不管人们是想着他们、记着他们、还是遗忘了他们,但他们却一直在这里静静地用缄默诉说着那一次战斗,用缄默诉说着那一个个为了今天而献出生命的事实,用缄默在这里静静地守候着他们那个时候的理想和希望……

母亲就那次上去过锡山子,就那一次,再以后路经那里时,老远我就问她:“娘,前面就是锡山子,还上去看看吗?” 母亲却不说话,连往外看都不看,不知她心里在想什么,也许,她的心里还在问着:都在这里吗?他们都在这里吗?




超然如风摄影作品选




    (六)


    2015年春天,母亲自己在院子里活动,并试图再到街上走走,可走到大门口时,她自己蹒跚的脚步不知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整个身子蹲坐在地上,腰椎压缩性骨折。幸亏大弟弟东升在家值班照料,他力气大,将母亲抱到屋里,又赶紧要了市医院的救护车。


    医院治疗的及时,姊妹们的细心伺候,母亲身体恢复的很快。出院后不长时间,她就自己能拄着拐棍到饭桌上吃饭了,但是,她的记忆力和认知力却明显下降,突出的表现是,认人不那么准了,指着三女儿,她说是四女儿;问这个孩子叫什么,她连着说出三、四个孩子的名字都说错了!有时还算清醒,也有说对名字的时候,一说对了,被说对的高兴,她也跟着高兴,并不服气地说:“我自己的孩子还不认得了?” 其实,母亲是老了,真的老了! 那天,我在家陪着她,故意和她玩扑克,让她数数。我拿出一张红桃A,指着中间的那个大红桃问:“娘,你看这是几个桃?” 母亲看着,好大一会才说:“五个。” 我说:“你再看看,光数大的。” 她又看了看说:“这不是一个?一个我还不知道!” 我很高兴,接着拿出一张红桃五让她数,可翻来覆去,她就怎么也数不出来了! 尽管母亲真的老了,但令她的儿女们欣慰的是,母亲还算是比较听话,让她吃饭就吃饭,让她服药就服药;给她洗脚就洗脚,给她擦澡就擦澡! “九.九”重阳节,我开车拉着母亲去大车岭(山)登高,同行的还有她的大女儿、小儿子。 那天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云朵飘飘,母亲也格外兴奋,精神百倍。车尚未开到岭顶时,她就要下车。问她为什么要下车,她也不回答,只说:“让我下去!” 待扶着她下车后,原以为她下车是要大便或是小便,而母亲却不是,她说,她要走到岭(山)顶去。女儿说:“到岭顶还有这么一大段路,别走了,快上车吧!” 母亲瞅了女儿一眼说:“这么点路我还走不上去?” 说着,就往前走。 于是,姐弟俩赶紧搀扶着她,一步步往前走,一直走到岭(山)顶。 到了岭(山)顶,母亲回转过身来,俯瞰岭(山)下,脸上布着沉思和凝重。女儿、儿子抢着给她拍照,让她笑笑。母亲不但没笑,反而嗔怪道:“笑什么笑?” 儿女们也没敢再强求,为了逗她高兴,便指着山下的一群白羊问:“娘,你看那是什么?” 母亲看了看说:“羊,我还不认得那是羊了,那是一群羊!” 又指着远处的一个村庄问她:“娘,你看那是哪个村?” 母亲回过头来,连看也不看地说:“爱哪个村哪个村!” 其实她是不知道也认不出是哪个村了! 她又往前走了几步,在一排奇形怪状的大石头前,我们找了块有平面的让她坐下,刚坐下,她又站了起来,说:“我想唱歌!”

    我们一听,都笑了,她也笑了。我便问她:“怎么想唱歌?” 母亲说:“就是想唱歌!” 又问她:“唱什么歌?” 母亲说:“就唱那一个! 小弟说:“就是上年过生日时唱的那个?” 母亲说:“嗯!” 大女儿问:“你怎么就会唱那一个?” 母亲说:“我会唱好几个,可就想唱那一个,那一个歌是和您大大成亲时……我逼着他教的我!” 我们仿佛明白了什么,但又什么也不明白,只知道,母亲一个字不识,就连1、2、3……那10个阿拉伯数字都不认得,便没再问她,一起拍着手说:“娘,你唱吧,声音大一点啊!” 一会,母亲苍老沙哑的歌声,很不着调的在大车岭(山)上空响了起来,她似乎是用了很大的力气,嗓门也亮得很大,那架式,那声音,仿佛要把她身上饱蘸着一生的沧桑和深情喊出来,深远而悠长…… “一联防,十六个庄;吴家楼,岳戈庄;常吉疃和枳房……哪个村里都有枪;小鬼子,胆敢来,叫你死的死,伤的伤……” 母亲的歌声,迎着秋天那晃眼而明亮的阳光,在空中、在山涧,久久地回荡,回荡着……




超然如风摄影作品选




    (七)



    2019年六月,母亲又住院了。住院前,是她小女儿金玲在家伺候。本来不该金玲伺候的,应是她大女儿,但因其它原因,金玲就替了她大姐。那天晚上,金玲突然给她大姐打电话,说:“咱娘今天不知怎么的,一点也不认人了,叫她吃饭也不吃;给她吃药,干脆就不张口,好不容易把药给她塞到嘴里,一转头又全吐出来,再塞进去,她就再吐出来!”
金玲在电话里带着哭腔,实际上她已经哭了好大一会了。 大女儿接到电话,一夜未睡,第二天一早,就急急赶回老家。 回到老家,见母亲闭着眼睛,也不说话,脸色、表情、喘气声音等都有些和平时不一样,真的有些害怕了,她不敢怠慢,拨通了“120”,将母亲请进了医院。检查结果是偶感风寒,引起双叶肺炎,同时加重了其它原有的病情。 病情查明,便是打针、吃药。几个小时后,母亲紧闭的双眼睁开了,但在病床前的几个儿女都不认得了,让她吃饭,怎么劝也不吃,还扬起手险些把饭碗打翻;让她吃药,怎么说也不张口,放到她手里,胳膊一抬就扔到床下;给她洗脚,她一脚将洗脚盆蹬翻,水淌一地;更为奇怪的是,母亲开始骂人了,见谁骂谁,毫不客气…… 我有它事,未能到病床前陪护,知道母亲住院后,便电话询问情况。电话那头是母亲的大女儿(我是她大女婿)和小儿子。他们分别把母亲的病情、检查结果、特别是现在种种非正常的表现一一作了介绍和汇报。我一听也急了,情急之下,突然想到了母亲的歌,母亲唯一会唱的那支歌,便说:“她这也不吃,那也不吃,时间长了可不行,这样吧,你让她唱歌试试,就是唱她会唱的那支歌,或许会让她好起来!” 电话那头笑了:“她现在这个样子怎么还能唱歌!” 我说:“她不能唱你们就唱,看看有什么反应。” “我们又不会唱!” 我说:“一两句,就唱一两句,有那个调就行,试试。” 不久,电话响了,内容是好消息!母亲一听那歌,就像睡梦初醒,一下子就精神了许多。开始是让她吃饭,不吃,一唱那歌,就开始吃了,还问有猪蹄子吗;给她吃药,不吃,又唱那歌,药也吃了,还说,这药怎么一点也不苦;给她洗脚,不洗,再唱那歌,脚也洗了,不再乱蹬乱踢洗脚盆了。给她洗脚时,故意挖她的脚心,她还“嘿嘿”地笑着:“洗脚就洗脚,你挖什么挖!” 我想,人老了,老到一定程度,大部分人的智商就会低下,即便不患阿尔兹海默病——老年痴呆症,智商也很像一个小孩子,她的生活、思维、行为的可爱、可恨、可逗、可玩、可喜、可悲的程度不亚于一个孩子,这大概也是自然规律吧!但伺候老人和伺候小孩却大不相同。父母伺候儿女的时候,用的是十分的疼爱与呵护;反过来,儿女伺候父母的时候,恐怕怎么也达不到父母对儿女的疼爱与呵护的程度!对此,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一段关于孝敬父母的话,国人无不奉之为真理,大意是:当你的父母病了、老了的时候,不需过高的要求,你就拿他(她)当你的儿子、女儿一样伺候,一样关爱对待就可以了! 就这样,母亲的那首歌就成了伺候母亲的妙计良方,母亲在医院里一边接受着医生、护士的治疗,一边听着唱给她的歌,就比较听话了,叫她怎么着就怎么着了,于是营养、治疗及时,身体也恢复得快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已经能搀扶着到床下坐着吃饭、吃水果。 “一联防,十六个庄;吴家楼,岳戈庄;常吉疃和枳房……哪个村里都有枪;小鬼子,胆敢来,叫你死的死,伤的伤……” 我们似乎找到了一件“法宝”,一件能伺候好母亲晚年的“法宝”,那就是——“母亲的歌”,母亲一生中她认为自己唱的最好的一支歌!那支歌,是她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中,在经过了战争年代、生活困难时期、各种政治运动和抚儿育女、含辛茹苦、田间劳作、操持家务漫漫人生路上记忆最深或者说是唯一记住的精神食粮,也是见证她和父亲爱情的唯一旋律! “母亲的歌”,那不是她残存的记忆,而是她一生的旅程;那不是她生命的河流,而是她一生的相守;那不仅仅是她八十多年平凡生活的累积,而是她一生沧桑的经历和最宝贵的珍藏,是她步入风烛残年时整个生命记忆的全部。 时光荏苒,转眼就快到母亲八十九岁生日那天了。我们期盼着,期盼着母亲尽快康复;期盼着在她生日那天,她再情不自禁的唱她的歌……同时要录下音来,制成电话铃声,拷贝到她每个子子女女的手机上,让大家一听到这个电话铃声,就知道母亲的呼唤,就想到母亲的恩情,就想到母亲现在需要儿女们的关爱、照料和陪伴;一听到这个电话铃声,就知道是自己的兄弟姊妹在呼叫。母亲会唱的那歌,歌词的“一联防”是为了打鬼子;现在“一联防”是为了伺候母亲,是姊妹们联合起来让母亲安度晚年。



母亲平凡,但很伟大;母亲的歌很普通,但最动听。为了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为了母亲最普通却最动听的歌声,现代科技定会帮助我们实现这个愿望,会让母亲的歌声时常响在我们的兄弟姐妹之间,时常响在她每个儿女的耳畔,以至永远,永远……




超然如风摄影作品选



   后记:关于“母亲节”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就基本成为中国人包括其它十几个国家的人一个特殊的节日——“母亲节”。

    “母亲节”的由来众说纷纭,有说是起源于古希腊的,有说是从美国传过来的等等不一而足。

    “母亲节”起源于古希腊一说,是在这一天,希腊人都要向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母莉雅(宙斯的母亲)致敬。到古罗马时,这项活动变得更大,庆祝盛况往往持续三天之久。到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国,英国人便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在这一天里,出门在外的年轻人将回到家中,给他们的母亲带上礼物,送上一份祝福。

    从美国传来的说法是由美国姑娘安娜•贾维斯(AmanmJarvis)发起并提议设立“母亲节”的。安娜•贾维斯终身未婚,一直陪伴在她母亲身边。1905年母亲去世后,她悲痛欲绝,便和她的朋友一起开始写信给有影响力的部长、议员、商人寻求支持,提出设立一个“母亲节”,并让其成为一个法定的节日。安娜•贾维斯认为,子女们经常会忽略对母亲的感情,她希望设立“母亲节”能够让人们时常想起母亲为子女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在安娜•贾维斯等人的努力下,美国第一个“母亲节”于1908年5月10日在西弗吉尼亚州和宾夕法尼亚州举行,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份议案,决定将每年的5月第二个星期日作为法定的“母亲节”。

   “母亲节”创立后,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安娜•贾维斯在世时,设立“母亲节”的国家已达43个。时至今日,欢度这个节日的国家更多了,“母亲节”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节日,按照惯例,国际“母亲节”被定在每年的5月11日。尽管如此,许多国家都是选定了不同的日子作为自己的“母亲节”的,包括我国在内的如丹麦、芬兰、意大利、土耳其、澳大利亚、比利时等国家,都是在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庆祝“母亲节”的。

    中国的“母亲节”是在20世纪80年代在港澳台地区流行起来之后进入大陆的,1988年,广州等南方几个城市开始举办“母亲节”庆祝活动,并且把评选“好母亲”作为庆祝活动之一。20世纪末,随着我国与国际的日益接轨,“母亲节”在各地迅速推广开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接受“母亲节”的概念,并在每年的5月第二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予以庆祝,以歌颂母亲、赞美母亲、感恩母亲。

   对于我国“母亲节”日子的界定,也存有颇多的意见分歧和好的建议,最为强烈的是,2006年12月13日,“中华母亲节促进会”在孟子的故乡山东省邹城市成立,提出孟母生孟子之日即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二为“中华母亲节”。

   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提出:不同文化的“母亲节”形象代表都有不同的文化个性,流淌着自己民族文化的血液,承载者自己民族的民族精神。当中华儿女允吸“母亲节”的文化乳汁时,这位母亲代表确是洋妈妈,这样的事不宜再继续下去。我们要维系中华文化血脉,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需要自己的中华“母亲节”。李汉秋委员还特别强调:中华“母亲节”应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中,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民族精神底蕴。中华民族是最重视家庭伦理的民族,具有悠久而浓厚的孝亲传统,我国历史上有不少很伟大而且很有影响的母亲,孟子母亲仉氏是最突出的一位。……“孟母三迁”、“断织喻学”等孟母教子的故事传颂了2000多年……孟母堪可作为中华“母亲节”的形象代表,她凝结着中华文化的精蕴和民族精神的精华,可用以彰显母亲的伟大和伟大的母爱,激发作为人子的爱心孝思。

    全国人大代表杨莉率先向全国人大提出建议:将农历九月十五日设为中国“母亲节”,纳入我国的法定节日。因为农历九月十五相传是女娲娘娘于天岳造人的日子。女娲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她慈祥地创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顾生灵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将农历九月十五确定为中国“母亲节”是最为合适的。

    李汉秋委员和杨莉代表的提议,我都赞成,我也真诚地希望国家能够确立出我国独有的法定的“母亲节”、“父亲节”。当然,美国那个叫做安娜•贾维斯(AmanmJarvis)姑娘毕竟在全世界最先提出了“母亲节”这个概念,并且终生未婚伺候母亲,其为其果皆难能可贵。我国自己要设立“母亲节”,就是根据我国国情确定出一个统一的具有鲜明的我国文化符号的日子。

    我认为,“母亲节”的设立在我国尤为重要,大道理不需再讲,因为我们的每个家庭都有每个家庭的“母亲节”“父亲节”,那就是大家都在庆贺母亲、父亲的生日之日!
 


超然如风摄影作品选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ad